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身影,已融入白玉的莽莽青山;如同那生生不息的森林
在川西高原的莽莽林海深處,有這樣一位“森林衛士”:30年扎根深山,踏遍250萬畝林場,用一生的光陰守護著甘孜白玉的綠水青山,將青春熱血融入祖國的綠色版圖。他,就是現任副場長胡林。
守護綠色根基,筑牢生態屏障
胡林始終牢記黨員初心使命,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主動參與并深度融入生態文明建設,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傾注心血,厚植生態底色。他身先士卒進行種苗建設和植樹造林,團結帶領干部職工一起擼起袖子加油干,按照適地適樹適生原則,用汗水和心血與同事一道全面推進種苗基地建設,培育本土云杉、黃花木、樺木、高山柳、花楸、衛矛、柳蘭、高山杜鵑等鄉土樹種,現育苗面積達345畝,每年銷售各類各齡級苗木300余萬株。同時,因地制宜,宜林則林,為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森林撫育、森林質量精準提升等生態建設項目提供大量所需優質種苗。
胡林風雨無阻地守護森林資源,認真落實甘孜州森林管理制度,采取科學嚴密的管護措施,形成以職工為主、當地農牧民群眾為輔的立體管護模式。在對466.35萬畝森林資源進行常年性有效管護的基礎上,切實加強人工造林成果管理,強化中幼林管護,狠抓巡山管護、野生動植物保護、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火災撲救等工作,確保森林資源安全,該森林片區取得了連續40年無重特大森林火災發生的好成績現森林覆蓋率達 44% ,森林蓄積量排列四川省第二、甘孜州第一,為林區的高質量發展筑牢了綠色根基。
胡林始終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思路,以更好地保護和合理利用森林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森林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推動生態旅游發展,逐步探索國有林區改革戰略途徑。2017年,甘孜州成功申報并建成國家級森林公園——四川沙魯里山國家級森林公園,其原始針葉林及闊葉林獲得“中國最美森林”稱號,這份榮譽背后,有胡林及其團隊的貢獻。
深耕林下經濟,激活綠色產業
整合資源,發展林下種植、林下養殖和生態旅游產業——拉龍林場擁有“察青松多”和“沙魯里山”商標品牌2個、有機食品認證4個(高原雪菊、松茸、獐子菌、藏香豬肉)A級生豬屠宰場1個、生態酒店1座,建成州級林業園區1個、國家級森林公園 1 個,聯動了餐飲、住宿、基礎設施建設等相關產業,實現了由一產到三產的融合發展。
林下種植結碩果。林場建立了野生菌類采收、加工、銷售一體化鏈條。加大野生菌類采收加工基礎設施投入,改善加工技術,規范加工程序,以市場價收購野生菌,充分調動老百姓的采收積極性,打開銷售渠道,穩定采銷環境,建立一體化產供銷體系。
林下養殖創品牌。一是大力發展藏雞、藏香豬林下養殖產業。利用林場環境和林場種植的綠色蔬菜養殖,對產品進行生產加工,產品綠色健康,銷往北京、成都、重慶等地。二是持續加大對A級生豬定點屠宰場的標準化建設力度,主動承擔全縣21所中小學校肉類配送工作,支持民族地區教育事業發展。
生態旅游展新顏。為適應生態旅游的發展,以察青松多酒店為生態旅游接待中心、康養基地,充分利用四川沙魯里山國家森林公園景觀資源,結合園區景觀化、游覽性和吸引力的設計和建設,打造吃住游玩一體的產業鏈條,促進地方生態旅游發展。
品牌建設強實力。在林業產業的發展過程中,拉龍林場先后擁有“察青松多”和“沙魯里山”商標品牌,并獲得高原雪菊、松茸、獐子菌、藏香豬肉的有機食品認證。目前,正積極對接\"圣潔甘孜”區域公用農產品品牌,加快融入“甘孜森工”品牌體系,積極申報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塑造和增強品牌影響力、競爭力。
心系鄉梓情,鋪就富民路
胡林始終將“綠水青山”帶來的生態紅利與當地群眾的福祉緊密相連。他知責擔當、主動作為,聚焦“守底線、抓發展、促振興”,依托白玉縣高原苗木中藏藥材現代林業園區,通過“村集體 + 公司 + 基地 + 農戶”“土地流轉 + 務工”等方式,進行政策宣傳、產業帶動、就業幫扶,讓群眾了解最新發展政策、掌握實用技術,提高就業頻次,增加日常收入,增強群眾內生發展動力。
園區大力建設白玉縣高原苗木中藏藥材現代林業園區,以示范引領種植、野生馴種、林下間作套種、種養結合、生態循環、種苗培育的方式培育種植茛蓉、野生赤芍、鐵棒錘、羌活等道地中藏藥材850畝。同時,園區先后與仲學村、成都中醫藥大學簽訂協議,建立合作關系,輸送技術,并與周邊老百姓簽訂用工合同,走聯農帶農、產業化、規范化發展之路?,F每年用工約1200人,涉及農戶52戶,直接帶動農戶數48戶,聯農帶農比例高達 92.3% ,充分發揮了實驗、示范、引領作用。園區還與農戶建立合作關系,由園區提供優質良種和技術指導,以市場保護價格收購農戶所種植的中藏藥材,充分調動了周邊群眾種植中藏藥材的積極性。
此外,為加快園區建設過程中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胡林帶領園區員工積極引導推廣實用的苗木培育、中藏藥材種植、大棚種植、溫室采光與調節等技術,讓老百姓干中學、學中干,掌握技術,提高生產技能,拓寬老百姓增收渠道。同時,積極鼓勵老百姓采集林下腐殖質,有償提供給園區改良土壤,在保護森林資源的同時增加當地群眾的收入,既保護了綠水青山,也收獲了“金山銀山”。
三十三載寒暑,初心如磐。胡林始終牢記林業工人的責任和擔當,用滿腔的熱血擴大并守護白玉的綠色版圖,用樸實的情感和辛勤的努力發展林下經濟,把實惠落到實處,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兩翼齊飛的局面,真正讓發展成果惠民利民,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貢獻了林業力量。他的身影,已融入白玉的莽莽青山;他的精神,如同那生生不息的森林,激勵著更多人投身于建設美麗中國、守護萬物家園的偉大事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