一、中小學校財務風險現狀
(一)預算管理風險
部分學校在預算編制和執行過程中存在不規范現象,如預算編制不完整、預算未經集體研究制定、年度預算超支、預算支出執行不嚴格、預算與實際收支不符、預算調整頻繁、決算編制馬虎等,導致預算管理混亂,難以有效控制成本和支出。
(二)資金運營風險
一些學校在資金運營方面存在較大風險,如違規集資、投資虧損、合同管理存在漏洞、食堂賬務管理不規范、對外采購不符合規定、部分中小學校有附屬單位或者經營實體,如校辦工廠等。這些附屬單位的財務與學校財務既有密切聯系,又相對獨立,易于發生違規行為,嚴重影響學校的正常運營和發展。
(三)內部控制風險
部分學校內部控制體系不健全,存在漏洞和不足。中小學內部控制工作人員權責區分不明,專業知識不夠等等,如財務審批流程不規范、內部審計不到位、工會賬管理不規范,隨意性大等,都容易引發財務舞弊和腐敗現象。
(四)資產管理風險
一些學校在資產管理方面存在不當行為,如資產閑置、流失、已交付工程未增加固定資產,達到報廢年限資產沒及時報廢,賬實不符等,導致學校資產價值無法得到充分保障。
(五)法規政策風險
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財經法規政策的調整與完善對學校的財務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學校由于對這些財經法規政策了解不夠及時和深入,可能面臨因違反相關規定而遭受處罰或損失的風險。
二、中小學校財務風險成因分析
《中小學校財務制度》第七十六條規定中小學校應當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經濟責任制度、財務信息披露制度等監督制度[,可現實中的大部分中小學校或多或少存在以下兩方面的問題:
(一)管理體制不完善
部分學校在財務管理體制上存在不足,如財務管理制度幾乎為零、財務管理層次不清晰、職責分工不明確等,導致財務管理工作缺乏規范和指導,難以有效開展;缺乏風險防控機制,對財務風險的識別、評估和應對措施不足,例如對債務風險、資金流動性風險等考慮不周全,無法有效預防和控制風險;財務制度更新不及時,不能根據法律法規和政策變化及時調整完善制度,導致制度滯后于實際需要;績效評價體系缺失或不科學,不能有效衡量財務管理工作的成效和資金使用效益。
(二)人員素質參差不齊
部分財務人員可能未接受足夠的專業培訓,導致其專業知識和技能不能滿足當前財務管理的要求。一些學校財務人員兼職情況嚴重,兼職人員缺乏開拓創新意識和繼續學習、終身學習的意識和習慣,難以適應新時期對財務管理人員提出的特殊要求,也無法適應中小學迅速發展的新形勢。在人員構成上,高學歷、高素質人員所占比例相對偏低,這與財務管理在中小學管理中所占的重要地位是非常不相稱的[2。這種狀況導致財務人員的專業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低下,普遍缺乏必要的財務知識和風險意識。此外,缺乏有效的監督和激勵機制可能會削弱財務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影響其工作表現,進而增加財務風險。
三、中小學校財務風險預警機制的構建
《中小學校財務制度》第六十五條規定中小學校應當建立健全財務風險預警和控制機制,規范和加強借入款項管理,如實反映依法舉借債務情況,嚴格執行審批程序[1。預警機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預警指標體系的構建,預警指標體系是預警機制的核心,它直接關系到預警機制的有效性和準確性。一個科學合理的預警指標體系能夠全面反映學校財務狀況的變化,及時發現潛在的風險點,為后續的預警分析和應對措施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持。具體的做法如下:
(一)設立專門的風險管理部門或崗位,負責財務風險預警機制的日常運作和管理。
1.數據收集與整理
