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培育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則是其核心要義。步入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交織激蕩,對青年一代的政治品格與精神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作為青年學生思想引領的主陣地,其愛國主義教育面臨諸多挑戰,如價值觀念日趨多元、代際特征更加鮮明、媒介環境深刻變革。如何在復雜語境中筑牢青年愛國心、強國志、報國行,成為亟待破解的時代課題。在此背景下,戍邊英雄陳祥榕烈士“清澈的愛,只為中國”的赤誠誓言,以其純粹性、深刻性與實踐性,在廣大青年學子中引發強烈心靈共振,成為新時代愛國精神的生動寫照與價值標桿。這一現象深刻啟示我們,“清澈的愛”所蘊含的強大情感力量,正是破解當前教育困境、提升育人效能的關鍵密鑰。
一、現實困境:新時代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情感之困與轉化之難
新時代高校愛國主義教育肩負著鑄魂育人的時代使命,但在全球化、網絡化、多元化的復雜背景下,其育人實效面臨深層挑戰。當前困境的核心在于愛國主義情感難以轉化為持久信念與自覺行動,與陳祥榕烈士“清澈的愛,只為中國”所彰顯的情感深度與實踐力度形成鮮明反差,具體表現為三重結構性癥結。
(一)情感共鳴的淺層化:符號化宣傳與深度認同的落差
新時代青年成長于物質豐富、信息多元的生活環境中,2其情感體驗更傾向于個體化、具象化。但當前高校對青年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常停留于表象觸動而難達心靈共振。其一,宏大敘事與個體聯結脫節。部分教育內容側重抽象的國家符號和宏大成就,未能有效將國家發展與青年學生的學業、職業、人生價值建立具體聯系。他們雖知“國之大者”,卻難深刻體悟“國”與“我”的血脈相依。例如,戍邊英雄事跡若僅強調犧牲奉獻,而忽視其與普通人安寧生活的內在邏輯關聯,易使青年學生停留于對“英雄”的符號化敬仰,難以抵達“家國即我”的生命共鳴,然而這正是“清澈的愛”的深層根基。其二,熱點驅動與持久浸潤失衡。依托時事熱點的情感動員時效性強,但持續性弱。社交媒體上的“淚目”“致敬”等瞬間情緒爆發后,若缺乏系統引導將其沉淀為穩定的價值認同,則愛國情感易如“沙上留痕”,隨新事件涌現而逐漸消退。這種“感動易逝,信念難固”的現象,與“清澈的愛”所蘊含的純粹恒久特質形成顯著反差。其三,儀式形式與深度體驗割裂。部分紀念活動、主題班會等教育形式存在“儀式化”傾向,如簡單化地觀看視瀕、集體宣誓,缺乏對情感生成的漸進引導和深度互動。當愛國主義教育淪為“走過場”,所期待的愛國情感觸動便如同無根浮萍,無法滋養“清澈的愛”所要求的發自內心的忠誠與行動自覺。
(二)價值認同的碎片化:多元沖擊與核心凝聚的割裂
互聯網時代,信息碎片化傳播與多元思潮交織,深刻影響高校學生的愛國情感,并致使其呈現碎片化、波動性特征,甚至滋生疏離感,這與“清澈的愛”所蘊含的赤誠、完整、堅定的認同特質形成顯著差異。首先,網絡空間中對英雄人物的戲謔化、對革命歷史的虛無主義解讀,以及披著“普世價值”外衣的西方意識形態滲透,不斷侵蝕青年學生對民族奮斗史的情感認同與價值敬畏。當青年學生對“為何應為國家奉獻”產生質疑時,暴露了愛國主義教育未能牢固奠立如陳祥榕烈士“腳下國土,不容寸失”所體現的國家主權與尊嚴不容置疑的絕對價值認知,而這恰恰是“清澈的愛”的精神基石。其次,Z世代(1995—2010年出生)成長于國家快速發展期,缺乏對民族深重苦難歷史的切身體驗。傳統愛國主義教育中“憶苦思甜”的敘事模式,與當代青年更關注現實發展與未來圖景的思維范式間存在鴻溝。若不能將愛國主義有效轉化為“強國一代”建功立業的現實使命,價值認同易淪為被動接納而非主動內化的信仰,缺失了“清澈的愛”中至關重要的主體自覺與行動熱忱。再者,部分青年學生沉浸于國家成就的“崛起敘事”,而另一部分則過度聚焦社會發展中的矛盾問題。這種彼此割裂的認知圖景,難以形成對國家發展歷程的全面、辯證地理解與認識,背離了“清澈的愛”所依托的深刻性、系統性、整體性認同基礎一一既要看到國家發展的成就與光明,也要理解社會前進的復雜性與艱巨性。
