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經濟全球化和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人力資源管理作為企事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社會保險作為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關系到員工的基本生活保障,也是企事業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關鍵因素之一。隨著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不斷完善和人們社會保障意識的增強,社會保險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作用愈發凸顯。
一、社會保險在現狀
1.積極影響第一,有利于促進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社會保險在企事業單位人力資源管理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不僅為員工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還極大地促進了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社會保險通過提供養老、醫療等基本保障,增強了員工的安全感和穩定感。這種安全感使得員工能夠更加專注于工作,減少因家庭或健康問題帶來的擔憂,從而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質量。社會保險的經濟支持功能,減輕了員工在不確定情況下的經濟負擔。這種經濟上的安全感使員工更愿意接受新的挑戰和任務,因為他們知道即使遇到困難,也有一定的經濟保障可以依靠。此外,社會保險與績效管理和晉升機制相結合,形成了有效的激勵機制。這種激勵機制不僅能夠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還能促進員工之間的公平競爭,進而提高整個團隊的創造力和創新能力。社會保險制度的完善,還能夠促進企事業與員工之間的合作共贏。當員工感受到企事業對其福利的重視時,他們對企事業產生更強的歸屬感和忠誠度,有助于吸引和留住人才,形成一個積極向上的工作環境。
第二,有利于構建和諧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通過社會保險,企事業單位能夠為員工提供全面的保障,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促使員工牢記使命,積極為企事業發展貢獻力量。這種保障機制不僅有助于員工的個人發展,也有助于單位的整體發展。此外,社會保險體系的健全和發展對于企事業和員工的共同繁榮具有不可忽視的積極意義。通過完善的社會保險制度,企事業單位能夠更好地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確保員工在面對疾病、失業等風險時有足夠的保障,從而減少員工的焦慮和不安,營造一個穩定和諧的工作環境。
第三,有利于提升企事業單位的市場競爭力。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之間的人員流動越來越頻繁,養老保險權益的可攜帶性變得尤為重要。通過改革養老保險制度,建立與企事業統一的養老保險體系,可以促進事業單位與企業之間的人才競爭,增強企事業單位的吸引力。同時,社會保險制度還具有激勵作用。例如,多繳多得、長繳多得的原則,既體現了國民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又激發了員工的工作積極性。
2.存在的問題第一,管理理念未與時俱進,沿用傳統管理模式。目前許多事業單位仍然采用傳統的行政化管理模式,缺乏靈活性和創新性,這使得其在實際操作中難以有效應對市場變化和人才競爭。由于管理理念的保守,事業單位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進展緩慢。盡管近年來一些地方嘗試推行聘用制、績效工資制度等新型管理制度,但整體上仍存在較大的改革阻力。例如,事業單位內部的終身制尚未完全打破,考核晉升機制不夠完善,導致員工的積極性和忠誠度不高。此外,社會保險制度的不完善也反映了管理理念的落后。現行的社會保險體系存在城鄉、地區、職業間待遇差距較大的問題,且缺乏有效的收人再分配機制,使得不同群體之間的保障水平差異顯著。同時,由于管理體制過于僵化,導致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困難,進一步制約了人力資源在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之間的合理流動和配置。另外,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事業單位的人力資源管理手段仍然較為落后。大數據和信息技術的應用未能充分滲透到人力資源管理中,導致信息資源利用率低,無法及時掌握員工動態和社會保障政策的變化。
第二,領導層對社會保險重視不夠,投人不足。從最高層到基層,各級領導對社保建設的重視程度雖然有所增加,但在具體政策落實和資源分配方面,社保部門往往處于弱勢地位。部分用人單位對社會保險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加之受疫情影響,企業經營困難,難以穩定職工隊伍,造成了勞動者“應保未保、已保未繳、已繳停繳”現象。與此同時,社保經辦機構面臨人員不足、經費短缺等問題,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社會保障需求。隨著參保范圍的不斷擴大,參保人數不斷增加,各級社保經辦機構均存在編制、經費和設備不足的情況,難以滿足經辦工作的需要。這種情況使得社保業務辦理時間延長,尤其是退休核定時間較長,降低了群眾滿意度。另外,社會保障管理體系分散且協調成本高,導致業務管理部門的風險防控和績效改善動力不足,無法做到科學治理。基層社保服務人員配置不充分,隊伍結構有待優化,職業成長機制缺乏,與現階段便民服務中心功能定位相匹配的綜合服務能力亟待提升。
