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4110(2025)06(b)-0115-05
Research on the Education Mode of Integrated Red Cultural Resources under the Grand l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attern
ZHAO Yan
(Xi'anPeihua University, Xi'an Shaanxi,710125, China)
Abstract:Asideologicaland political educationextendsfromthecuriculumsystemtoacomprehensiveeducationalframework, buildingacollaborativeandefcient\"grandideologicaladpolitical\"workpatehasbcometheoreofducatioalrefortrate giesintheneeraisaprasedoantegatedprspetieof\"shol-lbaryplace\",sytematicallluidatesteical foundationandpracticalvalueofdultureItreviewsitsculturalinnovationpracticsundertheudanceofMarxism,thehistorical inheritanceofrvolutioaryspirit,itsultidmesionalstructuralcharacteristics,andtedyamicevolutionofitsontemparyon notations.Furthermore,itexploresthefunctionalvalueofdcultureinconsructingulturalidentitynichingculturalonttad extendingeducatioalpatwaysasedontisfoudation,itddressesissessuchassourcefrgmetationshalowintatioof courses,andowplatfordevelopmentinthecurentprocesofusingrdcuturalresourcesforeducationThepaperproposesptimizationapproaches,ncluingestablisngrsouceintegrationchanisms,promotingdeepourseintegration,andupgradingigial platforms,tocreatenew exemplary modelsofredcultural educationthatarecollaborative,immersive,and practice-driven.
Keywords:Redcultur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Grandideologicalandpoliticalpatern;Educationpath;Traditional culture; School, library and place
在思想政治教育不斷深人發展的新時代背景下,紅色文化資源不僅承載著中華民族的革命傳統、連同歷史記憶,還在造就時代新人弘揚主流價值觀念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把紅色文化系統融入教育實踐,可以有效達成理想信念教育與文化認同的深度結合,助力青年學生在沉浸式體驗中增強對國家、民族的認同,堅定文化自信。紅色文化蘊藏的精神力量,可以跨越時間激發當代青年的使命意識與責任感,在多元文化交融的背景下不斷發揮價值引領與思想凝聚的功效
1紅色文化的多維內涵體系
紅色文化作為中國共產黨在長期革命實踐中孕育形成的先進文化,承載著豐富的理想信念、家國情懷和革命精神,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把紅色文化融入青少年成長成才全過程。
1.1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的文化創新實踐
