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019.6文獻標識碼:A
優化營商環境一直是區域競爭的常規路徑和核心主題。優化營商環境雖然主要表現為一系列新制度安排或制度變革,但新制度安排的具體實施效果卻需要區域文化觀念的“配套支撐”。從實踐來看,區域營商環境優化在欠發達地區或親商意識弱的地區往往會受到當地文化觀念的隱形制約,新制度安排在當地根深蒂固的舊文化觀念的掣肘下其實施效果會大打折扣。優化區域營商環境不僅要關注制度層面的“有形之手”,也要關注文化層面的“無形之手”,本文圍繞制度安排(正式制度)和文化觀念(非正式制度)的辯證關系對區域營商環境優化中文化觀念“慢變量”的隱形制約開展相關研究。
一、文化觀念隱形制約的制度經濟學等理論闡釋
新制度經濟學把制度分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兩大類。正式制度是指有形的政治、經濟、社會、法律等領域的各種條文式制度,是對社會成員行為的外在強制約束;非正式制度主要指無形的社會習俗、行為習慣、道德規范、信仰和意識形態等方面在社會成員之間形成的非條文式共識,是依靠內心自省自覺的內在心理約束和傾向。正式制度是人為設計和外部安排的“硬制度”,非正式制度則是自然演化和內生形成的“軟制度”,文化觀念是非正式制度的根基和主體。
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是緊密相連、互動互生的。首先,非正式制度是構筑正式制度的文化心理和觀念基礎,任何正式制度的有效實施都離不開非正式制度的“配合”,如民主制度要以民主意識為基礎,法律制度要以守法意識為保障。非正式制度與正式制度相符時就能推動正式制度的有效實施,反之就會使正式制度的實施大打折扣甚至形同虛設。基于文化觀念的非正式制度也在相當程度上影響著正式制度的動態演變和發展方向。從制度起源看,非正式制度是正式制度產生的前提和基礎,是在一定的社會習俗、行為習慣、文化信仰等非正式制度的基礎上形成的政府、法律和經濟等正式制度。其次,在制度的形成與演變中,基于自然演化和內生形成的非正式制度的確立和演變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是根植于當地歷史文化傳統的具有較大穩定性的無形積淀,是制度結構中的“慢變量”,即非正式制度的“慢變量”屬性基于文化觀念的“慢變量”屬性,而基于人為設計和外部安排的正式制度則是可在短期內確立和變化的“快變量”,前者的變化明顯慢于后者,且在后者已經發生變革的新制度框架下仍會長期頑固地拒絕改變或步履瞞跚。雖然非正式制度的變化慢于正式制度的變化,但正式制度的變化仍會對非正式制度的變化產生反作用,兩者在確立和演變上互動互生,一定的正式制度會通過對社會行為的強制約束漸進地改變文化心理和觀念基礎,并逐步培育新的社會行為習慣和文化觀念,通過破舊立新,潛移默化地形成一種新的非正式制度。
制度結構中的正式制度因其“快變量”屬性而容易跨地域模仿或輸入,這實際上就是正式制度的跨地域引進,而非正式制度因其根植于當地歷史文化傳統的“慢變量”屬性而不易奉行跨地域“拿來主義”,這樣模仿或輸入后的正式制度,因得不到原對應的非正式制度的“配合”,從而難以有效實施并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制度配套使用是新制度經濟學的一個重要命題,正式制度只有在被當地認可,即與當地文化觀念相容的情況下才能有效實施。模仿或輸入正式制度需要非正式制度的支持,否則會出現已改變的正式制度與未變化的非正式制度之間的偏離與沖突,導致模仿或輸入的正式制度因缺乏配套支持而在當地“水土不服”。國際競爭在很大程度上是制度競爭,先進制度有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要素使用效率、吸引要素流入等制度競爭優勢,對先進制度的模仿或輸人是制度競爭的重要路徑。發達國家與先進制度的自然聯系會產生模仿與學習效應。但實踐證明,發展中國家模仿或輸入發達國家的先進制度在具體實施中往往是扭曲變形或低效的,因制度模仿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制度輸人國的相關配套制度要素,尤其是對制度輸入的社會認可度,制度輸入國的文化觀念等非正式制度無形因素決定了輸入的制度與當地人文環境的相容性,而某些發達的移民國家的制度輸入之所以成功,得益于伴隨移民而來的與原有制度相對應的文化輸入,也就是先進制度與其在制度母國相伴相容的文化習性的整體配套輸入。