第三,社會保險基金監管存在風險,賬戶管理不規范。首先,由于缺乏基金管理方面的人才和相關配套政策尚未完善,導致對社會保險基金的監管力度不夠。這種監管不足不僅增加了套取、冒領、重復領取等違規行為的風險,還可能導致社保基金管理的內部控制存在問題,從而影響基金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其次,事業單位社保繳款的會計處理也存在著復雜的問題。在新一輪會計準則修改和管理體制變革的背景下,原有的會計核算原則與方式都發生了改變,我國目前的《事業單位財務會計制度》并沒有對其進行統一的核算,各個單位在具體操作中也存在著不同的做法,造成了會計核算的不規范。最后,社會保險基金監管存在的問題還包括監管制度不完善、保險的各種經辦組織和機構不健全、監管人員的整體素質不高等。
二、社會保險應用于人力資源管理的改進對策
1.創新管理理念,提升管理效率社會保險應用于人力資源管理中,首先要樹立科學的社會保險管理理念,改變傳統的管理思想,強化管理人員的責任心。科學的管理理念能夠更好地服務于員工,提升企事業單位的管理水平和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其次,優化社保服務網絡,實現跨地區、跨部門、跨層級的社會保險公共服務事項的聯動。例如,上海市社會保險事業管理中心主任程東介紹,他們通過聯動稅務部門、財政部門、發放銀行、年金機構支付信息,確保了大量待遇按時足額發放。這種跨部門聯動的方式不僅提高了服務效率,還增強了服務的覆蓋面和可及性。最后,提高社保的可攜帶性,加速消除社會保障體系中的身份壁壘、戶籍壁壘和區域管理體制壁壘,運用數字化技術提高社保經辦的效能。
2.完善社會保險制度,優化人力資源配置在企事業單位人力資源管理中,完善社會保險制度和優化人力資源配置是提升單位整體運營效率和員工滿意度的關鍵。第一,深化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實現基本養老金與職業年金的雙層架構全覆蓋。通過制定《機關事業單位職業年金辦法》等配套文件,加強對改革的指導,并逐步實行社會化管理服務,提高社會保險經辦服務水平。第二,完善失業保險和工傷保險制度。修訂《失業保險條例》,完善援企穩崗政策,并研究健全失業保險金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制定工傷預防費使用管理辦法,推進工傷康復體系建設,探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為長期失能人員提供保障。第三,推動全民參保計劃。大力實施全民參保計劃,精準推進農民工、靈活就業人員等重點群體參保,做好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第四,優化事業單位人事管理制度。推行縣以下事業單位管理崗位職員等級晉升改革,完善崗位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崗位結構
動態調整機制,改進事業單位崗位管理模式,破除人才流動的崗位機制障礙,促進人才資源合理流動、有效配置。第五,完善績效工資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企事業單位工資制度,探索建立符合行業特點的收人分配制度,落實基本工資標準和艱苦邊遠地區津貼調整機制,完善高層次人才工資激勵機制。第六,提升信息化服務能力。深化落實數字化改革,用好“人事工資省集中系統”和事業單位人員職業生涯全周期管理“一件事”平臺,進一步提升業務經辦效能,打造最優質、最高效、最便捷的人事服務。
3.加強社會保險管理,提高管理水平首先,提升社保基金管理的規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通過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進“互聯網 + 政務服務”,大力推進社保經辦數字化轉型,確保社會保險基金的安全和高效使用。其次,促進社保經辦服務方式的創新與變革。
通過提高管理服務的集約化、智能化和精細化水平,提高服務的便利性和公平性。再次,加強風險防控能力和監督管理水平。通過開展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待遇抽查活動,終止不符合條件的養老保險待遇人員,維護社會保險基金安全。同時,完善信息系統風險防控功能,確保社會保險基金的安全運行。此外,提升社保管理精細化程度和服務水平。最后,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管理體系和服務網絡。要想使社會保障制度更好地發揮作用,必須改革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構建符合社會保障制度的統籌水平。
社會保險作為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企事業發展和維護員工權益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對新時代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企事業必須不斷深化對社會保險在人力資源管理中作用的認識,積極應對存在的問題和挑戰,不斷完善社會保險管理制度。通過實施有效的對策,社會保險將在推動我國人力資源管理水平提升、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作者單位:汾陽市創業就業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