紅色文化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牢牢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肥沃土壤,作為具有民族精神與時代價值的文化,不僅匯聚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精華,還融合了中華傳統文化中“民為邦本\"的治理理念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結,從而達到革命精神跟民族文化的有機融合。依靠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紅色文化成功把“大同理想\"升華為帶有現實指向的共產主義信仰,把“忠孝節義\"融入集體主義與奉獻精神的新時代闡釋,逐漸構建起具備中國特色的文化范式。在新時代背景下,該文化體系正展現出更開放和多元的姿態,依托現代科技手段與市場機制持續擴大其傳播邊界與實際影響力,為紅色文化融入公共空間、走人人民生活提供更多的達成路徑,呈現出強大的生命動力與適應能力。
1.2革命實踐的精神凝結與歷史傳承
紅色文化作為中華民族近現代歷史進程中極具生命力的文化體系,其精神內涵的形成及演化與中國革命與建設的歷史進程息息相關,從五四運動啟程,到社會主義建設階段實現系統化搭建,這一過程中不僅確立了多樣的物質形態,諸如革命舊址、文獻檔案、文物展示等具體載體,還凝結了以紅船精神、長征精神為代表,經黨中央正式審定的28種革命精神譜系,形成了紅色文化深層次的精神依托。正是在延安時期“文藝為人民服務\"思想的引領下,紅色文化開辟了以群眾為聚焦點的表達路徑,并在后續的社會主義實踐中不斷加深這種價值傾向;進入新時代,隨著脫貧攻堅、鄉村全面振興等國家戰略的展開,這一文化體系持續汲取現實生活里的新精神資源,不斷增添其內涵。依據“實踐—總結—再實踐\"的歷史邏輯,紅色文化呈現出旺盛的生命力與靈活的適應能力,也實現了對改革開放及當代社會發展成果的主動吸納和有機融合,進而構建出一個既有歷史深度、又具現實活力的精神傳承鏈條。
1.3 多維統一的結構性文化特征
紅色文化呈現出高度結構性的文化特質,具體體現為多個維度之間的深度融合及辯證統一。從價值立場的維度看,紅色文化始終奉行將政治性與人民性相整合。一方面,其堅定地維護中國共產黨的核心領導地位;另一方面,突出人民在歷史發展中的主體作用,通過集體敘事及群眾實踐,不斷鞏固國家意識與社會認同。就其存在形態而言,紅色文化并非只停留在抽象的理念范疇,而是在諸多革命文物、紀念場館、影視文學等物質形式里具象體現,在理想信念和現實實踐之間搭建橋梁,使精神力量具有可視化表達的傳播渠道與接觸路徑。就文化品格而言,紅色文化扎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片土壤,沿襲家國情義及歷史使命,又充分借鑒融合西方啟蒙思想、人類社會發展理念與全球文明經驗,實現了內向整合同外向開放的有機契合。從功能導向角度,此文化形態不光具有體系化的理論基礎與思想邏輯,更始終聚焦于服務時代實踐與社會現實,通過為國家戰略提供精神支持、為民眾生活提供價值指引,創建起理論指導與現實干預的雙向脈絡[3]
正是在這四重維度一價值、形態、品格、功能的統一性結構下,紅色文化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及引導力量。這一性質不僅可穩固紅色文化在錯綜復雜的多元文化語境里主流價值的地位,還成為對抗歷史虛無主義、文化虛無主義等思潮挑戰的關鍵思想武器。紅色文化正依靠其特有的敘事邏輯與情感魅力,不斷培育民族認同、凝聚國家團結意志,引領中華文化在繼承中創新、在發展中升華4。
1.4動態演進的時代內涵拓展
紅色文化并非一成不變的歷史遺產,而是在與時代互動中不斷發展的活態文化體系,其內涵的動態拓展表現為不同歷史時期對其核心精神的重新界定與功能延展。經歷了斗爭精神及犧牲奉獻的“斗爭文化”集體主義和建設精神的“建設文化\"及突出創新驅動與制度革新的“改革文化\"之后,新時代紅色文化正持續往“治理文化\"維度深化拓展,其內在實質已不再局限于傳統范疇的革命記憶和精神譜系,而是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達成現代化的進程中,逐漸延伸為可培育制度自信、凝聚社會共識的文化力量。
