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可以借鑒海外發展經驗,逐步優化和完善長期護理服務體系,建立統一實施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構建政府、企業與個人三者相結合的多主體資金籌集機制,設定多層次保險給付標準,實現權責分擔,確保制度的可持續性。
2016年,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發布《關于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提出“探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并開啟了長期護理險制度的試點工作。目前長期護理險制度處于試點階段,主要覆蓋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群,部分試點地區已覆蓋至城鄉居民醫保參保人員。
試點階段目標是探索建立以社會互助共濟方式籌集資金,為長期失能人員的基本生活照料和醫療護理提供資金或服務保障的社會保險制度。2020年,隨著試點的擴大,政策明確資金籌集主要以單位和個人為主,后期基金支付水平總體控制在 70% 左右 (對應的個人自付比例約為 30% 。
截至2022年3月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已覆蓋49個城市、1.45億人,累計享受待遇人數超172萬人。
從費用支付標準來看,按照政策要求,基金支付水平總體上控制在 70% 左右,具體待遇享受和支付比例,由試點地區確定,具備一定的靈活性。
長護險作為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功能在于“資金互濟,風險分擔”,有效降低失能人群的護理費用支出。
養老成本及醫療負擔上升
失能人群規模的持續上升直接加大個人及社會的養老壓力。根據《中國老年健康報告》披露的數據,截至2023年末,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29697萬人,占總人口的 21.1% ;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1676萬人,占總人口的 15.4% 。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失能人口規模也將進一步增加,2021-2023年全國60歲以上失能人數達到4654萬人,失能率 16.2% 。年總成本1.35萬億元,占2023年全國GDP的 1.07% 。人均失能人口的經濟負擔約為每月2420元,其中主要為非正式家庭照料,占總負擔的 82.2% 。隨著失能人口的持續上升,中長期養老支出壓力加大,建立健全長期護理險制度的必要性凸顯。
長期護理保險的實施總體上能夠提升老年人的健康水平,降低醫療費用的支出,健康效應和經濟效應較為顯著。通過長期護理保險,可以減少需要長期照護的失能人員住在醫療機構導致的“過度醫療”和“壓床”現象,釋放部分醫療資源,實現醫療資源和照護服務資源的優化配置。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覆蓋49個城市、1.45億人,累計享受待遇人數172萬,年人均減負超過1.5萬元,有效保障老年人群的長期護理需求。
海外長護險發展借鑒
●日本:完善頂層設計,多元籌資機制
隨著日本社會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日本于1997年通過了《介護保險法》,并于2000年實施。經過20余年發展,日本已建立起相對成熟的長期護理險從保險對象來看,日本主要分為1號被保險人(年齡在65周歲以上)及2號被保險人(年齡在40至64周歲)。第1類被保險人有護理需求即可獲得服務;第二類被保險人則在特定疾病下才能申請護理服務。
截至2022年末,日本第1類被保險人規模超3590萬人,同比增長 65.8% 。籌資機制方面,日本長期護理險制度主要以“政府 + 個人”的方式,企業無需參與其中。
其中第1類被保險人個人支付比例為 23% ,2類被保險人個人支付比例為 27% ,中央政府支付 25% ,都道府縣和市町村分別支付 12.5% 。賠付領域方面,根據被保險人的年齡、身體情況等,主要分為七個等級,分別規定上下限額,最低限額為每月5.0萬日元,最高可至36.2萬日元,超出部分需要居民自費。
通過長期護理保險,可以減少需要長期照護的失能人員住在醫療機構導致的‘過度醫療和“壓床’現象,釋放部分醫療資源,實現醫療資源和照護服務資源的優化配置。
日本長護險制度在頂層設計、籌資機制、支付傾向等方面對中國有一定的借鑒意義。首先,日本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建立和改革強調頂層設計的重要性。中國在發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時,也需要加強頂層設計,確立制度的合法地位,并在法律中規定準入條件、范圍、給付對象和給付水平等。
