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061.3文獻標識碼:A
引言
馬克思指出,自然界提供勞動者本身肉體生存所需的資料,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來生活。21世紀以來,中國經濟加速發展。2010年,中國制造業首次超過美國,居全球第一位。依據中國統計公報和中國統計年鑒數據,2024年,中國能源消費總量為59.6億噸標準煤,鋼材產量為139967.4萬噸,水泥產量18.3億噸,分別是2000年的4.1倍、10.6倍和3.1倍。經濟的快速增長意味著中國必須從自然界獲得更多的自然資源。在這個過程中,資源能源的大量消耗導致中國資源能源短缺,較高的能源和部分礦產品對外依存度對中國經濟安全產生威脅。早期粗放的生產方式和外延式發展模式導致環境污染威脅加劇,人民的生產生活和健康受到影響。綠色化發展模式打破了傳統“資源一產品一廢棄物”的線性模式,構建了“資源一產品一再生資源”的閉環系統,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在要求[2]。
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是高質量發展。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基于此發展理念,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綠色化發展政策。在經濟領域,發布了指導重點工業領域減排的《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在社會領域,制定推動節約型機關、綠色社區等建設,引導公眾踐行低碳生活的《綠色生活創建行動方案》《綠色建筑創建行動方案》;在生態領域,制定了聚焦PM2.5治理的《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國家公園空間布局方案》等。通過大力推動綠色經濟發展,倡導綠色生活方式,持續改善生態環境,中國經濟、社會和生態的綠色化水平得到明顯提升。
自2015年將綠色發展納人“生態文明建設”整體框架以來,中國綠色化發展步伐逐步加快。學者們多從綠色化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綠色路徑、產業綠色化和數字化融合7-8]、工業綠色化協同創新、綠色創新與經濟發展耦合協調[0]、綠色化和城鎮化耦合協調[]、綠色經濟效率與社會公平績效耦合等層面對綠色化發展進行研究。這些研究主要從理論分析揭示綠色化的價值取向、實現綠色化的路徑選擇、橫向協調等內在邏輯關系,但對綠色化發展不同時期、不同地域差異性和發展趨勢的研究還不夠深入。我國地域遼闊,不同省份自然稟賦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各地綠色化發展的政策各有側重。在學者們分析綠色化發展路徑、動力來源、影響因素等基礎上,探索不同地域、不同省份綠色化發展在時空格局上的演變特征,對進一步提升不同地域間綠色化協同發展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一、指標體系構建、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一)綠色化發展水平測度
1.指標體系構建
綠色化概念的提出源于20世紀60年代的環境保護運動,當時綠色化重點關注工業污染治理和生態環境保護[13-14]。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提出,綠色化的內涵不斷豐富和擴展。目前,學術界普遍認為綠色化是指在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等多領域,以綠色理念為引領,通過實施綠色技術、綠色產業、綠色消費和綠色生活方式等措施,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社會全面進步和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綠色化發展是強調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協調推進的一種新發展模式[15-1]。因此,現有研究對綠色化發展水平的內涵解讀和指標體系構建大多圍繞經濟、社會、生態環境3個維度。其中,經濟是綠色化發展的重要基礎,通過提升經濟發展水平、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綠色經濟,推動經濟向綠色、低碳、高效方向發展;社會是綠色化發展的重要支撐,通過提升生活質量、優化人口結構和推動城市低碳發展,促進社會向綠色、可持續方向轉變;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綠色化發展的重要目標,通過優化能源結構、污染物減排和環境治理,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根據上述理論分析,基于綠色化發展的內涵和要求,遵循指標選取的典型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原則,建立基于綠色化發展“三大支柱”的測度框架,同時參考已有研究,以經濟綠色化、社會綠色化、生態環境綠色化為準則層,共選取26項具體指標,構建綠色化發展水平測度指標體系(表1)。其中,正向指標20項、負向指標6項。
2.數據來源
基于對中國綠色化發展水平數據可得性、一致性等綜合考量,本文選取2014—2023年31個省份(不含港澳臺地區)的年度數據作為研究樣本,考察綠色化發展水平及其趨勢。各指標原始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能源統計年鑒》《中國環境統計年鑒》以及各省份的統計年鑒。對個別缺失數據,利用均值法補齊。
3.熵權法
熵權法(EntropyWeight Method)是一種基于信息熵的客觀賦權方法,廣泛應用于多指標綜合評價,其權重完全基于數據本身的分布特征來確定,避免主觀因素的干擾,從而更加科學和客觀。熵權法的計算過程相對簡單,邏輯清晰,且容易理解和實現,適合在實際應用中快速操作。具體步驟如下。

