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316.20文獻標識碼:A
引言
近年來,發達國家通過技術封鎖、產業鏈重構強化競爭優勢,我國亟需以設備更新為突破口突破高端裝備、新能源等“卡脖子”領域,推動產業鏈現代化并提升國際分工地位。同時,國內傳統產業面臨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產能過剩等壓力,“兩新”政策通過支持工業綠色化改造和消費升級,以設備更新激活企業投資、以舊換新釋放居民消費潛力,形成“供給端提質”與“需求端擴容”的協同效應,深化“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田學斌等,2025)。另外,“兩新”政策深度契合“雙碳”目標,通過提高新能源設備補貼標準、完善廢舊設備回收體系,倒逼鋼鐵、化工等高耗能行業低碳轉型,并加速新能源、再制造等綠色產業發展(王竟竟和許民利,2024)[2。這一政策組合既是破解短期經濟增長動能不足的應急之策,更是推動中國經濟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效益轉變的長遠布局,本質上通過“破舊立新”實現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系統性躍遷(雷英杰,2025)[3]。
2024年,我國圍繞擴大有效需求和投資,促進經濟轉型發展,大力推進實施“兩新”政策,獲得顯著成效,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中央財政投入的消費品以舊換新資金1500億元已基本使用完畢①,設備購置投資增長 15.7% ,家電類商品零售額增長 。2025年我國要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決策部署,河北省委、省政府印發了《河北省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實施方案的通知》,明確到2027年河北省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的總體思路和行動目標。河北省作為制造業大省,傳統產業占比高,工業領域設備存量規模大,但存在設備能耗高、性能落后等問題,制約了產業競爭力。河北省實施“兩新”政策不僅能促使企業淘汰落后產能、增強產業競爭力,還能有效刺激消費市場、拉動內需,促進資源循環利用,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史琳琰等,2023)[4。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充分釋放政策紅利,對推動河北省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宋平和李巍,2025)。當前河北省“兩新”政策已經取得一定的實施效果,但仍存在一系列現實堵點,因此,研究如何優化“兩新”實施策略,既是破解傳統產業升級瓶頸、釋放內需潛力的關鍵舉措,也是服務國家戰略、推動綠色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兩新”政策的意義與影響
(一)優化產業升級與供給質量,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兩新”政策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踐延伸,旨在通過技術升級與要素優化配置提升供給體系質量。一是推動要素配置改革。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擴大再生產理論強調通過技術迭代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將大規模設備更新直接作用于生產端,推動工業、農業等領域的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提高生產效率。二是推進結構性調整。“兩新”政策通過淘汰落后產能、擴大有效供給,解決供需錯配問題。家電以舊換新推動一級能效產品占比超 90% ,倒逼企業向高附加值產品轉型(唐仁敏,2025)。三是激發制度創新動力。通過財稅補貼、超長期特別國債等政策工具降低企業更新成本,利用財政貼息政策降低企業升級門檻,激發企業創新動力,形成“政策支持一技術投入一市場回報”的正向循環。這既是“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指導原則的實際體現,同時也體現了政府與市場關系的優化(申萌等,2019)凹。
(二)釋放消費潛力與投資動能,全方位擴大有效需求
