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大班幼兒即將步入小學,面臨全新的學習與社交環境,良好的情緒管理可以助其積極適應小學的規則與要求,建立良好人際關系。教師要從幼小銜接視角深入探究大班幼兒情緒管理實踐,借助繪本的豐富內容和生動畫面引導幼兒認識和理解各種情緒,組織多樣化的情緒管理游戲,不斷優化情緒管理教育氛圍。同時,構建家園協同育人機制,創設支持性的成長環境,為幼兒順利過渡到小學階段筑牢堅實的心理與行為基礎。
色的卡片,分別對應繪本中的情緒小怪獸,讓幼兒回憶并挑選出與故事中各種情緒相對應的卡片。之后,引導幼兒分組討論,自己的生活中什么時候會出現像憤怒小怪獸那樣的情緒。然后,請小組代表分享討論結果,其他小組進行補充。在此過程中,教師要進一步引導幼兒思考當憤怒小怪獸出現時,應該采取何種處理方式。在此基礎上,教師可在班級中設置情緒角落,并放置與繪本中情緒小怪獸顏色相同的柔軟抱枕,以及一些繪畫工具。當幼兒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產生某種強烈情緒時,他們可以到此處,抱抱與自己情緒相對應的抱枕,讓身體放松下來。例如,幼兒因要離開熟悉的幼兒園,即將踏入小學而產生害怕情緒時,他們可來到情緒角落,抱抱代表害怕情緒的紫色抱枕。之后,他們可以拿起畫筆畫出心中對小學未知生活的想象,可能是高大的教學樓、陌生的教師和同學,又或是擔心自己在小學里迷路等場景。教師需有針對性地與幼兒交流,向其描述小學中豐富多彩的活動,如有趣的體育課、充滿創意的美術課等,緩解幼兒對未知的恐懼。
一、借助繪本引導情緒,開啟情緒認知之門
繪本是實施情緒教育的有力工具,它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將復雜的情緒概念轉化為幼兒易于理解的故事。通過閱讀繪本,幼兒可以觀察角色的表情、動作和反應,學習不同情緒的表達方式和應對策略。教師可以利用繪本情節引導幼兒討論角色的感受和行為,進而表達個人看法和情感體驗,加深對情緒的理解。
例如,教師可以為幼兒生動地講述《我的情緒小怪獸》,該故事將情緒分為快樂、傷心、憤怒、害怕、平靜等不同的小怪獸形象,每種小怪獸都有獨特的顏色和表現特征。講述完后,拿出事先準備好的不同顏
在幼小銜接視角下,教師要以豐富多元的繪本活動為基石,配合情緒角落的創設與利用,助力幼兒識別、理解并妥善管理情緒,為其順利過渡至小學階段筑牢心理根基,全方位推動其身心和諧發展。
二、借助游戲豐富體驗,模擬情緒應對之境 三、借助環境優化氛圍,營造情緒舒緩之域
游戲作為幼兒最易接受與喜愛的學習形式,能將情緒管理教育巧妙融入其中。它以直觀、互動性強的特點,為幼兒創造出豐富的情緒體驗場景,能促使幼兒在玩樂中探索情緒的奧秘,內化應對情緒的有效策略,進而構建起初步的情緒管理體系,為步入小學后實現情緒穩定與促進心理健康發展奠定基石。
例如,教師可以組織校園情緒初體驗游戲,模擬小學教室布局,設置課堂區、課間活動區、教師辦公室區等不同場景區域。游戲開始,幼兒抽取角色卡片,角色涵蓋小學生、教師、同學等不同身份。抽到小學生角色的幼兒,要在課堂區模擬上課回答不出問題被教師批評而產生沮喪情緒,并思考及實踐調整思路。在課間活動區幼兒則要應對玩具被搶、不小心摔倒等意外情況引發的憤怒或疼痛情緒,嘗試用語言溝通、互相道歉等方式解決。在游戲中,教師要適時引導幼兒觀察不同角色在不同場景下的情緒反應,以及相應的應對策略,幫助幼兒初步建立對小學常見情緒場景的認知與應對框架,提前熟悉小學的人際交往模式與情緒挑戰。教師還可以組織情緒密碼挑戰賽游戲,制作系列帶有小學學習與生活情境的情緒卡片,如做錯數學題、競選班干部失敗、被同學誤解等。游戲開始,教師將幼兒劃分為不同小組,每個小組輪流抽取卡片。抽到卡片后,小組成員共同討論并通過表演展示應對這種情緒的正確方式,其他小組進行觀察和評價。
