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戰略強調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的協同性。白馬藏族聚居區,如甘肅文縣、四川平武、九寨溝等地處偏遠,經濟基礎相對薄弱,但其傳統舞蹈,如“跳朝蓋”“圓圓”舞、熊貓舞等,因其原始性與儀式性而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舞蹈不僅是族群認同的象征,更成為當地文旅產業的核心資源。本文結合田野調查與文獻分析,探索民族舞蹈在鄉村振興中的多維賦能機制。
一、白馬藏族舞蹈的文化與經濟價值
(一)文化價值:族群記憶與精神紐帶
白馬藏族舞蹈是中國西南地區獨特的民族文化瑰寶,其文化價值不僅體現在藝術審美層面,更承載著族群歷史、宗教信仰、社會結構和生態智慧等多重內涵。《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自厓以東北,君長以什數,白馬最大,皆氏類也。”《北史·氏傳》也說:“氏者,西夷之別種,號曰白馬。”馬長壽在《氏與羌》中考證:“漢代的再即唐代的嘉良夷,近代稱為嘉戎,在茂州的西境。”“自此以東北,包括西漢水、白龍江流域及涪水之上游,都是古氏原始分布所在。
古代氏族在此部落眾多,有十多個,以白馬氏為最大。”因此,白馬藏族的民俗文化也非常豐富,在文化與民族精神方面通過歌舞形式口口相傳,白馬藏族人民通過歌舞能夠表達和傳承他們的神話、傳說與宗教觀念。這些歌曲、舞蹈不僅是娛樂的方式,也是文化傳承的重要手段。舞蹈中的許多動作和服裝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義,如對自然的崇拜、對祖先的紀念,以及對生活的熱愛,這些都是白馬藏族民族精神的體現。在遠古時期,舞蹈是社交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交往與社區凝聚也成為白馬藏族社交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共同參與舞蹈,不同家庭和社區成員能夠增強彼此之間的聯系和歸屬感,從而維護社區的和諧與穩定。例如,圓圓舞和“跳朝蓋”等舞蹈形式,不僅是娛樂,也是社區成員聚集和交流的方式。許多白馬藏族舞蹈與宗教和祭祀活動密切相關,如催舞和熊貓舞等[1]。這些舞蹈用于驅邪、祈福和紀念祖先,反映了白馬藏族人民對大自然的信仰和敬畏。通過這些舞蹈,人們希望能夠與神靈溝通,獲得保護和祝福。白馬藏族舞蹈在藝術表現上具有獨特的風格和技巧,如使用面具、特定的舞蹈步伐和節奏,這些都是白馬藏族文化的獨特標識。舞蹈的服裝和道具,如沙嘎帽和木雕面具,不僅具有實用功能,也是審美和文化的象征。白馬藏族舞蹈不僅是該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他們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社會交往的反映。這些舞蹈在傳承歷史文化、增強社區凝聚力、進行宗教祭祀及藝術表現等方面都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白馬藏族舞蹈不僅是肢體藝術,更是一個族群的精神史詩、一部無字的生態法典。其價值對于人類學而言,揭示了藏羌彝走廊多元文化交融的微觀樣本;對于現代社會學而言,是生態保護、社區治理的傳統智慧;對中華文化保護與傳承而言,白馬藏族舞蹈是豐富“多元一體”格局中的文化多樣性表達。保護白馬藏族舞蹈,實質上是守護一個民族與自然對話的古老密碼[2]。
(二)經濟需求:特色產業驅動鄉村振興
白馬藏族主要分布在甘肅省文縣、四川省平武縣和九寨溝縣。文縣位于甘肅省最南端,與四川省、陜西省交界處,地處秦巴山地,是甘肅的南大門,全縣總面積4994平方公里,總人口23.39萬人。四川省平武縣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的東緣地帶,長江二級支流涪江的上游地區,轄6鎮14鄉,有漢、藏、羌、回等20個民族,但人口只有18.6萬,地廣而人稀。九寨溝縣隸屬于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東北部。全縣行政區域面積5288平方公里,戶籍人口6.69萬人。