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明確指出,教師是“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并強調建設高素質專業化的教師隊伍是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根本保障。針對當前師資結構失衡、育人能力不足的困境,湖北省武漢市卓刀泉中學張家灣分校在“資源融通、成長共享”德育理念的指引下,實施“全員導師制”實踐探索,為每個行政班配備一名主導師(班主任)和若干副導師(副班主任)。這里的“導師”是“學生成長導師”的簡稱,與班主任基本同義。此外,學校通過骨干教師與青年教師、青年教師與干部協同組合,構建“新老干搭配”的導師團隊結構。不限于上述人員,學校推動全體教師積極參與學生思想道德建設,打破了傳統模式下學校德育僅依賴班主任和德育教師的局限。
在“全員導師制”探索中,學校確立了六大工作目標:一是通過全員積極參與學生教育管理,實現對每一位學生的關注和指導,推進教育公平;二是通過引導班級團隊形成共同的育人目標,落實三全育人;三是通過完善評價方式,激發師生自主發展意識;四是通過骨干教師、青年教師與管理干部的合理搭配,優化師資結構,提升教師綜合素養;五是通過部門共治,實現協同發展;六是通過讓青年教師擔任學生成長導師,提升其組織力、溝通力和問題解決力。“全員導師制”的實踐探索既是對國家“培養高素質教師”、推進教育公平等要求的應答,又是基于學校實際創新開展的具體行動,為類似學校解決師資薄弱問題提供了有益借鑒。
一、統籌安排,動態調整
學校采用“老帶新、老輔新、干助新”的導師聘任模式,在全校范圍內優化配置有限的骨干師資,促進經驗傳承;同時,學校將干部力量分散到各班,幫助協調、解決“全員導師制”推行過程中的問題,及時發現亮點、總結經驗、推廣應用。
導師聘任流程實行分級管理,動態調整。主導師可根據需求申請配備一到兩名本班副導師,由學科教師自薦或主導師提名,經年級組審核后正式聘任。副導師在每學期初申請,在每學期末進行動態調整;同時,實行雙向解聘制:若副導師履職不力或雙方理念存在較大分歧,經協商后可提出解聘申請,由年級組報政教處審批調整。
此外,學校還將“全員導師制”的制度設計與《武漢市中小學校教師專業崗位技術任職條件》對接,規定副班主任完成整學年工作,可按2/3年計入班主任任職年限;在獎勵性績效工資方案中,明確副班主任崗位薪酬為班主任的1/4。這樣的制度設計既明確了崗位職責,又增強了崗位吸引力,激勵作用顯著。
二、科學分工,協同共治
學校在《班主任(主導師)、副班主任(副導師)德育常規(日、周、月、學期常規)工作規定》中明確指出,雖然副班主任也是班級德育工作的重要負責人,但班主任仍應承擔主體責任。兩者應形成育人合力,共同提升班級治理水平。
在日常規工作中,班主任和副班主任須協同參與課間操、衛生保潔和中餐管理等工作,保障班集體的正常運行;在周常規、月常規工作中,雙方要共同承擔班主任例會、主題班會、家校溝通等具體任務;在學期常規工作中,雙方還要共同完成學生行為規范教育、法紀安全教育、德育質量分析等任務,以保證德育工作的系統性與實效性。此外,學校以共同締造的治理理念為引領,突出各部門聯動,通過學生發展中心、教師發展中心聯動年級組,統籌推進“五育”并舉,助力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三、四項舉措,歷事成人
“全員導師制”的設計與實施為學校德育管理注入了新活力。學校聚焦文明班級評比、班級文化建設、學習習慣培養以及知行文化涵養四項舉措,注重以“事”為媒、化“歷”為育,讓教師和學生在情感互動和文化建設中共同成長。
在文明班級評比方面,學校制定了《文明班級評比細則》,從晨會紀律、中餐管理、團徽和紅領巾佩戴、兩操執行及衛生狀況等多個方面設定具體標準,每周進行一次總評,推動一日常規、一周常規的高質量落實,從而有效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與生活習慣,提升班級整體素質;在班級文化建設方面,學校制定了《班級文化建設評比細則》,涵蓋課桌整潔、物品擺放、綠植美化、閱讀角設置、宣傳板更新等內容,每月進行一次評比,授予優秀班級“標桿班級”稱號,營造濃厚的“環境育人”氛圍,增