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爭鳴
研討話題:基本運動技能教學實施策略
主持團隊:體育名師工作室
主持人:
成員:
特邀嘉賓:
研討平臺:云端課堂:《中國學校體育》雜志話題研討教室(參加碼:qbm35z)
基本運動技能是《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針對水平一專門設置的課程內容,為體能和專項運動技能學練奠定基礎。在基本運動技能的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學練難點有的是指向于學生身體控制類的,如,手眼、腳眼不協調等;有的是認知和心理上的難點,如,對教師的動作指令理解困難,特別是對抽象術語難以理解。受身體發育和認知能力的限制,水平一學生基本運動技能學習的核心難點是身體控制跟不上認知意圖。基于此,筆者與大家一起探討有效突破基本運動技能學練難點的策略。
一、將“難點”轉化為“玩點”,順應天性克“難點”
水平一的學生對動作指令及抽象術語理解困難,注意力易分散,體育教師要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順應學生愛玩的天性,巧妙地將學習中的難點轉化為吸引學生興趣的“玩點”。
如,在非移動性技能滾翻教學中,“低頭團身”動作因學生認知理解差異和空間感知偏差成為教學難點。過去的講解式教學易導致動作失誤頻發,引發學生挫敗情緒,導致學生練習積極性下降,對此可以設計“下頜夾墊挑戰”(圖1),要求學生將低頭動作具象化為下頜固定標志墊不掉落的直觀目標,游戲過程中引導學生自主體驗低頭;再增設“軀干環抱紙球”任務(圖2),在保持夾墊基礎上增加軀干屈曲要求,使學生自然形成團身姿勢。該策略通過可量化的游戲目標,將抽象動作轉化為具身體驗,有效提升學生參與率和動作習得率。
圖1下頜夾墊
圖2軀干環抱紙球
在設計“玩點”時,要精準地找到學生的“難點”,“玩點”設計是以兒童的方式來突破難點,避免為了玩而玩,使游戲設計失去意義。
二、將“難點”轉變成“任務挑戰”,層層推進破“難點”
水平一學生的注意力易分散,但好勝心強。在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可以將“難點”分解為一個個具有挑戰性的任務,設計層層遞進的學練內容,使學生始終保持高漲的練習情緒參與練習。
如,在非移動性技能多點支撐平衡教學中,保持身體穩定是難點。針對單點訓練(如,金雞獨立)易導致注意力分散和動機減退的問題,可以構建三級遞進任務挑戰。基礎挑戰:支撐點從少到多的階梯變換建立平衡感知和保持平衡方法滲透;創新挑戰:每個支撐點創造2種以上新姿勢(圖3),實行小組全員完成創編動作的達標制;合作挑戰:結合數學運算確定支撐點數,完成5s集體造型比穩(圖4)。該設計緊緊圍繞“保持身體穩定”的學練難點,將難點的攻克滲透于每一個不斷遞進的任務挑戰中,學生在一次次的挑戰中不僅掌握了保持平衡的方法,突破了學練難點,同時以具身認知模式同步提升靜動態平衡能力與學習內驅力。
圖3三點支撐的創新姿勢
圖4合作挑戰4人5點支撐
通過將難點變成具體的挑戰任務,學生能夠更加明確自己要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避免盲目、機械地練習,從而提高學習的有效性和積極性。
三、將“難點”轉變成“小組討論點”,成員幫扶攻“難點”
在基本運動技能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提升學習效果和運動表現的關鍵環節。針對水平一學生的認知特點,體育教師可以將“難點”設計成一個個子問題,引導學生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集體觀察討論,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用集體的智慧突破“難點”。
如,在移動性技能“對抗爬行”(用爬行的移動方式,采用圖5所示的3VS3,或者1VS3的對抗模式進行手射門的比賽)教學中,聚焦“找尋空位”這一核心問題,通過將移動性技能和操控性技能相結合的結構化教學與模擬比賽情境化學習的有機融合,探索運動技能與戰術意識協同發展的學習路徑。在教學設計層面,創設手球戰術遷移式的爬行射門情境,通過“爬行 + 投擲”的結構化動作練習,實現變向爬行、爬行傳球、爬行射門的技能學習的結構化進階;在動作學練環節,動作維度設置“基礎動作(1VS2爬行搶盤)一組合動作(1VS3爬行傳球2次以上后射門)一實戰對抗(3VS3爬行射門比賽)”三階梯度,能力維度構建“空間感知一決策判斷一合作執行”能力鏈條,這種雙維并進的設計,既強化變向爬行動作方法的學練,更通過戰術問題鏈“什么是空位?”“如何爬行創造空位?”“如何與同伴合作創造空位?”驅動深度學習,促使小組成員間觀察討論、思維生發攻克難點。
圖53V3爬行射門
將思維訓練融入動作技能學練中,不僅能夠加速技能的掌握,更能夠培養出具備問題解決能力的學習者,這對學生運動能力的養成具有深遠的意義。
四、將“難點”巧借于“多樣媒介”,搭設支架練“難點”
針對水平一學生自我感知弱的特點,在教學中要強化感覺體驗,巧借音樂、AI等多媒體和各種顏色鮮艷的體育器材,激發學生的練習興趣和積極性,營造一個充滿活力的課堂環境。
兒童與生俱來的韻律感知能力可在音樂刺激下得到顯著發展。以籃球運球練習為例,當體育教師將左右手交替運球動作與音樂節拍有機結合時,學生不僅能夠精準把握動作頻率,更能在律動中建立起多維度的節奏認知系統。這種將音樂元素融入操作性技能的教學策略,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動作協調性。再如,“不同路線的移動”教學實踐中,關鍵問題是感知不同路線,教師用音樂作背景,再借助器材敏捷圈,讓學生擺出不同造型,創造出多種路線,讓學生在自己創設的路線上做出各種移動性技能,學生練習得不亦樂乎,路徑的多樣性和移動能力在音樂和器材的催化下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創新和提升。
圖7擺放路線 圖8嘗試路線
總之,基本運動技能教學,要基于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認知思維的特點,抓住“能力發展”核心,以“游戲活動”為主線,將動作融人游戲情境,將難點轉變為“契合天性的玩點”“任務驅動的挑戰點”和“思維碰撞的交流點”,將教學中單一、枯燥的練習轉化為目標驅動的探索歷程,使難點突破成為學生主動探索的學習成就,實現能力發展和素養提升的高質量的游戲課堂。
——林亦敏(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教師發展中心,浙江紹興312300);陸春芬(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上德實驗小學,浙江 紹興312300)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