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4-7662(2025)05-0094-04
陽光操場:因地制宜設計實施全員參與
一、創造“新條件”:為體育家庭作業實施提供堅實保障
筆者以《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為指導,以“智慧校園”云平臺的“微校家”功能為媒介,通過體育教師、班主任、學生、家長的多方協同配合,將體育家庭作業有機融入學生的課余生活實踐,并重點驗證3個維度:作業內容設計的時效性、家校協作的互動性及作業評價的即時性,以滿足學生個體化需求,提升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培養學生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營造良好的家庭運動氛圍,為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奠定基礎,由此有效實現了對教學、科研及生活服務等信息資源的數字化管理,并依托于大數據進行動態跟蹤與實時反饋(圖1)。
二、踐行“新理念”:構建新時代“微視頻”體育家庭作業資源庫
為貫徹落實“雙減”政策,落實體育家庭作業的實施指導建議,筆者構建的“微視頻”體育家庭作業資源庫,是基于作業內容的內在邏輯關系建立的系統化資源體系。其設計遵循安全性、趣味性、差異性、直觀性、合作性和循序漸進六大原則,充分體現“減負、增效、提質”的核心特征,并突出“以體育人、以體育心”的學科價值目標。
該資源庫通過系統化、科學化的“微視頻”呈現方式,有效解決了“布置什么內容?如何即時指導?如何精準評價?”的實踐困惑,其預期效益包括:促進學生體質健康、提升核心素養、改善親子關系,讓教師有章可循、有規可據,學生有本可選、有視可模、有模可參,從而推動家校協同育人理念的轉型與實踐創新。
三、提高“研究力”:基于課程標準構建“微視頻”體育家庭作業體系
(一)“三模五類”體育家庭作業內容體系構建
筆者以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為核心目標,遵循科學的作業設計原則,采用間歇有氧練習,實現減負增效的教學效果。根據學生體質狀況、運動興趣、個體差異、技能水平和家庭環境等因素,構建了常規作業、個性作業、知識作業三大模塊的內容體系,涵蓋體能、《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測試項目處方、親子互動游戲、運動特長培養、健康知識學習五大分類作業(圖2)。通過細化作業內容、科學設置運動強度和合理安排作業頻率,突出體現了互動式、處方式、家庭式三大特征。
圖2“三模五類”體育家庭作業內容體系
1.常規作業固根基,夯實基礎提素質
常規作業模塊由體能練習和《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測試項目處方兩大核心內容組成,旨在改善身體狀況、穩固身體素質、修繕體測短板、提高身體機能,掌握科學鍛煉方法,養成良好運動習慣。體能類作業緊扣課程標準的水平目標要求,基于學生體能發展敏感期設計,涵蓋速度、靈敏、力量、平衡等體能內容,如,水平一重點發展柔韌、靈敏和平衡能力;水平二重點發展速度、柔韌、力量素質,進一步提高平衡能力、反應能力、位移速度;水平三注重體能的全面發展,重點加強肌肉力量與耐力練習,各水平段均強調身體素質的系統培養(見圖3)。
體能類作業中的喚醒激活、拉伸放松為必選內容,旨在激活神經系統、克服器官生理惰性、提升肌肉工作效率并緩解疲勞;其余作業內容每次選擇5項針對性練習,運動強度呈漸進式上升,確保機體承受適度負荷,實現超量恢復。
表1常規作業模塊
圖3-1自制小啞鈴練力量圖3-2六角反應球練習
圖3-3坐位體前屈
《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測試項目處方作業面向不同水平段的學生,采用課上指導、課后作業、云端競賽相結合的形式,精準攻堅體測短板,助其體測達標、達優。筆者基于上一年度體測數據分析研判,針對體測薄弱項目設計體測處方作業(見表1)。如,水平一重點提升項目: 50m 快速跑、1min跳短繩;水平二重點強化項目:1min跳短繩、1min仰臥起坐;水平三重點突破項目: 1min 仰臥起坐、 50m×8 往返跑(圖4)。在作業實施中,水平一階段學生分別從短繩、跑類作業中各選1項;水平二階段學生分別從短繩、核心力量練習作業中各選1項,組合動作為必選內容;水平三階段學生分別從核心力量練習、跑類作業中各選1項,組合動作選1項,以此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在科學指導下有效提升體質健康水平。
圖4-1并腳連續跳短繩圖4-2仰臥起坐
圖4-3往返跑
2.個性作業分層化,精準突破促 提升
個性作業模塊主要圍繞學生運動特長與興趣培養、親子互動游戲兩類內容設計,該模塊賦予學生及家長充分的自主選擇權,可根據個體需求靈活選擇鍛煉內容并調控運動負荷,實現從靜態生活方式向動態鍛煉模式的轉變。為豐富體育家庭作業內容,運動興趣與特長類作業打破傳統局限,覆蓋全年級、全方位,鼓勵學生選擇更具挑戰性和專項性的鍛煉內容,如,武術、跆拳道、籃球等項目,激發學生的運動潛能與參與熱情(圖5)。
圖5-1武術套路圖5-2跆拳道圖5-3籃球
親子互動游戲作業以趣味性、合作性為核心,緊密結合學生身心發展特征及家庭運動氛圍設計(表2)。通過輕松愉快的親子互動游戲,學生在鍛煉身體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傳授家長運動知識,營造積極健康的家庭體育氛圍,促進親子關系和諧發展,發揮家庭教育的力量與功能。此外,鼓勵學生在完成基礎作業后,結合生活環境創設易操作、安全且富有趣味性的鍛煉活動,培養創造力,推動家庭體育多元化發展(圖6)。
