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廣州協和學校前身為1911年創辦的慈愛保姆傳習所和1921年設立的廣州市立師范學校。學校老校長、我國著名教育家林礪儒和廖奉靈分別提出了“全人格教育”和“全人教育”的理念,為學校的德育實踐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礎。此外,藝術家關山月、廖冰兄和文學家歐陽山等德藝雙馨的校友,為學校的德育實踐注入了深厚的人文底蘊。學校緊扣“和心德育,立德樹人”的主題,持續推進德育探索與實踐,構建了讓學生終身受益的“和心德育”校本課程體系。該課程體系以“立德樹人”為目標,以育人心靈為根本,秉持“以和正心、以和潤心、以和養心”的理念,立足學生的生理與心理發展特點,通過營造和諧的自然與人文環境,涵養學生心靈,培養身心健康、抱負遠大、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協和英才”。“和心德育”課程體系共分為五大板塊,即和聲嘹亮、和樂校園、和心驛站、德心班會、和合共育,旨在從多維度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和聲瞭亮”:賡續紅色血脈,挖掘校史資源
一是開展課題研究,做實紅色教育。學校黨委書記仔細研讀黨和國家的育人方針和政策動態,為學校德育工作精準把脈、指引方向,帶頭上好春季、秋季“思政第一課”。同時,學校以課題為紐帶,與中山大學、華南師范大學等高校聯合開展思政課建設研究。近年來,思政課教學團隊主持開展了多個市級以上課題,如“協和中學紅色資源融入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實踐研究”“利用紅色歌影資源推進小初高思政一體化建設的實踐研究”等,持續深化德育內涵,夯實“和心德育”的紅色底色。
二是挖掘校史資源,傳承協和精神。學校系統整合豐富的校史資源,出版了《協和史話》《百年協和》《百年協和人才輩出》《百年致遠》《協力和衷作育英才》等系列讀本,傳承“不怕挫折、追求真理、作育英才、愛國奉獻”的協和精神。學校將校內文物建筑“道恩堂”改建為校史館,常態化開展學生校史講解員培訓,以提升學生的歷史認同感、文化歸屬感與集體榮譽感。校黨委每年組織師生參加黨史、校史演講比賽,讓黨員教師與各學段學生同臺競技,發揮黨建帶團建、帶隊建的示范引領作用。2025年,學校聯合廣州話劇藝術中心開展“觀演《三家巷》,共敘革命情”主題活動,讓師生了解那段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在與主創團隊深入對話中探討作品背后的情感表達與時代意義,實現了“幫助青年樹立正確人生觀”的德育目標。
二、“和樂校園”:打造校園節日,實現“五育”融合
學校堅持將德育與智育、體育、美育、勞育有機融合,充分挖掘各學科的特色活動與育人資源,初步構建起以讀書節、科技節、體育節、藝術節四大校園節日為核心載體的活動課程體系,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
一是和雅潤心、人人參與的“讀書節”。讀書節是集中展示師生閱讀成果、弘揚書香校園文化的重要平臺,具有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文化多元等獨特優勢。例如,“紅色經典展演”通過紅色書籍編撰、紅色海報設計、紅色劇目創作與展演等形式,引導學生傳承紅色基因;“詩詞展評會”則融合了舞臺演繹、作品展覽等形式,讓學生詩韻留香、詩意成長。此外,學校還設置了國學知識講座、辯論賽、讀書札記匯展、讀書名言匯、現場作文大賽等環節,營造了“人人可參與、處處有書香”的校園文化氛圍。
二是和致攀登、點燃智慧的“科技節”。科技節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探索空間和實踐平臺。例如,在2024年學校首次舉辦的“科技夢工廠”活動中,學生可以通過項目路演獲得“科技夢想啟動基金”,也可以參與科技博覽會、科技項目競標、科技趣味游戲,還可以參觀高科技企業在校內搭建的科技展臺,近距離接觸前沿科技成果,有效激發了自身的科學興趣與創新意識。
三是和樂健康、陽光進取的“體育節”。“人這一生,唯讀書與運動不可辜負”的教育理念是學校舉辦體育節的最好詮釋。體育節內容豐富,形式多元,包括開幕式表演、趣味運動會、“校園體育吉尼斯”挑戰賽等環節,不僅增強了學生體質,更實現了德育與體育的深度融合。
