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3275(2025)08-01-05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指出:“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人類文明新形態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人與社會和諧統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文明形態,其建設需要傳承和創新我國優秀的文化傳統。黨在艱苦卓絕的奮斗歷程中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創造的紅色文化,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建設提供了重要資源,注入了精神動力。
黨的十八大后,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要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在探究紅色文化的過程中,不僅專家學者致力于深刻揭示紅色文化的內在價值與多重功能,積極開發與其相關的豐富教學資源,有效傳承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精神與紅色基因,而且該研究領域還展現出若干新穎的特征,紅色文化傳播內容的敘事方式正發生著范式轉換,從文字到圖片、視頻,從靜到動,特別是在數字化背景下,如何推動紅色文化的大眾傳播、發揚好紅色文化,是創新紅色文化敘事內容和方式的著力點。目前針對紅色文化敘事內容與敘事方式的研究,大多就某一價值展開挖掘敘事,例如紅色文化資源的旅游價值、教育價值、文化價值等,雖然其針對性和專業性非常突出,但是對于價值的共通之處仍需進行深入探究。而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了這樣一種全面化的敘事視角,即紅色文化敘事創新的必要性、原則、方法,有助于更好地運用紅色文化資源推進全面協調發展和增強社會治理效能。
一、紅色文化與人類文明新形態
(一)紅色文化的時代內涵
紅色文化,簡而言之,是指“中國共產黨人及其領導下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在偉大斗爭實踐中所創造的豐富多彩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1]。紅色文化凝聚了中華民族卓越的創造智慧,“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開創新時代、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源泉”[2]。隨著時代的發展,紅色文化的內涵持續拓展,從革命文化的根基出發,逐步融入了建設文化與改革文化等元素。在構建政治共識、加深文化認同及提升歷史自信方面,紅色文化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并已逐步構筑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關鍵組成部分。
黨和國家始終關注紅色文化的育人作用。自2012年12月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各地考察調研時多次提到“紅色文化”,其中在河南考察調研時強調:“要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據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強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黨的十八大召開后,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地方考察活動中,都著重指出要充分利用紅色文化資源,確保紅色基因得以有效傳承。在黨的二十大閉幕后,習近平總書記帶領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圣地,再次宣示賡續紅色血脈、傳承奮斗精神的堅定信念。可見,用好紅色文化,講述好紅色故事至關重要。
(二)紅色文化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精神指引
紅色文化在建設人類文明新形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21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指出:“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黨領導人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紅色文化不僅豐富了人類文明,而且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建設提供了深厚的歷史底蘊與精神指引。人類文明新形態這一概念的提出,背后有其深刻的理論依據和實踐支撐,從理論邏輯來看,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完成革命、建設、改革,形成了內涵深刻的紅色文化,極大地豐富了人類文明的理論寶庫。同時,人類文明新形態對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新的標準。近年來,我國積極推進紅色文化傳承,通過發掘和利用紅色資源,夯實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實踐基礎,推動了高質量發展的進程。在人類文明新形態視角下,研究紅色文化敘事的必要性、形成邏輯和有效途徑尤為重要。通過更深入地敘述紅色文化、紅色資源和紅色故事,我們可以更有效地利用紅色文化資源來推動高質量發展。
