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數學模型,學生解題更加直觀,思考更有方向,能夠發現數學問題的本質.“一線三等角\"模型是一種常考的數學模型,它考查學生對核心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模型意識、幾何直觀等數學核心素養.本文中以“一線三等角\"為例,談一談對“一線三等角\"模型的探究與思考.
1“一線三等角\"模型
顧名思義,在一條直線上同時存在三個相等的角,這樣的模型就是“一線三等角”這里的角可以是直角、銳角或鈍角,這三個角可以在直線的同側或異側,在這樣的模型中,常存在全等或相似三角形.如圖1就是“一線三等角”的一種情形,三個直角 ∠ABC ,∠ACE 4 ∠CDE 的直角頂點在一條直線上,此時,有相似三角形 ΔABCΔCDE ,當且僅當相似比為1時,這兩個三角形全等.如圖2也是“一線三等角\"的一種情形,雖然三個直角頂點都在直線BD上,但是三個直角并不在該直線的同側,此時,也存在相似三角形 ΔACBΔBDE ,當且僅當相似比為1時,這兩個三角形全等.
圖1
圖2
2“一線三等角\"模型命題透視
縱觀各省市中考對“一線三等角\"模型的考查,可以發現,考查形式多為解答題,表現形式分為顯性與隱性兩種,背景通常包括翻折、旋轉等圖形變化形式,與一次函數、二次函數、反比例函數,特殊三角形、特殊四邊形、圓相結合,全面考查學生的抽象能力、模型觀念、運算能力、推理能力、幾何直觀與數據觀念等核心素養.設置的問題包含觀察與操作、猜想與探究、類比與驗證,要求學生經歷發現規律的全過程.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從復雜的圖形中分離出“一線三等角”模型,然后用方程或函數刻畫線段之間的數量關系或變化規律.
“一線三等角\"模型或融合在圖形變換中,或融合在函數圖象中.當三個等角同時出現在一條直線上時,它是顯性模型,此時比較容易看到模型;當有一個或兩個角出現時,可以通過作輔助線構造一線三等角模型,它是隱性模型.當點在幾何圖形上時,可直接利用全等或相似三角形對應邊成比例建立數量關系式;當點在函數圖象上時,可以利用函數表達式設出圖象上點的坐標,利用相似三角形對應邊成比例求點的坐標.運用的數學思想方法包括數形結合思想、分類討論思想、轉化思想、方程與函數思想等.
3“一線三等角\"模型的運用
充分利用數學模型解題,可以有效縮短學生思維的長度.對于數學學習能力比較強的學生,取勝的關鍵在于一眼看出問題的構造,能建立起已知與所求的聯系,利用數學模型,縮短推理環節,進而快速實現問題的突破.
例1如圖3,在 ?O 中,AB 為直徑,點 c 為圓上一點,延長 AB 到點 D ,使 CD= CA ,且 ∠D=30°
圖3
(1)求證: CD 是 ?O 的切線;
(2)分別過 A,B 兩點作直線 CD 的垂線,垂足分別為 E,F ,過點 c 作 AB 的垂線,垂足為 G ,求證:CG2=AE?BF
分析:(1)如圖4,連接OC ,由 CD=CA ,得 ∠CAD= ∠D=30° 由 OC=OA ,得∠OCA=∠CAD=30° 由三角形外角性質,得 ∠COD= 60° .由內角和定理得 ∠OCD= 90° ,根據切線的判定定理得證.
圖4
(2)易證 AC 是 ∠EAG 的角平分線,CB是∠FCG 的角平分線,從而得到 CE=CG,CF=CG ,再證得 ΔAECΔCFB ,根據對應線段成比例得證.不難發現,圖中的 ΔAEC~ΔCFB ,就是由“一線三等角”得到的相似三角形.
例2如圖5,拋物線 y=x2+ bx+c 與 x 軸交于點 A(-3,0),B ,與 軸交于點 C(0,-3) :
(1)求拋物線的解析式;
(2)直線 y=x+3 交拋物線于第一象限的點 M ,若 N 是拋物線y=x2+bx+c 上一點,且 ∠MAN= ∠OCB ,求點 N 的坐標.
圖5
分析:(1)直接將 A,C 兩點坐標代入到拋物線的解析式中,解方程組,可以求得拋物線解析式為 y= x2+2x-3
(2)利用 ΔBCO 可以求得tan ∠BCO ,再求出 tan∠MAN ,聯立拋物線解析式與直線 y=x+3 ,可以求得交點 M 的坐標,則點 N 的位置可以分為在直線 AM 上方和 AM 下方(如圖6),利用 M 為直角頂點, AM 為直角邊,構造“一線三等角”相似,從而求得直線 AN 的解析式,聯立AN與拋物線解析式,從而求得交點 N 的坐標.
圖6
4對數學教學的啟示
(1)聚焦課本例習題,從中挖掘數學模型
在教材中出現了眾多的“一線三等角“模型.如,在八年級上冊的全等三角形中,如圖7所示;在八年級上冊的中心對稱圖形中,也出現了“一線三等角”,如圖8所示;在九年級的圖形相似中,更是出現了不少“一線三等角\"模型,如圖 9~ 圖11.
圖7
圖8
圖9
圖10
圖11
中考試題是在課本例題、習題基礎上的延伸與拓展,源于課本但又高于課本.在課堂教學中,要利用好課本例習題資源,對課本例習題進行改編與拓展,或讓條件從靜態變成動態,不斷培養學生靈活應用模型的能力.
(2)重視模型識別,加強模型聯想應用
數學模型是學生解決問題的原始模型,教師要引導學生由當前問題鏈接到數學模型,如果當前問題與原始模型不匹配時,要聯想相關知識添加輔助線構造出相關模型,然后再利用圖形性質解決問題.
例3如圖12,在 ΔABC 中, ∠BAC 的度數為$1 3 5 ^ { \circ } , A C = \sqrt { 2 } A B , \angle D A C = 9 0 ^ { \circ } , A D \$ 交BC于點 D ,已知 ,試求 ΔABC 的面積.
圖12
圖13
圖14
圖15
分析:當圖形中有 45° 或 135° 角時,可以構造不同類型的“一線三等角”,如圖 13~ 圖15所示,實際上構造一線三等角,就是把分散的數據集中起來,放在兩個相似三角形中加以利用.
5結語
回歸教材是中考數學命題的重要指向,在常態化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提煉和總結出一些常用的數學模型,然后,在解題過程中善于捕捉問題的特征,利用基本模型分析問題,通過構建基本模型解決問題,同時,還要提倡解決問題的多樣性,從一題多解開闊學生思路,發散學生思維,使學生學會多角度分析問題,多種手法解決問題,做到心中有模型,但又不拘泥于模型,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