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歷檔案是醫務人員臨床思維和經歷智慧的結晶。《“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指出:“加強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體系建設,推進基于區域人口健康信息平臺的醫療健康大數據務開共享、深度挖掘和應用。消除數據壁壘,建立跨部門跨領域密切配合、統一歸口的健康醫療數據共享機制。”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醫療體系數字化轉型的加速,病歷檔案管理逐步從傳統紙質檔案管理向數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方向演進1]。
1數字化媒體在病歷檔案管理利用中的主要應用
1.1在病歷檔案數據采集與整理中的應用
病歷檔案數據的采集與整理是醫院病案管理的基礎性環節,其質量直接決定了后續信息開發與利用的效果。隨著數字化媒體技術的不斷進步,病歷檔案數據采集與整理逐漸實現了高效化、智能化和規范化。數據采集方面,數字化媒體在電子病歷系統、手持移動設備和醫療智能終端的廣泛應用,使得醫護人員能夠在臨床工作中實時采集患者的基本信息、診斷過程和治療記錄。傳統紙質病歷中無法避免的書寫不清、信息遺漏等問題,在數字化采集的支持下得到有效解決2;數據整理方面,數字化媒體技術為海量病歷數據的分類、歸檔和標準化處理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在傳統病歷檔案管理模式中,數據整理往往依賴于人工操作,耗時費力且容易出錯。而通過數字化管理平臺,系統能夠依據設定的規則,對采集到的多源數據進行自動化分類整理。上海部分醫院搭建了智慧病歷系統,可實現自動采集患者的“檢驗、檢查”結果,由此生成結構清晰、診斷思路明確、內容詳盡的結構化病歷。從根源上杜絕醫生在書寫病歷過程中,需要先在腦海中構建病史要點框架,并圍繞這些要點補充大量重復的模板化文本信息。與此同時,數字化媒體技術還提升了病歷檔案整理的時效性。在系統化整理過程中,任何新增或修改的信息都能夠即時歸檔并同步到數據平臺,有效避免了傳統檔案整理的滯后性問題。
1.2在病歷檔案共享與區域協作中的應用
根據《“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規劃》《全國醫療衛生機構信息互通共享三年攻堅行動方案(2023-2025年)》等相關文件的要求,我國持續推進全國醫療衛生機構信息互通共享,完善區域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建設,推動檢查檢驗結果互通共享。在醫療信息化建設的推動下,各級醫療機構能夠將患者診療數據數字化存儲于系統中,實現院內信息的電子化管理,但在存儲載體上還多以普通文本為主。數字化媒體則能夠整合多種類型的信息載體,有效解決傳統檔案載體單一、內容不豐富的問題。而在區域醫療協作中,數字化媒體技術通過實時傳播和動態更新,顯著提升了病歷檔案共享的時效性。基于云端存儲和傳輸的數字化媒體平臺,可以實現患者病歷檔案在區域醫療網絡中的快速調用。如北京建設的“北京市健康云”,能夠實現電子病歷、檢驗結果、居民健康檔案、處方信息和電子醫學影像共享;重慶市則有超過1000家的醫療機構已經上線“渝悅·醫檢互認”,匯集各類檢查檢驗資料1.3億份,初步建成“市一區縣一基層”三級健康檔案數字網絡,基層醫院能快速獲取市內三甲醫院的檢查檢驗結果。
1.3在病歷檔案分析與數據挖掘中的應用
隨著醫學模式從機械唯物論醫學模式、生物醫學模式,逐步轉向以“生物一心理一社會”模式為中心的現代醫學,人們對醫學研究和實踐的視角也發生了深刻轉變。從單純關注宿主、環境和病因三者的動態平衡,到更加重視以患者為中心的全方位健康管理,病歷檔案的內涵和功能也隨之不斷擴展與豐富。在這一背景下,病歷檔案逐漸從以往單純地作為診療記錄的工具,發展成為兼具歷史記錄、科學管理、學術研究以及公眾健康教育的重要信息資源。其功能不僅體現在疾病診治的憑證作用上,還日益成為三級預防、健康管理及醫療決策的重要依據。數字化媒體技術的引人,為病歷檔案的分析與數據挖掘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使其利用價值得到全面提升。通過數字化媒體整合多源數據,可以實現病歷檔案的規范化和結構化處理,為疾病預防、個性化健康管理及醫療決策提供重要支持。病歷檔案中承載的醫學突破與故事,往往僅停留在記錄本身,難以被系統化、深人挖掘。數字化媒體不僅使這些歷史檔案可以以高清掃描、文本解析、語義識別的形式實現結構化存儲,還通過多媒體工具將醫學影像、手術視頻、診斷記錄等有機結合,為檔案的再生與傳播提供了技術支持5