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社會科學界越來越關注文化這一“慢變量”對發展和制度的影響,逐漸形成了一個“文化為本”的發展范式和制度范式,社會科學界越來越多地運用文化因素來研究、解釋各國的現代化成敗,揭示了各國和各民族的文化價值觀與其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著強有力的聯系。一些研究得出了“文化使局面不一樣”的結論,一種注重發展中國家文化和文化變革的新思潮開始涌動于世界各地。從實踐層面來看,在拉美的一些發展中國家,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行動起來倡導進步的文化價值觀并在各領域開始實施,一些專業人士甚至成立專門機構來推動旨在促進經濟社會進步的文化變革。邁克爾·波特成立的重點為發展中國家提供競爭力建議的咨詢機構,在實踐中也很快意識到,發展中國家競爭力提升的首要障礙是一些植根于文化價值觀的“無形”因素,為此還專題研究了文化價值觀如何影響經濟進步。在匯集世界頂尖發展研究學者觀點的《文化的重要作用一一價值觀如何影響人類進步》一書中,“文化是制度之母”甚至成為該書的點睛之筆。該書指出,對一個社會的成功起決定作用的是文化,制度變更雖在短期內可由政治促成,但制度要真正發揮效力須輔之以文化變革,一些發展中國家復制模仿發達國家制度失敗的根源在于“文化抵抗”,即只有制度的“硬件”(條文和機構)而缺乏制度的“軟件”(文化觀念支撐)。但該書也指出,文化價值觀是會變化的,盡管在多數情況下變化緩慢,且文化并非孤立的自變量,制度、經濟社會進步可以影響和改變文化,并列舉了經濟發展對一些發展中國家國民的文化價值觀產生重大影響的文化觀念變革案例。
二、對區域營商環境優化中文化觀念隱形制約的基本分析
從表層看,以正式制度顯性競爭為主體的制度競爭是區域營商環境競爭的主體,但基于制度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區域文化觀念的傳統根性和歷史積淀不僅是制度先行區域制度生成和演進的前提和基礎,還會對制度跟進區域有效模仿或輸入制度先行區域的先發制度構成隱形制約。
(一)區域比較視角:對文化觀念隱形制約的
橫向對比
國內區域營商環境的比較分析一般是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的橫向對比。區域營商環境的制度競爭在發達地區主要表現為正式制度的自主創新,在欠發達地區則主要表現為對發達地區的制度模仿或輸入4,即通過跨區域移植引進發達地區先發的正式制度為己所用,但總體上一直處于對發達地區制度跟進的后發狀態。欠發達地區從發達地區的制度模仿或輸入改善了當地的營商環境,尤其是通過簡化辦事流程等易復制的表層環節明顯提升了區域政務服務效率。但因這種制度模仿或輸入是單一的局部模仿或輸入,而非配套的整體模仿或輸入,主要模仿或輸入的是正式制度這一“快變量”,而難以模仿或輸入發達地區的區域文化觀念等“慢變量”,這就使得模仿或輸入的正式制度因缺乏制度文化配套而難以充分發揮其效力。從營商環境的區域文化觀念這一深層視角來看,欠發達地區的親商意識相對薄弱,這一根植于當地歷史文化傳統的文化觀念“慢變量”在制度模仿或輸入后跟不上正式制度這一“快變量”的變化。當地政府可一蹴而就地出臺優化營商環境的規章制度,但當地轉變不合時宜的舊觀念、形成合乎潮流的親商意識則要經歷一個較長的過程,這樣就對區域營商環境的制度競爭構成了隱形制約,制度模仿或輸入后的實際效能與其在移出地的效能相比總有一些顯而易見的差距,或者說制度模仿或輸入因文化觀念“慢變量”的隱形制約而遠未達到預期效果。
欠發達地區文化觀念“慢變量”對區域營商環境優化的隱形制約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營商環境優化進程缺乏“速度”。欠發達地區缺乏發達地區那種改革創新、敢為人先的意識,在營商環境優化上大多表現為對發達地區相關舉措的亦步亦趨或模仿跟進,很少有在全國范圍內引領性、突破性的環境優化舉措。二是營商環境優化內容缺乏“精度”。欠發達地區營商環境優化內容總是有著不同程度的形式主義,難以精準對接企業的真實訴求與痛點,比如對發達地區政務服務流程再造等制度模仿或輸入,往往因缺乏用心的細節設計而未能提升便利性。三是營商環境優化氛圍缺乏“溫度”。欠發達地區營商環境優化氛圍突出體現為缺乏發自內心的服務意識,在服務效率、服務態度和服務細節方面明顯欠缺。這些與發達地區營商環境優化的“速度差”“精度差”和“溫度差”均源于欠發達地區區域文化觀念“慢變量”的隱形制約,即不敢率先作為、不會用心作為和不愿積極作為,其營商環境優化大多只是在區域發展和招商競爭壓力下在制度上的被動改變,未必是根植于區域親商文化觀念的主動作為
(二)結構分析視角:對文化觀念隱形制約的內部分析
