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專職副書記、高級教師;,德育主任、一級教師
始建于20世紀60年代,作為四川省義務教育示范校,長期在地方基礎教育領域發揮著引領作用。學校始終秉持“讓每一個生命舒展”的教育理念,積極探索符合時代需求的育人模式。針對傳統教育中資源割裂、評價單一等問題,自2018年起,學校開啟“集群式生態化”育人模式探索,以泡桐樹根系網絡為隱喻,構建起“向下扎根、向上生長”的育人生態系統,取得了顯著成效。
主線,打破統一進度與標準化評價的傳統慣習,構建多元課程體系、動態評價機制以及以需求為導向的內生動力機制,推動教育回歸生命本真,激發師生內在活力。
(一)解除束縛:提供多元包容的發展空間
打破傳統教育模式中統一進度與標準化評價的慣性框架,是釋放學生生命潛能的前提。學校著力重構課程供給結構,構建多層次、可選擇的課程體系,以滿足學生多元智能和差異化發展的需求;推行過程性、項目化的動態評價機制,突破紙筆測驗的局限,全面反映學生的綜合素養與成長軌跡。同時,學校暢通學生參與學校治理的有效渠道,賦予學生主體地位與話語權,激發其內在創造力和責任感,從制度上破除阻礙學生個性發展的束縛。
一、立基:基于“生命舒展”理念的育人生態建構
教育的本質在于喚醒潛能與賦予能力,而非施加束縛與規訓。面對傳統教育模式中標準化進程與單一評價帶來的局限,學校立足“生命舒展”理念,以“解除束縛、提供養分、激發動力”為邏輯
(二)提供養分:構建開放協同的資源生態
生命成長離不開豐富多元的“養分”滋養。學校突破物理空間限制,構建起“校際共享、家校社協同、國際互鑒”三位一體的開放式資源網絡:通過校際深度協作,推進優質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促進區域教育均衡發展;深化家校社協同育人,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實踐、精神引領等元素有機融入育人全過程;拓展國際交流平臺,培養學生的全球視野與國際理解力。這一開放協同的資源生態為學生的成長提供了充足的“養分”與廣闊的空間。
(三)激發動力:嘗試內生驅動的創新機制
教育創新的持久動力來自師生的內在能動性。學校通過制度設計,激活師生作為教育主體的能動性:一方面,搭建課程創生與社團組織的支持平臺,鼓勵教師基于學生需求開發特色課程,并引導學生根據興趣自主開展學習與活動;另一方面,將項目策劃與實施的權力下放,支持師生在真實情境中開展探究與實踐,實現教學相長。這一“需求導向、動態生成”的工作機制,有效激發了教育系統內部的創新活力,推動師生能力與素養在實踐中實現內生性成長。
二、滋養:生態化育人系統的自在循環
學校以創新驅動教育實踐轉型,圍繞課程體系、資源整合、育人模式三大核心領域,構建起三級課程集群、三維資源協同網絡與五育融合矩陣,既符合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知識主動建構的要求,也契合多元智能理論對個體差異的關注。
(一)三級課程集群
一是基礎課程扎根固本。學校積極推進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夯實學生的知識基礎與核心素養。例如,在語文課中,創新實施詩詞創作和“四大名著”劇本編創,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語文學習有機結合,提升學生的文化底蘊;在數學課中,開發“立體王國搭建”“華容道破解”等多個情境化學習項目,通過趣味活動激發學生的數學思維;在英語課中,構建“用英語講中國故事”資源庫,涵蓋200余個主題繪本、文化手賬等教學資源,提升學生用英語傳播中華文化的能力;在勞動課中,將課程內容拓展至非遺技藝學習、動物飼養等實踐領域,全面培養學生的勞動能力與責任意識。
二是拓展課程多元供給。學校構建了人文、科創、藝體三大課程脈絡,讓不同興趣愛好的學生均可在豐富多元的拓展課程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具體來說,學校在周一至周五開設機器人、射箭等72門社團課程;周末則開設編程、篆刻等上百門興趣選修課程。例如,“魔方課程”采用“教師+ 家長 + 專家 + 學生”的四維協同師資模式,整合多方資源,最大程度滿足學生的多樣化發展需求。
