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3月,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指出,關注兒童發展的連續性,幫助兒童做好身心全面準備和適應,培養有益于兒童終身發展的習慣與能力。幼小銜接對幼兒即將踏入的學習生活及其終身發展有深遠影響。那么如何開展幼小銜接才能為幼兒順利過渡到小學,甚至為其終身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論認為生活即教育。生活的大多時候都需要勞動,在勞動的過程中,不僅可以挖掘“勞動教育\"背后的價值,還可以讓其價值作用于幼小銜接。在幼小銜接過程中,筆者以兒童為本,以勞動教育為突破口,勞以立行,五育融合,科學銜接,助幼兒順利過渡到小學,開展持續性學習生活,并為其終身發展奠基。
一、立足兒童、聚焦問題,科學銜接有依據
對照《指導意見》,當下幼小銜接出現一定偏差,這對科學銜接提出更多挑戰。如:如何保證幼兒園、小學低年級教學及內容上的連續性;如何擺脫過早地將兒童置于小學文化中,減少或不出現“小學化”傾向;如何超越幼小銜接只限于大班的思維方式;如何引導家長從只注重知識層面的學習,到關注幼兒的個人習慣和個人綜合素質等全方位的銜接?
通過與小學低年段老師及家長的訪談調查,了解到幼兒上小學后出現的不適應現象主要體現在這些方面:遇事存在畏難情緒,當面對有一定難度的任務時,選擇逃避、態度消極;學業上依賴成人,責任心不強,需要成人不斷督促;做事拖拉,做作業經常磨蹭到十點之后,嚴重影響睡眠;以自我為中心,合作意識不強,不懂如何交往,發生沖突時不會解決問題等。從訪談情況中列舉的問題和現象,反映出幼兒升入小學后在某些學習品質、習慣及人際交往上的缺乏,不僅僅影響幼小銜接工作,還對幼兒終身學習與發展造成深遠影響。
聚焦以上問題,科學地實行幼小銜接工作應從幼兒入園起開始,立足兒童,依據幼兒發展規律與學習特點,從身心、生活、社會、學習四個方面著手準備,合理規劃,以春風化雨式滋潤培養,引領幼兒在園三年循序漸進養成良好習慣,培養學習品質,提升綜合素養。
二、勞以立行、滋養提升,科學銜接有內涵
《指導意見》在“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指導要點”中明確標明“生活自理”“參與勞動”的發展目標和教育建議。因此,從兒童本位出發,發揮勞動教育的獨特價值,勞以立行、滋養提升幼兒的品質與能力,實現幼小科學有效銜接。
1.勞以潤心,滋養品質
古人云:“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勞動是辛苦的,但也正是經歷了勞動的艱辛,才能收獲勞動成果的喜悅,在苦樂交織中幼兒吃苦耐勞的品質才能得以鍛煉。
(1)吃苦耐勞,鍛造學習品質。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到,“總之必使學生得學之樂,而耐學之苦,才是正軌。若一任學生趨樂避苦,這是哄騙小幼兒的糖果子,絕不是造就人才教育。”“遇事存在畏難情緒,當面對有一定難度的學習任務時,常常逃避,態度消極”,從與小學教師與家長訪談中反饋的幼兒上小學出現的較為顯著問題中可見,吃苦耐勞是幼小銜接所需的重要品質。勞動是一個辛苦且需不斷堅持的過程,是錘煉幼兒吃苦耐勞品質的有效方式。
在幼小銜接中,筆者將幼兒勞動教育有意識地滲透到一日生活、游戲中。如在午休時鼓勵幼兒與同伴相互配合將午睡床鋪合力抬下來,一排排整齊地放在固定位置。起床后又合力將床抬起,一沓沓整齊收好;戶外活動的準備和收拾整理環節,讓幼兒自己擺放運動器械、搭建運動場地;晨間活動與離園活動時,抬水給天臺的菜園澆水等。剛開始幼兒會因為好奇好玩爭著來搬,但幾天后當好奇心退去,就有不少幼兒覺得累、辛苦,不想再堅持。此時,教師采用樹立榜樣、營造氛圍、家園攜手、分享勞動成果等方式鼓勵幼兒堅持,培養吃苦耐勞的品質。
艱辛的勞動是最能磨煉人的意志與耐力,當幼兒能長期不怕困難日復一日地堅持完成一件有一定難度勞作時,他們在今后的學習道路上也能克服學習上的難關,為幼小銜接打下良好心理基礎。
(2)為己負責,培養獨立自主。幼兒任務意識強,懂得為自己負責,其學習主動性、自覺性就強。幼兒園階段的幼兒,因年齡尚小,成人為其提供較多的幫助。可步入小學后,幼兒初步嘗試獨立面對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其任務意識和責任感的重要性便凸顯出來。