(三)實踐轉化的薄弱性:知行割裂與機制缺位的困境
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是引導青年學生將“清澈的愛”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然而當前愛國主義教育在實現認知向行動的轉化上存在薄弱環節,集中體現為知行脫節與長效機制缺失的雙重困境,難以支撐“清澈的愛”所要求的日常化、持久性實踐。第一,部分校園實踐活動內容淺層化,未能緊密對接國家戰略與青年學生成長需求。例如,志愿服務常限于校內基礎事務,與時代使命關聯微弱;紅色教育基地參觀多止步于形式化參與,缺乏引導青年學生思考如何將精神遺產融入日常奮斗,難以激發如陳祥榕“守土盡責”般具體而微的愛國行動。第二,面對復雜國際事件時,青年學生情緒易受網絡輿論裹挾,出現非理性表達或消極回避傾向。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在提供應對范式上存在不足,未能引導青年學生將“清澈的愛”蘊含的堅定立場轉化為現實中的理性擔當,致使線上激情與線下作為形成明顯落差,削弱了愛國情感的現實力量。第三,愛國主義教育多依賴集中式主題活動,缺乏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的制度性安排。如志愿服務、基層服務等愛國實踐,未能有效納入學業評價或職業發展支持體系,部分青年學生將“愛國”窄化為特定場合的表態,而非貫穿學業選擇、職業發展和社會參與的深層價值準則。愛國主義教育缺乏長效激勵機制與價值引導,“運動式”活動安排難以培育“清澈的愛”所要求的融入生命常態的自覺實踐,知行合一淪為偶然。
二、情感邏輯: “清澈的愛”作為育人內核的生成、傳播與升華
當前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現實困境,本質上是情感邏輯與育人規律的脫節。[3]“清澈的愛”之所以能引發青年共鳴,在于其展現了愛國情感生成的本真樣態—它不是抽象的道德要求,而是源于對祖國的深層情感認同;不是被動的責任承擔,而是主動的價值選擇;不是一時的激情表達,而是持久的行動自覺。從樸素道德情感到政治認同的生成機制,從單向灌輸到共情互動的傳播規律,從個體情感到家國擔當的價值升華,構成了“清澈的愛”作為育人內核的完整情感邏輯體系。
(一)情感邏輯的生成:從樸素道德情感到深刻政治認同的躍遷
“清澈的愛”作為深厚的愛國情感,其生成遵循特定的情感發展規律,核心在于引導青年學生實現從樸素道德情感到深刻政治認同的躍遷。“清澈的愛”并非憑空產生,其根基在于人類共有的基本道德情感,包括對故土的眷戀、對親人的責任、對民族文化的自豪以及對公平正義的追求。陳祥榕烈士日記中“心疼戰友”“想念媽媽做的土豆絲”等真實記錄,正是這種樸素情感的生動體現。這種源于生活、貼近個體的情感,具有天然的親和力與感染力,為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堅實的心理基礎和情感起點。以“清澈的愛”為基礎的愛國主義教育的關鍵在于,將戍邊戰士守護“身后萬家燈火”的擔當,有效轉化為青年學生對身邊親人和朋友平安幸福的共情,使抽象的愛國概念首先植根于具體可感的“生命守護”意識之中。陳祥榕在戍邊實踐中,通過與戰友生死與共的經歷、參與莊嚴的守護儀式、學習理解邊防政策的過程,逐步將對具體人、事、物的關愛拓展并深化為對國家主權、民族尊嚴、人民幸福等抽象價值的高度認同與忠誠。其誓言“我們就是祖國的界碑”,清晰展現了從“感性熱愛”向“理性忠誠”的質變一—這種忠誠建立在對“為何守護”“為誰守護”的深刻理解之上,超越了單純的情緒沖動,最終培育出如“清澈的愛”般純粹、深沉且堅定的愛國情懷。
(二)情感傳播的路徑:從單向灌輸到雙向互動的轉型