政策以財政補貼激活居民消費升級需求,同時引導企業擴大有效投資,形成“需求牽引供給”的聯動機制(劉奕和王文凱,2024)[8]。一是激發消費潛能。根據凱恩斯主義需求管理的短期調控邏輯,需求側要注重結構性升級而非總量擴張。以舊換新政策直接撬動存量消費市場,降低消費者購置成本,激活居民對智能、環保產品的需求(洪銀興,2013)。二是有效拉動投資。設備更新政策撬動企業投資,帶動設備工器具購置投資大幅提升,形成“投資一消費”雙輪驅動,符合現代經濟增長理論中需求牽引供給的傳導機制。三是優化收入分配。政策通過就業促進與消費補貼提升居民購買力,推動中等收人群體擴大,是“共同富裕”目標下的需求側制度性改革的具體實現路徑。同時,政策向中小城市和農村傾斜,縮小城鄉消費差距,增強政策的普惠性(肖宏偉,2025)[10]。
(三)推動綠色轉型與循環經濟,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
“兩新”政策強調資源循環利用與低碳技術應用,契合綠色發展理念。通過加速淘汰高耗能設備并推廣新能源產品,形成“生產一消費一回收”閉環設計,降低全生命周期資源消耗,實現經濟增長與生態保護的平衡。一是推動產業綠色轉型。設備更新聚焦新能源汽車、節能家電等領域,大幅減少生產過程的碳排放。二是加速形成循環經濟閉環。“兩新”政策支持動力電池回收、廢舊家電拆解等循環利用體系,推行“反向開票”制度,規范資源回收稅收秩序,推動資源循環利用率提升。三是標準牽引升級。推動“兩新”領域標準提升行動方案明確的全部294項重點國家標準制定修訂任務落實,能夠有效推進汽車、家電、家裝等大宗耐用消費品質量和安全標準升級,倒逼產業技術升級,形成綠色供給與綠色消費的協同效應(陳璐萌,2025)[]
(四)內需驅動產業鏈協同升級,助力雙循環格局構建
“兩新”政策通過激活國內市場、促進產業鏈協同,支撐“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新發展格局(趙家祥和韓鵬飛,2025)[2]。一是強化內需體系。設備更新促進增強國內產業鏈韌性,消費品換新進一步擴大內需市場,同時,通過激活超大規模市場潛力,降低對外需依賴,夯實內循環基礎。二是提升產品國際競爭力。設備更新推動高端裝備制造和新能源產業發展,促進高新技術產品、“新三樣”產品出口競爭力提升,增強國內產業鏈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助力國際循環。三是提供開放型經濟支撐。“兩新”政策通過技術標準國際化和跨境電商平臺建設,促進內外市場規則銜接,為“雙循環”提供制度保障。
二、河北省“兩新”政策的實施效果
(一)投資拉動效應顯著
大規模設備更新帶來的投資顯著增加,相關制造業投資持續攀升。2024年1至11月,河北省實施“兩新”政策拉動全省投資增長2個百分點。全省156個設備更新超長期特別國債項目設備更新數量3.56萬套,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10萬噸。全省設備工器具購置投資同比增長 24.8% ,高于全省投資18.1個百分點,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取得積極進展③。2024年全年,河北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 7.5% ,工業投資增長 18.6% ,居全國第4位,高技術產業投資保持兩位數增長④
(二)消費潛能持續釋放
2024年,河北省汽車報廢、置換更新數量分列全國第3位和第2位,家電、電動自行車以舊換新分列全國第6和第1位。家裝以舊換新相關產品銷售超29.8萬筆,進度均位居全國前列。自2024年9月15日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加力實施以來,河北省開展消費品以舊換新促消費活動1.4萬多場次,拉動限額以上單位消費品零售額入統約698.97億元。全省超50萬人享受到汽車以舊換新政策紅利,近645萬人次參與家電以舊換新活動,占全省總人口的近 。截至2024年12月15日,河北省消費品以舊換新承辦企業達17293家,廣泛激活市場主體活力,各承辦企業產品銷售額共計764.19億元,占全國的
。2024年,河北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 5.5% ,增速高于全國( 3.5% )2個百分點,增速居全國第3位③。“兩新”政策有效帶動了生產、流通和銷售企業營收高速增長,帶動了行業就業和從業人員收入增長。
(三)產業升級與綠色轉型加速
河北省在“兩新”政策的推動下,通過財稅激勵、技術創新、產業鏈協同和綠色標準提升等多維度舉措,顯著加速了產業升級與綠色轉型進程。2024年1至11月,全省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 9.9% ,為產業轉型升級注人發展新動能。其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汽車制造業,金屬制品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分別同比增長 37.9% 、15% 、 11.2% 、 C
(四)經濟循環更加暢通
隨著“兩新”政策落地,經濟循環不斷加快,企業內需潛力有效激發,多產業物流需求聯動恢復、協同改善,物流運行保持較高活躍度。同時,廢舊設備和產品回收網絡不斷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水平不斷提升。2024年11月,河北省物流業景氣指數為53.49% ,較上月提升1.78個百分點,物流業進入高位運行區間。截至2024年11月底,全省報廢汽車回收拆解38.04萬輛,同比增長