這些縣城都守著綠水青山,但為了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紛紛建工廠、興煉金、興畜牧等,然而效果卻不如意。例如,平武縣所屬的綿陽市2024年實現GDP4344億元,持續領跑全省地級市,而平武縣只能排在第四梯隊,GDP為83.54億元。深山里的小城平武素有“天下大熊貓第一縣”美譽,享有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全國森林旅游示范縣、全國百佳深呼吸小城等殊榮,但因為交通不便,深山里的美景無人問津。脫貧攻堅政策使得綿九高速開通,平武也迎來千年未有之變化,綿九高速平武段開通后,平武到綿陽只需1.5小時,成都、綿陽人民去購買平武的中藥材、土特產,感受白馬王朗、虎牙大峽谷、清漪江等原始自然景區,到白馬王朗原始森林載歌載舞洗滌心靈。5974平方公里的多彩大地上還有很多特色產業給鄉村振興帶來蓬勃生機。綿九高速全線貫通后,特色產業驅動鄉村振興對川西北地區經濟的輻射力進一步加強。
二、白馬藏族舞蹈賦能鄉村振興的實現路徑
有關文件指出,以文化產業賦能鄉村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保護利用,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傳承發展民族文化,激發優秀傳統文化活力,進一步明確了創意設計、演出產業、音樂產業、美術產業、手工藝、數字文化等文旅融合賦能鄉村振興重點領域。
(一)白馬節慶舞蹈賦能鄉村振興
白馬人一烤街火長節在2024年入選甘肅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這一節白源于白馬藏族人民對火的熱愛。節慶時期,白馬藏族人以寨子為單位,以火為媒,全寨子的人都會參與其中。
這一節日從臘月初八開始到第二年正月十七結束。一共有四項特殊的慶祝儀式:一是湊柴火,村民們會敲鑼打鼓唱著湊柴歌,挨家挨戶搜集柴料放到村子文化廣場備用;二是村民老老少少會圍著火堆聊天,訴說部落古老的傳說;三是村民們會手牽著手;四是正月十五晚上,村里的男子會舉起火把迎接五谷神,寓意來年風調雨順,并圍著篝火唱歌,跳起獨有的火圈舞。此外,每年農歷五月初四的采花節,采花地點一般選擇在寨子的神山上,姑娘小伙們結伴而行,一邊歌唱一邊采花,將鮮花裝飾在姑娘美麗的發辮上。這些節日的參與性和互動功能極強,可以將白馬藏族的歷史文化、自然風光、鄉土民俗與本地藝術等共生創作,以創意激活當地民俗文化、故事傳說、手工造物、節日慶典等文化旅游資源。
(二)白馬藏族舞蹈文化賦能鄉村振興
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相關文件指出,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文化是根本,產業是載體。白馬藏族舞蹈在傳承發展民族文化保護和利用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其對于發揮文化鑄魂、文化賦能作用,推動文化產業資源要素融入鄉村經濟社會發展,挖掘提升鄉村人文價值,培育鄉村發展起著積極作用。在推動白馬藏族舞蹈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加強對鄉村本王民族舞蹈文化人才的培育和支持,切實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也發揮著不可小的力量,同時還可以充分吸引企業、社會組織、高等學校、文化工作者等各方力量共同參與鄉村振興。
(三)白馬藏族舞蹈創意賦能鄉村振興
白馬藏族舞蹈經歷千百年風云變幻,本身具有較強的儀式感、參與感和場景化的呈現方式。白馬藏族舞蹈可以通過創意賦能鄉村的人文、歷史和自然生態資源,通過藝術創新的綜合手段,實現藝術創新的整體效益,推動鄉村產業創新和特色創意文化賦能[3]。通過創意設計賦能,引導創意設計企業、平臺、工作室及設計師向白馬藏族村落拓展業務、落地經營,為白馬藏族鄉村集體經濟組織和各類企業、農戶等提供創意設計服務,提升鄉村經濟附加值,帶動人居環境整治。可以通過鼓勵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設計師、藝術家等帶動白馬藏族村民結合實際開展手工藝創作生產,推動紡染織繡、面具鍛造、傳統歌舞營造等傳統工藝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把傳統技藝轉化為振興經濟的法寶。