這種拓展并非單純的歷史回溯與價值繼承,而是在回應現實挑戰時催生的新精神形態,諸如脫貧攻堅精神、抗疫精神、航天精神等,均是中國共產黨于新時代重大實踐里提煉出的價值標識。它們攜手構建起包含理想信念、家國情懷、歷史意識、創新精神、社會責任、團結協作、法治思維、公民道德及實踐能力等九大維度的價值矩陣,為紅色文化增添持續升級的活力與內容張力。紅色文化傳播路徑的變革也同樣顯著,面對媒介環境的調整與公眾接受方式的變遷,其表達形式正從傳統的單向灌輸轉變為互動式、沉浸式體驗,運用AR、VR等數字技術實現革命歷史場景的再現與沉浸化敘事,依靠區塊鏈建立版權保護與內容可信的機制,使紅色文化傳播更具備真實性、公信力與吸引力。
2紅色文化資源的傳承意義
2.1 以紅色文化強化文化認同
紅色文化不僅擔當著特定歷史階段的斗爭記憶與精神象征,更依靠其特有的物質形態與精神核心,在時間、空間維度中創建起一種深層次的認同紐帶,革命遺跡、紀念地、歷史文獻、實物擺展等具象載體,在真實場景中的呈現,激發了學生對歷史事件和革命精神的直接體悟。而紅色文化飽含著的理想信念、家國情懷與奮斗傳統,則依靠宣講、創意展演、課堂嵌入等形式,變成滋養學生內心的精神驅動力。這種從具體事物到抽象理念、從外在察覺過渡到內在認同的過程,使紅色文化不再只是靜態陳列的歷史片段,而成為可進入、可體驗、可共情的文化空間
學生的身份意識跟歷史責任感在紅色實踐活動中漸漸生發,他們接受紅色文化不再只停留在知識灌輸的階段,而是在長期浸染和親自行動中轉化為認知情感與價值立場的全面共振。在身臨其境的互動中,歷史的厚重感與現實的使命感融合在一起,學生不再將紅色文化看成遙遠的歷史留存,而是主動將其吸納進自我精神世界里,進而在“過去一現在—未來”的時空關聯里達成文化認同的產生與深化,切實完成從“知曉紅色文化\"到“理解紅色精神”再到“踐行紅色行動\"的內化方式。
2.2以紅色文化豐富文化內涵
目前,紅色文化內涵已超出某一歷史時期政治敘事的界限,成為滋潤國家文化氣質與民族精神氣象的關鍵要素,這種文化形態并非從傳統文化里割裂出去,而是以延續禮義仁智信等中華倫理精神為基礎,借助對家國一體、民本情懷與忠誠擔當的再一次表達,呈現出一種兼具歷史厚重感與現實考量的文化張力。它以革命精神為軸心,將忠誠信仰、責任擔當、集體主義等精神力量與中華傳統的道德理想交織融合,使得紅色文化既保留了歷史的根脈,又展現出強烈的現實感召力與時代創造性。在這種文化延續的進程里,紅色文化漸漸從對單一歷史事件或英雄人物的依賴中脫離,轉而走向更有普遍意義的精神象征及價值承載,進而充實了國家文化整體的敘事體系。
作為一種處于不斷拓展的文化形態,紅色文化正憑借強大的生命力順應著時代的變化,其內容及形式在不同時代的語境里持續生成與改變,從戰爭時期到改革開放再到新時代,其精神內核在不停疊加更新當中完成自我的超越。正是因為具有歷史連續性及現實適應力的特質,紅色文化才不只被當成一段已成定局的歷史圖景,而成為融入時代精神且關乎民族命運的文化流動體。它所傳遞的不只是往昔的榮耀記憶,更是一種不斷重塑民族認知、喚起精神共鳴的文化活力,推動中華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實現新的融合與拓展,打造出具備當代價值的文化內涵與精神標桿。
2.3 以紅色文化拓寬育人路徑
紅色文化資源在傳承過程中正持續擴大其育人渠道,不局限于傳統課堂上進行的知識講授,而是通過實體空間、虛擬平臺及多樣化實踐載體,構建起融合了感知、互動、體驗的多維育人矩陣,促使思想引領及情感滲透在空間與媒介的重構里的深入開展。依托革命紀念館、紅色遺址、主題展館等實體空間,紅色文化被置人具體歷史語境,抽象的理論文本得以具象化呈現,學生身處該空間,不僅能直接接觸歷史遺存、體會場景再現的震撼,更在潛移默化中實現了對紅色精神的認識接納與情感認同。依靠數字技術的加持,紅色資源不再受物理場所與時空局限的制約,通過全景導覽、虛擬互動、AI講解、數字藏品等新興方式,觀者可實現跨時空的深度沉浸體驗,從諸多維度理解歷史事實、人物事跡及精神內涵,使得文化傳播沖破單一線性邏輯,從而轉向動態的個性
化接收[8]
3“大思政\"教育理念與“校館地”一體化紅色文化育人的契合邏輯