三、河北省“兩新”政策實施的難點分析
(一)金融配套政策與市場變化存在時間差
河北省作為制造業大省,傳統產業占比高,工業領域設備存量規模大。隨著高質量發展深人推進,設備更新市場前景廣闊。但是企業設備更新具有一次性投入大、回報周期長的特點,尤其是中小企業面臨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另外,現有金融產品與服務模式創新不足,缺乏針對設備更新的專項貸款或低息融資渠道。盡管有超長期國債資金支持,但地方落實中仍存在貼息政策覆蓋面有限、審批流程復雜等問題。截至2024年末,河北省共有1275個項目納入工業和信息化部推薦清單,計劃總投資4872.4億元。其中,187個項目已獲得411億元貸款支持,760個項目正在對接,融資需求近540億元°。若政策銜接不暢或資金分配效率低,企業負擔可能加重。
(二)企業更新設備意愿有待進一步激發
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需投人大量資源。當前,技術創新不斷加快,行業競爭持續加劇,這些都給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能產生的效益帶來較大不確定性,風險較高。部分企業因設備尚可使用或擔心短期成本增加,更多中小企業在技術適配性和產能轉換上存在顧慮,企業更新意愿不足,對淘汰高能耗設備持觀望態度。另外,新設備應用配套不足,高端設備引入后,企業需配套技術人才和數字化管理能力,但部分企業缺乏相關培訓資源,導致設備利用率低或維護成本上升。
(三)政策執行與預期管理協同有待加強
一是跨部門協調難度大。設備更新涵蓋工業、農業、交通等10余個領域,涉及發改、財政、稅務、金融等多部門,但責任主體分散易導致項目落地效率降低。二是申報流程復雜。設備更新項目采取“地方審核、國家復核”機制,項目儲備常態化機制落地存在申報材料繁瑣、審批周期較長等障礙。三是統籌平衡難度大。針對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政府給予財稅支持,有可能加劇政府財政風險,企業盲目更新也可能增加經營成本,造成經營風險,這對政府和企業統籌平衡風險與機遇、當前和長遠提出挑戰。
(四)政策補貼機制與市場響應存在差異
一是補貼申領流程復雜。以舊換新政策覆蓋品類擴圍后,消費者需提交多類證明材料,老年人等特殊群體操作難度大,影響參與積極性。二是企業配套服務滯后。部分汽車4S店或家電賣場未完全打通“舊品回收一補貼申領一新品購買”全鏈條服務,導致消費者體驗不佳。三是區域與群體覆蓋不均。政策在農村和低收入群體中滲透率較低,雖然開展“七進”活動,但偏遠地區信息傳遞滯后,部分消費者對政策細則了解不足,導致政策紅利未能全面釋放。新能源汽車補貼力度較大,但建筑、農業機械等領域補貼政策吸引力相對不足,設備更新需求釋放不充分。
(五)回收循環體系與標準建設尚未同步
一是回收網絡不完善。盡管報廢汽車回收量大幅提升,但廢舊家電、電子產品的回收渠道仍依賴傳統個體回收商,正規回收企業覆蓋不足且報價偏低,導致大量廢舊家電及汽車流向街頭商販,正規回收與拆解企業面臨“貨源短缺”的困境,也存在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風險。二是再制造標準缺失。再制造產業雖被鼓勵,但節能降碳、安全標準等相關技術標準尚未完全統一,部分企業因缺乏規范指導難以規模化發展。三是針對正規回收與拆解企業的補貼政策落實不到位,企業運營成本高,生存壓力大,進一步削弱了其參與積極性(徐上,2025)[13]。
四、河北省“兩新”政策的優化策略
(一)完善金融支持體系,發揮資金撬動效應
設備更新具有一次性投入大、回報周期長等固定資產投資特征,傳統信貸產品難以覆蓋全部融資需求,亟需推進金融工具創新,形成多元化、可持續的融資體系(周躍輝和胡傳旭,2024)[4]。一是建立政銀企協同機制。進一步強化金融政策引導,整合財政、金融、產業資源,打造“政府引導、金融支持、市場運作”的設備更新投融資新機制。二是拓寬融資渠道。支持設備制造企業與金融租賃公司合作,采用“以租代購”“售后回租”等模式,為設備更新企業提供多種融資渠道,增強企業購置能力。同時,建議將融資租賃納入設備更新專項貸款貼息支持范圍,降低企業融資成本。三是設立“設備更新貸”專項產品。鼓勵金融機構,特別是地方城商行,設立專用于設備更新與技改項目的中長期專項貸款產品,利用人民銀行再貸款政策,給予企業優惠貸款利率,適度提高授信額度,延長還款期限,緩解企業購置設備資金壓力,適配企業現金流(郭子源,2025)[15]。四是探索綠色信貸與碳資產質押。節能減排設備的運營及低碳技術的應用,將為企業增加碳配額、污染排放權等權益,金融機構應將節能設備和低碳技術項目納人綠色信貸支持范圍,探索將碳減排效益、綠色認證、碳配額等新型資產作為合格押品,推動綠色信貸創新。
(二)增強企業主動性與創新能力,煥發市場主體新動力