傳統愛國主義教育中單向灌輸的模式,難以有效激發當代青年學生的深層情感共鳴。“清澈的愛”的廣泛傳播與深入人心,則顯著受益于互聯網時代雙向互動傳播模式的運用。“清澈的愛”借助智能技術和網絡平臺,以多元互動形式,促使青年學生主動參與、深度思考,將愛國情感內化為自覺國家認同。青年學生不再僅是信息接收者,而是成為愛國情感的傳播者。他們通過社交媒體、網絡社群等平臺,主動分享、討論陳祥榕的榜樣事跡,在交流互動中自發形成情感共振和價值共識。同時,傳統“完美無瑕”的英雄敘事易造成距離感,而通過改編話劇的藝術形式,展現陳祥榕訓練受傷后偷偷抹淚、與家人日常互動(如發搞笑自拍)等真實細節,使英雄形象回歸生活本真。這種“去光環化”的敘事,讓青年學生在“他也會疼,也愛玩”的共情中,自然理解“愛國是平凡人基于信念的非凡選擇”,有效回應了現實中可能存在的質疑。這種源于真實情感沖擊的領悟,遠勝于抽象說教,青年學生得以深化對愛國主義內涵的理解,澄清模糊認識,將感動沉淀為穩固的價值認同,使“清澈的愛”的情感傳播更加深入持久。
(三)情感價值的升華:從個體情感到家國情懷與時代擔當的熔鑄
“清澈的愛”的終極育人價值,在于引導青年學生實現從“小我”向“大我”的精神躍升,將個體情感自覺融入國家命運與時代使命。這種升華絕非抽象說教,而是基于對國家與個人深刻關聯的理性認知和主動擔當。陳祥榕烈士的愛,從對家鄉、親人和朋友的樸素情感出發,最終升華為對祖國山河與人民的深沉守護。其日記中“苦地方,更能鍛煉人”的深刻感悟,清晰展現了從感性依戀到對戍邊價值的理性認同。這揭示了“清澈的愛”的本質:它超越個人得失,是一種基于理解與責任的家國情懷。陳祥榕的“清澈的愛”的可貴在于其非一時沖動,而是經過理性思考的堅定選擇。陳祥榕將個人成長與守衛國土緊密相連,體現了對時代責任的自覺承擔。這種情感升華,深刻印證了個體社會性本質的實現一當個人價值與國家發展同頻共振,“愛國”便從情感表達升華為生命意義的核心坐標。高校教育需著力引導青年學生,從關注自身發展拓展至心系國家前途與民族復興。通過呈現國家發展的成就、挑戰與機遇,使青年學生深刻領悟公民責任,將個體生命體驗與集體命運緊密交織。唯有如此,方能將樸素的愛國情感熔鑄為深厚的家國情懷和堅定的時代擔當,使“清澈的愛”真正成為驅動青年學生成長與奉獻的強大精神力量。
三、實踐路徑:以“清澈的愛”為引領,構建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協同育人體系
新時代高校愛國主義教育需突破傳統模式桎梏,以系統性思維整合課程、文化、技術與法治資源,構建“四位一體”協同育人體系。通過課程育人筑牢思想根基、文化育人喚醒情感共鳴、技術育人提升教育效能、法治育人保障長效發展,推動愛國主義教育從“知”到“行”的深度轉化,實現“情感浸潤一價值認同一行動自覺”的育人閉環。
(一)課程育人:深植思想根基,講透“清澈的愛”的源與流
課程體系是涵育“清澈的愛”的主陣地,需在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中實現系統性、深層次融入,構建“理論溯源一專業融入一實踐轉化”的立體化育人網絡。其核心在于講透“清澈的愛”的思想根基、時代價值與實踐要求,引導學生建立完整認知與情感認同。
一方面,強化《思想道德與法治》《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等思政課程建設[4,講清思想源流,深入剖析“清澈的愛”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家國一體、精忠報國)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歷史脈絡;講透時代內涵,結合陳祥榕等新時代楷模事跡,深刻解讀“清澈的愛”所體現的對國家主權、民族尊嚴、人民幸福的赤誠守護,及其超越個體、獻身使命的崇高價值,引導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價值觀;講明實踐要求,將抽象精神具象化為青年學生的責任擔當,闡明如何在日常學習、未來職業中踐行愛國情懷。