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711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5.21.049
Research on the Value and Path of Integrating the Craftsman Spirit of the New Era into Labor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YANG Wei
(Chengdu Aeronautic Polytechnic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100)
AbstractAs China's economytransitions toward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cultivating highly skilled talents embodying the spiritofcraftsmanshiphas become a pivotal task forvocationaleducation.Currently,numerous issues exist intheimplementationoflaboreducationinvocationalcollges,leadingtoinsuffcienteffectiveness incutivatingthespirit ofcraftsmanship.Basedonthe inherentcoupling betweenthe spiritof craftsmanshipand labor education,this article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its contemporary connotation and practical dilemmas. It proposes improvement paths from topleveldesign,curriculumreconstructionteacherdevelopment,ndustry-ducationintegration,andevaluationinov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ep integration ofthe spirit of craftsmanshipand labor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This provide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upport for cultivating skilled talents who are both virtuous and skiled in the new era. Key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raftsman spirit; labor education
我國經濟正處在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階段,各行業對于高技術人才的需求與結構性供給之間的矛盾愈發突出。為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速前行,助力“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邁進,國家將弘揚工匠精神提升至戰略層面,把它視為驅動制造業品質革命、支撐產業轉型升級的核心力量]。高職教育作為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主要陣地,迫切需要深化工匠精神的培育,將職業品格的塑造與專業技能的訓練有機結合,以達到“五育\"共融的目的。然而,目前高職勞動教育普遍存在著重技能傳授、輕價值引導的現象,工匠精神的培育流于表面。鑒于此,高職院校應依據高質量發展的需求,全面剖析工匠精神的時代內涵,解決職業教育中價值引領與技能培養在實踐中的矛盾,探尋工匠精神深度融入勞動教育的實施途徑,從而為培養新時代大國工匠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范例。
1工匠精神融入勞動教育的理論依據
1.1新時代工匠精神的內涵與價值
從古至今,工匠精神始終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識。從手工業到新行業,從個體工匠到大國工匠群體,工匠精神已經超越了傳統行業的邊界,在科技創新、現代農業、社會服務等各個領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在工匠精神內涵的研究上,學者的見解豐富多元。黃秋婷提出,工匠精神涵蓋敬業樂群、精益求精、心無旁騖及創新發展等方面;楊霄將其概括為專業技能、職業道德、創新意識與家國情懷的復合型精神體系。本文認為,工匠精神的內涵可從職業認同、職業能力、職業態度、職亞品格四個方面進行闡釋。職亞認同表現為從業者對崗位價值及對工匠身份的高度自豪,是從業者堅守職業理想的情感基礎。職業能力包含刻苦鉆研的學習能力、深厚扎實的專業知識及精益求精的實踐技能,它們共同構成工匠立業的核心競爭力。職業態度包含追求卓越、耐心執著及愛崗奉獻等品質,是工匠精神在行為上的外在體現。職業品格通過突破創新的進取意識及合作共贏的團隊理念,展現出工匠群體的精神境界。