四是和美溢彩、形式多樣的“藝術節”。在藝術節上,學校開辦文化創意市集,提升學生的自主與創新能力;邀請藝術家校友返校,即席揮毫、筆墨傳情;組織藝術教育成果文藝匯演,營造“和而不同、美美與共”的育人氛圍;舉辦校園歌手大賽,深入挖掘音樂作品中的思想內涵,幫助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與信念。
三、“和心驛站”:開展主題活動,促進師生幸福
一是定期開展特色主題心育活動。為推進心理健康教育的常態化開展,學校定期策劃并組織富有特色的主題心理健康教育活動。2022年5月,學校舉辦了以“關愛他人、關愛自己、向陽而生、健康同行”為主題的“520心理健康活動月”,有效增強了學生的心理韌性和幸福感;2023年,學校開展了以“關注健康,助力成長”為主題的系列活動,進一步促進了學生的身心健康與全面成長;2024年3~6月,學校以“幸福”為核心,精心策劃并實施了為期四個月的心理健康節,為學生提供全面的心理支持和成長助力。學校的心理劇作品《接納特殊的我》《“緣”來如此》以其獨特視角和感人的表演獲得市級一、二等獎,贏得了廣泛好評。
二是以科研促進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學校的市級規劃課題“中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活動教學模式研究”榮獲廣州市教育科研優秀成果二等獎;校本課程“心靈綠洲”入選全國優秀地方校本課程。目前,學校正推進“基于‘德心融合’的初中職業啟蒙教育活動課程設計的實踐研究”,以科研助力心理健康教育質量的持續提升。
四、“德心班會”:創新教育模式,提升班會課實效
早在2008年,學校就出版了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課程讀本《成長綠洲》,構建了“自主一合作”的情境德育模式,強調從“知性德育”走向“行為德育”、從“舊范式德育”走向“參與式德育”的轉變。這一模式從德育的價值著眼,從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著手,不僅為“和心德育”課程體系提供了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也為“德心班會”的實施奠定了堅實基礎。
“德心班會”遵循科學、系統的教學流程,圍繞“創設情境一探究生成一價值澄清一感悟升華一落實行動”五大環節,全面促進學生的思想成長和行為轉化。有別于傳統的講授式班會,“德心班會”以活動為載體,注重學生的參與和表達,并借助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小組討論等多元形式,引導學生正確表達觀點、釋放情感,從而提升班會課的實效性與感染力。
五、“和合共育”:整合校內外資源,形成全員德育格局
學校積極構建“三會三聯”協同育人機制,通過加強與家委會、校友會、基金會的聯合、聯誼、聯動,充分發揮校友、家長對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工作的協同和監督作用,攜手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具體實施中,各級家委發揮溝通協調、組織策劃、參與管理、建言獻策等作用:每月定期舉辦一次“和合講堂”,邀請校外專家、家長講師、“五老人才”等開展育人理念普及、育人方法指導和育人經驗分享;不定期邀請家長代表、畢業校友參加主題班會課或專題班級活動;定期開展親子活動,如親子課堂、親子研學、親子運動會等,充分發揮學校在增進親子關系中的引導作用,豐富家校共育的方法和途徑。
此外,學校還組織全體黨員開展“五選二”黨員示范行動,要求每人結對幫扶一名在成長過程中遇到階段性困難的學生,并提供心理與學業支持。同時,學校邀請退伍老兵進校園,開展紅色教育活動,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通過整合校內外優質資源,學校構建起全方位、多層次的育人網絡,推動學校、家庭與社會各司其職、協同育人,共同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綜上,“和心德育”課程體系推動學生在被尊重、被理解中實現身心的和諧發展。“和聲嘹亮”“和樂校園”“和心驛站”“德心班會”“和合共育”五大板塊相互融合、協同推進,系統提升了學校的德育工作實效。面向未來,學校將持續深化“和心德育”的探索與實踐,不斷拓展德育工作的廣度與深度,努力培養德才兼備、身心健康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