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04年,教育部、共青團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學生公寓管理的若干意見》指出,“要充分發揮學生社區、學生公寓、網絡虛擬群體等新型大學生組織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正確作用”,首次提出“學生社區”的概念;2019年,教育部啟動高校“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建設工作;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門發布了《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中,要求“將園區打造成為集學生思想教育、師生交流、文化活動、生活服務于一體的教育生活園地\";2021年明確新增21所試點高校,《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點》提出,“實現對1000所左右高校有效覆蓋”。“一站式”學生社區進入蓬勃發展的快車道。
協同學(Synergetics)一詞,源于希臘語,意為“協調合作之學”[]。治理(Govermance)一詞原本指涉的是與國家公共事務相關的管理活動或者政治活動[2。協同治理理論是協同論和治理理論的交叉結合,強調各個組織行為體之間的協作,以實現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因此,探索協同治理模式在“一站式”學生社區中的應用,探討如何在學校領導下,統籌謀劃、整合各方要素,對“一站式”學生社區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一站式” 學生社區建設內涵
(-) “一站式”學生社區是思政工作的前沿陣地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2023年工作要點》提出,“全面推進高校‘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學校重視學生思政工作,并通過優化相關制度設計,劃撥專項經費,建立完善社區工作站等方式推動“一站式”學生社區思政建設。此外,建設社區“思政名師”工作室,層層遴選優秀思政教師進駐社區,通過舉辦思政大講堂等方式,不斷增進青年學生對黨的創新理論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3]。以“思政文化長廊”為載體,開展紅色主題教育,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縱深化開展。
(二)“一站式”學生社區是各隊伍協同育人的戰高地
堅持思政引領,聚合育人隊伍、整合育人資源,實現協同育人。院系領導干部下沉社區,納入校院兩級考評體系形成具體制度方案;明確領導干部深入學生社區的具體任務,統籌管理各支隊伍;建立領導干部基層聯系點,解決學生疑難問題。輔導員入駐社區,發揮社區內“輔導員之家”品牌工作室職能,為學生成長成才搭建交流場所,在生活中陪伴學生成長。任課教師走進社區,不同專業任課教師走進書院,將課堂搬進社區,對專業知識、學科探索、職業規劃等開展輔導,實現教室、社區“雙課堂”。校外導師下沉社區,邀請校外學者導師,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論壇講座,營造社區學術氛圍,讓學生足不出戶領略學者風采。通過整合校內外的育人資源,充分發揮各類育人隊伍的協同作用,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育人網絡,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學術創新和實踐能力的相互融合與提升。
(三)“一站式”學生社區是學生學習成長的第二課堂
學生社區是學生集中居住的場所,不僅包含住宿、娛樂的功能,還是課程實踐教育的重要載體。學生社區擴展了原有的學習場所,將課堂延伸至社區。學院專業教師、校外指導老師擔任專業導師,將課堂從教室內拓展至社區中,搭建起師生交流互動的新平臺,學術活動、實踐活動下沉至社區,實現學生足不出戶接收先進思想。將“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引入學生社區,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全面記錄評價學生在社區內參與的有關課程、志愿服務、實踐活動等,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大學生。建立“競賽輔導中心”,鼓勵社區學生參加互聯網 +. 挑戰杯等大型創新創業競賽,開展規模化、專業化集訓,發揮社區內學生多學科優勢,形成“多科交融”的競賽格局;邀請創新創業榜樣做交流報告,營造“全民”創新創業的良好氛圍,拓寬學生思路眼界。通過構建一個多元化學習和實踐平臺,不僅能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課外活動和實踐機會,還能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使成長和學習不僅僅局限于課堂內,而是擴展到整個社區的每個角落,成為他們學習成長的第二課堂。