例如,抽到做錯數學題卡片的小組成員可以表演一起分析錯題原因、制訂學習計劃來重拾信心的場景,而不是一味哭鬧或沮喪。為了強化幼小銜接效果,教師還可以在游戲中引入小學的評價體系,如設立情緒管理小能手勛章。當小組在游戲中能精準且富有創意地表演出應對情緒的正確方式,對各種情緒場景應對自如時,他們便可獲得一枚情緒管理小能手勛章,積累一定數量的勛章后可獲得一本精美的故事書或一套繪畫工具等獎勵。
幼小銜接下情緒主題游戲的設計應充分考慮幼小銜接的特殊需求,使幼兒在游戲中全方位地體驗和學習情緒管理。當幼兒步入小學后,他們便可以憑借在游戲中積累的豐富經驗從容應對各種情緒難題,迅速融入小學的學習和生活節奏,實現心理和行為上的平穩過渡。
一個經過精心設計、富含情緒管理元素的環境能為幼兒提供潛移默化的影響,時刻啟發幼兒對情緒的認知,引導幼兒掌握有效的應對策略,并為幼兒提供情緒宣泄與舒緩的安全空間,從而為其順利過渡到小學階段奠定堅實的心理基石。
例如,教師可以在教室內打造情緒成長階梯區域,用彩紙制作成一個個階梯形狀,貼在教室的一面墻上。每個階梯對應幼小銜接過程中的一種情緒挑戰與應對成果,如第一階梯標注告別幼兒園的不舍,旁邊附上幼兒一起討論出的應對方法,如制作紀念相冊珍藏美好回憶;第二階梯寫上對小學學習的擔憂,并展示一些通過提前預習、向哥哥姐姐請教來緩解焦慮的圖片。當幼兒在幼小銜接期間產生相關情緒時,教師可引導其到情緒成長階梯前,對照自己所處的情緒階段,思考并實踐相應的解決辦法,逐步提升情緒管理能力,更好地迎接小學的到來。此外,在教室的桌椅擺放上也可融入情緒管理元素,教師可以將桌椅分組擺放成不同的情緒小島,如冷靜島、歡樂島、思考島等。冷靜島的桌椅顏色以淺藍色為主,周圍放置一些有助于放松的物品,如解壓球、舒緩香薰。當幼兒在模擬小學課堂情境中因回答錯誤而情緒激動時,他們可來到冷靜島,通過擠壓解壓球、聞香薰的氣味來平復心情。同時,教師可以在旁邊輕聲引導幼兒思考如何改進。歡樂島則以明亮的色彩裝飾,擺放有趣的玩具和笑話書籍,在課間休息或完成學習任務后,幼兒可以到這里放松身心,分享快樂,增強積極情緒體驗,以更好的狀態投入后續的學習。
圍繞幼小銜接特點進行環境設置,可以幫助幼兒在充滿情緒教育元素的空間里不斷成長,在潛移默化中掌握情緒管理的技巧。在進入小學后,面對新環境帶來的各種情緒挑戰,他們能迅速運用所學,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專注于學習和社交,實現從幼兒園到小學情緒管理能力的無縫銜接與持續發展。
四、借助家園協同教育,共筑情緒管理之基
在幼小銜接階段,家庭與幼兒園對幼兒情緒管理能力的培養起著相輔相成的作用。家庭是幼兒情感的避風港,父母的言傳身教深刻影響幼兒情緒感知與表達的模式;幼兒園則是幼兒社會化的重要場所,教師的專業引導為幼兒情緒管理能力的提升提供系統的教育支持。兩者協同合作,能為幼兒構建起全方位、多層次的情緒管理教育網絡。
例如,幼兒園可以定期舉辦家園情緒共育工作坊。在工作坊中,教師先向家長介紹幼小銜接階段幼兒可能面臨的情緒挑戰,如對新環境的適應焦慮、學習壓力帶來的緊張情緒等,并分享在園開展的情緒管理教育活動及成效。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家長參與體驗式活動,模擬幼兒在小學遇到挫折時的情境,讓家長嘗試運用不同的溝通方式引導幼兒(由其他家長扮演),感受不同方式對幼兒情緒的影響。