1.2工匠精神與勞動教育的耦合關系
勞動教育是連接教育與產業、理論與實踐的橋梁,既關乎學生個人成長,又是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服務國家戰略的重要抓手。工匠精神與勞動教育在目標、內容和方式上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邏輯。
目標上,二者是價值引領與育人導向的統一。工匠精神以專注執著、精益求精、敬業奉獻、創新進取為特征,本質上是職業倫理和人生態度;勞動教育以培育勞動品質,掌握勞動技能為目的,是落實“五育\"并舉的重要載體。二者均以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觀為基礎,指向人的全面發展。
內容上,二者都強調技巧訓練和素質養成。勞動教育通過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服務性勞動等場景,讓學生掌握具體技能,培養動手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工匠精神借助大國工匠等案例、企業實踐等載體,將抽象的職業倫理轉化為可感知、可學習的行為準則。
方式上,二者強調實踐導向與價值內化的互促。勞動教育為工匠精神的培育奠定根基,工匠精神是勞動者精神特質的凝練表達。唯有通過具體勞動的躬身實踐,工匠精神的價值內核才能得以充分顯現。二者都是“做中學”與“思中學\"的結合。
勞動教育提供實踐載體,工匠精神賦予勞動以意義,二者的耦合是“道”與“術”的統一。將勞動教育和工匠精神培育有機融合,是高職院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動高素質技術技能型工匠人才培育的有效途徑。
2工匠精神融入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的現實困境
2.1價值認知偏差,協同育人共識尚未形成
從社會環境維度看,傳統“重學歷輕技能\"的價值取向尚未根本扭轉,相當比例的學生將高職院校視為升學失利的備選項。部分學生存在職業角色認知模糊、職業價值認同弱化、學習動力不足等專業認同危機,愛崗敬業的職業態度難以形成,工匠精神培育缺少了必要的情感支撐。從教育系統內部看,部分高職院校存在“重技能輕素養\"的育人偏差,過度強調技能證書獲取率、就業率等顯性指標。在教學實施中,部分教師仍停留在工匠技藝傳授層面,忽視職業倫理、職業情感等隱性素養培養,未能充分認識工匠精神的內涵和育人價值。
2.2課程體系割裂,素養培育與技能訓練融合不足
其一,課程內容體系存在價值偏差。現有課程過度關注手工基礎操作等勞動技能訓練,卻未能將工匠精神的培養、職業倫理的建構、創新思維的激發等納入教學框架。其二,教學實施路徑存在實踐斷層。傳統課堂教學中,知識灌輸仍占主流,學生長期處于被動接受狀態,實踐教學環節中存在普遍的形式化傾向。這種脫離實際的教學模式,使學生既無法體驗勞動創造的價值實現過程,又難以鍛煉解決問題的能力,難以在復雜的情境中創新思考。
2.3師資力量薄弱,制約工匠精神的深度滲透
首先,教師的實踐經驗普遍不足。部分承擔勞動教育課程的教師缺乏企業一線工作經驗,對行業前沿技術和職業素養要求理解不足,難以將真實的“工匠場景\"融入教學,導致工匠精神的養成流于表面。其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有待深化。部分高職院校在“雙師型”教師認定工作中存在標準模糊、考核形式化等問題,真正具備扎實理論教學能力與豐富實踐指導經驗的“雙師型\"教師占比偏低。最后,教師隊伍結構不夠科學。高職院校勞動教育課程或由專業課教師授課,或由思政課教師授課。不同類型的教師在教授和挖掘工匠精神要素的能力上存在差異,在勞動教育和工匠精神培養的效果上也存在較大差異。
2.4產教融合虛化,協同育人表層化凸顯
從院校層面看,部分高職院校對產教融合本質內涵的理解存在偏差:一是將校企合作簡單等同于學生實習就業安排,忽視人才培養方案的系統性重構;二是把校內實訓基地建設當作產教融合的全部內容,未建立校企雙元培養機制;三是課程設計等關鍵環節缺乏企業深度參與,導致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的實際需求不相匹配。從企業層面看,多數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主動性不足,開展的合作多以短期利益為導向,存在“重使用、輕培養”現象。部分企業將學生頂崗實習視為廉價勞動力雇傭,不安排崗位指導,也不建立系統技能培訓體系,導致實習流于形式,影響了工匠精神的培育成效。
2.5評價體系不夠健全,工匠精神培育模式待優化
當前我國高職院校勞動教育評價體系存在指標單一、標準模糊等結構性矛盾。一是評價主體單一化,以教師評價為主導,缺乏行業企業等多元主體參與;二是評價內容片面化,過度依賴理論考試或技能操作評分,對職業素養、創新能力等綜合指標覆蓋不足;三是評價方式靜態化,缺乏過程性記錄與動態反饋機制,導致評價結果與學生實際職業能力存在誤差。這種評價體系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工匠精神的培育,學生難以從中獲得對勞動價值和專業技能的深層次認知。
3工匠精神融入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的實施路徑
3.1頂層設計:形成“系統化”育人格局
高職院校應以系統性思維重構勞動教育框架,將工匠精神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在政策層面,通過制定《勞動教育實施方案》《工匠精神培育行動計劃》等制度文件,明確“德技雙修\"的人才培養定位。在機制建設方面,構建跨部門協同育人機制,由教務處統籌課程開發,馬克思主義學院開展勞動價值觀教育,校企合作處對接產業資源,形成“思政鑄魂、專業筑基、實踐強技\"的協同育人格局。
