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5.19.011
Application and Exploration of Multimodal Teaching in Physiology Course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ANGLibian,HUANGWenwei,XUYali (Kunming Health Vocational College, Kunming, Yunnan )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of physiology courses and students'comprehensive literacy,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effectand teaching value ofmultimodal teaching methods in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s.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multiple perception channels suchas visual,auditory,and kinesthetic senses,this study analyzes the promoting efect of multimodal teaching on students'cognition,understanding,andability construction through teaching practice.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multimodal teaching can help break through the limitations of traditional teaching,enhance the intuitiveness andvividness ofcoursecontent,improve students'learning initiativeand clasroom participation,and have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rthe innovation of medical education models. Keywordsmultimodal teaching; physiology courses; medical education
生理學作為醫學基礎課程,其內容抽象、機制復雜,傳統教學模式已難以滿足新時代醫學行業對人才理解深度與能力發展的雙重要求。多模態教學融合文本、圖像、音頻、視頻及虛擬仿真等多種信息載體,強化學生多感官協同加工與知識建構,逐漸成為醫學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本研究以生理學課程為切入點,分析多模態教學的實施路徑,梳理應用中存在的關鍵問題,并提出針對性的優化策略,以期為醫學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提供理論支持與實踐參考。
1多模態教學概述
多模態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融合多種感知通道(視覺、聽覺、動覺等)與多樣化媒介形式(文本、圖像、音頻、視頻、虛擬仿真)進行知識傳遞與學習支持的一種綜合性教學模式。其理論基礎源于多模態學習理論與認知心理學,強調信息的多元編碼與交叉刺激能夠增強學習者的信息加工效率與認知建構能力。與傳統以教師語言和文字傳遞為主的單一模態教學相比,多模態教學通過豐富的信息表達形式提高學習的可感知性與可操作性,進而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理解深度與長期記憶效果。
生理學作為一門機制性強、抽象性高、知識系統復雜的醫學基礎課程,傳統教學手段往往難以直觀呈現細胞活動、神經傳導、內分泌調節等動態過程。多模態教學通過引入動態圖示、三維仿真動畫、實景視頻與音頻素材,有效補充靜態文本與圖像的局限,使學生能夠在多重感官參與下直觀理解復雜的生理過程。結合案例分析、小組討論等互動環節,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與思維能力,提升教學成效。
2多模態教學在高職生理學課程中的應用困境