區域營商環境優化是個系統工程,既要整體考慮、統籌謀劃,又要結構分析、精準補缺。從服務主體來看,區域營商環境優化不僅包括組織領導機構科學地謀劃推動,更包括與企業接觸最頻繁、最直接的基層部門高效、細致而周到的服務;從服務客體來看,區域營商環境優化不只是對大企業的服務,也包括對廣大中小微企業的服務,即覆蓋區域內全部的大中小市場主體;從要素供給來看,區域營商環境優化覆蓋全要素,不僅包括生產經營要素,也包括生活和生態要素,甚至區域社會氛圍、文明素養等也是營商大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
區域文化觀念的隱形制約突出表現為區域親商意識對區域營商環境的深層影響,可從服務主體、服務客體兩個層面進行結構分析。
1.從服務主體來看,主要表現為基層工作人員的“基層梗阻”
區域親商意識最直接地反映在為市場主體提供服務的基層工作人員的行為上,因基層工作人員根植于當地社會環境,其行為表現最能反映當地親商意識的強弱。基層工作人員直接服務市場主體,是市場主體接觸最多的政府工作人員,也是當地政府服務市場主體制度和政策的落地者和日常服務者。其對市場主體的服務效率和服務態度最直觀地展現了當地營商環境形象,直接影響到市場主體對當地營商環境的整體認知,是觀察當地營商環境和區域親商意識的最佳“窗口”
基層工作人員的行為既可讓市場主體輕裝前行,也可讓市場主體步履維艱,當地傾力打造的營商大環境有可能會因某個基層人員某次辦事不力而受損,其負面作用不可小。基層工作人員的行為可從兩個方面產生負面影響:一是敷衍推逶甚至有意刁難,直接影響項目推進或企業正常運營大事,進而對當地營商環境造成惡劣影響;二是工作效率低下、服務態度生硬,使市場主體的心理體驗不佳,這同樣影響到其對當地營商環境的感受。前者是基層工作人員“基層梗阻”的典型行為,也是容易發現并及時矯正的“顯性”行為;后者是不易察覺和評估的“隱性”行為。有些事情的辦理尺度本身就有彈性空間,辦事人員的服務態度也有很大差別,這類細微行為和態度雖瑣碎隱秘,卻最能反映當地的營商態度是親商還是輕商,其對營商環境的影響是長遠的、基礎性的和深層次的。
從實踐來看,區域親商意識弱造成的“基層梗阻”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當地優化營商環境的文件和工作部署在基層很難不折不扣地落地,“人人都是營商環境、事事關系營商環境”“保姆式”“店小二式”服務大多只停留在當地組織領導機構的文件里,難以轉化為基層工作人員的自覺行動。而市場主體觀察營商環境,不僅關注制度文件等書面條文,更注重與基層工作人員互動時的具體辦事體驗;二是招商引資引來的項目在落地和隨后具體運營中,常因某些基層工作人員的掣肘而難以順利推進。一些入駐開發區(園區)的招商引資項目在具體事務辦理時,基層工作人員敷衍應付、刁難阻礙甚至吃拿卡要等亂象時有發生,即使是某些重點項目也會在具體推進中遇到“基層梗阻”,造成一些具體項目需要上級領導直接介人才能破障前行。此外,區域親商意識的隱形制約不僅體現在基層工作人員的行為上,也會反映在組織領導部門優化營商環境的制度設計上。主要表現在很難真正站在“商”的角度設身處地考慮市場主體需求,制度設計常常難以精準匹配市場主體的真實需求。
2.從服務客體來看,主要表現為對市場主體的“重大輕小”
從服務客體來看,區域親商意識最直接地反映在對眾多中小市場主體的服務上,因各地對少數大市場主體的服務更多源于其對GDP貢獻的外在驅動,而非根植于當地親商意識的內在動力。只有對GDP“單體”貢獻不突出的眾多中小市場主體的服務,才是擺脫GDP驅動、真正根植于當地歷史和文化傳統的親商意識的表現。對這類主體的服務質量,才是真正衡量當地親商意識強弱的標準;而眾多中小市場主體對當地營商環境的體驗和感受,更是衡量區域營商環境好壞的最佳“測溫器”。
議”等特殊方式,為大企業大項目量身打造優質小環境。這種特殊優質服務不僅能促使大企業繼續增資,還能吸引其他大企業大項目的入駐。區域親商意識弱的地區,在服務大企業或引進大項目時,總會通過地方高位推動,專門創造一個與區域親商意識無關的小環境。但反觀中小企業或項目的服務,卻常因缺乏區域親商意識支撐而明顯欠缺。由于GDP貢獻權重的明顯差異,“重大輕小”的服務“溫差”事實在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只是在區域親商意識弱的地區表現更為明顯。“重大輕小”不僅會損害中小市場主體這一大眾創業的主體和本土大企業生成的后備力量,更重要的是中小市場主體對當地服務的感覺會延伸影響到對當地營商環境的整體觀感,尤其在當今自媒體、短視頻盛行的時代,某個小微市場主體的親身經歷通過網絡傳播產生的“蝴蝶效應”,都會在短時間內影響當地營商環境形象。比如,某些地區對小微企業的生硬執法或貼心服務等小事,就能形成足以影響當地營商環境形象的輿情效應。