步驟一:確定對象指標。設有 n 個評價對象,m 個評價指標,建立面板數據矩陣 X=(xtij) , t=1 2...,.10(年份), i=1,2,...,n (省份), j=1,2,...,m (指標)。其中,正向指標越大越好,負向指標越小越好。 max(xj) 和 mix(xj) 是第j個指標在全部年份和省份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步驟二:計算指標比重。對標準化后的數據ztij ,計算每個指標下各值的比重。分母為第 j 個指標在所有年份和省份的總和,體現面板數據的全局特征。


步驟三:計算每個指標的信息熵。信息熵 Ej 的取值范圍為[0,1],值越小表明該指標數據變異程度越大,提供的信息量越多。

步驟四:計算差異系數與權重。 dj 差異系數,將信息熵進行歸一化,可以得到每個指標的權重(表2)。
dj=1-Ej

4.TOPSIS法
TOPSIS(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toanIdealSolution)法是一種多屬性決策分析法,該方法根據評價對象與理想化目標的接近程度進行排序,求得各省份的綠色化發展水平。TOPSIS法的計算過程如下。
設有 Ωn 個評價對象, m 個評價指標,建立原始決策矩陣 A , aij 表示第 i 個省份的第 j 個指標值。
A=(aij)n×m
將 A 進行標準化處理,可得標準化矩陣K=(kij)n×m 。其中,效益型指標與成本型指標的標準化公式如下。


計算加權標準化矩陣 Z ,其中 W 為權重。
Z=(Zij)n×m=(wj?×kij)n×m
計算指標的正理想解 Z+ 和負理想解 Z- 。

max{z12,z22,zn2},…,max{z1m,z2m,znm})
Z-=(Z1-,Z2-,…,Zm-)=(max{z11,z21,zn1},
max{z12,z22,zn2},…,max{z1m,z2m,znm})
計算第 i(i=1,2,…,n) 個評價對象與最大值、最小值的距離和相對貼近度。 Di+ 代表與正理想解的距離, Di- 代表與負理想解的距離, Ci 表示各評價對象與正理想解的接近程度。



計算得出第 i(i=1,2,…,n) 個評價對象的得分,并將其歸一化, Ci 值越接近1,表示評價對象越接近正理想解,發展水平越高; Ci 越接近0,表示越接近負理想解,發展水平就越低。
(二)綠色化發展水平地域差異
1.標準差橢圓
標準差橢圓(StandardDeviationEllipse)是一種用于分析空間數據分布特征的工具,能夠從全局角度定量描述數據的中心性、離散性、方向性和空間形態。它通過生成一個橢圓來直觀展示中國綠色化的分布范圍、主要方向和離散程度。其計算步驟如下。
步驟一:計算標準差橢圓中心點 (Xw,Yw) ,其中,
是第 χj? 個省份的地理坐標, Wi 是第 Φi 個省份的綠色化發展水平指標值。

步驟二:計算橢圓的旋轉角度 θo
(1)計算相對坐標。

(2)計算相關量。



(3)計算旋轉角度。


步驟三:計算橢圓的長短軸標準差 δx 和 δy 。


計算出加權標準差橢圓的橢圓中心、旋轉角度、長短軸標準差,將這些參數用于繪制標準差橢圓,以直觀地展示中國綠色化的空間分布特征,包括中心位置、方向性和離散程度。
2.核密度估計
核密度估計(KernelDensity Estimation)是一種非參數的統計方法,用于估計隨機變量的概率密度函數。它在每個數據點周圍放置一個平滑的核函數,并匯總這些核函數的貢獻,從而生成一個平滑的概率密度曲線,以示中國不同年份綠色化發展水平的不均衡特征。其計算公式如下。

