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5.20.014
Path Exploration on Integrating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YU Jing
(Yantai University, College ofMarxism,Yantai, Shandong )
AbstractEffectively integrating the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currculumsystem of universities is conducive to guidingcolege students to accurately grasp the direction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deeplyunderstandthe people's position,and thus stimulate their initiative toparticipate inruralconstruction andserve grassroots society.Inresponse to the problems ofitegrating theruralrevitalizationstrategy into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this article starts from the dimensions of ideological guidance,content system construction,and teaching mode innovation,and constructs a new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at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the new era, meets the growth needs ofcollge students,and serves theoverallnational strategy.The national strategy is implemented in theeducation field and rooted in the hearts of students,injecting sustained talent momentum into the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Key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eaching practice
作為新時代國家戰略布局的重要支撐,鄉村振興戰略不僅承載著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共同富裕的時代使命,還折射出黨和國家對于基層社會現代化治理的深層期待。鄉村振興關乎國家的長遠發展,關乎人民群眾的根本福祉,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篇章。而立德樹人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目標,高校思政課需要不斷拓展其課程廣度和厚度,將時代精神轉化為教學資源,將社會實踐轉化為育人場域。
1鄉村振興戰略融入高校思政課的意義
1.1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涵式發展
鄉村振興是新時代黨和國家的重大戰略部署,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與現實緊迫性,其所涵蓋的政治引領、制度保障、文化傳承與社會治理等多重維度,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極具深度與廣度的理論資源。在教育中引入鄉村振興內容,能有效拓展思政課程的知識邊界,使其從傳統的政治理論講授向系統的國情教育、發展教育、責任教育轉變,從而實現內容的現實性提升和教育目標的時代性轉向,推動其回歸“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本質要求,是高校立德樹人工作與國家戰略互動共生的重要體現[]。
1.2構建大學生家國情懷的精神橋梁
將鄉村振興戰略融入思政課的教學內容,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國家發展重大戰略的理論基礎和實踐邏輯,在潛移默化中塑造其面向基層、服務人民、擔當使命的精神氣質。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集中體現了國家對社會公平正義的追求和對廣大農村人民美好生活的莊嚴承諾。在這一戰略的引導下,高校思政課能引導青年學生將目光投向國家發展的深層結構與基層現實,激發其對“三農”問題的認知敏感度和情感認同感,促使學生逐步建立起與國家發展同頻共振的情感紐帶,從而增強其公共意識、集體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1.3實現思政教育與國家發展戰略的有機統一