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和集體歸屬感;在學習習慣培養方面,學校制定了《學生學習習慣培養十條標準》,涵蓋準備學具、做好筆記、主動預習、課堂要求、新聞收看、作業糾錯、全科閱讀等維度,幫助學生養成嚴謹認真的學習品質,全面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在知行文化涵養方面,學校推出《知行教育文化月工作方案》,每月明確活動主題與內容,如9月的“經典潤心靈,閱讀啟知行”和10月的“愛國凝眾志,精神鑄知行”等,引導師生夯實人文基礎、培育責任意識、厚植家國情懷,逐步構建“知行合一”的校園文化。
四、三位一體,完善評價
評價是衡量制度成效、促進教師成長、優化教育模式的重要環節。學校對“全員導師制”實踐的評價包含三部分:一是學生行為習慣評價。學校制定了《學生學習習慣培養評價量表》,著重考查學生的學習態度和自主學習能力;二是導師綜合評價。學校出臺了《導師綜合績效考核方案》,從班級德育常規、班級文化建設、家校共育工作等方面對導師進行綜合評價,為優化導師隊伍建設提供有力支撐;三是師生進步情況評價。學校制定了《教育質量增值性評價方案》,考查師生在教與學方面的發展與進步,幫助不同起點的學生增強自信心,助力不同能力的教師孕育育人成果。
“三位一體”的評價體系有效激發了基層的創新活力。例如,八年級組的導師們探索出“觀察一干預一記錄”的過程性評價鏈,通過課堂觀察、作業批改、課后輔導等形式,持續跟蹤、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及時給予幫助與鼓勵。這一過程不僅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內在潛能和學習主動性,還幫助教師不斷優化教學策略,助力其從經驗型向專業型轉變。
意識,培養其良好的自主管理和自主學習能力。
二是教師個人與團隊協作雙軌并進。“以老帶新”是“全員導師制”中的重要舉措。骨干教師通過言傳身教,不僅讓年輕教師獲得了寶貴的實踐經驗,還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和育人能力。同時,骨干教師也受到年輕教師思維方式的啟發,不斷提升個人專業水平,真正實現教學相長。此外,“全員導師制”在促進教師團隊合作方面效果顯著。據統計,自2023年實施“全員導師制”以來,學校教師在2024年共獲得省級、國家級榮譽24項,市級榮譽52項,獲獎級別和項次較2022年大幅躍升。同時,學校成為洪山區教科院英語、理化學科培訓基地,骨干教師力量顯著增強,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穩步提升。
三是家校信任與責任雙向奔赴。學校教師將學生優秀作業、精彩校園生活以及班級特色活動等內容通過班級群平臺進行展示,讓家長不僅看到孩子在學習上的進步和亮點,也切實感受到教師在孩子成長道路上的默默付出和深切關懷。這些工作不僅增進了家長對班級工作的理解,還進一步增強了他們對教師的信任,使家校之間的合作更加緊密,在信任與責任的雙向奔赴中,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五、三全育人,多方共贏
通過全員參與、全程跟進、全方位覆蓋的“全員導師制”實踐,學校建立了頗具校本特色的三全育人新生態,逐漸形成了多方共贏的育人格局。
一是學生素養與自主管理能力雙線發展。在導師的共同努力下,學生的綜合素養得到全面提升。例如,806班的教師開展了“追光而遇,沐光而行”系列主題活動,在活動中鍛煉學生能力,提升其綜合素養。此外,導師通過晨會、大課間、午休等場景的教育引導,以及對《學生學習習慣培養十條》的貫徹落實,讓學生廣泛參與校園事務、喚醒主體
經過“全員導師制”的深入實踐,學校成功突破了師資薄弱的瓶頸,構建起“三全育人”新生態,成為洪山區“融理念于實踐、享成果于師生”的鮮活案例。面向未來,學校將進一步深化“全員導師制”內涵建設,探索構建跨學科導師成長共同體,以“為每個師生點亮成長之光”為使命,在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的征程中篤行不怠,書寫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