2.1資源內容契合度不足
在生理學課程實施多模態教學的過程中,資源內容契合度不足成為制約教學效果的關鍵因素之一。生理學具有高度抽象性和系統性,涵蓋神經調控、體液平衡、循環調節等多個復雜機制,對教學資源的科學嚴謹性和知識點對應性要求極高。然而,現有多模態教學資源往往呈現出內容通用、專業深度不足等問題,難以精準對應課程核心知識。在教授“神經一肌肉興奮與傳導\"章節時,部分視頻資料中對動作電位形成過程的描述過于簡略,未能呈現鈉鉀離子通道的動態變化與膜電位變化的因果關系,導致學生對關鍵生理環節的理解流于表面。針對“內分泌反饋調節”內容,一些動畫資料中的激素作用靶點標注模糊,忽略了負反饋調節的具體通路,導致學生難以建立完整的調控模型。實際教學中,不少學生反映多模態內容雖形式豐富,但信息間邏輯銜接不清晰,反而增加了理解負擔。教師在資源選取與自建時,也常因缺乏與教材一致、難度適宜的專業素材而陷入“素材多但難用”的困境。
2.2教師設計能力有待提升
在多模態教學實踐中,教師設計能力不足是制約其在生理學課程中有效開展教學實施的重要因素。多模態教學不僅要求教師具備扎實的學科專業知識,還需掌握教學設計、媒體整合與信息技術應用等多方面的能力。然而,當前部分生理學教師在多模態課程設計過程中表現出對多模態理念理解不深、資源整合能力薄弱、教學策略更新滯后的問題。在講授“心動周期與心音產生機制”部分的內容時,部分教師僅簡單疊加文字講解與視頻播放,未能合理設計視覺、聽覺等模態之間的互補關系,導致教學過程呈現“信息堆砌”而非“多模態協同”,學生雖接收了多源信息,卻難以形成清晰的認知結構。部分教師在設計動畫演示、虛擬實驗等環節時,缺乏對學生認知規律的深入考量,未能根據教學內容的抽象程度與學生的學習節奏分階段呈現知識,導致學生出現認知負荷過重、注意力分散等現象。
2.3學生認知負荷顯著增加
在多模態教學應用于生理學課程的過程中,學生認知負荷顯著增加成為影響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多模態教學通過多渠道的信息輸入(文字、圖像、音頻、視頻、虛擬仿真)增強了內容的感知豐富性,若一旦出現模態設計不合理,極易導致學生在有限的認知資源下產生信息過載,影響知識的內化與遷移。以“腎小球濾過與腎小管重吸收”章節為例,教師常使用動態圖示展示腎單位結構、動畫模擬濾過過程,同時配合音頻講解調節機制。然而,學生在短時間內需同時處理多種信息模態,包括視覺空間構造、機制性動態變化與語言輸入,往往因注意力分散而難以聚焦核心知識點,導致理解斷裂或形成錯誤概念。部分學生在面對大量碎片化的學習資源(微課視頻、課件鏈接、交互平臺)時,缺乏有效的學習策略與篩選能力,進一步加劇了其心理負擔與學習焦慮。教學反饋顯示,一些學生雖積極參與多模態教學,但學習成效未明顯優于傳統教學,其根本在于認知負荷超過個體信息加工能力。
2.4教學環境支撐條件有限
多模態教學在生理學課程中的深入實施受到教學環境支撐條件的明顯限制,成為影響教學質量與持續推進的重要現實困境[3]。多模態教學依賴于多媒體教室、虛擬仿真實驗平臺、網絡資源平臺等基礎設施的配合,而當前部分高校在硬件建設與系統配置方面尚不完善,教學環境難以滿足多模態教學的技術需求。在進行“心電圖機制與波形識別”教學時,教師原計劃通過心電圖仿真軟件進行同步演示與互動操作,但由于教室網絡延遲、終端設備配置落后,演示過程中頻繁出現系統卡頓與界面加載失敗,嚴重干擾了教學節奏,影響學生體驗。一些院校教學場所的設備配備不均,部分普通教室仍缺乏投影、音響、觸控屏等多媒體設備,使得教學形式無法真正實現多模態融合,只能被動退回傳統講授模式。虛擬仿真資源雖逐步引入,但其本地部署、平臺兼容性與教師操作培訓不足,亦制約其常態化使用。
3多模態教學在高職生理學課程中的應用策略
3.1構建精準化資源體系
精準化資源體系應以課程標準與知識結構為導向,圍繞教學目標、知識點難易度與學生認知特點進行多模態資源的系統設計與分類整合,確保資源內容的專業性、針對性與適用性。在資源開發過程中,教師應依托教材內容與核心概念,結合課程章節構建“文本 + 圖像 .+ 動畫 + 音頻 + 虛擬仿真”的資源組合。在講授“神經反射弧與反射活動”內容時,可通過結構圖明確神經元之間的連接關系,輔以動畫動態演示感受器、傳入神經、效應器等結構的協同作用過程,并結合音頻講解加深學生對調控機制的理解。學校應加強與醫學教育類數字資源平臺的對接,精選權威、更新及時的多媒體資料,并在資源管理平臺上按主題標簽、知識點分類構建資源庫,方便教師精準調取、學生自主學習。鼓勵教師基于教學經驗開展微課、情境視頻等個性化資源的自主開發,實現\"教材內容一教學資源—教學活動”三位一體的有機融合。
3.2強化教師教學能力培訓