勞動因其操作性強、目標明確,對幼兒任務意識和責任感培養有重要作用。從小班開始,筆者鼓勵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從自己穿衣褲、自己吃飯等小事入手,通過閱讀相關繪本、樹立榜樣、家園配合等方式,讓幼兒初步形成獨立自主的意識和對自己負責的態度。上中大班,幼兒能力漸強后,筆者常給他們布置一些小任務,如帶廢舊材料、完成主題調查表等。在布置任務時,筆者會盡量在放學時段用口頭形式布置,而不是傳達給家長,通過第二天交流分享的方式來檢驗與促進、培養幼兒任務意識。在“我的書包我做主”主題活動中,為了培養幼兒自己收拾整理書包的習慣,教師通過分享整理小竅門、推選整理小達人以及整理打卡等活動,讓幼兒對自己的事務有更明確的認識,懂得要管理自己的物品。一段時間后,幼兒脫下來的外套、汗幣及其他物品找不到失主的情況,及主題調查表等活動所需材料忘帶的現象大大減少。家長也反映,幼兒在家自我管理能力增強,每天睡前會將第二天要用的物品和衣物整理好。
就這樣,在長期持續性的勞動中,幼兒的任務意識得以培養。幼兒入小學后,更懂得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責,完成各項任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得以增強,為今后的學習生活注入源源不斷的“正能量”。
2.勞以優干,提升能力
開展勞動教育,幼兒在獨立的勞動過程中,除了手腦并用有助于大腦的發展,還在開展勞動任務的過程中獨立思考。這使得幼兒在進入小學后得以自主管理自己的學習生活,計劃統籌以提高效率,積極探索以解決問題,提高綜合能力。
(1)計劃統籌以提高效率。從以游戲為主導活動的學前教育階段到正規課業學習為主導活動的小學教育階段,對幼兒的計劃性和統籌安排時間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學習與生活上拖拉,做事無序沒有計劃性容易導致幼兒上小學后跟不上節奏,出現學習困難的現象。勞動過程講究方法與程序,巧勞作與盲勞力在勞動過程與勞動結果有著天壤差別。一個心靈手巧,能統籌兼顧,做事井井有條的幼兒在學習上也能有效率,合理運用時間,規劃學習。因此,在以勞動為突破口的幼小銜接中,要關注幼兒勞動計劃性培養,提高勞動效率,為終身高效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為改善部分幼兒常因早晨磨蹭錯過了晨間戶外活動的問題,教師引導幼兒制定“晨起自我服務勞動計劃”。幼兒自己安排早晨起床需要完成的自我服務勞動、家務勞動以及先后順序,如穿衣、洗漱、擺早餐餐具或者倒牛奶等,并用書寫方式圖畫記錄。同時,引導家長為幼兒準備容易看懂的數字時鐘,和幼兒一起記錄晨起自我服務勞動所需時間,讓幼兒對完成每件事情的時間有更具體的感知。通過一段時間的晨起計劃打卡,家長們反映幼兒在家的晨間自我服務更有計劃性,拖拉現象明顯減少。進而,筆者與家長一同鼓勵幼兒繼續自己規劃安排晚間時間,為家庭勞動服務做計劃表,并按計劃實施。
勞動計劃的實施幫助幼兒明晰具體需要做的事情,思考勞動過程的先后順序,合理利用時間,做事更高效。幼兒通過自己做勞動計劃和打卡施行,懂得了如何合理安排時間,為日后步入小學養成安排學習計劃習慣、提高學習效率打下良好基礎。
(2)積極探索以解決問題。升入小學后,幼兒將面臨幼兒園所較少面對的、需要獨立解決問題的各種情況。解決問題能力不足的幼兒常常出現:不愛動腦筋、依賴性強、遇到問題或困難經常不思考直接尋求幫助。而能獨立解決問題的幼兒,有源源不斷的動力致力于解決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包括進入小學后所面臨的種種可能出現的困境。足見,解決問題能力對幼小銜接至關重要。
勞動是解決生活問題的方式之一。幼兒探索勞動方式的過程中,教師管住嘴、管住手、睜大眼睛、豎起耳朵,讓幼兒得到充分的探索機會。無論是收納整理類勞動、烹飪料理類勞動還是看護照料類勞動,筆者都把問題拋給幼兒,讓幼兒思考并嘗試解決,必要時再提供適宜的鷹架支持。在嘗試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幼兒增強解決問題的信心、豐富解決問題的經驗、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在小學生活中能獨立解決問題奠定基礎。
