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路蜿蜒山影重,
山崖險峻山石橫。
山風陣陣山林動,
山雨欲來山鳥鳴。
打山下駛來了車一輛,
正穿林過崗地趕路程。
它一路開上了陳家嶺,
有一座小院兒面前迎。
“同志們,你們在車上等一等。
我先進去通通風。”
說話的這人,
姓杜名叫杜大鵬,
他是邊防連長一個老兵。
簡單交代兩句話,
杜連長下車往院里行。
“有人嗎?家里有人嗎?”
他問了幾聲,沒人答應,
不由得上下打量這座小門庭。
但只見:
青石砌墻瓦蓋頂,
棕黃色的油紙糊著窗欞,
梧桐綠,海棠紅,
竹竿爬滿絲瓜藤,
門前擺著羅漢松,
墻根兒還栽了一溜小嫩蔥。
往屋里看,不見人影兒,
打掃得干凈又齊整,
桌椅板凳擺在正中,
墻上的獎狀、喜報貼滿了一層:
“突擊手”“訓練標兵”,
這一張立的“三等功”。
一張張、一樁樁、一排排、一重重,
上寫著共同的名字——陳祥榕!
杜連長越看越難受,
只覺得空落落四周圍怎么那么靜,
風蕭蕭穿堂過渾身可怎么那么冷,
顫巍巍要敬禮這胳膊怎么那么重,
悲切切如針扎心里頭怎么那么疼。
他面對著墻壁正發懵,
陳媽媽這時回到家中。
您看她,
身形不高腰桿兒挺,
黃穗兒方巾把頭蒙。
上身穿的是藍布褂,
袖口還打了兩個小補丁。
滌綸褲,垂又平,
搭襻兒的布鞋二足蹬。
挎著一個碎花兒的包袱,
開言有語笑盈盈:
“哎,你找誰啊?”
杜大鵬忙把情緒來調整,
語氣神態故作著輕松:
“哦,您就是陳媽媽吧?
我是祥榕的戰友杜大鵬。”
陳媽媽聞聽心高興,
手拉著大鵬喊連聲:
“哎呦呦!
我昨晚剛做一個夢,
夢見我的榕兒又立了功!
沒想到,你們今天就來送喜報,
這面墻,怕是沒有貼的空了喲……”
杜連長聽罷就是一愣,
勉強擠出一絲笑容:
“陳媽媽,祥榕他確實立了新功。
我今天來,正是……”
“啊?”
“我、我是……”
“噢呦,你瞧!
我也是個人來瘋。
你這遠道而來累了吧?
快坐下歇會兒喝點水,
再吃個橘子把饑充。”
說著話,陳媽媽解開了布包袱,
有幾個新鮮的橘子里邊盛。
“榕兒他呀從小就愛吃,
見了橘子就走不動!
自從他參軍入伍去當兵,
我就時不常地買回幾個橘子把他等。
等啊,等啊,
等他休假,等他的電話,
哪怕——等他寫回信一封呢。
也不知他最近瘦沒瘦,
不知他身高增沒增,
不知他飯量長沒長,
不知他胃病輕沒輕,
不知他身上的衣服可保暖,
不知他水土可適應,
不知跟戰友相處可團結,
不知他本領提升沒提升……
我這有心打聽問一問吧,
可又一想,
咱們部隊紀律嚴明有規定。
我可不能給榕兒拖后腿,
讓他想家分心把弦松啊。”
“陳媽媽!您放心,
祥榕他在部隊,
肯吃苦,肯用功,
敢拼殺,敢沖鋒,
不怕磕,不怕碰,
不怕扎,不怕釘,
不怕摔,不怕扔,
不怕傷,不怕疼,
不怕下雨和刮風,
他不怕流血和犧牲。
他的弦,
每年每月每天每夜每時每刻每分每秒都不放松,
這滿墻的喜報,
就是證明!”
陳媽媽聞聽面帶笑,
無比地驕傲與光榮:
“雖說我不識幾個字,
可家與國,
哪頭重、哪頭輕,
當媽的心里得有桿秤。
榕兒保家衛國去盡忠,
是光榮的人民子弟兵。
哎,您還沒說,
他這次立的是什么功啊?”
