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安全是一個國家文化的生存與發展免于威脅和危險的狀態,以及保持持續安全狀態的能力。《大中小學國家安全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明確提出“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科技、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健全國家安全體系,增強國家安全能力”[2。文化安全作為國家安全體系的深層內容,不僅是社會制度和政權穩固的根本保障,更是國家文化得以傳承與發展的關鍵基石。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統領,錨定文化安全教育的價值目標,確立文化安全教育的教學內容,健全文化安全教育的課程體系,筑牢文化安全防線,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文化安全意識和行為習慣,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發揚和創新,是新時代各級各類學校開展文化安全教育的基本路徑。
一、立足現實,錨定文化安全教育價值目標
在全球化與數字化的雙重背景下,海量的文化信息借助互聯網廣泛傳播,逐漸消解了傳統的以國家、民族為界線的文化傳播格局,文化主體與內容、傳播渠道與方式等呈現出復雜化的發展態勢,這對新時代文化安全教育提出了更高標準,迫切需要各級各類學校立足新時代現實變革需求,明確價值目標,形成國家文化安全育人的高度共識。
(一)堅定文化自信,筑牢國家文化安全屏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3從橫向維度分析,文化自信可具體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對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物質財富包括自然科學、技術、語言和文字等的自信,二是對精神財富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的自信。文化安全教育通過強化意識形態防線和抵御不良文化滲透,為培植學生的文化自信提供堅實保障;同時,學生文化自信的增強又進一步筑牢國家文化安全根基。二者相互促進、辯證統一。文化安全教育通過系統傳遞中華文明發展脈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內容,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辨別力和免疫力,使學生成為維護國家意識形態安全、具有文化自覺的新時代公民。
(二)增強文化認同,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穩定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世界上各種文化之爭,本質上是價值觀念之爭,也是人心之爭、意識形態之爭。”[4]文化認同是群體成員對共同價值觀、歷史記憶、符號體系的歸屬感和忠誠度,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要素。文化安全教育通過強化主流意識形態,抵御文化滲透,鞏固文化認同,增強社會向心力,促進國家文化安全與穩定。文化安全教育依托經典文獻、傳統儀式、節慶活動、大眾傳媒和紀念場所等,系統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推動學生牢固樹立文化認同,增強歷史認知、強化文化歸屬、凝聚價值共識,使學生深刻理解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增強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三)促進文化傳承,賦能中華文化的世界傳播
文化傳承是民族歷史記憶、價值觀念、知識體系和實踐方式的代際延續,是保持文明獨特性和生命力的核心機制。文化安全教育通過抵御文化解構風險、強化文化主體意識,為文化傳承提供制度保障和思想根基,確保民族文化在開放環境中保持內生穩定性。通過深度梳理中華文明五千年的發展脈絡,設置中西文明比較、文化符號解碼等教學內容,重點解析傳統文化中“和合共生”“天下大同”等核心價值理念,可使學生形成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的系統性認知,從內心深處增強文化認同感與文化傳播使命感。
二、遵循《綱要》,確立文化安全教育教學內容
《綱要》指出,文化安全包括文化主權、文化價值觀、文化資源安全等方面。5依據《綱要》等政策文件,以文化主權、文化價值觀、文化資源為基本架構,可確定文化安全教育的教學內容。
(一)文化主權教育
文化主權指國家能獨立自主地處理自己對內對外事務的最高權力和根本權利,是我國文化安全的底線。它包括國家獨立自主選擇文化制度、文化發展道路和政策,防止文化“全盤西化”,以及保障文化權益和推動文化發展等方面。當前,我國文化主權安全正面臨西方文化滲透等諸多挑戰,在大中小學開展文化主權教育是國家文化安全教育的底線要求,其目的在于引導學生理解我國文化主權的主要內容,了解我國當前文化主權面臨的風險與挑戰,掌握維護國家文化主權的方法與手段。
文化主權教育在不同學段有不同的內容要求:于義務教育階段,需使學生認識到“全盤西化”對國家文化主權的危害,了解西方文化和西方意識形態侵蝕等對國家文化主權的威脅與挑戰,以堅持黨對文化的領導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兩大途徑捍衛我國文化主權安全;于高中階段,要讓學生意識到文化安全是國際博弈的重要領域,引導學生加強文化認同學習,形成文化自覺,抵制文化侵略,維護本國文化在國際文化競爭中的地位;于大學階段,要引導學生加強對文化多樣性的理解和探索,從多元文化主權視角理解國際文化安全環境與國家文化主權安全之間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關系。
(二)文化價值觀教育
文化價值觀是指廣大人民群眾對文化的是非判斷、基本態度和價值認知,以及應對文化采取何種的目標、方法、手段等價值定向。8文化價值觀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正確的文化價值認知與價值定向,是文化安全教育的關鍵所在。