(三)人類文明新形態是紅色文化敘事創新的時代要求
從含義廣泛的“紅”演變為代表無產階級革命及高度政治意識的“紅色”,中國共產黨引領全國各族人民經歷的艱辛奮斗道路,為“紅色”一詞賦予了深厚的革命精神和不懈奮斗的內涵,在漫長又艱巨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征程中,“紅色”已成為黨、國家和中華民族最明亮的底色。紅色文化具有其他文化資源難以替代的教育價值和引領功能,但是紅色文化的敘事表達直接影響著其功能的發揮。隨著時代發展,如果只是一味地進行紅色文化的宏大敘事,難免會加大紅色文化革命性與學生生活時代性的空間隔膜與時間距離。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文藝工作者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新時代紅色文化的敘事同樣要做到以人民為出發點和最終落腳點,創新敘事方式與敘事路徑,將紅色文化有機融入民眾的日常生活中,旨在更有效地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值得注意的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與民眾生活緊密相連,圍繞它們開展的新時代紅色文化敘事創新,正是根植于民眾日常生活實踐的創新嘗試。
二、紅色文化的敘事創新原則
“敘事就是對一個或一個以上真實或虛構事件的敘述。”[3]敘事的兩個關鍵在于“講什么”和“怎么講”。針對這兩個問題,在選擇紅色文化的敘事故事時,首先要恪守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其次要在細節和方式上不斷強化和補充,兼顧敘事的協調性與完整性。“敘事作為一種復雜的精神文化現象,其載體種類繁多、形式各樣。”[4]從紅色文化的時代意義出發,它作為中國共產黨引領全國各族人民邁向新時代、追求民族復興的精神基石,其革命性和先進性蘊含著特定的意識形態特征。作為一種富含意識形態元素的文化形態,紅色文化在敘事表達上如果單純采取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可能會影響相關觀點與信念的有效傳播,削弱其影響力。要想更好地傳承和傳播紅色文化,在敘事上就需要遵循從小見大、以古鑒今的原則來講好故事。
(一)唯物史觀,堅持敘事原則性
教師在敘事紅色文化時,需秉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原則,既要生動講述革命先輩的事跡,又不可忽視在黨的引領下,各族人民在紅色歷史中的貢獻。敘事的重心應聚焦于具體的個體,通過宏大的歷史框架細致描繪革命先輩的親身經歷與抗爭或奮斗歷程,實現從傳統精英視角的“宏大敘事”向“微觀歷史”轉變。具體而言,應采用更加貼近個體生活、易于引發共鳴、符合學生喜好的內容與形式進行敘事設計,以個體為基點,輻射至更廣泛的歷史場景中。“把英雄的革命行動放在英雄個體的生命成長歷程中,以個體在生命境況和生存境遇中的奮斗成長來表現紅色精神。”[5]通過搜集與挖掘個體經歷、口述資料與零散文獻,為紅色敘事增添真實的場景細節,使之更好地貼合學生的接受習慣與實際需求。面對新時代背景下不斷涌現的新問題與新需求,我們應堅守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遵循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指引,不斷革新紅色文化的敘事內容與方式,力求與時俱進、開拓創新。
(二)從小見大,堅持敘事協調性
在敘事紅色文化時,需兼顧從小處著眼與整體協調性,通過豐富翔實的紅色故事細節來充實敘事框架,豐厚紅色情感,傳承紅色精神遺產。利用紅色書信、詩文等文字史料,可以進一步強化紅色細節的描繪。這些細節是紅色文化充實敘事方式且使故事更具感染力的關鍵,有助于充分發揮紅色文化的精神影響力。細節作為敘事的具體化與形象化元素,能夠增強故事的真實性和生動性,縮小歷史與當下之間的時空距離,從而更容易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與心理認同。獲取紅色文化細節,需要對紅色文化進行持續深入的挖掘和實踐探索。此外,紅色細節的補充不光體現在物質層面的史料上,對內在精神資源,即對紅色精神細微之處的刻畫同樣至關重要。要想讓紅色精神深入人心,必須在講述紅色精神時注重細節描繪。基于中國共產黨偉大建黨精神這一精神原點,歷史脈絡延伸至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改革開放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直至步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每一歷史時期都展現出獨有的特色與精神風貌。因此,教師應從歷史背景出發,立足時代特性,采用多角度、重細節的敘事手法,以微觀視角展現宏大主題,增強紅色精神的感染力。紅色文化的細節正是觸動心靈的關鍵,是連接歷史與現實的紐帶。“宏大敘事往往著眼于一元的角度和框架展開,強調所敘述的思想情感與社會發展的一致性;而細節在敘事上強調的是個性化的內涵和風格,傳遞的信息具有復合的特征,能給受眾一個多元化的闡釋空間。”[6]細節印跡讓紅色文化敘事在新時代展現出新的生命力。
(三)以古鑒今,堅持敘事完整性
