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素質教育的深入推進對小學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教師注重學生“讀”“寫”“說”語言綜合能力的全面培養。繪本是一種圖文結合、內容有趣且具有一定教育功能的閱讀資源,契合學生的興趣喜好、認知特點和理解水平。因此,在新課標視域下,教師在對學科教學模式和方法進行優化創新的過程中,應基于“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引導,在準確把握學生學情特征和繪本教學優勢的基礎上,積極思考和探索繪本資源在口語教學、閱讀教學及寫作教學中的有效運用策略,促進小學語文教學提質增效,提高學生“讀”“寫”“說”語言綜合能力。
一、繪本在口語教學中的巧妙運用
□語表達能力與知識水平、語言能力、思維能力、觀念意識等具有密切關系。在素質教育理念下,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語文教學愈發重視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但從目前語文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很多教師對口語教學缺乏足夠重視,導致普遍存在學生表達興趣不濃厚、口語訓練缺乏深入性等問題,未能獲得理想的口語能力培養效果。對此,在新課標視域下,教師可將繪本資源巧妙融入口語教學,激發學生的口語表達興趣,引導其主動深入地進行口語表達練習,切實提升口語表達能力。
(一)結合繪本創設情境,激發口語表達興趣
很多學生在口語教學中存在“不想說”“不敢說”的情況,這制約了他們口語能力的培養和發展。教師可引入與教學主題相關的繪本資源,創設趣味化、沉浸式的口語表達情境,激發學生的口語表達興趣,使其“想要說”“敢于說”,積極主動地進行口語交際練習,取得更加理想的教學效果。
以部編版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注意說話的語氣》口語交際課程為例,其核心教學目標為:使學生通過口語交際練習形成“恰當的語氣能讓聽的人感到舒服”的認知,明確“不同語氣產生的不同效果”并學會使用恰當的語氣與人交流。教師可依托《你別想讓河馬走開》繪本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口語表達興趣。首先,通過講故事的方式營造童話氛圍:“一個大熱天,太陽照下來,照著一只在橋上睡覺的河馬。這只河馬很重,擋住了通道。小動物們圍在河馬旁邊思考問題的解決辦法。”以此為基礎提出:“如果你也是被堵在橋上的小動物,你會提出什么解決辦法呢?”鼓勵學生融入情境,將自己想象成喜歡的小動物,展開討論。其次,帶領學生閱讀繪本。當讀到“老鼠扭動他的鼻子,抖動他的胡子,在河馬耳朵邊說悄悄話。河馬一下子大大地打了一個哈欠,伸了個懶腰,站起身來。他和老鼠并排過了橋”時,教師借助“如果你是老鼠,你會說什么?”的創設“扮演老鼠與河馬對話”的口語交際情境,激發學生的口語表達興趣。再次,通過“老鼠到底對河馬說了什么呢?讓我們一起閱讀繪本最后一頁尋找答案吧!”的教學語言引導學生完成繪本閱讀。當學生了解到老鼠說的話是“請你走開!”后,教師提出問題:“獅子和老鼠對河馬說的話都包含‘想讓河馬走開’的意思,為什么結果不一樣?”激發學生的思辨意識,引導其深層次思考。通過圖文閱讀與自主思考,學生認識到獅子使用的是命令式語氣,老鼠使用的是請求式語氣,這是導致交際效果不同的主要原因。最后,在教師引導下,學生結合《請你幫個忙》《商量》課程中所學知識提出“河馬先生,您擋住了大家過橋的道路了,能讓開一下嗎?”“河馬先生,我們想要過橋,能麻煩您換個地方睡覺嗎?”等更加禮貌和委婉的表述。
教師結合繪本創設富有童趣的童話故事情境,利用教學問題和教學引導不斷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欲望,能夠使其沉浸在童話故事情境營造的交際場景中主動進行口語交際練習。相較于傳統的教學模式,以繪本為載體的教學形式更具趣味性和沉浸感,能夠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語言運用場景,更加顯著地激發學生的口語表達興趣,為其口語能力的訓練和提升奠定良好基礎。
(二)圍繞繪本設計活動,強化口語表達訓練
在口語交際教學中,科學設計教學活動能夠為口語表達訓練提供良好的載體。教師可借助繪本設計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依托其“內容豐富、形式有趣、寓教于樂”的特征強化學生口語表達訓練效果。
以部編版一年級下冊第七單元《聽故事,講故事》口語交際課程為例,教師可結合《跑得太快的斑馬》繪本設計口語表達訓練活動。活動一:看圖說話。要求學生觀察文字和圖畫并結合“指讀”方式描述故事內容。例如,在閱讀繪本首頁時,一邊指出頁面中對應的圖像,一邊運用“紅彤彤的太陽暖暖地照射著大地”“有兩只大象、一只長頸鹿和三只小鹿圍在水塘邊喝水”“廣闊的大地上有五棵大樹,斑馬、長頸鹿等動物躲在樹蔭下休息”“一只大象、一匹斑馬和一只鳥在嬉戲玩耍\"等語言描述畫面。活動二:復述故事。在學生完成繪本閱讀、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先讓他們回憶并梳理故事內容,再開展“擊鼓傳花”趣味游戲,隨機選取幾名學生講述故事內容并表達個人感想。