將鄉村振興戰略融入思政課,推動二者在理念層面、內容層面與價值層面的深度契合。一方面,鄉村振興戰略所倡導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生態優先的綠色理念、文化傳承的歷史責任,與思政教育中的核心價值觀體系高度一致,為課程內容注入了鮮活的現實背景與理論支撐;另一方面,這種融合也打破了傳統思政課教學內容“理論多、現實少”的局限,使思政課從“理念灌輸”走向“戰略認同”,從“政策傳達”轉向“使命激勵”。思政教育由此真正完成了由“課程”向“育人系統”的功能躍升,其教學效能也在與國家發展邏輯的深度嵌合中得以彰顯,從而實現教育系統與國家戰略目標的協同共振。
2鄉村振興戰略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問題
2.1理念認知不足,戰略融入流于表面
理念先行、價值驅動是教育變革的前提,若高校教育者未真正實現從政策理解者向課程建構者的角色轉變,鄉村振興戰略在思政課中的融入將只能停留在形式層面,難以產生長遠影響[3。目前,部分教師對鄉村振興戰略的理解停留在政策宣講層面,未能將其上升為思政教育的價值引導與理想塑造的有力支點。在課程設置中,教師對該主題的關注往往局限于某一章節或個別課時,缺乏系統性設計與縱深推進,未能體現其作為育人資源的深度挖掘價值,在課堂中難以引起學生的強烈情感共鳴與現實思考,從而影響教育實效。
2.2教學內容碎片化,缺乏系統性整合
由于缺乏系統的課程指導綱要與資源整合機制,部分高校在“鄉村”內容的選擇上呈現出一定程度的隨意性與局限性,往往圍繞基本政策或典型成就展開介紹,缺乏對戰略背景、實施路徑、現實挑戰等多維度內容的系統講解。且課程內容多偏重政策通識,缺乏結合社會現實與青年話語進行深入闡釋的內容,學生對鄉村振興的認識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進而影響其內化程度與認同水平。
2.3實踐教學薄弱,知行融合仍顯不足
部分高校受制于經費、資源、課程結構等因素,在組織學生參與鄉村調研、社會服務、農村支教等活動方面仍存在諸多困難。其中一些學校雖設有“三下鄉”等社會實踐平臺,但與課程目標、戰略內容之間缺乏明確關聯,導致學生參與度不高、體驗深度不足。在教師實踐指導能力方面,部分思政課教師雖具備理論素養,但對農村現實問題的認知相對薄弱,缺乏對實踐教學的駕馭能力和案例引導能力,使得原本應成為育人亮點的實踐環節反而淪為教學盲區。
3鄉村振興戰略融入高校思政課的路徑
3.1強化理念引領,構建高素質教師隊伍
新時代,高校思政課的根本任務不僅是培養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還應主動服務國家戰略發展需求,特別是在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的關鍵階段,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標必須同步實現理念更新和功能再造,堅持“為鄉育才、為農鑄魂”的育人觀念,將鄉村振興上升為高校人才培養的戰略維度,確立服務鄉村、扎根基層的教育價值取向。在此情形下,高校不僅應在課程設計與內容選擇上聚焦“三農\"問題,還需從思想上引導青年學子理解農村發展的現實邏輯和價值意義,從而增強其對農業農村的情感認同與歷史責任。
教師隊伍作為思政課教學的核心力量,其專業素養與實踐能力直接決定著課程的思想高度和育人效能。高校應建立常態化、多層次的師資培訓機制,聚焦鄉村振興相關政策理論、基層治理實踐和農村文化建設等重點領域,依托專題培訓、研修班、案例研討等方式,不斷提升教師對戰略內涵的理解力與教學轉化能力。在此基礎上,要強化教師調研能力的培養,鼓勵教師深入鄉村一線,開展實地考察與社會服務,親身感受“三農\"發展的變化與挑戰,將第一手材料帶入課堂,使課程教學更具現實張力與思想厚度。
思政課教師應與農業經濟學、農村社會學、生態文明等相關專業的教師聯合開展課程建設與課題研究,共同開發鄉村振興專題教學資源,實現理論教學與專業知識的有機融合。高校也應注重優秀實踐力量的引入,如邀請返鄉創業典型、基層干部、鄉村振興工作者參與教學,基于案例分享、經驗講述等形式,將“活教材\"帶入課堂,推動形成一支能講、會研、敢行的高水平思政教學隊伍,為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地實施和青年人才的有效培養提供教育保障。
3.2完善內容體系,構建模塊化、層級化的教學結構
構建模塊化、層級化的教學結構是指以主題為中心、以問題為導向,將內容按照戰略邏輯、實施路徑、現實成效、青年使命等維度進行系統整合,打破傳統課程內容的線性講授方式,提升課程的內在結構感與思維牽引力。模塊化教學不僅能提高教學組織的靈活性和適應性,還能增強學生對復雜社會議題的結構化理解能力,使其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系統思維和戰略視角。具體而言,模塊化內容體系應圍繞“理論闡釋一現實鏈接一青年行動\"三大主線展開,逐步推進學生從戰略認知到價值認同,再到行為實踐的教育轉化路徑。例如,在“理論闡釋”模塊中,教師應重點講授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鄉村振興的重要論述、鄉村振興五大戰略目標,以及國家“三農”工作的開展演進,為學生構建起堅實的理論基礎和政策脈絡;在“現實鏈接”模塊中,教師應引入鄉村治理創新、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生態文明建設、文化振興等典型案例,并結合學生對身邊社會的觀察,引導其關注社會現實的復雜性與問題性;而在“青年行動\"模塊中,應引導學生思考個人價值與國家戰略的關聯,設計相關討論、寫作、實踐等教學任務,激發其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實踐動力的內在自覺。