另一方面,推動愛國主義教育深度融入專業教育,發掘專業本身蘊含的愛國元素,如在理工科課程中,融入為國家重大戰略攻堅克難的科學家故事;在人文社科課程中,探討文化自信、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理論與實踐;在農林醫等課程中,強調服務鄉村振興、健康中國等國家需求的使命。引導青年學生理解所學專業知識技能與國家發展、民族復興的內在關聯,激發運用專業所長服務國家的“專業報國”志向,使愛國情懷深深扎根于學業實踐。同時,開設“新時代愛國主義精神研究”“家國情懷與時代擔當”等專題課程,系統梳理理論脈絡,回應青年思想關切。
(二)文化育人:浸潤情感體驗,活化“清澈的愛”的形與神
文化育人的核心在于通過具象化、藝術化的載體,將抽象的“清澈的愛”轉化為可感知、可體驗、可共鳴的具身體驗,實現潛移默化地情感浸潤與價值內化。高校需精心構建“榜樣引領一儀式承載一文藝表達”的文化矩陣,營造浸潤式文化場域。
第一,榜樣敘事生活化,拉近情感距離,避免塑造“高大全”的疏離形象。深入挖掘并生動呈現陳祥榕等榜樣人物作為普通青年的生活細節及其精神成長的軌跡。通過事跡展覽、故事分享會、話劇表演等形式,展現其如何在平凡堅守中成就非凡選擇,使青年學生在“他亦如我”的共情中,自然理解“清澈的愛”源于生活、成于信念,激發“見賢思齊”的內在動力,有效回應青年學生對真實性的訴求。第二,儀式活動情境化,深化情感記憶,精心設計富有莊重感與參與感的儀式教育活動。例如,在升旗儀式、重要紀念日活動中,強化情境營造與意義闡釋,引導青年學生體悟儀式的精神內核,而非流于形式。第三,組織編排以“清澈的愛”為主題的情景劇、朗誦會,讓青年學生在角色扮演、情感抒發中深度代入,實現精神共鳴;建設校園文化景觀,如“清澈的愛”主題雕塑、英模事跡長廊,使其成為無聲的育人載體,在日常校園生活中觸發青年學生對家國情懷的體認與思考。通過上述文化浸潤矩陣,將“清澈的愛”從概念符號轉化為可感可知的具象存在,從外在要求內化為情感認同與精神追求,在持續的浸潤中滋養青年學生深沉、持久的愛國情感。
(三)技術育人:賦能教育效能,拓展“清澈的愛”的場與域
數字技術為深化“清澈的愛”育人效能提供了強大支撐。其核心價值在于通過智能化、場景化、互動化應用,突破傳統教育時空限制,增強吸引力與覆蓋面,實現從單向傳遞向深度參與、從抽象認知向具身體驗的轉變。
第一,高校要構建智慧資源平臺,打造集成的數字化愛國主義教育平臺,整合陳祥榕等新時代楷模的翔實資料、權威解讀、關聯歷史背景,構建結構清晰、內容豐富的多模態資源庫。根據青年學生興趣與認知水平,智能推送適配的學習方法與資源,滿足差異化需求,提升學習主動性與效率。設計在線討論區、知識問答、觀點分享等互動模塊,鼓勵青年學生交流心得、深化思考,促進認知向認同轉化。第二,高校要創設沉浸體驗場景,運用VR/AR/MR等前沿技術,精心設計沉浸式學習環境,激發情感共鳴。如模擬關鍵歷史場景或榜樣人物所處的抉擇環境,使青年學生“親臨”現場,直觀感受歷史厚重與精神力量;開發互動敘事體驗,讓他們在虛擬情境中面臨選擇,深化對“清澈的愛”所蘊含的責任與使命的理解,激發深層情感共鳴。通過技術手段增強身體參與感,使抽象的愛國主義精神轉化為可感可知的具身認知,深刻烙印于青年學生的情感記憶中。第三,高校要拓展協同育人網絡,強化實踐聯結。利用網絡技術打破校園圍墻,構建開放協同的教育生態,跨域聯動、虛實融合,使“清澈的愛”的教育突破時空、超越形式,實現更廣覆蓋、更深體驗、更強互動與更實轉化,為培育深沉、理性、篤行的愛國情懷注入科技動力。
(四)法治育人:強化制度保障,涵育“清澈的愛”的知與行
法治育人的核心在于運用制度力量,為“清澈的愛”從情感認同向持久篤行的轉化提供堅實保障與清晰指引。其要義并非以法治約束情感的表達與宣發,而是通過法治明確愛國行為的規范與價值,使崇高情懷在制度框架內升華為穩定的行為習慣與認知自覺。