教師在敘事紅色文化時,要以古鑒今,同時確保敘事的完整性,借助紅色故事,弘揚不懈奮斗的精神內核,引導學生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矢志不渝地追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鑒于紅色文化與學生之間客觀上存在的時空距離,保持敘事的完整性顯得尤為重要。當前,隨著科技與網絡的飛速發展,信息傳播速度顯著提升,這對紅色文化而言既是挑戰也是機遇。一方面,它加快了紅色文化的傳播速度和擴大了傳承范圍;另一方面,它也帶來了信息碎片化、內容淺顯化乃至歷史根基淡化的風險,這種紅色文化敘事趨向娛樂化的現象值得我們深切關注與高度警惕。“目前,部分紅色文化可視化網絡傳播在視覺重構轉換過程中存在紅色文化歷史背景挖掘考證和內容的深刻語義被娛樂視覺狂歡湮沒的問題。”[7]歪曲、戲謔化處理以及碎片化解讀紅色文化,都是因為在敘事過程中滑向了歷史虛無主義的邊緣,忽視了紅色史實的客觀真實性與整體連貫性。因此,在紅色文化的敘事表述中,應進行全面而系統的回顧與闡述,以構建人民群眾對紅色文化的基本認知框架,并通過紅色文化的傳播不斷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信念的堅守,避免空泛議論與表面化理解。紅色文化所蘊含的黨的領導原則、愛國情懷、艱苦奮斗精神及團結協作等卓越品質,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通過講述紅色文化故事,進一步激勵人們在懷抱崇高理想的同時,能夠腳踏實地、不懈奮斗。
三、基于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紅色文化敘事方法創新
在新時代背景下,推動紅色文化敘事方法創新,
旨在更有效地傳承與弘揚紅色文化,充分發揮其敘事效能,有助于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增進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
(一)主線敘事,在經濟建設與文化建設雙向推進中敘述好紅色文化
紅色文化是一個集多元價值于一體的綜合體系,涵蓋了經濟價值、政治價值、文化價值及教育價值等多個維度。其中,紅色文化蘊含的經濟價值與文化價值往往相互交織,紅色文化與旅游產業緊密結合所形成的紅色文化旅游便是兩個價值交融的顯著體現。在新時代背景下,紅色文化旅游擁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其高質量發展不僅成為推動鄉村振興、促進革命老區經濟發展的關鍵策略,也是完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提到:“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獨具魅力的中華文化旅游體驗”,“推進紅色旅游、文化遺產旅游、旅游演藝等創新發展”。這充分表明了新時代紅色文化旅游發展的重要性。
紅色文化敘事的核心目標在于增強紅色文化的傳播力與影響力,并致力于構建具有特色的紅色文化品牌。紅色文化資源多樣化,涵蓋不同地區、不同時期及不同類型,應在遵循市場法則與文化傳統的基礎上,深入挖掘紅色文化所蘊含的核心價值,推動紅色文化品牌的塑造與發展。一方面,紅色文化敘事能夠為旅游產業注入新的經濟增長活力,增強游客對紅色文化的認同感;另一方面,“旅游產業為紅色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有效途徑和重要載體,從橫向、縱向上擴大了紅色文化影響的廣度和深度”[8]。紅色文化旅游活動兼具教育與傳承的功能,學校可充分利用紅色文化旅游資源,組織開展研學活動,在無形中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使他們從紅色文化中汲取精神滋養,樹立正確價值觀,從而充分發揮紅色文化獨特的育人作用,拓寬并深化紅色文化敘事的傳播范圍與深度,促進經濟建設與文化建設的同步發展。
(二)系統敘事,協同推進政治教育,在涵養政治建設中敘述好紅色文化
紅色文化對黨內政治文化的正向培育具有滋養效能,“以理想信念塑造黨內政治文化靈魂、以愛國主義筑牢黨內政治文化根基、以道德情操純潔黨內政治文化肌體”[9]。紅色文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踐深度融合的結晶,構成了黨內政治文化的重要基石。因此,在闡述紅色文化時,可以有機融入“五史”教育,以此促進政治建設。紅色文化與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這“五史”同根同源,必須“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承。”講好紅色文化,傳承革命精神,既能涵養政治建設,又能引導全社會深入學習。
具體而言,包括讀書學史活動中涉及的紅色經典文獻、基層宣講的紅色故事、研學活動中的紅色文旅路線、致敬革命先烈活動等,這些都是將紅色文化敘述與“五史”教育相結合的良好方式。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旗幟鮮明地亮出紅色文化,講好紅色故事,學好“五史”,有助于政治生態的凈化以及永葆清正廉潔的政治本色,有助于引導人民群眾樹立起高度的文化自信。“紅色文化承載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對國家獨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革命訴求和時代行動,是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文化基礎,是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0]紅色文化與“五史”教育的融合系統敘事,有助于增強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強精神。