h=1.06×σ×n-1/5

其中:
是估計的概率密度函數; Ωn 是樣本量,即31個省份; h 是帶寬,是用于控制核密度函數的重要參數; Xi 是第 χj? 個省份的綠色化發展水平觀測值, σ 是樣本標準差; K(x) 是核函數,采用高斯核函數表達,這樣能夠用比較平滑的曲線描述2014—2023年的數據。
二、結果分析
(一)中國綠色化發展水平總體特征
2014—2023年,中國綠色化發展水平呈穩定上升態勢(圖1)。2014年,中國綠色化發展水平為0.19,2022年緩慢上升到0.24,其年均增長速度為 2.63% 。2023年,中國綠色化發展水平快速上升,達到0.34,增幅為 41.7% 。
從準則層看(圖2),經濟綠色化發展水平從2014年的0.18逐步上升到2022年0.27,年均增長率為 4.61% ,2023年下降為0.26,下降幅度為-3.70% ;社會綠色化發展水平從2014年的0.14上升到2022年的0.18,年均增長率為 2.83% ,且2023年急劇上升為0.38,上升幅度為 111.11% ,增幅翻番。生態環境綠色化發展水平呈“箱體震蕩”形態,平均水平保持在 0.46 。其中,2016年生態綠色化發展水平最高,達到0.49,2020年最低,下降到0.40,波動幅度位于平均水平的 106.52% 和86.96% 之間。
從各省綠色化發展水平看(圖3),2014—2023年,綠色化發展平均水平超過0.3的省份有6個,分別是廣東(0.48)、江蘇(0.42)、北京(0.37)、上海(0.33)、山東(0.31)和浙江(0.30),這是中國綠色化發展水平的“第一梯隊”。綠色化發展平均水平位于0.200~0.299的省份有11個,分別是河南(0.27)、天津(0.25)、四川(0.24)、福建(0.23)、安徽(0.23)、湖北(0.23)、河北(0.22)、重慶(0.22)、湖南(0.21)、江西(0.21)和陜西(0.20),這是中國綠色化發展水平的“第二梯隊”。其余14個省份位于0.100~0.199,是中國綠色化發展水平的“第三梯隊”。


(二)中國綠色化發展水平的時空格局分析
本文選取2014年、2017年、2020年和2023年4個比較有代表性的年份進行分析。
首先,從整體看,標準差橢圓主要分布在胡煥庸線(黑河一騰沖)的東側,說明我國綠色化發展水平總體呈“東高西低”的空間格局。標準差橢圓的面積不斷擴大,從2014年的354.65萬平方千米擴大到2023年的361.85萬平方千米,周長也小幅度增長800.52千米,表明中國各省份的綠色化水平呈現分散化趨勢。