其次,日本通過政府和個人共同承擔保費的方式,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籌資機制。中國可以借鑒這一模式,建立政府、企業與個人三者相結合的多主體資金籌集機制,實現權責分擔,確保制度的可持續性。日本在籌資時同時考慮了不同收入人群的繳費比例,以實現制度的動態平衡。在構建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時,中國也應關注不同收入人群的可負擔性,采用累進性的費用增收方式,階段性提高個人費用承擔比例。
此外,日本推行“去機構化”,鼓勵居家養老。中國可以借鑒這一做法,推動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的長效互動機制,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降低對護理機構的依賴。
表1商業保險公司參與我國長護險體系建設方式
商業保險公司通過與政府合作,參與長期護理保險的經辦服務,包括政策宣傳、申請受理、失能參與經辦服務 評估、費用審核、結算支付、協助機構管理、檔案管理等環節。這種合作模式有助于減輕醫保部門的工作負擔,使得醫保部門能夠更專注于宏觀決策、政策研究和監督管理等工作。在社保基礎上,商業保險公司可以建立兩個層次的保障體系:一是基于團險模式下的“普惠型產品供給 商業長護險”,以較低門檻承保大規模人群;二是基于個險模式下的“中高端商業長護險”。這有助于滿足不同收入水平人群的長期護理需求。保險公司可以搭建長期護理綜合服務平臺,開展與長護險相關的失能狀態評估、護理服務協平臺建設調、健康管理、產業融合等綜合性商業模式。
·德國:建立長期穩健運行制度
德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之一。德國于1994年頒布《長期護理保險法》,確立世界上第一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并于1995年開始實施。根據政策要求,18歲及以上的居民都要參與長期護理保險,并采取社會保險模式,具有強制參保要求。
德國長期護理保險的籌資主要來源于社會保險費用,國家財政不介入長期護理保險的待遇給付。保險費率由雇員和雇主各承擔一半,隨同健康保險保費一并繳納。對于低收入者和特殊群體,有相應的優惠政策和補助。從服務模式來看,德國長護險提供多樣化的護理服務,包括居家護理、社區護理、自助式護理人員的津貼、補助,護理人員缺失時的喘息護理,附加護理給付服務以及護理用具津貼等。按照護理需求程度,主要可以分為五個等級。
2017年以來,德國長護險制度加大了對于認知障礙、失智及精神、心理和社會因素的考慮,進一步完善長護險體系建設。
德國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經過長期發展,形成了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服務體系。中國可以借鑒其發展經驗,逐步優化和完善長期護理服務體系,建立統一實施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設定多層次保險給付標準,以及完善長期護理服務市場的運行機制。其次,德國政府在長期護理服務品質管理方面建立了標準,并嚴格監督長期護理保險的運營。
同時,政府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增加護理機構數量,滿足公眾需求。中國可以借鑒德國的經驗,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同時鼓勵多元化市場主體參與競爭,提升服務質量和效率。此外,德國重視控制長期護理保險成本的擴張,包括限制性的資格審查、給付標準設立上限等。中國可以借鑒德國的經驗,通過實施緊縮性的策略防止養老保險賬戶超支,保證收支的平穩運行。
商業險公司參與長護險體系方式
目前,中國商業保險公司參與長護險體系建設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通過與政府合作,商業保險公司可以參與長期護理保險的經辦服務,包括政策宣傳、申請受理、失能評估、費用審核、結算支付、協助機構管理、檔案管理等環節。相應合作有望減輕醫保系統壓力,并幫助商業保險公司建立相應險種的數據積累。
第二,商業保險公司可以研發長護險品種。一是基于團險模式下的“普惠型商業長護險”,以較低門檻承保大規模人群;二是基于個險模式下的“中高端商業長護險”,有助于滿足不同收入水平人群的長期護理需求。
第三,保險公司可以搭建長期護理綜合服務平臺,開展與長護險相關的失能狀態評估、護理服務協調、健康管理、產業融合等綜合性商業模式,有助于未來建立健全長護險體系化運營效率(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