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5.21.017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Reform in Pipeline Network and Pump Station Cours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ngineering
ZHANG Peng, LU Shuang, YANG Qixia (School ofEnvironmental and Material Engineering, Yantai University, Yantai, Shandong )
AbstractTaking the Pipeline Network and Pumping Station course for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 as anexample,tis paper discusses thereform paths and practical efectsoffirst-classcurriculumconstruction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It proposes reform measures in teaching paradigms, practical teaching, and curiculum content: constructing a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paradigm,establishing a multi-level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breaking through the limitations of traditional textbooks,and optimizing thecurriculum knowledge system. Through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the course has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and students' engineeringpracticeabilityinovativetinking,andprofessonalitracyhavebeenobviouslyeaned,providingusefl references for the reform of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s for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ring majo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Keywords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pipeline network and pumping station; teaching reform; practical teaching
新工科建設是中國高等教育為應對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高素質工程人才提出的重要戰略,要求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實踐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管網與泵站是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的核心課程,涵蓋排水管渠系統、污水管道系統和排水泵站的設計、施工、運行及管理等內容,涉及環境工程、流體力學、水力學、土木工程、自動化控制等多個學科領域,是學科交叉融合的代表性課程。
推進課程教學改革,讓課堂教學更富創新性,知識體系更具實踐性和多樣性,真正提升學生的跨學科思維、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對培養高素質工程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1教學現狀分析
人工智能賦能高等教育理念的推廣和先進網絡教學平臺的搭建,為一流課程建設提供了技術和資源支持。管網與泵站課程也正積極探索翻轉課堂、線上線下混合教學以及實踐教學等教學模式,旨在提升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效果。然而,目前課程仍存在教學范式陳舊、實踐與理論教學脫節、教材依賴過重等問題。
1.1教學范式和學習范式淺表化
教學范式與課堂性質、特點和質量直接相關[。在教學過程中,傳統教學范式暴露出課程教學淺表化和學生學習淺表性的問題。教師未能有效發揮引領、指導和激勵作用,課程考核方式相對單一。學生未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只是被動地學習教材知識和一般性知識,未能深入挖掘和應用課程內容。
1.2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相分離
工程實踐是工科專業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教育部明確要求各大高校在課程設置中增加實踐課程的比重,以進一步凸顯實踐教學在培養應用型人才中的重要地位[3]。盡管目前管網與泵站課程已增加實踐教學環節,但實踐教學內容相對陳舊、形式單一,未能及時跟進技術發展的最新趨勢,且實踐環節與理論課程的進度不匹配,導致學生難以將實踐和理論有機結合。
1.3教材地位“獨尊”
管網與泵站課程目前使用的教材是高等學校給排水專業指導委員會推薦的《水污染控制工程(上)》,具有較高的權威性。但教材的出版存在時間滯后性,無法及時反映最新的專業知識和行業標準。如近年來部分市政管道及泵站設計標準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同時,海綿城市和綜合管廊等新型基礎設施的設計理念和規范也在不斷推進34。此外,在培養創新型、應用型及復合型人才方面,過度依賴教材會限制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這與一流本科教育的目標不相匹配。
2教學改革路徑與實踐
2.1構建服務學生高質量、高效率自主學習的教學范式
管網與泵站課程教學改革旨在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為學生提供高質量且高效的自主學習法。具體措施如下。
2.1.1細化教學目標
根據環境與科學專業本科生培養方案要求,課程組對畢業要求進行了詳細分析,明確了課程在教學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通過對畢業要求的具體解讀,將其轉化為具體的課程知識點,制定涵蓋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等多個方面的教學目標,旨在通過多維度的目標設置,提升課程的針對性與實用性。
2.1.2優化教學內容與過程設計
為構建高效自主的教學與學習范式,課程組對教學過程進行了優化設計:教師通過線上教學平臺提前發布預習內容或引入工程案例,指導學生通過查閱資料或線下討論完成預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綜合運用線上線下教學平臺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與參與意識,促進知識內化;通過增加線上教學和在線指導,學生在課后進行反思和拓展,實現創新性目標,并全面鞏固所學知識。
2.1.3豐富教學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針對課程重點內容采用討論式和案例式教學方法,結合理論知識與工程案例,設置具有實踐意義的問題,利用“雨課堂”教學平臺實時發布問題和討論任務,學生即時參與線上互動,分享自己的觀點和見解,進一步深化對課程內容的理解。教師還可精選工程案例,將理論知識與實際工程應用相結合,引導學生從理論走向實踐。
2.1.4改革考核方式