其次,從標準差橢圓圓心的位移看,2014年中國綠色化發展水平數據的圓心位于河南省南陽市社旗縣境內,然后逐漸向西南方向移動,2020年,圓心位移至南陽市宛城區境內,2023年,圓心再次向東北方向移動,但位置依然在宛城區境內。這說明2014年起,中國東部省份綠色化水平較高,2014—2020年,中國西南部省份綠色化水平持續領先全國,2020—2023年,中國東北部省份綠色化速度反超西南部省份。
再次,從標準差橢圓長軸、短軸的長度看,2014一2023年,標準差橢圓長軸的長度增長了1.70% ,說明中國南北部省份綠色化水平的不均衡程度增加。短軸長度基本沒有變化,說明東西部省份綠色化發展基本同步。
最后,從標準差橢圓角度的旋轉看,中國綠色化水平呈現南部高、北部低的分布形態,說明綠色化發展水平較高的省份絕大多數分布于中國南部。2014—2023年,標準差橢圓的角度由72.14°旋轉到 75.64o ,表明中國西南部省份綠色化發展水平高于東北部省份。
綜合以上數據說明,中國綠色化水平提高了,但地域不均衡性隨之增加,且南北省份之間綠色化發展水平的差距有所擴大。
從準則層的主要指標看,經濟綠色化、社會綠色化和生態環境綠色化呈現不同的發展趨勢。三個準則層指標的綠色化水平整體呈現東南部高、西北部低的分布特征,在發展趨勢上有所區別。
從標準差橢圓的面積和圓心看,2014—2023年,經濟綠色化標準差橢圓的面積向西南方向收縮,表明經濟綠色化逐步向中國西南部集中。經濟綠色化標準差橢圓圓心位于河南省南陽市社旗縣境內,2023年逐步向東南方向移至河南省南陽市桐柏縣境內,表明2014—2023年,中國東南部經濟綠色化發展水平明顯提升。相對2014年,2023年社會綠色化標準差橢圓的面積沿東北一西南方向擴大了 7.28% ,周長增加了 3.92% ,說明中國社會綠色化正在向東北和西南不斷擴散。2014年,社會綠色化標準差橢圓的圓心位于河南省南陽市社旗縣境內,2020年,向西南方向移至南陽市鎮平縣,2023年,再次向東北方向移至南陽市南召縣,說明2020年前中國西南部社會綠色化水平發展較快,之后東北部發展較快。相對2014年,2023年生態環境標準差橢圓的面積沿西部方向擴大了 3.03% ,周長增加了 1.84% ,說明中國生態環境綠色化正在向西部不斷擴散。2014年,生態環境標準差橢圓的圓心位于河南省南陽市方城縣境內,2023年向西移至鎮平縣,表明中國西部省份生態環境綠色化發展較快。
從標準差橢圓長軸、短軸和旋轉角度看,經濟綠色化標準差橢圓的長軸和短軸分別縮短了4.39% 和 2.23% ,說明中國經濟綠色化水平的集中度提升了。經濟綠色化標準差橢圓的旋轉角度從72.02°旋轉到 72.46o ,表明中國東南部經濟綠色化發展速度稍高于西北部。社會綠色化標準差橢圓的長軸長度增加了 5.06% ,短軸長度增加 2.18% ,說明中國社會綠色化發展水平的不均衡程度在增加,尤其是東北部和西南部社會綠色化發展水平的差距拉大。社會綠色化標準差橢圓的旋轉角度從70.64°旋轉到 76.03o ,表明中國東南部社會綠色化的發展速度高于西北部。生態環境綠色化標準差橢圓的長軸增加了 2.84% ,說明中國東北部與西南部生態環境綠色化發展水平的差距也在拉大。同時,短軸長度基本沒有變化,說明西北部和東南部生態環境綠色化水平保持同步提升。生態環境綠色化標準差橢圓的旋轉角度從74.41°旋轉到76.35o ,表明中國東南部生態環境社會綠色化的發展速度略高于西北部。
(三)中國綠色化發展水平的地域差異分析
繪制2014年、2017年、2020年和2023年中國綠色化發展水平的核密度曲線(圖4),通過密度曲線的單峰多峰分布狀態、寬度及其位移,以及拖尾和偏態方向的變化,分析中國綠色化發展水平的地域差異。
從峰的分布形態分析,曲線在2014年主要呈現單峰形態,峰高較高,峰寬相對較小,表明當時中國各省份綠色化發展水平普遍較低,且省份間差異較小。之后逐步向右移動,高度有所降低,逐步呈現雙峰或多峰形態,表明此階段中國各省份綠色化發展水平逐步提升,但出現分化趨勢,形成“高一中一低”梯隊。2023年,依然呈現多峰形態,主峰向右移動明顯,且峰值相對較低,分布寬度變寬,這表明中國整體綠色化水平顯著上升,但各省份綠色化發展水平的不均衡性明顯增加。
從曲線拖尾的形態和曲線偏態變化分析,2014年,曲線沒有明顯的左拖尾,說明大多數省份綠色化發展都比較落后。2020年,曲線左拖尾和右拖尾均有增長,表明部分綠色化發展緩慢的省份逐步“掉隊”,少數省份領先。2023年,左拖尾更明顯,右拖尾顯著延伸,表明綠色化發展“掉隊”的省份與全國平均水平差距更大,領先省份的領先優勢也更明顯。2014年、2017年、2020年和2023年,四個年份均呈顯著右偏態,這意味著多數省份綠色化發展水平低于全國平均值,少數領先省份拉高了整體水平。