文化價值觀教育涵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教育與跨文化教育兩個層面,其內容要點包括以下方面:其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教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文化基因。為此,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傳統文化價值觀,了解并挖掘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價值,辨明并舍棄傳統文化中的糟粕。文化價值觀教育還應從百年時代變局所積淀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汲取養分,使學生深入理解革命先輩們在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建設歷程中作出的偉大犧牲與卓越貢獻,立足于時代潮流和社會主義文化發展,充分領悟紅色文化價值,鑄牢文化價值觀中的紅色根基。其二,跨文化教育。跨文化教育本質是多元文化教育,以一國之內不同文化和世界不同文化,包括語言、風俗習慣、藝術等不同表現形式,作為基本教育內容,旨在讓學生在多元文化視角中感知文化的多樣性,了解文化的差異與共融,于不同文化的沖突中感受文化的民族性與世界性,建立“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文化價值觀。同時,跨文化教育要避免陷入文化滲透的陷阱,幫助學生辨認境外不良文化,防正不良文化的侵襲與滲透。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教育與跨文化教育二者雖緊密結合,但在不同學段其內容重點各有不同:義務教育階段一般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教育為主,跨文化教育為輔,以增進學生文化自信為主要目標;高中至大學階段則在進一步強化文化認同教育的同時,逐步加強跨文化教育,拓寬學生文化視野,幫助學生形成開放與包容的多元文化價值觀。
(三)文化資源教育
文化資源是人類在長期的歷史積淀中所創造的文化結晶的總和[0],從可再生性的角度而言,一般分為文化遺產和現代化文化產業兩類。文化資源教育是文化安全教育的基礎性內容,致力于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和認識文化資源的重要價值、表現特征及維護與應用等內容。
根據文化資源特性,應圍繞文化遺產和現代化文化產業兩個層面,構建文化資源教育內容體系。其一,于文化遺產教育而言,對小學階段的學生需培養其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的意識和能力,認識到文化遺產的脆弱性與不可再生性,樹立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并掌握科學、有效的文化遺產保護方法;對初高中階段的學生在培養其保護文化遺產能力的同時,需讓他們深入認識文化遺產背后的古文化價值,進一步加強對文化遺產利用的理解;對大學階段的學生則更需培養其踐行保護和利用文化遺產的能力。其二,于現代化文化產業教育而言,文化資源教育可在各學段逐步加強學生文化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以適應文化產業發展的現實需求。具體來說,對初高中的學生來講,需逐步了解現代化文化產業在國家文化資源博弈中的重要地位,理解現代化文化產業公益性與市場性并存的特征;對大學階段的學生來講,則需正確認識文化產業體系、文化市場體系、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等現代化文化產業在文化資源體系中的作用與運行機制。
三、根據學段,健全文化安全課程體系
文化安全課程是實施文化安全教育的基本路徑。為確保文化安全教育的有效實施,需因學段施教,依據不同學段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綱要》對文化安全教育的要求,健全多樣化文化安全課程體系,為文化安全教育提供系統性支撐。
(一)義務教育階段:構筑“三位一體”文化安全課程體系
由專門課程、跨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構筑“三位一體”的文化安全課程體系,是義務教育階段開展多樣文化安全教育的必然要求。其一,專門課程。專門課程是在專門的時間和地點開展教育的組織形式。依據《綱要》等文件,在國家安全課程中設置專門的文化安全教育專題,這是系統化傳授文化安全知識的本質要求。其二,跨學科課程。跨學科課程作為融合不同學科知識的教育組織形式,是開展文化安全課程的重要手段。可依據各學科特點,挖掘有關文化安全教育元素,將之有機融入各學科課程中,如《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學習古詩詞等傳統文化時應注重文化傳承與文化認同,這既是語文教學的內在要求,也是文化安全教育的生動體現[。其三,活動課程。活動課程注重課程的綜合性、實踐性和體驗性,強調將文化安全教育與活動過程緊密結合,引導學生“做中學”,強化學生的情感價值體驗,在活動情景中整體理解和把握文化安全的相關知識[2],培養學生解決真實情境中文化安全問題的能力。
當然,在義務教育階段,小學生和初中生的認知發展特點有一定差異。為此,小學和初中的文化安全課程還應依據學生認知的差異性特點,有所區別。小學階段學生一般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在文化安全課程建構中,應注重課程的啟蒙性與趣味性,側重于開設游戲化、生活化、自然化的文化安全活動課程;初中階段學生抽象邏輯思維逐漸占主導,對文化安全雖有一定的認識與了解,但仍處于初步形成階段,因此要注重課程的啟發性、參與性和實踐性。
(二)高中階段:構建“多層級”文化安全課程體系
高中階段的學生抽象思維與邏輯分析能力逐漸成熟,且形成了初步的文化安全意識,具備了一定的文化安全知識,但仍存在對文化安全理解認識較淺或比較片面等現象。構建更系統化、更多層次的文化安全課程,是促進高中階段學生文化安全素養提高的關鍵。有必要構建普及類、拓展類和提高類三個層級的文化安全課程體系。
普及類課程以文化安全基礎知識建構為核心,引導學生建立文化安全基本認知框架。依據《綱要》和《普通高中課程方案》等要求,這類課程主要體現為專門課程和跨學科課程。其一,專門課程。在高中階段設立專門文化安全課程仍是文化安全教育的要求,是在義務教育階段文化安全教育基礎上,進一步掌握本學段必需的文化安全知識,形成系統的文化安全認知架構。其二,跨學科課程。與義務教育階段相比,高中階段課程融合層次更加豐富,更注重將文化安全融入多門學科。如《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要求將中西文化相互比較、多科融合,培養學生的多元文化視角,引導學生深度理解語文和英語課程中文化價值觀教育內容。[13]
