籃球運動是一項深受學生喜愛的運動項日。學生在籃球技能的學練過程中,體能得到充分鍛煉,而體能提升又助力學生更好地掌握籃球技能,兩者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學生的籃球運動綜合素養。筆者從課程設計、教學方式、評價機制、遵循原則四個維度探索籃球教學融合體能訓練的有效策略。
一、依標據材,精心規劃大單元學習主題
體能學練與籃球運動呈現多維度的融合性,體現在基礎屬性與素質承載融合、目標任務與發展階段融合等方面。教學中,教師可結合學情,系統化建構相互融合又各有側重的大單元學習主題課程。
1.挖掘融合點。
基于核心素養的體能學練與籃球運動的融合性可概括為兩大維度。
其一是基礎屬性與素質承載融合。籃球,作為一項對運動員身體綜合能力有著高度要求的競技項目,其有效參與和卓越表現均建立在良好的體能基礎上。諸如,快速奔跑、高空跳躍及激烈對抗等比賽關鍵動作,都彰顯出體能的重要性。此外,體能不僅承載著人體生理機能的核心要素,還與籃球運動致力于青少年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不謀而合。
其二是目標任務與發展階段融合。依據水平二與水平三體能學練與籃球運動目標設定,兩者在任務導向與發展階段上具有連貫性和互補性。具體而言,在水平二階段,體能學練側重于速度、力量、耐力等基本運動素質的奠基;籃球運動側重于控球、運球、傳球、投籃等技能的啟蒙訓練。進入水平三階段,體能學練進一步對運動素質提升要求,開始強化心理素質培養;籃球運動則轉向更加注重戰術理解、團隊協作及戰略意識的高級階段訓練。這一融合模式不僅促進體能與技能同步發展,也為全面提升健康素質奠基。
2.構建大單元框架。
綜合以上的融合點,教師可結合學生體能基礎、興趣愛好和發展需求,制訂具有針對性的籃球體能與技能教學目標和內容。例如,根據水平二的目標要求,針對三年級上學期學情,教師可設計一個18課時大單元主題一一籃球基本技術組合運用融合體能學練。教師可設定素養導向的單元目標:熟悉籃球運動基本規則,掌握籃球運動基本動作技術;在學練過程中,培養學生對籃球運動的興趣,發展其靈敏性、協調性等多種體能素養,為后續學習打下基礎;鼓勵學生在學練中挑戰自我、互助合作,并在比賽中學會公平競爭,樹立團隊合作意識。同時,根據全面性原則,教師可設計系統的單元學習任務,包含原地單手肩上投籃技法、單(雙)手低手傳接球技巧、單(雙)手擊地傳球訣竅、行進間運球、弧線跑或變向跑及滑步等移動方式的學習,以及籃球隊組成、比賽時間分配、常見規則和裁判知識的了解。
二、遵循理據,構建課程系統設計原則
遵循運動科學教育原理,籃球體能課程設計需嚴格恪守“全面性、適宜性、循序性、趣味性及安全性”這一綜合原則體系。全面性著重體能練習的全方位考量,必須囊括學生身體形態、生理機能及運動素質等多個維度,同時緊密結合籃球運動特性,全面系統地規劃訓練內容與框架。適宜性要求依據小學生年齡層次、性別差異及身體素質等個性化特征,科學設定練習難易程度、強度水平及訓練量,同時兼顧籃球運動實際需求,實現體能練習與技術教學無縫對接與相互促進。循序性強調體能練習內容梯度設計與難度逐步提升,應遵循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的邏輯順序,運動負荷的增加應遵循由小到大的漸進原則,以確保學生體能的逐步提升。趣味性主張在體能練習中融入富有創意與吸引力的練習形式,以籃球運動趣味性特質為導向,有效喚起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安全性要求在選擇練習內容、配置場地器材時,必須將學生安全置于首位,嚴格排查并規避潛在危險,同時加強安全教育的滲透,為學生營造一個安全、可靠的體能訓練環境。
三、以生為本,積極探索多元教學方式
基于以上課程設計原則及學生個體差異,教師可根據不同體能水平特點因材施教,科學安排教學內容的層次與進度,靈活運用“情境”“游戲”等多種教學方式方法。
1.創設情境,激發學習熱情。
教師可構建情境化教學環境,融人“運球接力比拼”“投籃技巧挑戰”等籃球競賽活動,為學生打造一個生動、有趣味的學習氛圍,使其在情境中體驗籃球運動的魅力,進而提升體能練習吸引力。例如,教師可在“五對五籃球比賽”中融入情境化元素,設定一個富有特色主題情境,如“校園籃球擂臺賽”“夢幻籃球之旅”等,營造濃厚的比賽氛圍,激發學生參與熱情和競爭意識。首先,角色扮演與劇情設計:每支球隊設計一個獨特隊名、隊徽和口號,并在比賽中展示;學生可以在比賽中模擬一些職業籃球比賽中的場景,增加比賽的趣味性和觀賞性。其次,音樂音效烘托:在比賽現場播放適合籃球比賽的音樂和音效,為比賽營造出熱烈的氛圍;在比賽中適時添加一些特殊音效,如進球時的歡呼聲、犯規時的哨聲等,增強比賽的真實感和緊張感。最后,籃球活力寶貝拉拉隊:分工協作進行賽前準備、開場助威、賽中互動、中場表演、賽后合影,讓比賽充滿儀式感。
2.游戲教學,提升參與樂趣。
教師可通過游戲化教學策略,將籃球體能練習轉化為一系列既富有挑戰性,又充滿樂趣的活動。以“紅綠燈運球游戲”為例,該游戲旨在鍛煉學生帶球移動技巧、啟??刂颇芰Α⑷韰f調性和敏捷反應能力。學生需在15米指定區域內,根據教練發出的“紅燈”停止、“綠燈”繼續前進或“黃燈”減速準備停止指令,調整自己的行動。學生看到“紅燈”指令時,就在原地緩慢而穩定運球;接收到“綠燈”信號后,則加速向前運球直至下一個標志點;接到“黃燈”信號后,迅速做出判斷并適當減緩速度,做好隨時停止的準備。學生分組進行,每組由四人組成,輪流執行上述動作,并允許每位參與者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運球節奏。除了傳統口頭指令,活動還可以引人實物卡片(如紅色、黃色、綠色牌子)或者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通過大屏幕播放不同顏色的燈光變化),增加互動性和趣味性。這樣的設計不僅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對籃球運動的興趣,還能幫助他們在實踐中掌握重要的體育技能,提升運動綜合素養。
四、以評促學,發揮信息化賦能功效
教師應依據評價目的、內容、主體、情境等實際情況,注重過程與終結、定性與定量、相對與絕對、師與生相結合的評價,探索增效評價實踐路徑。在此基礎上,教師可借助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手段優化評價工具,將其科學性、專業性和客觀性優勢靈活應用于教學實踐。以“3對3籃球對抗賽”為例,教師可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對學生籃球對抗賽中的技術運用、戰術配合、體能表現及比賽品格等多維度數據進行精準收集與分析,形成全面且準確的診斷報告。而后,教師依據報告中的數據信息,有針對性地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學習建議和指導;學生則可通過診斷結果進行自我比對與反思,主動糾正錯誤,調整學習策略與方法,從而重構個人學習路徑??梢姡谌斯ぶ悄芗夹g評價模式,不僅實現評價方式創新,更促進“以評促學”理念深人實踐,有效推動學生主動學練與教師有效教學的有機結合。
(作者單位:福建省晉江市池店鎮浯潭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