高校還需推動資源建設與教學手段的融合創新,打造多樣化的模塊化資源庫,為思政課程注入生動的鄉村元素與鮮活的時代內涵。教師在教學實施中可依托“課程思政”建設項目,開發專題教學視頻、互動案例庫、模擬討論場景、情境化任務清單等教學輔助工具,增強課堂教學的感染力與參與感。在此期間,教師必須加強跨課程內容協同,推動鄉村振興主題在高校不同課程體系之間的聯動,使其不僅在思政課中得以體現,還能在公共課、專業課、實踐課中得到延展,形成全方位、多維度的教育生態?;趦热蒹w系的系統優化與教學結構的科學建構,思政課堂才能成為傳遞鄉村振興戰略精神的思想高地,并轉化為青年學生理解國家大政方針、培育時代責任意識的重要平臺,真正實現以教學體系支撐國家戰略,以戰略育人培根鑄魂的教育目標。
3.3創新實踐路徑,構建知行合一的育人模式
高校思政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其教學效果不僅取決于課堂講授的深度與廣度,還在于能否通過實踐教學實現理論的內化與轉化。鄉村振興戰略本身是一項系統性強、關聯面廣、時代感鮮明的國家發展戰略,具備極高的實踐育人價值。推動思政課程改革創新,應突破傳統“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模式,構建以“知行合一”為核心的實踐教學體系,使學生在現實場景中體驗國家戰略的落地邏輯,在問題探索中深化對理論的理解,從而實現價值引導與能力培養的雙向融合。
為構建知行合一的育人模式,高校應依托地方政府、農業企業、基層組織等資源平臺,建立一批穩定、可持續的“鄉村振興實踐教學基地”,將課堂知識延伸至鄉村一線,依托組織學生參與農村調研、基層治理觀察、鄉村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實踐等具體活動,使其在服務鄉村的過程中增強國家認同和社會責任感。在開展實踐項目的過程中,教師需堅持問題導向和任務驅動,圍繞地方發展痛點設計課題,如農村勞動力結構變化、鄉村產業數字化發展、農業綠色轉型等,引導學生以專業所學與思政所學協同解決問題,培養其系統思維與公共意識;結合學生年級層次設定遞進式任務,實現從“認知性”實踐到“參與性”服務再到“主導性”項目的分層遞進,增強實踐教學的系統性與持續性。
為進一步提升實踐教學的成效,高校還應積極融入信息化手段,構建“現實一虛擬一再現\"多維交互的教學格局,拓展實踐教育的時空邊界。高??纱罱ň€上實踐分享與成果展示平臺,如主題論壇、數字調研報告展、青年服務鄉村成果匯報會等,提升參與學生的榮譽感與成就感,推動教學評價從“結果導向\"向“過程導向\"轉變,強化學生的反思能力與再學習意識。由此將鄉村振興從抽象口號變為青年大學生可參與、可觸摸、可貢獻的真實場域,在行走的課堂中實現理性認知與情感認同的有機統一。
4結語
回望當下,鄉村是社會結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單元,新時代青年是國家未來發展的希望所在。高校思政課應繼續堅持守正創新,深化戰略融入,強化實踐導向,努力培養更多具有理想信念、專業本領與社會擔當的高素質人才,為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澎湃的新動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堅實的人才支撐。
參考文獻
[1]江玲,蔣立濤.鄉村振興理念在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入與賦能[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25,47(S1):280-282.
[2] 馬艷.涉農高職院校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任務、困境及路徑研究[J].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5,38(2):49-53.
[3]王皎,張曦堃.鄉村振興背景下涉農高職學生職業價值觀培育研究——以楊凌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5,24(1):37-40.
[4]宋春燕,劉宇,黃戎,等.踐行\"三農\"精神的新媒體營銷課程思政模式創新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5(8):77-80.
[5]蘇鳳秀,楊熊炎.鄉村文創設計課程群思政育人“一核兩翼四元驅動\"模式研究[J].智慧農業導刊,2025,5(5):146-150.
[6]陳銘,劉世超.鄉村振興戰略視域下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三維審視[J/OL].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10(2025-02-26).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1.1376.C.20250226.1331.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