區域營商環境是一個覆蓋區域內全部大中小市場主體的整體環境。少數大市場主體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貢獻權重較大、支撐效應顯著,對其給予政策傾斜和優質服務無可厚非。但同時也須兼顧當地眾多的中小市場主體,因為區域營商環境形象本質是涵蓋各類市場主體的整體體驗,對眾多中小市場主體的服務也是區域營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營造整體體驗良好的區域營商環境,就不能忽視眾多中小市場主體的實際需求。區域營商環境優化要做到既“重大”又不“輕小”,對大市場主體和中小市場主體的服務可以存在合理“溫差”,但不能出現顯著失衡。
從實踐來看,各地普遍重視對大企業大項目的服務,即使區域親商意識弱的地區,在GDP政績驅動下,也會通過地方一把手直聯、“一事一
三、區域營商環境優化中破除文化觀念隱形制約的主要路徑
國內外實踐證明,忽視區域文化觀念土攘的隱形制約、僅靠正式制度的模仿或輸入,無疑是“照貓畫虎”式的膚淺之舉。國際研究表明,任何制度都是對特定文化觀念的表達,文化觀念甚至具有“制度之母”的強大力量。唯有基于文化觀念共識的制度變革,才能充分發揮其效能。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實踐證明,區域經濟發展不僅取決于資本、技術、政策、地理等顯性因素,也取決于區域歷史文化、商業傳統等隱性因素。根植于區域文化的觀念差異,是區域經濟發展落差形成的隱性變量。地理區位、政策加持的不同,只是區域發展差距的表層原因,根植于當地民眾之中的骨子里的文化觀念、親商意識,才是區域發展差距的深層邏輯,更是營商環境治理的“環境之本”。親商意識的差距,正是欠發達地區落后于發達地區的本源性因素之一。因此,區域營商環境優化不能只限于正式制度的變革,同時也要重視破除文化觀念的隱形制約。欠發達地區更要跳出對發達地區正式制度機械模仿或輸入的舊范式,在正式制度變革的同時,推動文化觀念這一非正式制度的變革。通過“文化配套”構建整體推動制度變革和環境優化的新范式,正式制度變革和文化觀念變革要雙管齊下、相輔相成,以此重塑區域營商環境優化的文化觀念根基。
文化觀念是制度變革、環境優化的“慢變量”,區域文化觀念“慢變量”的改變是艱難而緩慢的。改革開放以來,一些欠發達地區總倡導解放思想但一直步履踴珊就是明證。要在區域營商環境優化上實現根本性改進,就必須在厚植區域親商文化土壤這一“環境之本”上持續深耕。破除區域文化觀念的隱形制約、厚植區域親商文化土壤,既要“就文化而文化”持續推動文化觀念變革,又不能局限于一般性的宣傳教育路徑,要著眼于文化觀念變革的其他決定因素綜合施策。
1.以教育轉觀念:推動針對舊文化觀念意識源頭的思想解放
不斷解放思想不僅是改革開放的思想動力源泉,也是區域謀發展和優化區域營商環境的文化心理基礎。改革開放以來,以宣傳教育為主導的解放思想活動一直是區域謀發展、優環境的傳統路徑和常規舉措,對于從深層重塑區域經濟發展和營商環境優化的文化心理基礎一直發揮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在區域營商環境優化中,要持續開展專題宣傳教育活動,營造創業興業、親商安商的區域文化氛圍和土壤。作為“慢變量”的文化觀念的形成和改變,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無論舊觀念的破除還是新觀念的確立,都要細水長流、潛移默化、久久為功。同時,要著力加強宣傳教育的針對性,即針對文化觀念的思想意識源頭深度推動能真正產生實效的思想解放,而不能僅僅停留在開展傳統的口號式、標語式、大會動員式的形式主義活動。親商意識弱的地區一般主要有兩大思想意識障礙:一是官本位文化根深蒂固,管理色彩濃厚而服務意識欠缺,政府職能更多以管理為主,尚未真正向服務型政府轉化;二是對民營市場主體普遍有著更多的負面看法,不太認同民營經濟及民營企業家的價值,因而很難站在市場主體的角度,有針對性地推動區域營商環境的優化。
專項宣傳教育活動要針對這兩種思想意識源頭來開展,以重塑區域營商環境優化的文化觀念根基。針對第一種思想意識障礙,要突出服務型政府的建設理念,強調政府服務市場主體與市場主體服務當地發展是一種互換關系,推動“官本位”向“商本位”的轉變。針對第二種思想意識障礙,要遵循近年來政府出臺的相關文件的精神也進行深度宣講,重點闡釋民營市場主體對經濟發展、就業、稅收、創新等區域發展諸方面的貢獻,使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精神真正深人人心,從思想意識源頭上確立對民營市場主體的觀念看法和心理基礎。同時,更要創新開展接地氣的“親商”專題教育活動,如不斷組織政府部門工作人員到親商意識強的發達地區就服務型政府建設考察學習、現場觀摩、輪訓、掛職鍛煉等,通過先改變政府部門工作人員的服務意識,進而循序漸進地內化為文化觀念等深層心理基礎