大思政體系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著力培養具有堅定理想信念和高度社會責任感的時代新人,而紅色文化作為精神引領的重要源泉,正是其實現路徑中最具生命力的文化力量。然而,紅色文化的傳承必須打破傳統教育的封閉壁壘,拓展多元育人空間。此時,“校館地”一體化育人模式應運而生,為紅色文化的活態傳承提供了堅實支撐。“校\"即學校,通過專業化、系統化的紅色理論教學夯實學生的認知基礎;“館\"指各類紅色場館、紀念館,通過實地參觀、沉浸體驗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地”則是廣闊的社會實踐場域,讓學生在實際行動中深化對紅色精神的理解和認同。“校館地\"的有機結合,打通了紅色文化教育的“最后一公里”,使紅色文化真正從教材走向學生心靈。
紅色文化所體現出的價值引領功能與新時代“大思政\"教育理念高度契合,也為構建“校館地”一體化育人模式奠定了深厚文化基礎。紅色文化以其深刻的思想內涵與鮮明的實踐導向,有力促進了學校教育、社會場館教育與地方資源教育三者之間的有機聯動,助推“大思政\"格局下思政育人向縱深發展。
學校作為思政教育主陣地,借助紅色文化實現課程內容與價值引領的深度融合;紅色場館則通過豐富的歷史實物與敘事場景,將抽象的精神理念轉化為具體的體驗資源;而地方依托在地紅色資源,通過政策支持與社區參與,有效延伸思政育人的社會場域。三者協同形成縱深推進的育人合力,使紅色文化在傳播與內化過程中,真正實現從課堂走向社會、從理論走向實踐的教育轉化,也進一步彰顯出其在“大思政\"格局中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系統化、協同化的獨特價值。
4“大思政\"格局下“校館地”一體化紅色文化育人困境
4.1 紅色文化資源有待整合
紅色文化資源在地域分布及內容類型上表現出豐富多樣的特點,但鑒于長期未做統一規劃與系統整合,表現出一定程度的碎片化特性,各類資源分散在不同行政區劃及機構管理范圍,形成了在物理上存在、在邏輯上分離的現象,進而引起教育效能的邊際遞減及功能的弱化;某些紅色教育場館在展陳設計上體現出同質化特點,缺少帶有鮮明辨識度的地域文化呈現和精神價值挖掘,展覽內容大多只停留在史實范疇,缺少深度解讀與情感共鳴,難以激發觀眾在思想及情感上的共鳴與認同。
在此基礎上,學校作為教育主體,場館作為資源載體,地方政府作為政策支持方,相互間的互動機制還未成熟,協同效應未實現有效釋放,資源的教育屬性與學習者實際需求間存在結構錯配現象,對紅色文化資源育人功能的深度挖掘及整體推進形成制約[]。
4.2紅色文化資源與課程融合不夠深入
高校將紅色文化融人課程教學的意識不斷提高,各種育人探索日益多樣,只是在課程建設范疇,部分實踐依舊未突破“內容拼接\"或“外在附加”的基礎階段,導致融合深度與體系化程度尚待提升。在一些課程中,紅色文化元素大多以案例或背景材料的形式呈現,以輔助內容的形式融入教學,而很少充當教學主線的一部分,知識體系與價值體系未達成緊密的耦合效果。部分專業課程在紅色文化融入中缺乏系統設計,其內容抉擇傾向于符號化表達,未對其所蘊含的價值觀念與時代精神進行深入挖掘,不易激起學生深層次的思索與認同。當然,也有不少高校在課程思政融合方面積累了有益經驗,推進路徑已具雛形,關鍵在于進一步推動教育理念、教學方法與課程目標的深度契合。
4.3紅色文化育人平臺較為落后
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給紅色文化教育創造了新契機,但當前部分平臺在內容展示、技術應用和用戶感受等方面的發展依舊遲緩,與數字時代青年的學習偏好和媒介習慣未達成完全契合。多數線上資源平臺還是采用傳統圖文資料展示的方式,互動性及沉浸氛圍欠佳,虛擬仿真、AI互動等新興技術應用依然處于探索的起步階段,難以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活動參與主動性。平臺之間技術標準不統一、數據接口封閉等狀況,在不同程度上對資源整合與共享利用形成了制約,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個性化教育及精準化推送的實現成效
5 “大思政\"格局下\"校館地”一體化紅色文化教育的優化途徑
5.1 加強紅色文化資源整合
推動紅色文化資源由分散管理過渡到系統協同,需在宏觀治理階段搭建跨區域、跨領域的統籌協調機制,經由政策引導與制度設計達成資源共享與功能互補目的。基于此,應當構建將實物遺存修復、歷史精神提煉和當代表達轉化融為一體的開發利用模式,促使紅色文化在空間載體、價值內涵與教育功能的范疇內形成有效聯動。學校跟地方紅色場館可借助共建共享實踐教學基地,一起開展主題教學、志愿實踐、社會調研等多樣化教育活動,依靠地方政策提供機制支持與資源保障,助力育人資源從“靜態呈現\"到“動態轉化\"升級[0]