圖6-1“推小車”圖6-2敏捷梯練習圖6-3背靠背半蹲走
3.知識作業多樣化,“知、能、行、健”融合育人
體育作為“生命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意義遠不正于“身體教育”,還需關注運動能力的提升與健康知識的傳授與內化。學生掌握的健康知識越豐富,越有助于學生健康行為習慣的養成,進而對學生身心發展和認知能力產生深遠而積極的影響,最終實現“知、能、行、健”的融合育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知識作業模塊為必選內容,將運動技能與健康知識深度融合于體育家庭作業,內容涵蓋運動技能與規則、衛生健康、安全自救等多方面常識,全面提升學生的應急避險能力與突發事件處理能力,助力其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的養成,并為其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奠定基礎(表3)。如,運動時,了解準備活動和放松活動的作用;運動中,了解如何科學飲水,了解肌肉與骨骼在運動中的作用等。
(二)關注個體差異,運動強度分層化
每位學生的運動基礎和技能儲備存在個體差異,筆者基于學生身心發展特征設計問卷,經數據分析,采用間歇性訓練法分層預設運動強度,平均心率控制在120~140次/min;對各水平段學生的作業次數、運動時長科學定量,每周作業布置4~5次,后期根據學生運動能力的增強而增加作業布置次數,每次作業時間如下:水平一30~35min ,中低強度;水平二 35~40min 中等強度;水平三 ,中高強度。體育家庭作業在完成其他學科家庭作業后進行。
表2個性作業模塊
表3知識作業模塊
周末由家長陪同完成作業,時間控制在 60~120min ,旨在增加學生的戶外活動時間,延長眼睛接觸陽光的時長,促進眼內多巴胺等活性物質的釋放,有效防控視力不良問題的發生。此外,引導學生根據自身運動能力靈活調整作業內容與強度,可分次、分時、分段完成,發揮體育家庭作業的獨特育人功能,營造積極健康的家庭體育氛圍,促進親子互動。
四、形成“新評價”:構建“多元交互”體育家庭作業綜合評價體系
相較于其他學科,體育家庭作業評價應凸顯學科本位特色,摒棄簡單的“對錯”評判方式,注重學生在完成作業過程中的階段性收獲。基于課程標準中的評價建議,構建“評價群體多元化、評價內容多維化、評價方式多樣化”的綜合評價體系(圖7),充分發揮評價的反饋、導向、激勵與改進作用。
圖7激勵性“多元交互”的體育家庭作業評價體系
(一)評價群體多元化:構建家校社協同評價機制
筆者創新性地建立了五維協同評價體系,各評價主體的職責與功能見表4。
(二)評價內容多維化:構建素養導向的綜合評估體系
評價內容涵蓋學生的參與態度、基礎知識、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體質健康、運動興趣及合作能力等方面,實施全方位綜合評價。具體而言,第一,線上評價通過作業完成質量(質評)、運動實時數據(量評)、歷史數據追蹤(動態分析)進行;線下評價以課堂技能抽測、小型競賽評估等形式,對學生的運動能力、基礎知識及體質健康水平進行展示與競賽評價,幫助教師精準把握學生能力水平,動態調整作業內容,并考量學生對知識與技能的實際應用及問題解決能力。第二,注重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合作精神、創新意識及綜合能力進行總結性評價,促其體育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第三,對學生的作業過程、探究能力及實操能力進行過程性評價,營造良好的家庭體育氛圍,實現學以致用的教育目標(圖8)。
(三)評價方式多樣化:創新可視化與數據驅動的評價手段
評價方式多樣化體現為線上與線下相結合、質性評價與量化評價相融合的模式,貫穿于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的全過程,充分發揮“智慧校園”平臺的即時展示與云端競賽評價功能,以學期為單位開展綜合性評價。為激發學生參與作業的熱情與積極性,研究設計了一套積分獎勵機制:每日在線提交作業得10積分;運動能力進步顯著且作業視頻在“智慧校園”終端展示的學生,獎勵15積分;在每周云端競賽中,參與競賽得5積分(不與名次獎勵積分疊加),取得年級組第1~10名獎勵15積分,第11~20名獎勵12積分,第21~30名獎勵9積分。當累積達100積分時,可兌換一枚“善運動”電子獎章。
每月根據學生所獲“善運動”獎章數量評選年級“運動小達人”,并頒發獎狀及獎勵運動器材。該機制不僅實現了“以賽促技、以評促練”的目標,還高效助力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提升、體育核心素養的增值發展以及親子關系的增進。在實施獎勵時,結合“勝不驕,敗不餒”主題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競爭觀和價值觀(表5)。
表5XX第X周體育家庭作業積分獎勵統計
圖8“微校家”云平臺線上即時評價
[本文系江蘇省現代教育技術研究2022年度課題“‘雙減’背景下‘智慧教育云’平臺開展小學體育家庭作業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22-R-104380)階段性研究成果]
表4五維協同評價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