這一句話,
直問得杜連長是喉嚨哽、臉色青,
鼻子發酸眼發紅,
好似那千斤的石頭壓在了胸。
他對著英雄的母親深鞠一躬,
緩緩起身把禮敬:
“在六月十五日的突發性邊防斗爭中,
盾牌手陳祥榕同志為守護我國領土,
與境外來犯之敵進行殊死搏斗,
最終為國捐軀,壯烈犧牲。”
陳媽媽,“唰”的一下臉色變,
只覺得氣血涌,只覺得雙耳鳴,
像刀子剌、簽子扎、烈火燒、滾油烹,
是擰著個勁兒地鉆心疼啊!
“榕兒……”
“陳媽媽!”
陳媽媽呆愣愣半晌說不出話,
空張著嘴巴發不出聲。
拿起一個橘子掰兩半兒,
蘸滿了淚水放進嘴中。
她含著眼淚往下咽:
“今年的橘子,怎么又酸、又苦、又澀、還又腥……”
“陳媽媽!
您老人家一定要多多地保重啊!
有什么要求您盡管提!
需要什么幫助,您說給我聽。”
“我……我沒要求,
我只想知道我的榕兒,
他、他在戰場上,是否英勇。”
“我以軍人的身份向您保證:
當外敵入侵的那一刻,
在祖國需要的那一秒鐘,
他 不曾猶豫、不曾遲疑、不曾膽怯、不曾畏懼、不曾驚恐、
不曾慫,
他義無反顧向前沖,
他不愧為您的兒子、人民的兵!
陳祥榕——勇冠三軍、氣貫長虹!”
這時候,
從門外跑進來小張小鄧和小馮,
“陳媽媽!”“陳媽媽!”“陳媽媽!”
“我們替祥榕來盡孝,
從今后,我們都是陳祥榕!”
陳媽媽眼里含熱淚,
把橘子放在他們手中:
“你們都是好孩子,
你們、跟我的榕兒一般同!”
英雄的血脈在流動,
英雄的力量在奔騰。
英雄的事跡在傳頌,
英雄的精神萬年紅。
這正是,
陳母問勇傳佳話,
英雄萬代留美名!
點評:
快板書《陳母問勇》這個作品筆者看了多遍,每次都會被它的情節所打動。筆者的感覺是故事新,立意好,人物真,語言順。
作品講述的是發生在2 02 0年6月中印加勒萬河谷邊境沖突中,陳祥榕等戰士挺身而出,為捍衛國家領土主權,不幸英勇犧牲后,部隊首長和戰友去家看望并告知陳母的這一段悲壯感人的故事。
作者并沒有描述過多的戰斗場面,而是將陳母思念、等待、盼望兒子早日回家的急切心境和連長杜大鵬見到陳母欲言又止、還不得不說的真情實感交織碰撞在一起,既增加了作品的戲劇性,又為劇情的發展埋下了伏筆。作品有人、有事、有情、有看點,巧妙地將“悲歡離合”的編創技法,運用在段子的字里行間,牢牢地抓住了讀者的心。
作品對陳母的刻畫可謂細膩真實,尤其是得知兒子犧牲后那一段和連長對話的場景描寫:陳媽媽呆愣愣半晌說不出話,空張著嘴巴發不出聲。拿起一個橘子掰兩半兒,蘸滿了淚水放進嘴中。她含著眼淚往下咽:“今年的橘子,怎么又酸、又苦、又澀、還又腥……”“陳媽媽!您老人家一定要多多地保重啊!有什么要求您盡管提!需要什么幫助您說給我聽。”“我……我沒要求,我只想知道我的榕兒,他、他在戰場上,是否英勇?”一個善良、淳樸、深明大義的中國母親形象躍然紙上,無不令人動容。
作品通篇語言不造作、不蒼白,有生活,接地氣,節奏變化有致,轍韻通順上口,完全可以搬上舞臺。結尾小張、小鄧和小馮3位戰友的出現,應該算是點睛之筆。“我們替祥榕來盡孝,從今后,我們都是陳祥榕!”語言不多,卻感人至深,不僅展現了英雄精神的傳承不息,更讓作品立意得到了升華。
(點評人:中國曲協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大同數來寶創始人、研究館員 柴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