(三)拓展敘事,構筑清朗網絡氛圍,在貢獻社會建設中敘述好紅色文化
“新時代要想推動紅色文化傳得更廣、走得更遠,需要充分抓住全媒體時代的發展機遇,促進紅色文化傳播從理念到實踐的更新。”[]在當前傳播媒介數字化的背景下,為了緊跟時代步伐并有效傳播紅色文化,合理利用互聯網資源至關重要。這就要求我們創新紅色文化的傳播方法,注重傳播技巧,精心講述紅色故事,致力于構建一個積極向上、健康有序的網絡環境。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我們不僅能夠豐富紅色文化的傳播渠道,還能進一步拓展其敘事維度。借助紅色文化的宣傳教育活動,可以有效營造出一種積極向上的社會氛圍。
一方面,應加強紅色文化資源在新媒體平臺的推廣與展示,充分利用互聯網論壇、微型社交平臺及視頻分享平臺等高效且富有吸引力的傳播媒介,構建全面的紅色文化網絡傳播體系,為紅色文化注人時代精神。借助大數據技術,依據不同區域和受眾群體的特征,實施個性化內容推送,以滿足群眾多樣化的文化需求。同時,積極利用線上網絡平臺拓寬紅色文化的敘事渠道,突破當前網絡傳播的局限性,更有效地傳承、展示并傳播紅色文化。另一方面,在依托線上平臺的同時,也需要關注傳統教學的革新與發展,力求將線上線下兩種途徑有機融合,以更有效地運用紅色文化遺址、紅色歷史展覽館及紅色英雄紀念館等資源。通過強化現代科技的應用,創新展示手段,持續提升對紅色文化系列場館的利用效率。具體而言,采用數字化傳播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重塑線下學習體驗,實現紅色文化敘事內容的科技化呈現,既滿足學習者的個性化需求,又推動紅色文化敘事創新的深化與拓展。
(四)互補敘事,合力共推“紅”“綠”融合,在助力生態建設中敘述好紅色文化
在紅色文化的敘事傳承和傳播過程中,還有一個與旅游產業、革命老區振興息息相關的維度,即生態環境保護。“以紅色文化資源拉動地區經濟發展的關鍵是在紅色資源集聚優勢和比較優勢基礎上,加強其與其他旅游資源的融合聯動,并輔以優良的文化制度環境機制配合。”[12]因此,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需與其他資源相輔相成,通過資源整合與生態環境的配套建設,更好地講述紅色文化故事,有效促進地區經濟的繁榮發展。
紅色文化傳承與綠色生態保護之間存在著價值上的契合性和實踐路徑上的可行性,忽視其中任何一方面都可能影響發展的可持續性。因此,在講述紅色故事、利用紅色文化資源的過程中,必須充分重視與綠色生態資源的有機結合。目前在生態建設方面,已有不少地區推動紅色文化發掘與生態建設相結合,例如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區城子鎮彭灣村將“紅色文化與綠色生態農業有機結合,高標準規劃建設了紅色文化教育園、湖濱休閑娛樂區、鄉村旅游體驗區等產業文化園區,大力推進農業種植、產品加工、休閑旅游三產融合發展”[13]。將紅色文化與綠色生態相融合,打造復合型旅游新興產業,不僅有利于旅游產品的綜合開發,而且還能促進紅色文化旅游與健康游、生態游、休閑游等業態的深度融合。融合紅色文化與生態旅游,旨在構建可持續的旅游產業發展模式。因此,新時代紅色敘事應重視“紅”“綠”融合發展,借此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
四、結語
隨著時代的發展,紅色文化的內涵日益豐富,其敘事方式也在不斷創新。紅色文化作為人類文明新形態建設的精神指引,其敘事創新正是新時代的要求。在探討人類文明新形態視角下的紅色文化敘事創新策略時,需遵循完整性與協調性原則,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五個維度綜合考量,而非孤立進行。同時,紅色文化與“五史”教育的系統敘事不僅有利于黨內政治生態的培育,也對學校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因此,在新時代背景下講述紅色文化,我們期望通過主線敘事、系統敘事、拓展敘事和互補敘事等方法,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的協調發展提供有力指導,為教育教學提供創新范式。
【參考文獻】
[1」孫和平.四川紅色文化資源開發與利用研究[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1.
[2]王麗榮,楊黨校.新時代紅色文化的敘事創新[J].人民論壇,2021(28):54.
[3]羅鋼.敘事學導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2.
[4]朱天,唐嬋.場域與敘事:紅色文化傳播思維向度拓展的兩個應予關注點[J].教育傳媒研究,2018(4):28.
[5]張虹.大別山紅色文化故事化傳播研究[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2(5):91.
[6]林新.細節的力量:新聞細節的敘事特征與效果分析[J].新聞記者,2006(7):60.
[7]王靜.視覺重構視域下紅色文化網絡傳播:機遇、挑戰與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23(5):97.
[8]李響.紅色文化和旅游產業:文旅融合的困境與路徑[J].學術交流,2021(7):120.
[9]王春霞.以紅色文化涵養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1):48.
[10]同[2]55.
[11]張珊.全媒體時代紅色文化傳播構想[J].人民論壇,2020(8):138.
[12]譚娜,萬金城,程振強.紅色文化資源、旅游吸引與地區經濟發展[J].中國軟科學,2022(1):85.
[13]黃訓春.挖掘紅色資源助力鄉村振興[J].老區建設,2021(1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