三、結論與優化策略
(一)結論
整體看,中國綠色化發展水平呈穩定上升趨勢,但不同地域和不同省份的發展趨勢存在一定差異。一是在時空格局上,中國綠色化發展水平呈“東高西低、南高北低,整體穩步提升”的時空分布特征,以及發展領先省份主要集中于中國東南部、發展緩慢省份主要集中于西北部的空間聚集特征;二是在地域差異上,中國綠色化發展的不均衡性不斷增大,東北部與西南部、東部沿海與西部間綠色化水平的差距是形成空間差異性的主要因素;三是在準則層表現上,雖然經濟綠色化發展水平日益趨同,但社會綠色化和生態環境綠色化發展水平日益不均衡,中國南部高、北部低的空間格局基本形成。各省份綠色化獨立發展傾向明顯,例如,廣東省綠色化發展水平一直處于全國第一梯隊,而相鄰的廣西、湖南和海南則處于第三梯隊,且差距越來越大。
(二)優化策略
為實現全國綠色化快速、協調發展,基于中國綠色化發展水平的時空格局和演變趨勢,提出以下優化策略。
第一,加大對中國北部和西部省份的支持力度。國家應制定完善促進落后地區加快綠色化發展的規劃或行動方案,從財政傾斜、綠色金融、產業扶持、教育支持和生態補償等多個方面幫助落后地區加快綠色化發展。
第二,促進相鄰省份間的協同發展。廣東、江蘇、北京、上海、山東和浙江綠色化發展水平相對較高,各準則層分項測度結果也居全國前列。這些省份周邊都分布著綠色化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的省份,通過加強領先省份與落后省份間產業鏈延伸、科技創新合作、人才交流培養和技術轉移擴散等途徑,積極發揮先進省份的空間“溢出效應”,輻射帶動相鄰省份綠色化發展,構建高水平、高質量協同發展格局。
第三,構建橫向幫扶機制,推動邊疆、民族省份綠色化加速發展。多數邊疆、民族省份綠色化發展水平相對較低,且呈集中連片式分布形態。這些地方經濟發展基礎相對薄弱、社會和生態綠色化發展技術落后、資金和人才短缺,獨立發展難度大,必須借助外力加快其發展。基于此,構建省際橫向幫扶機制,領先省份利用產業引領示范、技術轉讓、人才培養等途徑,帶動落后省份嵌人領先省份的產業體系,完善“自我造血”功能。同時,憑借自然稟賦,發掘特色產業,培育新質生產力,縮小與領先省份的差距,實現全國綠色化發展水平均衡增長。
參考文獻
[1]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孫博文.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內在邏輯、任務要求與政策取向[].改革,2023(10):60-73.
[3]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5]林柏.探解“綠色化”:定位、內涵與基本路徑].學習與實踐,2015(9):69-73.
[6]曾凡銀.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綠色路徑[J].學術界,2023(1):65-72.
[10]潘慶婕,趙守國.中國綠色創新與經濟發展耦合協調性測度與評價[J].科技管理研究,2023,43(3):215-222
[8]李旭輝,陳夢偉,朱啟貴.中國農業數字化綠色化協同發展的時空格局及收斂性分析[].中國軟科學,2024(8):110-121.
[11]徐維祥,王敏吉,鄭金輝,等.長江經濟帶城鎮化與綠色化耦合協調的時空演化特征及驅動因素[.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23,32(8):1561-1572.
[4]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5-05-06(01).
[7]任曉剛.產業綠色化數字化融合發展的內在邏輯、重點布局與路徑突破[].中國流通經濟,2024(9):3-13.
[13]CARSON R.Silent Spring[M].Boston:Houghton Mifflin, 1962.
[12]趙敏,辛沛祝,白楊.高質量發展背景下中國省域綠色經濟效率與社會公平績效耦合性研究[.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24(3):39-49+114.
[9]石風光,周明,許彬.中國工業綠色化協同創新生產的動態空間計量[J].科研管理,2023(7):60-72.
[14]BOULDING K E.The Economics of the Coming Spaceship Earth.In Environmental Qualityina Growing Economy[M].Baltimore: JohnsHopkinsUniversity Press,1966.
[15]劉方媛,崔書瑞.東北三省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綠色化的“五化”測度及其協調發展研究[].工業技術經濟,2017,36(8):35-42.
[16]鄭尚植.習近平“五化協同”的內在邏輯與系統論解析]財經問題研究,2016(9):8-9.
(責任編輯:李娟)
The Spatiotemporal Pattern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of China’s Green Development Level
LI Shufeng',LI Xinya2
(1.National Governance Department,PartySchoolof theCPC Hebei Provincial Commitee,Shijiazhuang 050061, China; 2.Sydney Smart Technology College,Northeastern University, Qinhuangdao O66O04, China)
Abstract:A comprehensive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level and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green developmen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for the complete,accurate,and comprehens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development philosophy and the promotion of high-qualitydevelopment in China.By constructing an indicator system based on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economic greening,social greening,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greening,and using methods such as entropy weight method,TOPSIS method,standardized elipse,and Kernel densityestimation,this studydeeplyanalyzes thespatiotemporal patem,regionaldiffrences,and evolutionarytrends of China’s green development level.This study finds that the level of green development in China presents a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of“highintheeast,lowinthe west,high inthe south,andlowinthe north, steadily improving overall”,and the regional imbalance of green development continues to increase.Based on the above conclusion,it is recommended to implement development strategies such as increasing support fornorthern and western provinces in China,promoting collaborated developmentbetween adjacent provinces,and establishing horizontal assistance mechanisms so as to achiev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greening.
Key Words: China; Green development; Spatiotemporal pattern; Evolutionary trend; Optimization 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