第一,高校要以法明理,筑牢認知與責任根基。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為統領,系統融入相關法治教育,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教學中,深入解讀“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公民基本義務,闡明“清澈的愛”所蘊含的對國家核心利益的忠誠守護是法治要求與道德自覺的統一;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反分裂國家法》等,清晰解析陳祥榕“腳下國土,不容寸失”的誓言所體現的維護國土安全的法定責任,將“清澈的愛”具象化為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具體擔當。通過法治教育,清晰界定愛國行為的表達界限,引導理性愛國,使“清澈的愛”的踐行建立在知法守法的基礎之上。第二,高校需構建完善的愛國主義教育制度體系,系統規定愛國主義教育的目標、核心內容、實施路徑、質量標準和評價機制,8確保教育工作有章可循、有據可依。第三,高校要為愛國主義教育營造濃厚氛圍,促進法治精神與愛國情懷交融。要將法治要求融入校園文化與管理,如在升旗儀式、憲法宣誓等活動中,強化程序莊重性與意義闡釋,使青年學生感受法治尊嚴與愛國情懷的內在統一。在日常管理中,將遵守校規校紀、維護校園秩序、尊重國家象征等行為,作為踐行“清澈的愛”在日常生活中的具體體現加以引導。通過系統化、規范化的法治育人實踐,推動高校愛國主義教育擺脫“運動式”依賴,實現常態化、長效化、制度化運行,為“清澈的愛”所代表的深沉、理性、持久的愛國精神在校園的扎根與傳承提供堅實制度土壤。
愛國主義教育是一項需要持續深耕的鑄魂工程。隨著時代發展與青年學生成長需求的變化,“清澈的愛”的育人實踐需不斷動態優化。高校應立足新的歷史方位,持續創新愛國主義教育理念、方法與機制,引導青年學生將“清澈的愛,只為中國”融入生命底色,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成長為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時代新人。[9]
參考文獻:
[1]辛超麗.習近平經濟思想的歷史主動精神[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57-63.
[2]長江中上游區域城市青年發展交流會嘉賓演講摘編[N].中國青年報,2023-04-13(6).
[3]謝榮國,謝欣彤.新時代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困境與出路[J].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學報,2023(2):100-105.
[4]曹曉萌.大學生紅色文化教育研究[D].大連:大連海事大學,2023.
[5]黃利紅,薛琛,張甜.《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的主要內容及其實施路徑研究[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4(3):105-109.
[6]韓敬瑜,付云燕,劉麗萍.大學生國家安全意識培育再思考[J].長江叢刊,2020(18):149-150.
[7]杜春國:《大國外交》:專題紀錄片內涵性與表達性的統一[J].電影評介,2017(23):98-100.
[8]陳金龍,陳露.改革開放以來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基本經驗[J].教學與研究,2008(12):73-79.
[9]楊筱明,郭凌云.科學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探[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5):1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