拓展類課程側重于課本之外的學習,以加深學生對文化安全知識深度體驗與理解為目標。學校應立足于當地文化生態環境,整合學校文化安全資源,開設特色校本課程,豐富學生關于文化安全的受教育體驗。以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匯景實驗學校為例,該校依托當地特色文化資源,開設了豐富多彩的非遺類校本選修課程,如嶺南壓花、粵劇、廣繡、廣彩、鱉魚燈等,加強了師生對廣東當地非遺文化的深入了解,推動了學校文化安全課程建設。[14]
提高類課程主要指實踐課程,注重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引導學生將掌握的文化安全知識轉化為實踐行動。《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強調“發揮綜合實踐活動在促進學生發展中的獨特作用”[15],為此許多學校都進行了課程探索。例如,山東淄博中學“十個一”紅色文化主題活動課程,通過每日演唱紅色歌曲等文化活動,讓學生在“聽、說、讀、寫、畫、唱、動”中接受紅色文化洗禮,促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為主的文化安全學習模式轉變為日常生活中的自覺踐行。[6]
(三)大學階段:打造“兩大課堂融通”文化安全課程體系
大學階段的學生已經初步形成個性化的文化安全認知,能對一些復雜的文化安全現象進行批判性思考,具備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和文化辨識力。與其他學段的學生相比,大學生的信息獲取渠道更為多元,時間更為充裕。因此,大學階段文化安全課程應突出系統性與靈活性的特點,宜建立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互融通的文化安全課程體系。
第一課堂。作為高校人才培養主陣地,第一課堂是系統化開展文化安全教育的主要實施場域,主要以專門課程與跨學科課程為主。其一,文化安全專門課程。大學階段文化安全專門課程可依托《大學生安全教育》(必修)系統闡述文化安全理念,幫助大學生夯實正確的文化安全觀,系統建構文化安全知識。其二,文化安全跨學科課程。主要強調依托各門專業課程和公共必修課程,開展文化安全跨學科教育,實現文化安全教育與專業課程等的有機融合。例如,太原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以“大學語文”課程為載體,發揮該課程在文化安全教育中的獨特優勢,全方位滲透文化安全教育相關內容,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覺與文化自強。[17]
第二課堂。第二課堂主要指通過項目化學習等形式開展文化安全教育實踐活動,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類活動和社會實踐教育類活動兩部分。其一,思想政治教育類活動。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構建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內容的課程教材。[8應重視思想政治類教育活動中豐富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依托其獨特的思想政治屬性,培養大學生維護文化安全的責任意識與擔當。其二,社會實踐教育類活動。大學階段社會實踐活動更傾向于讓學生在真實的社會環境中培養實踐操作能力并積累實踐經驗。以文化安全為主題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其目的在于讓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社會,去探究社會生活中真實存在的文化安全問題,將知識學習與實踐感知相結合,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參考文獻:
[1]高東新.堅定文化自信與社會科學工作者的時代新命[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4-10-23(1).
[2][5][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大中小學國家安全教育指導綱要[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6,8,35.
[3][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12,105.
[6][8]劉躍進.國家安全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96,148.
[9]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一一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18(1).
[10]胡惠林.國家文化安全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204.
[1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3.
[1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方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6-7.
[1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7-18.
[14]學傳統非遺,展時代活力[N].光明日報,2025-3-18(13).
[1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課程方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8-9.
[16]紅色傳承添底蘊,“五育融合”賦新能——淄博中學在守正創新中奮進[N].中國教育報,2023-06-05(8).
[17]董新良.新時代學校安全教育一體化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25:281-294.
[18]習近平.加快建設教育強國[J].求是,2025(1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