(四)白馬藏族舞蹈研學賦能鄉村振興
通過白馬藏族聚居地實地研學,設計展現民族特色文化、民間技藝、鄉土風貌、田園風光、生產生活等方面的鄉村振興研學路線。規劃開發相關體驗項目,帶動白馬藏族文化傳播展示消費、地域品牌形象塑造、特色農產品銷售。推動白馬藏族相關文化業態與鄉村旅游深度融合,促進研學消費與文化傳承有機結合,培育文旅融合新業態新模式。具體可以提出實施鄉村旅游研學提升行動,培育白馬藏族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體驗基地,依托白馬藏族鄉“云上草地”“王朗秘境”發展民間文化藝術研學游、體驗游,對有條件的白馬藏族聚居地加大力度建設民族文化體驗場所、民宿,開發民族特色研學課程。
三、白馬藏族舞蹈的鄉村振興潛力
(一)文旅融合與產業創新潛力
近年來,隨著文旅產業的興起,白馬藏族的傳統演藝逐漸成為其文化傳承與經濟開發的重要載體。例如:傳統歌舞表演池哥晝,也稱面具舞,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白馬藏族最具代表性的祭祀舞蹈,演員佩戴木雕面具,通過夸張的動作和節奏講述神話故事;火圈舞,又稱圓圓舞,集體圍火而舞,動作質樸有力,常用于節慶或迎賓活動;民歌傳唱,以白馬語吟唱,內容涉及歷史、自然與生活,旋律悠遠。白馬山寨每年農歷正月十五至十八舉行盛大的歌舞、祭祀和競技活動吸引大量游客,由此可見白馬藏族文旅產業的開發潛力不容小。九寨溝、黃龍周邊景區為了讓游客駐足而常設白馬藏族風情表演,將傳統藝術與旅游體驗結合,將四川地區獨有的實景與舞臺劇結合,嘗試將白馬傳說《白雞娘娘》改編為現代舞蹈劇目,增強敘事性和觀賞性。四川平武縣著力打造白馬王朗生態秘境,進一步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對原生態文化體驗進行開發,白馬藏族的“神秘感”成功成為吸引點。此外,充分運用短視頻平臺助推白馬文化傳播,使年輕群體的關注度逐年上升。鄉村青年逐漸意識到本土文化的價值,也紛紛返鄉開發文旅產業,為鄉村振興注入青春力量。隨著國家及地方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力度的加大,資金扶持傳承人培訓、演藝團隊建設等一系列政策落地實施,文旅融合與產業創新的火花正在不斷釋放。
(二)社區治理與人才回流潛力
實踐證明,白馬藏族鄉村的發展需要人才[4。支持返鄉人員、退役軍人、退休專家等投身鄉村全面振興,健全鄉村人才統籌迫在眉睫。人才是推動鄉村文化、旅游、科技、醫療、教育發展的重要力量,要進一步建立健全白馬藏族文化傳承機制,引導激勵各類人才投身鄉村,做好返鄉人鄉人才服務保障工作,將符合條件的返鄉創業就業人員納入傳承人培訓范圍。具有地方特色的采花節等傳統節日需要跨年齡層、跨地域互動,從而緩解文化傳承空心問題,重塑鄉村振興發展生態。同時,可以通過深人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健全城鄉“結對子、種文化”常態化機制,推進白馬藏族舞蹈鄉村文化志愿服務,將具有民族特色的群眾性文化藝術活動帶出大山,走向世界。
四、結語
白馬藏族人民的智慧、勇敢、堅韌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白馬藏族鄉村振興的實踐將不斷助力更多鄉村復興,產生持續價值。白馬藏族舞蹈的鄉村振興實踐表明,民族舞蹈不僅是文化符號,更是驅動鄉村經濟內生增長、社會結構優化的重要引擎。未來將探索平衡傳統保護與現代創新模式,構建政府、市場與社區協同的多元治理體系,實現民族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的共生共贏。
【參考文獻】
[1]邱璐.白馬藏族“池哥晝”雄舞的表演形式與功能演變[藝術品鑒,2019(29):198-199.
[2]許馨元.白馬藏族舞蹈的藝術形式及傳承研究[].藝術家,2019((08):187.
[3]劉部寅.民族地區民俗文化旅游產品開發:以隴南白馬藏族民俗文化產品開發為例]中國商論,2019(17):70-71.
[4]孟丹娜.論“非遺”舞蹈在高校舞蹈教育中的傳承藝術科技,2021,34(07):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