“看圖說話”活動能夠將“識讀”和“表達”緊密結合起來,鍛煉學生“用語言精準描述和表達所見事物”的能力;“復述故事”活動需要學生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進行信息整合、思維構建和語言組織,側重于學生表達思維和能力的綜合性訓練。這類口語訓練活動能夠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二、繪本資源在閱讀教學中的巧妙運用
閱讀能力是學生發展和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能力素質,其發展水平與知識獲取能力、認知能力及思維能力的發展具有直接關系。由于小學生具有“抽象思維相對薄弱,認知依賴于具象思維和直觀感觸”的認知特點,教師可借助繪本開展閱讀技巧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掌握正確高效的閱讀方法,切實提升閱讀能力,強化閱讀教學效果。
以部編版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大象的耳朵》《蜘蛛開店》《青蛙賣泥塘》《小毛蟲》四篇課程為例,教師可根據“改變”這一單元主題引入繪本《爺爺一定有辦法》,引導學生掌握科學高效的閱讀技巧。首先,展示繪本封面并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提取相關信息。學生答道:“封面上有故事題目。”“有一個穿黑衣、戴黑帽的老爺爺和一個穿藍色衣服的小孩。”“老爺爺牽著小孩,小孩專注地看著落葉。”其次,通過激勵性評價對學生的回答給予肯定并提出“通過封面上的標題,你能想到什么?”“你認為繪本將講述一個怎樣的故事?”“封面上的圖畫與故事內容有怎樣的關系?”等問題,鼓勵他們大膽想象、自由表達。再次,將繪本隨意翻到一頁并進行朗讀:“他找遍了所有的地方,就是找不到紐扣。約瑟跑到爺爺家。”提出“為什么會提到紐扣?”“發生了什么事?”“為什么約瑟要跑到爺爺家?”等問題。僅通過本頁圖文信息的閱讀,學生很難做出回答。對此,教師可指出:“任何故事的發展都具有連貫性,如果我們直接從中間開始閱讀,就不知道之前發生了哪些事情,也就無法了解故事的完整過程。那么我們閱讀應該從哪里開始呢?”引導學生形成“從頭開始閱讀”的認知。最后,組織學生逐頁閱讀,并通過查字典、觀察插圖、根據生活經驗推測等方法完成生字詞字音、釋義的自主學習。此外,教師可提出“你學到了什么道理?”“你掌握了哪些閱讀技巧?”等思考問題,深化學生的學習感悟。
通過引入與單元教學主題相關的繪本開展閱讀教學,利用教學問題和學習任務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學習“仔細觀察封面標題和插圖,以此為切入點對閱讀內容展開想象和推測,帶著好奇心和疑問閱讀”“閱讀過程中遇到陌生字詞,可通過查字典、聯系上下文內容或文章配圖明確陌生字詞的含義”“閱讀完后可通過復述故事的方式檢驗閱讀成果”“閱讀完后要善于思考故事蘊含的道理及通過閱讀獲得的收獲”等科學的閱讀方法和技巧,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優化教學效果。
三、繪本資源在寫作教學中的巧妙運用
寫作是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的重難點。出于對學生認知水平、年齡特點和學習能力的綜合考慮,教師可在寫作教學中引入優質繪本,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豐富學生的寫作積累,促進其寫作能力的提升。
以部編版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我來編童話》習作課程為例,其教學目標為引導學生在感受童話意境和特點的基礎上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創編童話故事。教師可引入繪本《織毛線的多多》,為教學提供輔助和支撐。在教學中,教師可先布置學習任務一:圈畫能夠體現童話‘角色人格化’特征的詞句。通過對“緊緊地抱著一團毛線”“多多興奮地吱吱叫,滾著毛線團出去了”“多多氣喘呼呼地路過刺猬的門前”等詞句的圈畫,學生能夠學習和掌握“基于形容詞或動詞的運用,利用擬人化手法塑造可愛、生動童話故事人物形象”的寫作技巧。當學生完成閱讀后,教師布置學習任務二:繪制‘故事山’模型圖,梳理故事情節。這一任務能夠幫助學生明確繪本的核心線索和主要情節,培養和鍛煉寫作思維和構思能力。隨后,教師再布置學習任務三:結合繪本內容續編故事情節或改編故事結局。這一任務可以鍛煉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促進其寫作能力的提升。通過將繪本融入寫作教學活動,創設不同層次的學習任務,能夠促使學生自主完成寫作積累、技巧學習和寫作實踐等學習活動,從而逐步提高寫作水平。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標視域下,語文教師應充分認識到繪本教學的優勢,將其合理運用到口語教學、閱讀教學、寫作教學等環節中,全面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和語言表達能力,最大化實現教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