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164(2025)19-0088-04
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12018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鄉村振興戰略要“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2進一步明確了鄉村振興的方向。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3盡管如此,我國在培養具有深厚“三農”情感和強大實踐能力的林業人才方面仍面臨挑戰,如研究生教育與實踐生產脫節,人才供給與市場需求不匹配,服務于生產一線的科技人才短缺,以及科技服務與林業現實需求之間存在較大差距等問題,這些都是制約林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近年來,全日制專業碩士學位教育作為一種創新的研究生教育模式,為我國研究生教育體系增添了新的維度,并對后者進行了有益的補充。為了適應社會對高端應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國家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結構進行了宏觀的戰略調整,將教育重心從學術型轉向應用型。4在這一背景下,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模式也在不斷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而進行創新與探索。
在我國全日制林業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實踐能力的提升是核心目標。以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為出發點,文章選取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作為案例,通過深入分析林業專業碩士研究生在實踐培養方面的問題,進一步提出適應現代林業發展需求的實踐培養新模式。該模式旨在為“三農\"問題的解決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一、林業專業碩士實踐培養環節存在的問題
將知識升華為技能,唯有付諸實踐;將知識沉淀為素質,同樣離不開實踐。實踐教學在林業專業碩士教育中占據著不可或缺的地位,優質實踐教學更是林業專業碩士人才培育的關鍵。而當前我國高校在林業專業碩士實踐教育方面仍面臨一些問題。
(一)缺乏自身特色
根據2020年9月教育部發布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方案(2020—2025)》,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簡單套用學術學位發展理念、思路、措施的現象仍不同程度存在”。[5]目前,我國農林類高校在林業專業學位碩士的培養上,與學術學位碩士在理念和方法上的差異和特色不夠突出,培養計劃和目標較為寬泛,不同高校的培養單位之間也缺乏明顯區分。在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和就業方向上,與現代農業林業的發展要求不相匹配,未能凸顯農林類高校的特色,也未能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充足的高素質農林業人才。
(二)“雙導師制”建設體系不完善
在我國,大部分培養林業專業碩士的農林高等院校已采納雙導師制度。[這一制度為學生配備了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的指導教師。校內導師通常為理論造詣深厚的學者,負責指導學生的理論學習和科研活動;而校外導師則是具備豐富實踐經驗的行業專家,負責根據行業需求對學生進行技能培訓。兩者互為補充,各有獨特作用。雙導師制的目的是培育具有高層次、應用性和多元化優勢的林業專業人才,確保學生在實踐和應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鍛煉。在具體執行過程中,該制度遭遇了一些挑戰并面臨一些問題。例如,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林業專業碩士的培養采用校內導師為主、校外高級職稱專家為輔的雙導師模式。校內導師多是近年來主持科研項目并發表高質量科研論文的學術導師,這導致他們在指導學生實踐能力時過于側重學術研究。校外導師通常是實踐基地的技術人員,由于工作繁忙,他們往往難以給予學生充分的實踐指導,有的甚至只是形式上參與,并未真正指導學生。雙導師制的不足之處,使得學生在實踐能力上存在明顯缺陷。校外導師的指導和激勵機制不健全,也是其參與積極性不高的一個重要因素。
(三)實踐培養機制不健全