考核內容包括課堂表現、隨堂測試、單元測驗、課后討論、翻轉課堂、課外作業、實踐教學和期末筆試。其中,將期末筆試的比重由 70% 降至 50% 。過程性考核比重的提升,有助于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每學期未,課程組會根據考核結果進行課程達成度分析,持續改進教學方法。
2.2建立實踐與理論教學相融合的模式
課程組將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緊密結合,理論教學為實踐教學提供理論基礎和知識儲備,而實踐教學則為理論教學提供專業拓展和技術延伸,兩者構成教學活動的整體。
經過多年教學改革,課程組形成了一套獨具特色的實踐教學體系。根據行業發展最新趨勢和實際工程需求,每學期設置3至4個實踐教學模塊。學生被分為3至4組,每組6至7人,每組負責一個實踐模塊。在此期間,學生通過概念分析和邏輯論證開展團隊合作,教師負責引領、指導和組織工作,并定期反饋與交流優化各組設計方案。在實踐過程中,學生需主動理解并分析學習目標,獨立作出判斷和決策,實現理論學習與實踐能力的深度融合。
課程的實踐環節已實現多元化與實踐性并重的轉變,以 2024-2025 學年秋季學期為例,實踐教學項目包括調研大學校園排水管道系統并繪制平面圖(校內調研)、市萊山區某區塊海綿城市規劃設計(實際工程項目)、某城區室外排水管網改造設計(實際工程項目)、某雨水泵站初步設計(實際工程項目)。這些項目為學生提供了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應用的機會,推動教學質量的持續提升。
課程在實踐環節中設計了完整的實施與評估機制,包括設計題目選擇、教學過程中的答疑以及實踐成果答辯等。在完成實踐項目的過程中,小組成員共同完成項目設計,但每位成員須單獨提交實踐報告。實踐考核包括過程考核和成果匯報答辯,重點考查學生在實踐環節中的參與度、任務完成質量及其對實踐成果的闡述能力。同時,邀請具有豐富工程實踐經驗的校外專家全程參與指導,確保實踐環節的質量。此外,課程鼓勵并支持青年教師前往生產單位學習實踐,通過親身參與工程項目積累實踐經驗,確保實踐教學的可持續性。
2.3突破教材中心地位,回歸教材本位
為有效應對日益發展的學科需求和實際工程的復雜性,課程教學內容不僅要確保理論的嚴謹性,還需加強與行業實際的緊密結合,確保學生能掌握最新的知識和技術。為此,課程組采取了以下措施。
2.3.1拓展教學內容
為拓展課堂知識的廣度與深度,課程組將參考教材、行業標準、設計規范及學術期刊文章引入課堂,進一步豐富課程內容。除傳統教材外,課程組還特別引入當前排水系統設計的前沿理論和技術,如海綿城市的理念與實踐、綜合管廊建設等新型基礎設施設計規范,以及相關的環境政策和工程標準。
2.3.2增加線上教學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線上教學已成為現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管網與泵站課程中,除了傳統的課堂教學外,課程組還積極拓展線上教學模塊,采用“問題導學、任務驅動”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培養自主學習能力。通過線上平臺,教師可以及時發布教學內容、討論任務和課后問題,鼓勵學生自主查閱相關文獻和研究資料,拓寬其學術視野。
2.3.3建立課程資源庫
自2022學年秋季學期起,課程組開始著手建設數字資源庫和課程思政案例庫,并持續更新完善。數字資源庫涵蓋工程案例、實踐課題、課后思考題、單元測驗題庫以及拓展教學視頻等,有利于學生鞏固理論知識并提升實踐能力。課程思政案例庫緊跟時代發展,涵蓋海綿城市規劃、綜合管廊建設以及生態文明等社會熱點問題。
3教學改革預期效果
3.1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學習效率
高質量學習范式的構建有助于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探索。課程達成度結果表明,教學改革實現了從以教材知識為主向以學科知識與實踐知識為主的轉變,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自覺性、計劃性與有效性,體現了“授人以漁\"的教學理念[8。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有助于學生更高效地掌握課程核心內容,培養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其未來職業發展奠定基礎。
3.2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理論與實踐教學融合模式的建立,使學生能更好地理解課程內容在實際工程中的應用價值,增強其學習興趣和動力。此外,多層次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能夠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機會,全面提升其創新思維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
3.3提升學生專業素養和社會責任感
教學內容的拓展確保學生能夠理解并適應行業發展趨勢,培養其應對未來技術挑戰的能力。線上教學模塊的增加,有助于學生更全面地掌握專業知識,同時培養其批判性思維和探究精神。課程資源庫的建立,為學生提供了更加豐富的學習材料,讓其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理解國家在環境建設方面的戰略意圖,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更好地服務社會發展。
4結論
管網與泵站是新工科背景下一流課程建設的代表性課程,教學改革的實施可有效提升課程教學質量,使學生在知識掌握、創新實踐能力和專業素養等方面實現全面提升。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對推動環境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具有重要意義,為新工科背景下的一流課程建設提供了有益參考。
*通信作者:盧爽
★基金項目:大學2023年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立項“管網與泵站\"(202322)。
參考文獻
[1]吳立保.論本科教育從“教學范式”向“學習范式”的整體性變革——以知識范式轉換為視角[J].中國高教研究,2019(6):65-71.
[2]別敦榮.論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J].中國高教研究,2018(6):6-14.
[3]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下冊)[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
[4]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室外排水設計標準》(GB50014-2021)[S].北京:2021.
[5]別敦榮.大學課堂革命的主要任務、重點、難點和突破口[J].中國高教研究,2019(6):1-7.
[6]李朝明,李尋,李蕓,等“給水排水管網系統\"課程教學實踐與改革[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9(6):612-614.
[7]沈冬梅,余才銳,賈如升,等.與海綿城市建設相結合的排水管網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9(1):52-54.
[8]董愛梅,趙彥峻,趙慶志.認證引領、“雙創\"融入、多維互動的教學新范式——以機械電子工程專業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23(19):9-12.
[9]楊毅剛,宋慶浩,唐浩.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與CDIO模式異同分析與相互借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5):4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