2基于數字化媒體的病歷檔案信息挖掘與利用面臨困境
2.1病歷檔案管理分類標準不統一及質量不高
一方面,各醫療機構雖然普遍采用電子病歷系統,但在數據采集、編碼、存儲方式以及分類命名等方面尚未實現全國性或區域性的一致規范,導致病歷檔案的結構化程度參差不齊,難以形成高質量的檔案數據庫。即便是在同一家醫院內部,由于不同科室的診療重點與病歷記錄習慣不盡相同,也容易造成同一患者信息的冗余或缺失。此外,部分醫院在進行紙質病歷數字化時,僅滿足于“掃描存檔”,并未對文本進行深人的標引和語義解析,導致信息利用價值有限,難以滿足信息深度挖掘和研究需求。另一方面,不同醫院間的病歷檔案信息缺少可比性和互操作性,難以形成跨機構、跨區域的協同共享。部分醫療機構在建設數字化病歷平臺時缺乏頂層設計,過度依賴外部系統供應商,導致后續系統擴展和數據升級困難重重。
2.2患者隱私保護與信息安全壓力日益加劇
一方面,醫療數據在采集、清洗、脫敏、傳輸等多重環節中,因系統差異、接口不完善等原因而易滋生潛在的風險。另一方面,醫療數據相較于其他類型的數據具有更高的個人敏感度與商業價值,一旦遭遇外部攻擊或內部管理疏漏,不僅會使患者的生命財產安全受到直接威脅,也將影響社會對于醫療體系的整體信任度。盡管現行行業規范強調對敏感數據進行“去識別化”處理,使敏感數據在無外部輔助條件下無法精確定位到個人主體,但在大數據與云計算高度整合的態勢下,多源數據之間的強關聯性與高交叉度使得個體身份極易被識別。當數據體量與維度足夠龐大時,僅憑表層脫敏措施難以杜絕信息“拼接”或“推斷”造成的隱私再識別風險。此外,隨著區域醫療協同和多機構跨平臺數據交換的加速推進,病歷檔案在各單位、各信息系統中頻繁流轉,若缺乏統一完備的管理模式及風險預警機制,極易形成數據鏈條上的安全隱患。
2.3管理體系與法規政策有待進一步完善
當前,不少醫療機構在電子病歷應用、遠程醫療協作以及區域健康大數據共享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頂層設計、部門協同、數據歸口等環節仍存在職責不清、權責劃分不明等問題。一些地區雖已出臺相關管理辦法,但尚未形成全國范圍內具有統一法律效力的規范體系,整體管理水平的區域差異仍較為明顯。同時,現行法規政策對于醫療數據的開放與共享、個人隱私保護、數據合法合規使用等方面仍顯薄弱。例如,電子病歷的法律地位與電子簽名的效力認定并未完全覆蓋到所有業務場景,部分醫療機構在實際操作中難以依托現有規定實現全面合規。再者,對病歷檔案信息的跨區域流動和二次利用尚缺乏針對性較強的監管措施,容易引發監管真空與責任界定不清的問題。
3基于數字化媒體的病歷檔案信息深度挖掘與利用策略
3.1明確數據標準,推進分類統一及互操作規范
首先,應由衛生健康主管部門牽頭,在廣泛征求醫療機構、科研院所及信息化企業意見的基礎上,制定涵蓋數據采集、分類編碼、存儲格式和文件命名等環節的分級標準。特別注意多種數字化媒體形式的特點,明確不同類型數據的元數據結構、標簽體系與存儲載體,確保在跨平臺應用時具備一致的解讀與調用規則。其次,應結合臨床需求和行業發展趨勢,對常見病種、診療流程及醫療設備信息等制定更細化的分類指導,將碎片化的影像、語音與文本記錄統籌納人統一標準管理體系,提高數據間的可比性與可復用性。同時,建設數字化媒體互操作平臺,通過統一的數據接口、傳輸協議及訪問權限,實現跨部門、跨區域的病歷檔案數據共享。最后,運用加密技術、訪問審計和追溯機制,可探索運用區塊鏈、分布式存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多源病歷數據的版本管理、權益歸屬及交換流轉提供可靠支撐。醫療機構在具體落地中,應定期開展數據質量審查,對不符合規范的病歷數據予以及時糾偏或補充,形成持續改進和動態更新的閉環管理。通過在數字化媒體層面加強標準化與互操作性建設,不僅能為病歷檔案的信息挖掘提供更加穩固的基礎,也將為后續智慧醫療、遠程會診和個性化健康管理奠定良好的數據環境。
3.2深化區域協作,構筑跨機構的信息共享平臺