在構建學校財務預警機制的過程中,首要步驟是收集和整理與學校財務狀況相關的詳盡數據。這包括但不限于學校的收入和支出記錄、資產負債表以及現金流量表等關鍵財務指標。這些數據可能來自包括學校的財務管理系統、會計報表以及其他相關的財務文檔。必須強調的是,數據的精確性和完整性對于確保預警系統的有效性至關重要,因為它們構成了預警機制分析和預測的基石。
2.預警指標體系構建
這一體系必須全面覆蓋學校財務的關鍵領域,包括但不限于償債能力、盈利能力、流動性和運營效率,通過精心設計的預警指標,可以對學校的財務健康狀況進行有效的監控和評估。
在這一體系中,可以包含以下一些常見的財務預警指標:資產負債率、流動比率、速動比率、毛利率和凈利率等。這些指標不僅能夠反映學校的即時財務狀況,還能夠揭示潛在的財務風險,為管理層提供及時的決策支持。
為了確保預警指標體系的有效性,需要定期對這些指標進行校準和更新,以適應學校財務環境的變化。
3.預警閥值設定
在構建財務預警指標體系的基礎上,至關重要的一步是為每個指標設定適宜的預警閾值。這些閾值的確定應基于多維度的考量,包括歷史數據的統計分析、行業標準對比以及專家的實踐經驗。通過綜合這些因素,可以為每個財務指標設定一個合理的閾值范圍,用以識別潛在的財務風險。
當實際觀測到的財務指標數值超出或低于這些預設的閾值時,預警系統將自動觸發,提示管理者關注并采取相應的措施。這一過程不僅依賴于精確的數值設定,還需要考慮到學校財務狀況的動態變化和外部經濟環境的影響。
為了提高預警系統的靈敏度和準確性,閾值的設定應定期進行復審和調整,以確保其與學校當前的財務狀況和市場環境保持一致。此外,考慮到不同學校之間的差異,預警閾值的設定也應具有一定的靈活性,以適應不同學校的特定需求和條件。
4.預警信號觸發與響應
在財務預警系統中,一旦監測到任何財務指標的實際值超出或低于預先設定的閾值,系統應立即觸發預警信號。觸發預警信號后,應立即啟動一系列響應程序,以確保能夠迅速且有效地應對潛在的財務問題。這些響應程序包括但不限于:
(1)風險評估:對觸發預警的財務指標進行深入分析,評估其對學校財務狀況的潛在影響。(2)問題診斷:識別導致財務指標異常的具體原因,包括內部管理和外部市場因素。(3)決策制定:基于風險評估和問題診斷的結果,制定相應的應對策略和決策。(4)行動執行:實施決策,采取必要的措施來糾正或緩解財務風險,確保學校財務的穩健運行。
為了實現這一流程的高效運作,建議建立一個跨部門的快速響應團隊,該團隊應具備財務、運營和戰略規劃等多方面的專業知識。此外,該團隊應定期接受培訓,以提高其對預警信號的敏感性和響應能力。
5.風險管理報告
為了確保學校管理層能夠及時了解財務風險狀況及預警機制的運行效果,定期編制風險管理報告是至關重要的。這些報告不僅為決策提供支持,也是監控和改進風險管理流程的重要工具。風險管理報告應包含以下幾個關鍵部分:
(1)預警指標監控結果:詳細記錄和分析預警指標的監控數據,包括任何異常波動或趨勢,以及這些變化對學校財務健康的影響。(2)風險事件分析:對已發生的風險事件進行深入分析,包括事件的原因、影響范圍,以及對學校財務和運營的具體影響。(3)風險應對措施的效果評估:評估已實施的風險應對措施的效果,包括成功避免或減輕風險的案例,以及需要進一步改進的領域。(4)風險預測與建議:基于當前的風險評估和歷史數據,提供對未來潛在風險的預測,并提出相應的預防和應對建議。(5)預警機制運行效果:評估預警機制的整體運行效果,包括其在識別和響應風險方面的效率和準確性,以及任何需要優化的地方。
報告應當以清晰、客觀的方式呈現,確保信息的透明度和可理解性。此外,報告應當定期更新,以反映最新的財務風險狀況和預警機制的調整。
通過這種方式,學校管理層可以持續監控財務風險,及時調整風險管理策略,從而確保學校的財務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二)建立多元化的預警指標體系,綜合考慮償債能力、盈利能力、流動性等多維度因素
預警指標體系的構建需要綜合考慮學校的財務特點、經營模式以及外部環境等因素。指標的選擇應具有代表性和前瞻性,能夠準確反映學校財務風險的變化趨勢。同時,預警指標體系還需要具備靈活性和可擴展性,以適應學校財務狀況的變化和外部環境的變動。