三是定制課程動態生成。學校建立了“學生提案一教師研發一系統支持”的課程生成機制,精準服務學生的特長發展。例如,五年級學生提出“增設生態雨林缸”的設想,學??茖W組迅速響應,開發了包含“自然工程師”在內的3門定制課程,使“桐悅自然樂園”成為跨學科學習的實踐場所。此類定制課程年均新增15至20門,充分尊重了學生的興趣與需求,為其個性化成長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二)三維資源協同
一是校際協同,促進均衡。作為“四川云教”主播學校,學校與涼山州的23所鄉村學校共享藝術、勞動課程資源,聯合舉辦學生書畫展12場,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縮小城鄉教育差距,推動教育均衡發展,讓更多學生受益。
二是家校社協同,深化實踐。學校開設了六年一貫的“家長開放日”課程,邀請家長走進課堂、參與活動、見證孩子成長,從而有效促進家校溝通。同時,學校每年都聯合家長,組織學生走近英雄人物與身邊模范,通過拍攝《夢想集結號》《時代榜樣·桐年力量》等主題教育影片,引導他們學習榜樣精神。家校社協同為學生提供了真實、生動的社會場景,促進知識應用與責任感培養,豐富了教育內涵與形式。
三是國際協同,拓寬視野。學校與來自10個國家的學校開展非遺文化互鑒活動。例如,學校與西班牙學校多次舉辦線上交流活動,傳播中醫藥知識與川劇文化。學校年均舉辦4場國際交流活動,幫助學生拓寬國際視野,增強文化自信與國際理解力。
(三)五育融合矩陣
學校打破學科壁壘,建立跨學科融合的課程機制,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助力學生全面發展。例如,在“我是大運小使者”實踐活動中,語文與英語學科教師負責學生的外事禮儀培訓;體育學科組設計健身方案;德育部門組織志愿服務,累計接待外賓127人次。此外,在“校寵養成記”項目中,學校引導學生將科學觀察、語文寫作、音樂創編、美術設計與勞動保護等多學科知識深入融合,撰寫觀察日記、繪制環保畫,并在世界地球日發布研究報告。
三、收獲:差異共生的師生自由發展樣態
學校以系統性改革為抓手,構建新型育人模式,在學生綜合素養提升、教師專業能力發展及特色育人經驗推廣等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成效,形成了學生個性綻放、教師專業精進、學校示范引領的良好生態。
(一)學生綜合素養提升
一是品德鑄魂、見行見效。學校與社區深度合作,開展“兒童友好社區”“公益小創客大賽”“社區講解員”等志愿服務項目,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在服務他人的同時深化對社會責任的理解,提升品德修養。學校的“一杯水,溫暖一座城”等50余個公益項目在省婦聯少年兒童基金會主辦的志愿服務大賽中屢獲佳績。二是個性發展、百花齊放。學校川劇社團受邀參加冬奧會開幕式演出;合唱團亮相“巴蜀兒女心向黨四川省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文藝演出”等多項大型活動。近年來,學校學生在科技創新、藝術展演等賽事中累計獲獎百余項。
(二)教師專業能力拔節生長
課程改革推動教師從“教學者”向“研究者”轉型。教師累計開發校本課程53門,承擔省級及以上課題9項,發表相關論文86篇,出版《啟智潤心·桐悅同行》等專著10部。教師跨學科備課率達75% ,形成了“學科教師 + 特長教師”的協同教研機制。在課程開發與教學實踐中,教師不僅實現了專業素養的持續提升,也增強了團隊合作能力,整體教學水平穩步上升。
(三)學校育人特色彰顯
作為全國文明校園,學校的辦學經驗被《人民日報》、央視新聞等主流媒體報道136次,累計接待國內外教育考察團127批次。通過“云教聯盟”平臺,學校向206所兄弟學校輻射優質教育資源,輸出課程資源包2809個,在區域內發揮了強有力的示范引領作用。此外,學校的“生態化育人”模式逐漸成熟,有力推動教育資源共享與教育質量整體提升,得到了廣泛認可與推廣。
學校的生態化育人實踐以“根系交織成網,花朵自由舒展”為核心理念,通過系統重構教育資源供給方式,成功構建了“差異共生”的育人新生態。展望未來,學校將緊跟教育發展新趨勢,深入推進人工智能技術支持下的個性化學習研究,精準分析學生的學習需求,提供更具針對性的學習方案。同時,學校將繼續深耕“生態化育人”的實踐探索,進一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