(四)“一站式”學生社區是實現文化浸潤的有效途徑
建設社區文化空間,利用專題思政文化長廊、寢室等載體,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創業文化、校史院情等融入其中,使學生耳濡目染受到先進文化熏陶,增強文化認同。開展特色文化活動,基于各社團,開展各類主題的文化活動,豐富社區文化生活,增強學生獲得感、參與感。打造社區特色文化品牌,深入挖掘校情校史,結合社區特色專業,形成標志性文化項目、原創性文化作品。利用微信公眾號、抖音等同學們喜聞樂見的網絡新媒體宣傳好紅色文化、學校文化、社區文化,形成“線下 + 線上”的文化浸潤格局。通過打造多元化的文化空間和活動平臺,積極融入先進的思想政治理念、傳統文化、創新創業文化等元素,深入推動文化浸潤。這不僅幫助學生在校園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還通過豐富的文化活動和線上平臺的推廣,增強了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參與感,營造了一個充滿活力、創新與傳承的校園文化環境。
二、“一站式” 學生社區協同治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協同育人共識不深刻,師生對社區建設的認識不足
多數學校高度重視“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成立由校領導為組長、副組長,各職能部門為成員的建設領導小組,其中主要由學工部牽頭,各學院推進。導致其余職能部門僅作為“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的普通參與者,重視程度不足,缺乏主人翁意識和協同治理意識。就教職工隊伍來看,學院干部、思政教師、輔導員群體對社區建設接觸較多,認識較為深刻,而任課教師等教學口教職工群體認為自身的主陣地在傳統的課堂教學、學術研究、課外實踐,對社區課堂建設、文化建設往往是被動接收,主動性相對欠缺。
學生是社區建設的主要參與者,也是推動社區發展的重要力量。然而,當前多數學生仍將社區視為普通生活區,學習、參加活動選擇在學校各功能場所,使社區內部分功能設施利用率不高。此外,學生參與社區管理缺乏積極性,社區多給予學生輔助性管理權,如志愿者服務、樓層助理等,學生較少參與社區建設的重大決策。社區建設的關鍵決策往往缺少學生的廣泛參與和建議反饋,這不僅影響了社區的持續發展,也限制了學生在社區治理中的主動性和創新性。
(二)協同育人共治不健全,運行機制體制存在缺陷
“一站式”學生社區的建設中,校級層面未建立“一站式”學生社區組織領導框架,仍按照傳統的學院制劃分社區、書院,使行政運行機制較為混亂。學生社區內各功能區塊的建設與平穩運行離不開各職能部門的協同配合,僅靠學院難以完成,特別是后勤部、保衛部、基建部等保障性部門,在平時工作中以保障校園建設、穩定安全為主,參與學生管理的積極性不高。各部門基于自身職責和利益考量,在執行層面存在一定的分歧,導致部門內部無法統一意見,從而上升到部門間協調困難,聯動解決相關問題的效率較低。在現有機制體制下,各學院、各部門間工作存在較多重疊,影響了“一站式”學生社區運行效率。
(三)協同育人共享不完善,數字化治理水平有待提高
信息獲取、信息共享、信息分析對社區數字化協同治理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前,學生社區相對較為傳統,僅提供滿足日常生活的硬件條件,信息獲取方面較為薄弱,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有待提高。部分高校已開始數字化提升行動,將公寓入口閘機率先接入智慧校園系統,實現人臉識別,方便學院精準掌握學生去向。但在社區數字化硬件采購、校內各系統互聯互通上仍存在短板,難以實現學生事務、日常生活、學習考試、網絡服務等數據的有效整合,無法給學生精準“畫像”,實現個性化指導。
三、“一站式” 學生社區協同治理模式策略
(一)加強學校領導,確保協同治理組織有力
推進“一站式”學生社區協同治理,核心是加強學校領導。突出“一站式”學生社區在本校育人體系中的重要地位,作為“一把手”工程來抓,作為思想政治工作的頭等大事來落實,做好頂層設計,破除機制體制弊端,凝聚各參建單位育人合力,使全校師生對社區育人理念、功能分區有系統了解,增強認同感,形成學校統一領導、各部門協同配合、學生積極參與的工作格局[4。校級層面通過給予激勵性舉措等方式,將教職員工在“一站式”學生社區中取得的育人成果作為其在職稱評定、職務晉升、績效獎勵上的重要工作認定,并在津貼補助、待遇保障等方面提高標準[5]。
(二)堅持思政引領,推進協同治理管理有力
思政引領為“一站式”學生社區管理的有序開展提供了堅實的保障。設立學生社區治理委員會,由院長牽頭,整合教務、學工等職能部門,制定《社區協同管理章程》,明確各部門在思政引領中的責任清單。建立“季度聯席會議 + 應急響應專線”雙軌機制,確保政策傳導與問題解決同步貫通。推行“雙線值班制”,工作日由專業教師輪值“成長咨詢崗”,周末由行政人員擔任“實踐導師”,實現管理服務與教育引導的無縫銜接。與行業龍頭企業共建“職業素養培育基地”,將企業導師納入社區育人網絡,開發“職場倫理工作坊”“行業責任案例庫”等特色項目,使價值引導與職業發展深度耦合。