依托數字化媒體技術,面向不同層級醫院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搭建覆蓋更大范圍的共享網絡,消除長期存在的“信息孤島”現象。在平臺建設過程中,應結合本地區醫療資源配置和信息化水平,重點強化云端架構、分布式存儲與負載均衡等關鍵技術,為多形態病歷數據的海量匯聚與高并發訪問提供支撐。同時,將信息安全納入日常運維與監管體系,通過加密傳輸、訪問控制以及安全審計等手段,減輕病歷數據在跨機構流動過程中的被泄露風險。對于區域平臺已匯聚的病歷數據,可按照統一標準進行結構化、標簽化管理,并定期開展質量評估與稽核,不符合要求的數據可及時整改或退回原單位修訂。在具體運行層面,一方面,發揮區域性龍頭醫院的輻射帶動作用,通過資源下沉與遠程協作等方式,向基層醫療機構提供快捷的病歷調閱、會診支持及醫療技術培訓。另一方面,支持醫聯體成員單位在共享平臺開展科研課題、病例討論與健康宣教等活動,為醫學研究和臨床實踐提供更為豐富的數據信息。還可在部分區域試點引人商業保險公司、第三方健康管理機構,共同完善信息收集與使用規則,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診療體驗。
3.3強化隱私防護,健全信息安全管理體系
首先,加強醫院、區域平臺及第三方服務提供方的數據安全責任意識,明確數據管理部門和技術部門的權責劃分,并通過制度化審計和日常監測實現對敏感信息的全方位監管。其次,在技術手段上,應采用數據加密、脫敏處理、多重訪問控制以及日志追溯等措施,避免在跨系統調用及分析挖掘時出現信息被泄露。對于跨組織流轉的數據,可探索區塊鏈等新興技術實現記錄不可篡改及可溯源管理,降低非法修改與違規使用的風險。在應急響應層面,應配套建立事故通報機制和快速處置流程,定期開展演練和漏洞檢測,確保在發生安全事件時能夠及時阻斷或控制事態發展。此外,還可引入第三方安全評估機構,對數字化媒體平臺進行定期審查和風險測評。通過多部門、多層級的聯動與持續迭代優化,逐步構建更為穩固、科學、可持續的病歷檔案信息安全屏障。
3.4完善法規制度,構筑多層次管理的保障體系
為確保病歷信息在共享與挖掘環節合規運行,有必要在國家層面進行頂層設計,通過立法和配套政策對數字化病歷的法律地位、數據權屬以及責任追究等方面進行更加細致的規定。在此基礎上,地方政府可結合區域醫療協同實際,制定與實施更加細化的操作指引或技術標準,填補中央與基層之間的執行空白。對于病歷檔案跨機構交換、分析與使用等環節,應建立明確的準入門檻和報備制度,對敏感信息再識別、二次挖掘等操作嚴格限制,并設立相應的行政與法律監督措施。醫療機構在內部管理中可通過完善病案管理規程與信息化管理制度,細化病歷數據的采集、存儲、使用及銷毀流程,定期開展合規審查與培訓。
病歷檔案信息的挖掘與利用是醫療信息化建設的必然趨勢。面對分類標準不一、隱私與安全壓力增大以及管理法規尚待完善等挑戰,需要多方協同與持續創新。一方面,應在頂層設計基礎上不斷優化數據標準,構建跨機構信息共享平臺,強化安全監管及技術防護;另一方面,應健全配套法律法規與行業準則,明確權責范圍并細化操作規程,保障病歷檔案的合規流轉與再利用。通過充分運用數字化媒體手段,可進一步挖掘病歷檔案在分級診療、疾病預測、精準健康管理等領域的潛能,為推動醫療質量提升與全民健康目標的實現奠定堅實基礎。
作者簡介:秦云艷(1974—)大學學歷,山東省莒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自然資源檔案管理和不動產登記檔案。
參考文獻
[1]周青,盧雪琴.電子病歷檔案質控管理體系的構建及效果評價[J].浙江檔案,2024(07):47-49+55.
[2]丁東杰.電子病歷在醫院病檔案管理中的應用研究[J].黑龍江檔案,2024(03):181-183.
[3]楊朝美,楊姣.云南省某三甲醫院電子病歷檔案數據預處理的應用實踐[J].云南檔案,2024(02):61-63.
[4]徐欣云,何小菁.病歷檔案的人文社會醫學化構建探[J].檔案與建設,2024(02):81-87.
[5]劉海燕.醫院病歷檔案管理信息化建設難點及解決措施[J].山東檔案,2024(01):65-66.
作者簡介:朱印(1985—),大學學歷,寶雞市婦幼保健院館員。研究方向:醫院病案檔案管理、質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