強化教師多模態教學能力的系統培訓,是實現生理學課程教學模式改革與提質增效的關鍵舉措。多模態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綜合素養要求,教師需具備扎實的生理學專業知識,掌握教學設計、媒介融合、技術應用與學生認知引導等多方面的能力。為此,學校應構建分層分類的教師培訓體系,包括基礎技能培訓、案例教學研討與教學實踐反饋三大模塊[4。在基礎培訓中,應圍繞PPT美學設計、多媒體資源整合、動畫編輯與虛擬仿真平臺操作等技能開展實操指導,使教師掌握核心工具的運用方法。在案例教學研討中,可組織生理學教學團隊對優秀的多模態課程進行觀摩學習,提升教師對多模態教學設計邏輯的理解。在教學實踐反饋階段,鼓勵教師開展教學反思與同行互評,建立持續改進的教學共同體。與此同時,高校教學發展中心或教研室可定期組織“主題化\"研訓活動,推動教師教學理念更新與教學能力持續提升。通過系統化培訓與實踐支持,逐步構建高水平、復合型的多模態教學師資隊伍。
3.3優化學生認知支持機制
優化學生認知支持機制是提高多模態教學效果、緩解學生認知負荷的重要路徑,尤其在生理學這類知識結構復雜、邏輯性強的課程中更為關鍵。多模態教學雖能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與感官參與度,但若缺乏系統化的認知引導,易造成學生在信息接收與整合過程中的認知超載。因此,應從學習引導、資源組織與過程支持三方面優化認知支持機制。在學習前,鼓勵學生設置清晰的學習目標與任務導向,利用“導學微視頻\"或圖文導航幫助學生建立學習框架,提升信息篩選能力。在“呼吸調節機制\"教學中,教師可通過流程圖和關鍵詞引導學生關注中樞化學感受器的反饋機制,避免注意力被動畫中的冗余信息干擾。教師應對多模態資源進行認知難度分層,將核心內容與輔助內容進行標識,鼓勵學生根據自身掌握情況進行選擇性學習,從而實現資源使用的個性化與節奏可控。在教學過程中融入即時反饋機制,如通過交互答題系統、課堂提問等手段,及時檢驗學生對多模態內容的理解與建構情況,并據此調整教學節奏。教師可引導學生開展“模態整理筆記”,將不同模態信息轉化為結構化圖表或文本,強化知識內化。
3.4提升教學環境技術配置
提升教學環境的技術配置是實現多模態教學在生理學課程中常態化與高效化應用的基礎保障。生理學教學對動態演示、虛擬仿真與交互體驗依賴度高,若缺乏穩定、先進的技術支撐,教學資源的加載、呈現及互動效果將大打折扣。因此,高校應加大對教學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重點完善多媒體教室的設備更新,包括高清投影系統、多通道音響設備、交互式觸控屏及高速網絡環境的全覆蓋,以保障多模態內容的順暢傳輸和實時互動體驗5。在講授“心電圖原理與識圖技巧”章節時,教師可利用高清大屏實時展示仿真心電圖波形變化,并結合觸控設備進行波形標注和節律識別練習,顯著提升學生對抽象電生理信號的感知與分析能力。高校應積極引入醫學虛擬仿真教學平臺,如“虛擬人體解剖與生理系統\"軟件,支持復雜生理過程的動態建模與個性化學習路徑構建。高校還須建立多模態教學資源管理系統,整合課件、視頻、音頻、習題與案例庫,便于教師精準調用與學生隨時訪問。為確保技術配置與教學實際深度融合,高校還應設置專職技術支持人員,協助教師進行課前調試與教學中的技術應急處理。
4結語
多模態教學在提升生理學課程教學質量方面展現出顯著潛力,但在資源整合、教師能力、學生認知與環境支撐等方面仍存制約,有待系統優化與實踐深化。未來應持續推動教學模式與技術融合的深度協同,構建更加高效、精準、智能的多模態教學生態體系。
*通信作者:黃文偉
參考文獻
[1]姜良琴.混合式教學模式在高職“應用文寫作\"課程中的探索與實踐[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4,43(2):93-96.
[2]王菊花,彭夢玲,孫裴,等.參與式教學法在動物生理學課程中的探索與應用[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9(19):172-174.
[3]黃黎月,于述偉,許雅蘋,等.微課程與翻轉課堂在高職高專生理學教學中的應用初探[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6(8):113-114.
[4]竺瑞芳,林亞珍,滕少康.淺談案例教學法在高職醫學生生理學教學中的應用與探索[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13,35(5):711-712.
[5]王湘蕓,陳慧星,朱飲源,等.高職護理專業“生理學\"教學中的課程思政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23(36):11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