5.2深化紅色文化與課程融合
為使紅色文化有效滲入高校課程體系,應摒棄傳統“輔助材料\"的定位思路,把它作為構成課程思政內在邏輯鏈條的關鍵要點,通過“引進來\"和“走出去\"的雙向路徑,在課程改革中引人革命紀念館、紅色博物館中的真實故事、講解員資源和典型案例,不僅能夠增強思政課堂的現場感與真實感,還為學生搭建起感知歷史、體悟精神的情境載體。同時,應依托“校館地”一體化育人平臺,建立學校與紅色場館之間的課程聯動機制,開發紅色文化主題專項課程或模塊,將認知的過程轉化為體驗與反思并重的精神錘煉,真正打通“知”與“行\"的教育通道。
在此基礎上,可采用多學科交叉整合的教學實踐,設立覆蓋“理論闡釋—情境體驗一實踐反思\"全步驟的教學閉環,通過“校館地”一體化資源統籌,推動紅色文化精神內核在不同學科教育中的廣泛植入。對應不同學科特點及學生認知需求,要開發兼具靈活性與可拓展性的紅色教育模塊資源,為課程實施提供內容及形式方面的支持
5.3升級紅色文化育人數字平臺
加快紅色文化數字平臺的革新升級,不可僅局限于技術層面的更新替換,更應看重教育邏輯的嵌入及平臺生態的系統架構,構建集資源整合、智能推送及沉浸體驗為一體的智慧教育體系。就平臺架構而言,可以構建以“云端資源庫 + 智能終端 + 沉浸空間\"為主的多維互動模式,實現紅色文化內容從線性傳播變為多元交互的轉變,增強學生學習進程的參與感與代入感,采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前沿的科技手段,實現學校教學資源、場館展陳內容與地方紅色文化數據庫的有機整合,沖破時間與空間的局限,實現跨越場域、情境的價值教育。
6 結束語
伴隨“大思政\"格局不斷深化與延伸,紅色文化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價值不斷凸顯。本文系統詮釋了紅色文化在理論根基、歷史傳承、結構特征與時代演進等方面的多維內涵,進一步剖析其在構建文化認同、豐富文化資源、拓寬育人路徑中的現實功能,又針對現今育人過程中資源碎片化嚴重、融合停在淺層、平臺更新滯后等問題,給出針對性的優化辦法。未來研究可圍繞紅色文化數字化傳播機制及沉浸式教學場景構建等方面,開展更細致的實證研究與創新,為“大思政\"視域下紅色文化的系統育人提供更穩固的理論依據與實踐范式
參考文獻
[1]張倩.地域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三全育人\"的路徑研究[J].合肥大學學報,2024,41(6):139-144.
[2]徐瑾,李琳.創新紅色文化育人載體,培育新時代紡織工匠精神[J].大學,2024(36):138-141.
[3]李遇春.文學史書寫與中國紅色詩歌的經典化問題[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3):148-160.
[4]葛輝彰,劉大虎.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育人的價值意蘊、功能定位與實現路徑[J].現代職業教育,2024(35):25-28.
[5]張婷.新媒體語境下紅色文化短視頻創新敘事研究[J].名家名作,2024(27):37-39.
[6]李圣凱.常州紅色文化融入時代新人培育的價值和路徑研究[J].公關世界,2025(8):54-56.
[7]曲寶龍.數字賦能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傳承[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5,43(4):107-110.
[8]劉小利,楊惠菊.地方紅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學內容一體化的銜接路徑:以閩西紅色文化為例[J]公關世界,2025(7):115-117.
[9]王守頌.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意識形態:理論闡釋、現實關照與原則遵循[J].臨沂大學學報,2025,47(3):26-34.
[10]錢偉豪.賦能與釋能:紅色文化資源與“大思政課\"融合發展[J].中國軍轉民,2025(6):205-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