在政策落實過程中,應充分調動企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防止急于求成,避免“一刀切”(解學梅和韓宇航,2022)[。一是政府部門要做好摸底和“上門服務”。實地考察企業現有的設備狀況,了解企業設備更新的計劃、面臨的困難和訴求,普及相關的支持政策。同時邀請專家指導,結合主要設備的更新周期和行業最新的技術發展方向,協助企業制定合理的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方案。二是加快建立市場化激勵機制。推廣階梯式稅收優惠政策,對淘汰落后設備、購置節能環保設備的企業,按投資額梯度減免企業所得稅。提高以舊換新相關技術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對再制造產品、循環利用資源的企業,按銷售額的一定比例返還增值稅,以利益驅動企業轉型。三是加強社會相關方協同參與。加強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的產學研合作,為企業轉型提供人才保障。探索建立人才“雙聘”制度,允許高校、科研院所技術人才保留身份參與企業技改,其成果納入職稱評審體系。高校、科研院所可以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和人才培養,企業可以為高校、科研院所提供實踐基地和科研經費,實現互利共贏。同時,發揮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的橋梁紐帶作用,定期組織會員單位開展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的調研、培訓和交流等活動,幫助企業獲取行業前沿技術和發展動態信息,制定行業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指南和標準,為企業科學決策提供參考。
(三)完善政策協同機制,提升實施效率
完善政策協同機制是破解“兩新”政策碎片化、低效化難題的關鍵。當前部門職責交叉、資金分散、執行滯后等問題嚴重制約政策效能,而河北作為工業大省,面臨綠色轉型與消費升級雙重壓力,亟須完善政策協同機制,提升“兩新”政策實施效率。一是加強跨部門協同。建立跨部門協調機制,成立省級“兩新”政策協調專班,整合發改、財政、商務等部門資源,形成政策合力,統一政策執行標準與流程,避免政策碎片化。明確職責分工,制定統一的技術標準、補貼規則和申報流程,避免企業“多頭申報、重復審核”。二是實行分級分類管理制度。根據行業差異制定分領域實施方案,建立項目儲備庫,動態調整支持重點,精準匹配需求。針對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對欠發達地區增設政策傾斜條款,確保資源均衡配置。三是數字化賦能流程簡化。推廣“反向開票”數字化平臺,實現資源回收交易全流程可追溯,并通過電子稅務局實現補貼申領“一鍵通辦”。建立跨部門協同管理平臺,整合發改、商務、稅務等部門數據,減少企業重復申報。利用數字化平臺實現補貼申領、審批全流程線上化,縮短政策落地周期。簡化設備更新和消費補貼的申報流程,推動“購車即享”“一鍵退稅”等數字化服務模式,減少企業和消費者的操作成本。四是建立動態評估與反饋機制。委托專業機構按季度監測核心指標,定期開展政策效果評估,針對執行堵點快速調整,建立“紅黃綠燈”預警機制。推廣彈性調整政策工具包,針對突發問題,預留應急資金池(魏玉坤,2025)[]。
(四)完善補貼機制,增強市場響應靈活性
完善“兩新”政策補貼機制是增強市場響應靈活性的核心抓手。當前補貼標準僵化、覆蓋范圍滯后于技術迭代和消費需求變化,亟須建立“差異化 + 動態調整”機制,為河北綠色轉型注入高效動能(唐飛等,2024)]。一是擴大補貼范圍。除現有品類外,針對“一老一小”這兩個重點群體的保障性消費需求,將老年人助力車、童車等民生保障類產品以及米面糧油等生活必需品納入政策覆蓋范圍,滿足家庭多樣化的消費需求,進一步激發消費活力。二是實行差異化補貼機制。對高價值設備更新提高補貼比例,對民生類消費品擴大覆蓋人群。引入“消費券 + 企業讓利”雙重激勵,通過政府、企業、廠家三方補貼疊加拉動銷售。對綠色低碳、智能化產品提高補貼比例,激勵消費者選擇高能效產品(張昊等,2024;楊愛峰等,2022)[19-20]。三是支持服務消費。針對餐飲、住宿、文化、旅游、體育、養老、托育等服務行業,出臺專項扶持政策,如稅收優惠、財政補貼等,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提升服務供給質量。鼓勵金融機構開發多樣化服務消費信貸產品,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需求。加大服務消費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完善文化場館、旅游景區、體育設施等,優化服務消費環境(李勇堅,2023)[2]。四是確保政策的持續性和穩定性。汽車、家電、數碼產品等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占有較大比重,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的有力實施,在一定時間內有效刺激了消費、有力拉動了內需,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預支了未來的消費預期。一旦政策停止實行,且沒有后續的其他政策強力支撐,相關產品的銷量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都會出現較大幅度下降,不利于經濟平穩運行。在“十五五”期間應繼續執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穩定地方政府和企業預期,讓政策能夠長期發揮促進消費的作用。