(三)整合各方要素,實現協同治理保障有力
以《高校“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建設提質增效指南》為指引,從隊伍入駐、學生參與、文化建設、數字賦能、條件保障等方面構建學生社區育人體系。進一步完善領導干部深入基層聯系學生相關制度,學院領導班子成員定期深入學生社區,全面了解掌握學生思想學習生活動態,著力解決學生在成長成才和全面發展中的“急難愁盼”問題,為學生提供精細化、差異化、專業化的成長發展服務。從學生的視角來設定服務目標,提升管理服務的科學性。社區建設首先應滿足學生的合理要求,在建設中重視學生群體的調研分析和教育管理服務中的意見反饋,不斷提升育人工作科學化水平,增強學生的獲得感。構建專業學習共同體,融合社區內各專業教師及學生,以“分享(資源、技術、經驗、價值觀等)、合作”為核心,促進教師、學生個人和共同體共同發展成長。設立輔導員工作室,選拔優秀輔導員進駐社區,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學業輔導、心理疏導、專業咨詢、創新創業等支持,將育人工作貫穿書院教育全過程,打通服務學生“最后一公里”,當他們的“暖心人”和“引路人”。
(四)數字精準賦能,提升協同治理效率
當今數字化時代背景下,推進“一站式”學生社區信息化建設,將極大提升社區協同治理效率。建立“一站式”社區服務系統,依托智慧洗衣、智慧快遞、共享書架等,打造優質學生社區生活園區,實現學生多元化需求“一站式”滿足。將社區系統接入學校“大學工”數據系統,將日常管理、思想教育、獎助評選、心理健康測評、就業創業等模塊融合其中,涵蓋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的各項需求,實現從入住社區到離開社區的全信息化服務鏈。通過人臉識別門禁、圖書館預約系統等數據,可以較為清晰地統計晚歸、未歸情況及學習基本情況,形成虛擬個人形象,在保護學生隱私的前提下更好地服務學生、關心學生,助力學生成長成才[67]。此外,還可開發社區線上授課“云平臺”,邀請全國專家名師定期開辦學生所需的講座,講好優秀學長故事,用新時代教育家精神、科學家精神在學生書院里滋養青年學子。
結語
“一站式”學生社區作為新時代高校落實“三全育人”理念的重要載體,其協同治理模式的探索是提升高校治理現代化水平的關鍵實踐。本文從協同治理視角出發,剖析了“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面臨的現實困境,提出以加強學校領導、資源整合為基礎、數字化賦能為抓手的系統性優化路徑。研究認為,當前學生社區的協同育人意識不足、機制銜接不暢、數字化水平滯后等問題,本質上是傳統管理模式與現代化治理需求之間的張力顯現。破解這些難題,需要通過制度設計強化跨部門協同,打破學院壁壘,推動思政教育、學生服務與文化資源向社區下沉;同時,借助數字化平臺構建動態響應機制,實現信息互通、需求精準對接與治理效能提升。未來,“一站式”學生社區的可持續發展需持續動態優化:一方面,需進一步完善多元主體參與機制,激發師生自治活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生態;另一方面,應深化數字技術與社區治理的融合創新,構建智慧化服務場景,推動治理模式從“物理聚合”向“化學融合”轉型。唯有通過制度完善、技術賦能與價值引領的協同發力,才能真正將學生社區打造為思想鑄魂、成長賦能、服務育人的前沿陣地,為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基層治理支撐。
參考文獻:
[1][德]赫爾曼·哈肯.協同學—大自然構成的奧秘[M].凌復華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2]李漢卿.協同治理理論探析[J].理論月刊,2014,(01):138-142.
[3]王英輝,毛迪.新時代背景下外語類研究生黨支部工作的探索與實踐[J].現代職業教育,2021,(06):144-145.
[4]王雷華,任豪.協同治理視域下高校“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探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3,39(03):146-150.
[5]史龍鱗,陳佳俊.新時代高校學生社區協同育人的機制研究——基于浙江大學“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的觀察[J].思想教育研究,2021,(03):149-154.
[6]馬成瑤.整體性治理視域下推進高校“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22,(03):96-101.
[7]王利成.數智化背景下高校一站式學生社區管理模式構建研究[J].公關世界,2025,(09):85-87.
(作者單位:山西師范大學)
(責任編輯:袁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