2.以制度育觀念:創新設計推動文化觀念變革的獎罰機制
文化觀念可孕育生成制度,制度也會反過來影響文化觀念,制度建設對文化觀念也有破舊立新的反作用力。在區域營商環境優化中,設計一定的激勵與約束機制會改善政府工作人員的服務行為,盡管這些開始只是激勵與約束引發的行為上的外驅性改變,但久而久之也會引致區域文化觀念上的內生性演變。正如行為會形成習慣、習慣會影響性格的作用機理,激勵和約束機制的確立與延續會塑成親商行為習慣,親商行為習慣進而會逐漸內化為區域親商意識。因此,在就觀念而開展專題宣傳教育活動的同時,還應創新設計相應的激勵與約束機制來推動區域文化觀念漸變,以親商制度建設逐漸推動行為改變從而自然而然地轉變文化觀念等深層心理基礎。
在針對優化營商環境的制度建設中,推動區域文化觀念變革不僅要求各地普遍采取約束機制對破壞營商環境的行為加以規范,更要有褒獎和誘導親商行為的激勵機制,尤其要巧妙利用物質和精神獲得感來推動區域文化觀念“漸變”。約束機制雖能對負面行為產生立竿見影的壓制效應,卻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思想意識等深層心理問題,難以保持親商行為的穩定性和持續性。激勵機制則可以激發積極主動的親商行為,并轉化為親商習慣,從而逐步培育親商觀念的內生成長,在轉變區域文化觀念上有長期生成效應
在具體機制設計上,要側重對直接服務市場主體的基層工作人員的約束和激勵機制。首先,要細化對基層工作人員的約束機制,市場主體對與之互動的相關部門的評價要下沉到基層工作人員。為防止負面口碑效應的不斷累積并演變為難以遏制的負面輿情,要適當縮短評價打分機制實施的時間周期,可以按月份或季度來進行,以便及時跟蹤、發現和糾正服務市場主體中的問題,及時有效地回應市場主體的關切,將負面效應遏制在萌芽階段。其次,要強化對基層工作人員的激勵機制,通過宣傳親商事跡、褒獎親商人員以至職務職級晉升等的樣板效應,激勵基層工作人員為市場主體提供高效而貼心的服務,進而從表層行為至深層心理逐步推動區域文化觀念心理的轉變。
3.以民營促觀念:通過壯大民營經濟厚植文化觀念變革的土壤
文化觀念和經濟發展存在著彼此促進和制約的互動關系。文化觀念影響經濟發展自不待言,而經濟發展影響文化觀念則體現了存在決定意識的底層邏輯。比如一些過去封閉落后的地區,在當地旅游業崛起后,其善良質樸的傳統民風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就發生了重大改變。
區域經濟發展的實踐證明,親商意識強的地方大多是經濟發達尤其是民營經濟發達的地區。民營經濟不僅是區域經濟發展中最有活力的經濟力量,也是厚植親商文化意識的最佳土壤。民營經濟發達的地區不僅有數量眾多的中小市場主體,且本地人對民營經濟的參與度極高,民營經濟發展不僅關系當地最大多數人的切身利益,且民營經濟的發展能夠賦予當地實實在在的獲得感,這樣當地各階層和體制內外人員對待民營經濟發展就很容易形成共情和利益上的一致,因而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區域親商文化氛圍。同時,民營經濟發達地區還會自然形成對官本位文化的普遍抗拒,因而當地最大多數人都能從市場而非依賴政府部門等體制內渠道獲益,這樣商文化自然就“壓制”官文化形成了區域文化觀念的主導力量,當地親商文化氛圍的生成不必靠宣傳教育和制度干預,而是隨著當地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就能在不知不覺中自然而成。
由此可見,大力發展民營經濟不僅順應經濟發展大勢、關系經濟發展大局,還對區域文化觀念變革、親商意識形成有著基礎性、根本性的促進效應。因此,要善于把握和運用存在決定意識這一底層邏輯,通過發展壯大民營經濟,自然而然地厚植區域文化觀念變革的土壤,尤其是欠發達地區不能局限于經濟發展導向,也要附帶以經濟發展促文化變革、以民營經濟促觀念轉變,培育親商文化土壤,進而從深層優化營商環境長遠觀念變革導向。
參考文獻
[1]楊德才.新制度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1-36.
[2]亨廷頓.文化的重要作用:價值觀如何影響人類進步[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0:1-53.
[3]聶長飛,劉路偉.中國南北經濟差距的演化格局與驅動因素:1978—2022年[].經濟論壇,2025(1):25-40.
[4]邱康權,梁占永.營商環境優化、經營主體與穩就業[].經濟學動態,2024(8):56-74.
[5]朱曉,陸書磊.區域文化觀念對區域經濟發展影響的定量評
價[J].商業時代,2009(1):102-103.