例如,當幼兒因為在小學課堂上回答錯問題被教師批評而哭泣時,一位家長采用了嚴厲批評的方式,結果幼兒情緒更加低落且產生抵觸心理;另一位家長則先溫柔地抱住幼兒,輕聲說:“寶貝別難過,每個人都會犯錯。我們一起想想下次怎么回答得更好。”幼兒的情緒逐漸平復并開始思考改進方法。通過鮮明的對比,讓家長深刻認識到積極引導方式的重要性。同時,教師與家長之間要建立密切的溝通渠道。教師可以通過家長微信群、家園聯系手冊等方式及時向家長反饋幼兒在園的情緒表現,家長則可以將幼兒在家中的情緒變化及處理情況反饋給教師。雙方根據反饋信息共同調整教育策略,確保幼兒在園在家都能得到一致性的情緒管理引導。此外,家庭與幼兒園可以合作開展情緒管理親子任務,如設計情緒觀察日記,要求家長和幼兒一起記錄一周內家庭生活中的情緒事件,包括事件經過、當時的情緒反應及最終的處理方式。在幼兒園日常活動中,幼兒可以與小伙伴分享日記內容,教師則引導大家一起討論分析,進一步加強幼兒對情緒的理解與應對能力。
在幼小銜接的關鍵時期,全方位關注幼兒情緒管理能力的發展,可以為幼兒提供穩定、一致且充滿支持的情緒管理教育環境,使幼兒在家庭與幼兒園的雙重呵護下不斷強化情緒管理技能,順利跨越幼小銜接的情緒難關,以健康、積極的情緒狀態迎接小學學習與生活的挑戰。
五、借助生活點滴滲透,培養情緒表達之力
在幼小銜接階段,幼兒即將步入全新的小學環境,其情緒管理能力尤其是情緒表達能力的培養極為關鍵。在幼兒園的日常生活中,入園、就餐、午休等環節都蘊含豐富的教育契機,能有效助力幼兒在自然情境中發展情緒表達能力,為順利適應小學奠定堅實基礎。
例如,部分幼兒入園時緊緊拽著家長衣角,腳步拖沓,身體微微顫抖,這是典型的分離焦慮情緒外在體現。教師可用輕柔的肢體動作引導其走向教室中的心情角落。該角落擺放著各類表情卡片及情緒相關繪本。幼兒可自主選擇代表自身情緒的卡片,如哭臉卡片,隨后翻閱繪本,嘗試從繪本里找到與自己相似的情緒情境,以非語言的方式初步感知和表達內心的不安情緒。長此以往,幼兒在面對小學入學初期與家長的短暫分離時便可以憑借在幼兒園入園環節積累的情緒認知經驗較快地調整情緒狀態,以更為從容的姿態開啟校園生活。在就餐環節,不同食物會引發幼兒不同的情緒反應。例如,面對喜歡的食物,幼兒往往會迫不及待地走向餐桌,身體前傾,坐姿端正,展現出對食物的強烈期待與喜愛,反之可能會眉頭緊皺,眼神游離,餐具擺放不動,甚至將身體向后靠,表現出明顯的抵觸情緒。教師可以通過觀察幼兒的肢體動作與表情變化及時給予引導。例如,在餐桌上放置情緒表情標識,要求幼兒在用餐結束后根據對食物的感受將對應的表情標識放置在餐盤旁。這一無聲的表達過程可以讓幼兒逐漸學會將內心的情緒感受與外在的標識符號聯系起來,為在小學生活中清晰地向教師或其他學生傳達自己的情緒奠定基礎。
六、結語
在即將步入小學之際,完善的情緒管理能力可以幫助幼兒更好地適應小學的規則制度、學業壓力和人際交往,減少因情緒問題導致的學習與社交障礙。在幼小銜接視角下,教師要積極借助繪本閱讀、游戲體驗、環境優化、家園協同及生活點滴滲透等多元途徑,為幼兒打造全面深入的情緒管理學習環境,使其能在情緒穩定的狀態下充分挖掘自身潛能,在小學及未來的學習生活中保持積極心態,增強心理韌性,更好地應對各種復雜情境與挑戰,實現從幼兒園到小學乃至更長遠階段的良好過渡與持續發展。
? 本文系江蘇省“十四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驅動·沉浸·內化:幼小銜接視角下大班幼兒情緒管理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C/2024/03/11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