(3)勞以協作,尋找歸屬。進入小學后,同伴對幼兒的影響越來越大。幼兒會在精神上尋求同伴的認同,尋找歸屬感。而善于協作、懂得交往的幼兒往往容易達成,從而增強其上小學的自信與樂趣。良好的團結協作和交往能力,能幫助幼兒及早適應小學的新環境、新生活,更加自信,順暢幼小銜接。
很多勞動需要與他人合作來完成,群體性的勞動讓幼兒獲得成倍的快樂。親社會行為有助于幼兒在新環境中結交新朋友找到自己在群體中的歸屬,不容易被孤立。在勞動的過程中,幼兒感受到互幫互助的力量,懂得如何與他人合作,協商解決問題。同時,勞動的艱辛使幼兒體會勞動者的辛勤付出,因此對勞動者產生共情,懂得尊重他人勞動成果,增加親社會行為。歸屬感與合作行為,給予幼兒面對陌生環境和新挑戰的勇氣,促進幼小順暢、有效地銜接。
(4)勞以育美,勞藝匠心。從幼兒園到小學,幼兒面臨著環境上的變化、學業要求上的變化。此時,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藝術地生活,有利于減緩幼兒的適應壓力。而勞動在幼兒的美感培養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勞動,讓幼兒在體驗中發現生活的美。在自然角的勞動中,幼兒從松土播種、汲水澆花的過程中觀察植物的生長變化,感受萬物的美好與生命的可愛。學期初,班級幼兒收集了各種蔬菜的種子。為了方便觀察,種子們被放在了透明的塑料袋里。一段時間后,果果發現了種子的變化,她喊了起來:“種子發芽啦!綠色的嫩芽好像小鳥的尖嘴巴呀!”果果的喊聲吸引了班級幼兒的圍觀,他們欣賞著這新生的綠,仿佛已聞到了果香,憧憬著豐收的一刻。于是,發芽的種子被移栽到了班級的自然角,班級幼兒澆水、除草,每天盼一回。終于,綠綠的小番茄長出來了。
勞動,讓幼兒“點石成金”創造美。自然角的果子成熟了,花花綠綠的甚是好看。可是,白色的花盆千篇一律,安安說:“我們來裝扮果子們的家吧!”在安安的號召下,幾個好朋友一起用彩色的小石子、貝殼裝飾花壇。班級幼兒在美工區用廢舊物品制作小工藝品也放置在了自然角中。班級幼兒充滿童趣的藝術表達讓自然角煥發了新的生機。而幼兒也在裝扮勞動中提高了發現美與創造美的能力。
通過觀察自然、欣賞藝術作品、參與勞動實踐等活動,幼兒感受世界的多樣和美好,從而增強對生活的熱愛和向往。這種對美的追求和感知能力有利于幼兒形成積極向上的心態和樂觀的人生態度。在幼小銜接階段,這份對生活的熱愛和向往給予幼兒勇氣的滋養,從而積極地面對幼小銜接中的不適應。
三、快樂勞動、五育融合,科學銜接有效度
以幼兒為本的幼小銜接,其身心發展的準備和適應是最基礎、最重要的,生活和社會準備與適應也不可或缺,最后才是學習的準備和適應。幼兒發展是全面、持續性的,因此,開展科學、有效的幼小銜接工作,勞動教育不是單純將勞育割裂開來,而是在“五育融合”的理念指導與實施背景之下,科學處理“五育”之間的關系,重新建構科學銜接中幼兒勞動教育的教育價值與實施策略,培育幼兒勞動素養,同時發揮勞動教育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的價值,促進“五育”的相互融合,最終實現“五育”共美的整體育人功能,為日后學習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
教師要重視勞動對幼小銜接的獨特價值,從幼兒入園起“春風化雨潤新苗”般,持續開展勞動教育。勞以立行,五育融合,讓勞動滋養幼兒的身心,錘煉幼兒的品質,為進入小學,為終身學習做好科學銜接!
【參考文獻】
[1]劉奕.成果導向的幼小銜接教育課程地圖繪制研究[J].基礎教育課程,2024(02).
[2]朱文靜.區域推進幼小銜接體系建設模式探索[J].中國教育學刊,2024(09).
[3]劉華.貫徹幼小銜接文件精神,做好入學準備教育[J].福建教育,2021(29).
[4]李春霞.幼小銜接中,大班幼兒學習品質的培養策略[J].河南教育(基教版),2022(Z1).
[5]徐淑文.做好幼小銜接聚焦習慣養成幼兒園幼小銜接的策略[J].天津教育,2022(17).
課題項目 本文系廈門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五育融合視域下幼兒勞動教育的實踐研究”(課題立項號:2223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