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3年長三角座談會上強調,長角區域要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跨區域協同,為更好發揮長三角區域“我國科技和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重要作用指明了方向。在總書記親自關心和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國家發改委、科技部等部委指導下,三省一市強化創新機制協同,著力提升區域整體創新能力,加強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合力打造全國原始創新高地和高精尖產業承載區。
長三角區域科技創新協同邁出堅實步伐
長三角地區在科技創新協同中取得的體系性成就源于以制度創新為核心的深層次變革。
一是共推創新協同機制。為貫徹落實《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發展規劃》,三省一市科技部門聯合印發《三省一市共建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行動方案(2022—2025年)》,共同推動重點領域、重點任務細化和落地。建立專 ?4+1 \"工作協同機制,形成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辦公室(省市、部層面)工作專班(省市科技部門、司局層面)及其秘書處的工作架構,工作專班建立季度會議機制。去年底以來,三省一市科技部門密切配合當地人大,加快開展《促進長三角科技創新協同發展的決定》的立法工作,進一步推動深層次制度協同。
二是共蓄戰略科技力量。長三角地區國家實驗室發揮“總平臺、總鏈長\"作用,在基地共建、任務協同等方面加快形成合力。合肥國家實驗室在上海設立基地,蘇州國家實驗室與上海交通大學合作,浦江國家實驗室聯合中科大、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等共同開發“風烏\"氣象海洋預報大模型體系。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所、南京大學、浙江中電海康、安徽科大訊飛等國家科研機構、研究型大學和科技領軍企業共建8家全國重點實驗室。上海張江、安徽合肥“兩心同創\"加速推進,上海高等研究院承擔合肥先進光源關鍵設備研制任務,安徽本源量子科技與上海超級計算中心率先實現\"量超融合”。
三是共創聯合攻關機制。科技部會同三省一市建立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聯合攻關合作機制,探索以“揭榜掛帥\"形式,組織跨區域聯合攻關計劃。2022年以來,面向國家和區域重點產業發展需求,征集企業需求329項,對外發布重點需求89項,立項支持64項。為推動聯合攻關機制深化拓展,2024年以來,以聯合攻關項目為牽引,啟動建設2批共24家長三角創新聯合體,并于2025年6月發布《長三角創新聯合體建設工作指引(試行)》。同時,三省一市于2024年簽署《關于加強基礎研究合作的框架協議》,組織實施長三角聯合攻關(基礎研究)項目,立項支持15項,率先開展長三角面向產業應用基礎研究的“同題共答”。
四是共享科技資源開放。打造“科技資源 + 科技服務 + 科技政策\"融通的跨區域服務平臺,促進長三角科技創新資源一體化共享利用。目前,平臺已納入大型科學儀器49518臺(套),儀器總價值超590億元。2022年,三省一市聚焦科技創新券的互聯互通,制定發布相關實施意見,加強創新資源的整合融通。目前,長三角科技創新券已在上海、浙江和江蘇全域,安徽部分區域實現互聯互通,已為長三角企業兌付科技服務超7000次,服務總金額超5.5億元,創新券支持金額超過1.8億元。
五是共建科技成果轉移體系。持續構建“一賽、一會、一平臺\"供需服務網絡。共同舉辦長三角國際創新挑戰賽,推動科技企業“揭榜比拼”出題答題。去年,共征集企業創新需求1972項、解決方案947項,促成技術交易101項,合同金額超8700萬元。依托InnoMatch(全球供需對接平臺)全球技術轉移大會、全球技術供需對接平臺推動成果轉移轉化,平臺已接入長三角39個地區技術市場,促成落地簽約超8億元。上海技術交易所做強技術權益登記服務、科技成果路演等功能,累計登記技術權益2.2萬條,服務高校院所、企業等近2800家次,實現長三角區域轉化項目4921個。
六是共筑創新發展高地。持續提升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能級,加快探索“概念驗證 + 撥投結合 + 基金支持”的全鏈條孵化模式,與超565家細分領域龍頭企業共建聯合創新中心,成功實現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突破和規模化生產。積極發揮G60科創走廊先行區示范作用,9個城市政府與上海證券交易所簽署深化合作備忘錄,成立長三角G60科創走廊ESG(環境、社會和治理)發展聯盟、金磚國家技術轉移中心G60協作基地,授牌11個中阿G60合作發展促進中心參訪基地。推動沿滬寧產業創新帶、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建設。
深化長三角區域創新合作仍需加大改革力度
要清醒看到,構建更加緊密的區域創新共同體,需要深化創新體制機制協同,進一步破除瓶頸障礙,更大力度推進高水平科技協同創新。
一是創新體系的一體化需要深化和提升。圍繞重大科學問題、重點領域、重大項目的央地協調聯動機制有待深化,長三角協同發展共性重難點問題的凝練、協商和統籌解決機制仍需進一步完善,協調推進跨區域、跨領域重大事項的效率有待提高。地方財政跨區域投入的體制機制障礙有待突破,對重大科技項目聯合資助的力度亟須進一步加強。
二是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跨區域融合有待加深。共同謀劃、發起和實施一批重大科技任務的機制有待進一步健全,項目的戰略性、前瞻性、全局性布局需要進一步加強,重大應用場景牽引方面的合作還有很大空間。推動跨區域重大技術創新協同的機制路徑有待豐富,跨區域有組織科研范式有待進一步探索和深化。重大基礎平臺的建設推進力度有待加強。
三是創新要素流動阻礙需要加快破除。制約科技創新人才柔性流動的體制機制堵點仍然存在,人才評價標準、政策互認機制還不夠完善。跨區域知識產權服務和保障體系尚未無縫對接,長三角科技創新券還沒有實現全域通用通兌。長三角科技大市場建設的體制機制堵點需要進一步破除。
四是聯合投入機制有待完善。近年來,長三角聯合攻關合作機制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突破,但資金來源局限于地方,財政資金跨區域撥付存在障礙,不利于長三角集中力量開展重大技術攻關或關鍵技術突破。此外,投入規模需進一步擴大,投入渠道有待多元化,資金使用效率和資源配置效能需要提升。
面向未來加快構建區域創新共同體
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要講話精神,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跨區域協同,加快未來產業發展布局,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構建更加緊密的區域創新共同體。
一是立足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加快構建長三角區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協同體系。推動國家實驗室總部和基地協同共建,依托總部和基地共建一批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重大創新平臺。進一步強化長三角國創中心功能定位,支撐重點產業科技創新協同發展,構建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多元主體協同的創新模式。
二是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無縫銜接。健全完善跨區域協同攻關機制,持續優化“揭榜掛帥\"機制,加快形成標志性引領成果;充分發揮央地協調聯動機制作用,研究解決長三角科技創新協同發展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協調推進跨區域、跨領域重大事項;完善與蘇浙皖三省科技部門的聯合工作機制,落實國家和本市相關工作部署,推動長三角在科技創新各環節形成合力,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
三是著眼科創資源充分共享,進一步促進各類平臺、設施,包括大科學裝置更多地向企業開放,更好地為企業創新提供服務,推動長三角科技創新券在長三角全域實現通用通兌。
四是樹立全球視野和戰略思維,構建協同開放新局面。推進以制度型開放為重點的高水平對外開放,共同支持建設“一帶一路\"國際聯合實驗室、長三角海外創新孵化中心和海外研發機構等國際科技合作載體,積極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打造一批有影響力的長三角科創共同體品牌活動,加強國際科創中心、區域科創中心的協同聯動,更好服務長江經濟帶等區域協調發展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