1.預警模型建立
選擇合適的統計分析方法,如回歸分析、時間序列分析等,以構建預警模型,利用數據挖掘技術,如聚類分析、關聯規則挖掘等,發現數據中的潛在模式和關聯,應用人工智能算法,如機器學習、神經網絡等,提高預警模型的預測準確性和適應性。
2.實時監測與分析
建立一個集成的財務監控平臺,實現對財務數據的實時收集和處理,設計自動化的預警系統,能夠自動識別和報告異常情況,減少人工干預,確保系統能夠靈活調整預警指標和閾值,以適應不斷變化的財務環境,通過預警系統對學校的財務狀況進行實時監測。
3.預警信號確認與評估
建立一個跨部門的預警小組,負責對預警信號進行綜合評估,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方法,對預警信號進行深入分析,以確定風險的性質和影響。評估風險的緊迫性和潛在影響,為制定應對措施提供依據。
4.制定應對措施
根據預警信號的嚴重程度和影響范圍,制定短期和長期的應對策略,考慮多種應對方案,包括財務策略調整、運營優化、風險轉移等。制定行動計劃,明確責任分配、時間表和預期結果。
5.溝通與報告
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確保預警信息能夠及時傳達給相關決策者,定期向學校管理層報告預警系統的運行情況和風險管理效果,在必要時,向上級部門及財政部門披露風險信息。
6.持續改進
定期回顧和評估預警系統的有效性,根據實際運行情況和外部環境的變化進行調整,收集反饋意見,不斷優化預警模型和應對措施,鼓勵創新思維,探索新的技術和方法,以提高預警系統的效能。
(三)定期開展財務風險排查和專項審計,深入挖掘潛在風險點
注重預警機制的持續改進和優化,根據實際運行情況不斷調整和完善預警策略和方法。在預警指標體系構建過程中,還需要注重指標之間的關聯性和互補性,避免指標間的重復和沖突。
1.實施與跟蹤
執行制定的應對措施,并持續跟蹤其效果。確保措施能夠有效緩解或消除風險。預警機制能夠幫助學校及時發現和應對財務風險,從而保障學校的財務安全和穩定發展。
2.反饋與持續改進
對預警機制的運作效果進行定期評估,收集反饋信息,并根據實際情況對預警指標體系、預警閾值和預警模型進行持續的優化和改進。
3.財務風險排查和專項審計
定期進行全面的財務風險排查,包括對預算執行、資金運營、資產管理等方面的審查,開展專項審計,針對特定領域或問題進行深入分析,以識別和解決潛在的風險點,利用審計結果,加強內部控制,優化財務管理流程,提高財務管理的透明度和合規性。
4.預警指標體系的構建和優化
在構建預警指標體系時,考慮指標之間的關聯性和互補性,確保指標能夠全面覆蓋財務風險的各個方面,避免指標間的重復和沖突,通過合理的指標組合和權重設置,形成一個全面、準確的預警指標體系,定期回顧和更新預警指標,以適應學校財務狀況的變化和外部環境的變動。
5.技術和方法的創新
探索和應用新的技術和方法,如大數據分析、云計算、區塊鏈等,以提高預警系統的技術含量和處理能力,鼓勵創新思維,定期評估和引入新的預警模型和工具,以提高預警系統的預測能力和響應速度。
6.培訓和教育
對財務人員和管理層進行定期培訓,提高他們對財務風險管理的認識和能力,通過教育和培訓,增強全校對風險管理重要性的認識,提升整個學校的風險意識。
參考文獻:
[1]財政部,教育部.關于印發《中小學校財務制度》的通知(財教[2022]159號)[EB/OL].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8/11/content_5705015.htm
[2]崔國平.中小學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析Ⅲ]當代教育科學,2006(6:31-32.
(作者單位:浙江省嵊州市教育體育局會計核算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