(五)健全回收循環體系,推動綠色可持續發展
健全回收循環體系能夠推動資源高效循環利用,降低產業鏈成本,培育綠色低碳產業,促進經濟轉型與“雙碳”目標銜接,同時以標準化建設提升產業競爭力,為“兩新”政策可持續實施提供長效支撐。一是完善回收網絡。建立全國性資源回收平臺,推動報廢汽車、動力電池等高效拆解與再利用。依托石家莊市試點經驗,建立覆蓋城鄉的逆向物流體系,支持企業建立“以舊換新一回收一拆解一再制造”閉環,重點完善紡織、電子等產業廢棄物回收渠道(劉萌,2025)[22]。二是推動二手商品交易與再制造產業健康發展。規范二手交易市場,加強平臺提供質檢、隱私清除服務,建立信用評價機制保障交易安全。支持對廢舊機電設備、動力電池等進行再制造和梯次利用。推廣“反向開票”標準化流程,降低再生資源企業稅務成本,并建設區域性廢舊物資分揀中心,規范資源回收稅收秩序(雷英杰,2025;石平和石松,2022)[23-24]。三是完善環保標準與監管體系建設。加快制定節能降碳、安全環保等強制性標準,淘汰落后產能,推動《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專項資金管理辦法》規范回收資金使用。嚴格規范危險廢物運輸及處理,打擊非法回收拆解行為,取締“作坊式”回收企業。建立全生命周期追溯系統,確保報廢設備合規處理,避免二次污染。四是加快循環經濟園區建設。建立“靜脈產業園”,集中處理工業固廢、電子垃圾等,推動形成“資源一產品一再生資源”閉環經濟模式,實現生活和工業垃圾變廢為寶、循環利用。構建園區智慧管理系統,搭建數字化管理平臺,實現能源、物流、排放數據的實時監控與優化。
注釋
① 資料來源:政府網,https://www.gov.cn/zhengce/202501/
content_6997457.htm。② 資料來源: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https://paper.people.com.
cn/rmrb/pad/content/202503/13/content_30061621.html。③ 資料來源:河北日報,深入開展“兩新”工作著力擴大國
內需求丨“兩新”政策落地顯效 潛在需求加快釋放,https://www.
dzxww.cn/hebeinews/2025-01-20/453742.html。④ 資料來源:河北日報,十年來最快增速!2024年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 7.5% ,河北交出工業高質量發展成績單,https://
hbxw.hebnews.cn/news/507071.html。
⑤ 資料來源:河北政協網,http://www.hebzx.gov.cn/system/2025/01/13/030325773.shtml。⑥ 資料來源:黃河新聞網,加碼綠色出行激活消費動能,https://finance.sina.cn/2025-03-16/detail-inepvezs0960756.d.html。⑦ 資料來源:河北經濟日報,深化“兩新”工作促進投資消費|河北:拉動消費近700億元以舊換新實現惠民生與促發展“雙豐收,https://hbjrb.com/system/2024/12/31/102017573.shtml。⑧ 資料來源:河北省統計局。⑨ 資料來源:中國雄安官網,https://www.xiongan.gov.cn/20241221/cf16d08979114c639a991b3500ba3c26/c.html。⑩ 資料來源:澎湃新聞,深入開展“兩新”工作著力擴大國內需求丨“兩新”政策顯成效,有力釋放內需潛力,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836020。① 資料來源:新浪財經,河北:2024年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5% 增速創10年來最高,htps://finance.sina.com.cn/jxw/2025-01-24/doc-inefzwna7275377.shtml。
參考文獻
[1]田學斌,王冬,武星.以舊換新補貼政策如何激發消費和投資活力[J/OL].經濟與管理:1-8[2025-06-03].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3.1032.F.20250530.1420.004.html.
[2]王競竟,許民利.回收目標責任制下閉環供應鏈的定價及以舊換新策略研究[J].中國管理科學,2024,32(11):298-311.
[3]雷英杰.五問“兩新”之一:更新換新,“新”在哪兒?[]·環境經濟,2025(5):12-17.