[6]康寧.“六連冠”的背后“親商服務”的蘇州模式:以蘇州工業園區企服中心為樣本[].中國經濟周刊,2022(5):102-105.
[7]李曉渝.奉行“親商”令新加坡成投資熱土[].決策探索(上),2019(7):79-80.
[8]毛誠著,黃達.基層公務員激勵困境對策研究:基于建設服務型政府背景[J].經營與管理,2023(12):132-138.
(責任編輯:耿惠斌)
Research on Invisible Constraints of the Cultural Concept“Slow Variable” inImprovingRegional Business Environment
SONG Dongsheng
(Institute of Economics,Hebe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Shijiazhuang O5Oo51, China)
Abstract: Improving business environment is mainly embodied bya series of new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or institutional changes,butregional culturalconcept willconstitute invisibleconstraints for implementationeffctof new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Thispaperstarts with dialectical relations offormal institution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and informalinstitution (culturalconcept) in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and conducts horizontalcontrastof invisibleconstraints of culturalconceptandinternalanalysis fromthe perspectives ofregional comparisonand structural analysis.In thecomparison analysis,this paperanalyze three main embodimentof invisible constraints of cultural concept in less developed regions,namely,business environment improvement process lacks“speed”,improvement contents lack“precision”and improvement atmosphere lacks“temperature”;in the structural analysis,this paperconductsthe analysis at the two levels ofservice subjects and service objects,namely,“grassroots obstruction”at the level ofservice subjects,and“emphasis on the big and neglecton the small”at the level of service objects.Finaly,this paper puts forward main paths to remove invisible constraints of cultural concep n improvementof regional business environmentatthe three levelsof changing culturalconcept with education,nurturing cultural concept with institutions,and promoting cultural concept with private economy growth.
KeyWords:Regional business environment; Cultural concept;Formal institution; Informal institution;Pro business aware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