在林業專業碩士研究生的教育中,實踐課程教學是培養其實踐能力的核心,對培養質量有著決定性的影響,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其林業碩士專業學位的培養計劃中,規定了至少6個月的固定實踐課程,這些課程學分占到了總學分的29% 。然而,多數學生的實踐課程是由教師預先安排的,學生沒有機會自主選擇實習單位,這種被動接受的模式降低了學生參與實踐的積極性。此外,許多高校在林業專業碩士的實踐教學中缺乏系統性的規劃,未能合理考慮不同階段、不同實踐內容以及時間安排的順序,忽略了課堂教學、實踐操作和論文撰寫等環節之間的相互聯系。
客觀上,當前與高等農林院校合作建立實踐實習基地的合作單位包括種苗繁育、經濟林、國有林場、森林公園、濕地公園、自然保護區以及生態治理等領域的林業企業和管理部門。由于場地、資源和設備等客觀條件的限制,許多農林院校的實習基地難以完全滿足林業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實習需求。高校在市場經濟背景下未能充分考慮合作實習基地對人才的實際需求和期望,加之學生實習活動帶來的額外消耗未能得到合理補償,這些因素均影響了林業企事業單位與高校協同培養研究生的積極性,導致校企合作培養效果未能達到預期。這種狀況下,一些實習基地并不愿意與高校建立長期合作關系,而僅僅作為完成當年教學任務的臨時場所。這種缺乏穩定性和雙贏保障機制的實習基地運行模式,既不利于研究生校企聯合培養的深度合作,也不利于合作單位在學生實踐能力培養中發揮主導作用。
(四)缺乏有效的實踐培養環節質量評估體系
現階段,多數院校在林業專業碩士實踐教學的制度構建方面存在一定的滯后性。由于我國林業專業碩士教育起步較晚,自2010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并增設碩士專業學位以來,實踐能力培養的質量評價體系尚處于發展之中,不夠成熟。此外,現行培養方案中對實踐教學的規定大多停留在原則層面,缺乏具體可操作的細節,甚至有的規定形同虛設。一方面,高校對研究生實踐教學的成效沒有具體明確的標準,缺少有效的質量評估機制,學生參與實踐即可獲得學分,這導致了實踐培養質量的不一致性。另一方面,高校對校內外導師的考核和監管制度也不健全。,雖然在校內外導師的選聘上有著明確的規定和要求,并定期進行資質審核,但對已聘任導師的考評和激勵不足。導師的指導效果未納入常態化考核,學生在實踐基地的表現也未作為導師評價的依據。尤其是校外導師,通常僅授予聘書,而未根據指導學生數量提供相應的津貼補助,這影響了校外導師的榮譽感和責任感,進而減弱了其在參與培養林業專業碩士方面的積極性。
二、以鄉村振興為導向的林業專業碩士實踐培養環節的改革措施
針對林業專業碩士培養存在的挑戰及問題,本研究提出了以下改革措施。
(一)培養方案凸顯特色,清晰定位實踐環節培養目標
林業碩士教育旨在培育具備林業生產技術、推廣開發、經營管理以及教學科研能力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以滿足林業行業的發展需求。這些人才將主要在林業企業、行政管理部門、教育科研單位、非政府組織以及新型經營實體等領域發揮作用,從事生產技術、市場推廣、經營管理等工作,助力鄉村振興。高校在培養林業專業碩士時,應注重專業知識與實踐技能的結合,強調服務于農村林業發展,契合國家鄉村戰略目標。高校應鼓勵師生深入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和農村,進行社會調查,精準把握鄉村振興對人才的需求,完善人才培養的管理與保障機制。高校應深化專業學位教育改革,支持導師結合自身研究方向,與地方政府和林業企事業單位合作,參與特色農林業產業項目,如林果產業園和田園綜合體,建立相應的項目庫,通過項目實踐培養鄉村振興人才。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應采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目標與成果相結合、校內與校外相結合\"的策略,利用校企合作、創新創業平臺和研究生教學實踐平臺等多種途徑,提升研究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二)明確落實“雙導師制”的目標職責
首先,林業專業碩士的實習項目應依據實際林業項目或生產任務,由校內校外導師共同提煉并明確學生的實習任務。雙方導師需根據學生的研究方向和論文需求,共同擬定實踐教學計劃,詳細規定實踐內容、目標、成果以及雙導師的工作模式和責任分配。其次,校內校外導師的選拔標準需進一步規范,校內導師不僅要有扎實的理論功底,還需掌握林業領域的新技術和方法,并主持相關橫向項目。校外導師則須具備豐富實踐經驗,了解實踐教學內容,并具有林業知識的培訓背景。再次,應明確校內校外導師的具體職責分工。林業專業碩士的實踐教學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由校內導師負責理論知識和課程實踐的教授;第二階段由校外導師負責學生在實習基地的實習指導、監督和效果評估。最后,需建立激勵機制和信息反饋機制。對聘任的導師進行定期評估,對表現優秀的導師給予獎勵,對不合格的導師進行批評。通過問卷調查收集導師和學生的反饋,從而不斷優化指導方法,確保雙導師制的有效實施。
(三)科學合理設計實踐培養機制