3.2課程重構:打造“立體化”課程生態
職業教育課程是培育工匠精神的核心載體,要有效提升高職勞動教育課程的育人質量,須突破傳統學科知識體系,促進專業教育與勞動教育的融合,建立“技能培養與價值塑造同頻、專業教育與勞動教育共振”的課程生態。首先,確立“專業能力 + 職業精神\"雙維培養目標。技能維度,對接“ 1+X′′ 證書體系,將行業企業的質量標準、工藝規范、安全準則等融入課程目標。素養維度,制定包含工匠精神品質的評價指標,形成可觀察、可量化的素養培育清單。其次,整合教學內容,打造模塊化的課程群。對于基礎通識模塊,可開設“大國工匠成長史”等必修課程,通過項目化教學,讓學生了解工匠精神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內涵;對于專業融合模塊,可將“工匠精神案例庫”嵌入專業課程,實現專業教育與工匠典型的深度耦合。
3.3師資建設:鍛造“匠師型”教學團隊
打造具有職業使命感、專業素養與實踐能力的勞動教育師資隊伍,是高職院校深化產教融合、培育新時代工匠人才的重要支撐。首先,提升全體教師對勞動教育的認同感。高職院校可建立“工匠文化月\"長效機制,將產業文化元素融入教師發展體系,同時構建課程思政與勞動教育協同創新平臺,引導教師開發“專業 + 勞動\"融合課程,在教學設計中自然滲透工匠精神培育[1。其次,優化勞動教育師資隊伍結構。一方面,在校內組建由專業教師、思政教師、實訓導師構成的聯合教研團隊,負責課程開發與理論教學;另一方面,通過建立動態化行業人才庫,選聘技術專家擔任產業教授,形成實踐教學與技術創新雙輪驅動的兼職教師隊伍。最后,健全勞動教育師資培養機制。高職院校需構建專業教師深入企業一線實踐的常態化通道[,通過企業實踐,促使教師深化對勞動教育價值的認知,積極探索勞動教育與專業教學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徑。
3.4產教融合:構建“工學融通\"培養模式
高職院校要構建\"工學結合、知行合一、德技并重\"的育人長效機制,以產教融合為依托,積極探索校企合作下的勞動教育協同育人新范式。一方面,構建校企雙元師資團隊。通過校企聯合組建“雙導師制\"教學團隊,共同開展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課程體系重構及教學質量評價。另一方面,加強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建設。按照“校中廠、廠中校\"理念,建設具備真實生產功能的實訓中心,引入企業生產管理系統,配置與產業接軌的儀器設備,形成“教學工場\"運行模式,強化學生專業知識、職業技能、崗位意識、敬業精神等方面的體驗。
3.5評價創新:建立“多元動態\"評價體系
傳統的評價體系在勞動教育評價領域往往局限于理論考核和紙上評價,學生的勞動技能和職業素養很難得到全面體現。因此,高職院校要建立以工匠精神為核心的多元評價機制,將創新能力、責任意識、團隊協作等素養作為核心指標,采用行為觀察法、360度反饋等方式,把結果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結合起來,確保評估結果能準確反映學生勞動實踐成果,助力學生在勞動實踐中獲得成長。
在“制造強國”戰略與職業教育類型化發展的雙重驅動下,高職院校需以工匠精神為靈魂、以勞動教育為載體,通過頂層設計破局、課程改革固本、產教融合賦能、評價創新導向,培養兼具精湛技藝與高尚品格的新時代工匠,為我國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輸送更多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讓工匠精神在職業教育領域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基金項目:省教育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培訓研修中心(西南交通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高校輔導員專項)(CJSFZ24-67)。
參考文獻
[1]張培,夏海鷹.技能型社會視域下職業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的時代審視與行動框架[J].教育與職業,2022(9):28-35.
[2]黃秋婷.工匠精神視角下高職院校\"四四\"勞動教育模式的實踐探究——以廣西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高教論壇,2024(9):79-86.
[3]楊霄.工匠精神融入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規范化路徑[J/OL].當代教育論壇,1-7[2025-05-23].https://doi.org/10.13694/j.cnki.ddjylt.20250328.001.
[4]夏青,朱祎.高職院校勞動教育與工匠精神培育有機融合實踐研究[J].林區教學,2024(3):86-90.
[5]魏欽.工匠精神引領下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路徑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19):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