[4]史琳琰,張彩云,胡懷國.消費驅動型發展的理論邏輯、生成路徑及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啟示[.經濟學家,2023(2):35-44.
[5]宋平,李巍.“兩新”政策加力擴圍內需潛力持續釋放[N].河北日報,2025-01-13(6).
[6]唐仁敏.加力支持“兩新”工作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中國經貿導刊,2025(1):9-15.
[7]申萌,萬海遠,李凱杰.從“投資拉動”到“創新驅動”: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內生動力和轉型沖擊[].統計研究,2019,36(3):17-31.
[8]劉奕,王文凱.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理論邏輯與實踐進路[J].改革,2024(4):50-62.
[9]洪銀興.消費需求、消費力、消費經濟和經濟增長[].中國經濟問題,2013(1):3-8.
[10]肖宏偉.“兩新”政策推動經濟持續向好[].中國金融,2025(5):72-73.
[11]陳璐萌.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中國財政,2025(3):11-12.
[12]趙家祥,韓鵬飛.從煥新到煥能:“兩新”政策激活中國經濟雙循環密碼[J].中國經貿導刊,2025(5):21-23.
[13]徐上.五問“兩新”之三:廢舊物資去哪兒了?[].環境經濟,2025(5):24-27.
[14]周躍輝,胡傳旭.金融支持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中國金融,2024(18):35-36.
[15]郭子源.創新金融服務支持兩重兩新[N].經濟日報,2025-05-20(7).
[16]解學梅,韓宇航.本土制造業企業如何在綠色創新中實現“華麗轉型”:基于注意力基礎觀的多案例研究[].管理世界,2022,38(3):76-106.
[17]魏玉坤.“兩新”政策效應不斷顯現有力提振內需[N].新華每日電訊,2025-05-22(6).
[18]唐飛,代穎,王永龍,等.基于社會福利最大化的政府促
銷補貼政策選擇[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24,44(10):3280-3293.
[19]張昊,馮永晟,陳麗芬,等.如何推動綠色消費升級:電商策略性調價行為與節能產品需求特征[].管理世界,2024,40(7):103-128.
[20]楊愛峰,杜鳳嬌,孫三立,等.煥新計劃下考慮消費者細分的產品定價策略[].中國管理科學,2022,30(6):213-222.
[21]李勇堅.數字賦能服務消費:作用機制與政策取向[].國家治理,2023(19):38-45.
[22]劉萌.擴消費穩投資同步發力“兩新”政策持續顯效[N].證券日報,2025-04-07(A02).
[23]雷英杰.五問“兩新”之二:資金從何而來,如何監管?].環境經濟,2025(5):18-23.
[24]石平,石松.存在非正規回收企業競爭的廠商自主以舊換新策略分析[].系統工程學報,2022,37(1):12-22.
(責任編輯:高夢彤)
Research on the Implementation Status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Hebei’s“Two New”Policy TIANManxia12,XIE Yunzhe',YANG Jun'
(1.InstituteofFinance amp;Tradeand Digital Economy,Hebei Academy ofSocial Sciences,Shijiazhuang 050000, China;2.SchoolofPublic Administration,Southwestern Universityof Finance and Economics,Chengdu 610000,
China)
Abstract:The “Two New”policy is an economic stimulus initiative initiated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focusing on“large-scale equipment renewal”and“consumer goods trade-in”.It aims to achieve the high-qualitydevelopment by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promoting industrial upgrading,and facilitating green transformation.This policyrepresents amajor decision made bytheParty Central Commitee in lightof thecurrent overallsituation. From a micro economic perspective,the“Two New” policy can stimulate consumption vitality and drive the upgrading of the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benefiting both the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 sectors. Froma macroeconomic perspective,its implementation has significantlyboosted domestic demand,activated investment,and contributed to economic stabilization and recovery.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implementationof the “Two New”policy in Hebei Province,summarizes and analyzes its efects of implementation.In the meantime,this studyalso identifies practical diffculties inareassuch as financial support policies,in-depth corporate participation,policy system collboration,subsidy mechanisms and market responsiveness,and the construction of recycling systems.Therefore,continual optimization is needed including improving the financial support system,enhancing corporate initiative and innovation capabilities,strengthening policy synergy effects,increasing subsidy mechanism efciency,and refining the recycling system,with a view to enhancing the implementation effct ofthe“Two New”policy in Hebei Province,thereby advancing its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Key Words: “Two New” policy; Equipment renewal; Trade-in; Circular econo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