隨著林業科技的快速發展,林業專業碩士的培養計劃需緊跟社會與市場的步伐。這要求培養方案以國家林業發展戰略和行業需求為出發點,兼顧理論知識的傳授與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高校應當圍繞服務國家發展和鄉村振興的目標,建立以目標為導向的實踐培養體系,比如推行“訂單式\"校企聯合培養模式。“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是指企業根據自身崗位需求,委托高校培養特定規格和數量的應用型人才。[8林業專業碩士的實踐教學目標、計劃和方案應由高校和企業共同擬定,學校負責主導實踐教學的組織實施,而企業則根據實際崗位需求,在實習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實踐技能的培訓。這種“訂單式\"培養模式實現了教學與生產、實踐實習與就業、學校培養與社會需求協同,促進了校企雙方的深度融合,最大化了學校、企業和學生的利益。
高校應當致力于打造多元化的實驗實踐基地。林學專業碩士的實踐教學基地不僅對基礎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至關重要,且對于向社會持續輸送高素質人才具有積極作用。[高校需要加強與政府、行業及產業部門的溝通與合作,共同構建一個“產學研結合、校企互動、政府支持\"的多方參與育人體系,以促進林業專業碩士的全面發展。[10]
(四)完善實踐培養評估體系
高校需通過制度化的方式激勵校內外導師重視專業碩士的實習實踐環節,并實施全程監控與評估。將導師的評價納入學生的學業評價體系,有助于加強師生間的交流,提高實習實踐的質量。這種做法也能有效監督專業碩士在實踐培訓中的技能提升和能力發展。針對校內外導師的指導重點,應制定差異化的考核標準。校內導師的主要職責在于指導學生掌握專業理論和科研方法,其考核應側重于學術水平和科研指導能力。而校外導師則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工作能力和專業技能,考核應關注其專業水平、技能傳授、管理能力以及工作經驗等方面。高校應當建立一套完善的導師考核、評價及激勵機制,制定具體政策,依據學生培養成效、就業情況、學生滿意度等因素,對導師進行獎懲。對那些不符合林業專業碩士培養要求的導師,應果斷調整,甚至取消其導師資格,確保學生培養質量。對認真履行職責的導師,應給予相應的物質和精神獎勵,例如將短期聘任轉為長期聘任,以示鼓勵。
三、結語
林業專業碩士教育旨在培養具備高級技術能力、能夠服務于生產實際和科學研究前沿的專業人才。該專業具有顯著的實踐性、開放性和探索性特征。當前我國高校在林業專業碩士的實踐教育方面仍面臨一些挑戰,包括缺乏獨特性、雙導師制度不夠健全、實踐培養機制有待加強以及缺少有效的實踐培養質量評價機制等。文章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為案例,在識別和分析林業專業碩士實踐培養中的問題后,結合鄉村振興戰略,探索并提出了增強林業專業碩士實踐培養效果的具體策略,旨在為林業高等教育機構在培養林業專業碩士人才方面提供參考和建議。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2.
[2]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EB/OL].(2018-02-04)[2025-05-26].htps:/www.gov.cn/zhengce/2018-02/04/content_5263807.htm.
[3]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01).
[4]馬靜,趙桂榮,王全九.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探索與思考[J].青年社會中外教育研究,2010(04):76-78.
[5]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關于印發《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方案(2020-2025)》的通知[EB/OL].(2020-09-25)[2025-05-26].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10/01/content_5548870.htm.
[6]曹小玉.全日制林業碩士實踐能力培養研究[J].高等農業教育,2020(05):104-107.
[7]王蘭珍,張志強,賽江濤,等.林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狀況調查研究:基于8所高校林業碩士問卷調查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04):66-70.
[8]曹小玉,李際平,呂勇.基于校企聯合培養的林業專業碩士實踐教學的改革探索[J].中國林業教育,2018,36(06):33-37.
[9]郭永霞,聞世宇,張明聰.新農科背景下應用型農業院校實踐體系的構建與應用:以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農學院為例[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4(02):1-3.
[10]曹小玉.林學專業產學研合作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大學教育,2019(12):135-137.
(責任編輯:楊毅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