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討臨床醫學專業實習階段臨床實踐教學效果的提升策略,以適應現代醫學教育需求。方法:2025年2月,選取桂林醫科大學4所附屬醫院、教學醫院的參與實習臨床實踐教學的臨床教師進行問卷調查及訪談,分析臨床實踐教學現狀,發現存在的問題。結果:調查顯示,多數臨床教師對學生的學習目標、態度、紀律、醫患溝通能力、臨床思維能力、基本技能操作能力、醫德醫風等方面表示認可,但仍存在部分學生學習態度松懈、醫患溝通能力不足、臨床思維能力欠缺、基本技能操作能力偏弱等問題。此外,部分教師對管理制度、評價體系、師資培訓提出改進建議。結論:通過優化教學管理、加強師資培訓、強化技能培訓、加強實習過程管理等措施,可有效提升臨床實踐教學效果,為培養高素質醫學人才奠定基礎。
關鍵詞:臨床實踐教學;現狀調查;實習醫院;提升策略
臨床醫學的綜合性、技術性和實踐性,決定了理論與實踐教學是實現臨床醫學教育目標不可或缺且相互促進的兩部分。2017年《關于深化醫教協同進一步推進醫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1]、2020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2]等文件中指出,要創新醫學教育體制機制,加強醫教協同管理,規范和強化醫學實踐教學環節。醫學人才培養過程中的臨床實習只有在附屬醫院和教學醫院進行才可能實現時間和空間概念上的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3]。在實習醫院進行的臨床實踐教學,是培養合格醫學人才的關鍵環節。
1 對象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于2025年2月,選取參與桂林醫科大學2018級、2019級臨床醫學本科學生實習實踐教學的4所附屬醫院、教學醫院的臨床教師作為調查對象。調查對象所在單位包括桂林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桂林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廣西壯族自治區南溪山醫院和桂林市人民醫院,均為三級甲等醫院。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通過“問卷星”平臺發放量表。調查內容包括臨床教師對實習階段學生在學習目標、學習態度、學習紀律、醫患溝通能力、臨床思維能力、基本技能操作能力、醫德醫風等方面表現的評價;對管理制度、評價體系、師資培訓的評價;對自身在臨床實踐教學中精力投入的評價。對于一些臨床教師在調查過程中針對當前臨床實踐教學方法和管理的改進所提出的建議和意見,由調查員如實整理。最終回收有效問卷183份,數據分析采用Excel軟件進行歸類分析統計。
2 結果
2.1 實踐教學現狀調查情況
2.1.1 臨床教師基本情況
接受調查的183名臨床教師中,學歷分布情況:本科94人,占比51.37%;碩士研究生83人,占比45.36%;博士研究生6人,占比3.28%。分布科室情況:內科系統55人,占比30.05%;外科系統31人,占比16.94%;婦產科系統15人,占比8.2%;兒科系統27人,占比14.75%;其他臨床科室和醫技科室共55人,占比30.06%。專業技術職稱情況:主任醫師17人,占比9.29%;副主任醫師43人,占比23.5%;主治醫師83人,占比45.36%;住院醫師40人,占比21.86%。
2.1.2 臨床教師對臨床實習階段學生表現評價的調查結果
2.1.3 臨床教師對管理制度、評價體系、師資培訓評價的調查結果
3 討論
實習醫院臨床教師對實習生的評價調查顯示,大多數帶教教師對學生實踐教學階段的學習目標、學習態度、學習紀律、醫患溝通能力、臨床思維能力、基本技能操作能力、醫德醫風方面表現是認可的,認為學生實習期間理論知識和操作能力能夠滿足臨床要求。
19.67%的教師認為學生在實習階段中學習目標不明確(包括“一般”和“差”),27.32%的教師認為學生在實習階段中的學習紀律一般,這表明部分學生可能缺乏自律或對實習紀律的認識不足。由于當前醫學生就業對學歷要求提高,學生將更多精力用于升學考研,對臨床實踐的重要學習階段(實習)重視不足,無法專心于實習崗位的工作。還有部分學生學習目標不明確,對實習醫生這一身份轉換不適應,在從課堂走向病房的過程中自信心不足,影響了臨床實踐學習的效果。醫德醫風方面“很好”和“好”的占比為87.97%,是所有指標中表現最好的,表明學生在醫德醫風方面素養較高,反映出學校教育在醫德醫風方面的培養卓有成效。
30.05%的教師指出實習生在醫患溝通能力方面表現尚顯一般,尤其缺乏換位思考的能力和對患者的深切關懷,這一狀況不僅導致患者對學生的問診、操作產生反感情緒,進而影響了正常的教學進度,還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醫院的良好形象。臨床醫學生所要接觸患者的人數非常多,每天所面臨的實習任務也均不相同,這就導致了臨床醫學生不能夠積極進行觀念轉化,極大地影響了實習質量的提升。
36.62%的帶教教師認為實習生臨床思維能力欠缺(包括“一般”和“差”)。面對錯綜復雜的病情,實習生往往難以做到全面系統分析,他們往往只注意到患者表面的癥狀,卻忽視了背后可能潛藏的多種病因。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方面,學生在學校學習期間,多側重于理論知識的記憶,缺乏對臨床病例的深入分析和討論,醫學生在循證性思維能力方面比較薄弱,遇到問題尋找相關證據的能力較差[4];另一方面,在臨床實習過程中,帶教模式尚待優化,未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思考與總結能力,導致學生在實習過程中缺乏自主探索和經驗積累的機會。
34.98%的帶教教師認為實習生的臨床基本技能操作能力偏弱(包括“一般”“差”和“很差”),這主要是因為學生缺乏足夠的實操練習機會,導致學生在真正進入臨床實習時,面對各類醫療器械和操作流程感到陌生和慌亂。各實習醫院臨床教師數量眾多,學歷背景、臨床經驗、帶教技能、教學投入等參差不齊[5],導致實習生的臨床操作能力得不到提高。
部分教師認為在臨床實踐教學中精力投入一般。臨床一線工作本就繁忙,帶教教師不僅要完成日常醫療任務,還要兼顧教學,精力難免分散。帶教教師職責不明,每個教師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評價方式的理解不同,沒有統一標準,教學質量監控缺失。加之醫院考核指標體系中,臨床教師的醫療任務比重遠超教學任務,導致他們對教學不夠重視,僅將帶教視為考核任務。
表2統計了臨床教師對于臨床實踐教學管理制度、評價體系和師資培訓這三個層面的評價。認為“很完善”和“完善”的比例分別達到87.97%、83.60%、84.70%。不過,在各層面,仍有小部分教師認為處于“一般”乃至“不完善”的狀態,說明部分實習醫院在師資儲備、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培養、師資培訓等方面基礎較為薄弱,缺乏系統化教學體系[6]。各實習醫院在醫院規模、硬件措施、師資水平、管理制度等方面存在差異,造成臨床實踐教學難以統一標準,臨床實踐教學同質化是醫學人才培養質量同質性的重要保證。
4 臨床實踐教學質量提升策略
臨床實習基地管理,標準化賦能與動態升級。對于數量眾多的臨床實習基地的管理,準入制度、過程考核和退出機制均是使其能保持較高的教學質量水準必不可少的制度。建立、實施《臨床醫學專業實習醫院標準化建設考評方案》,完善臨床實踐教學基地的動態管理機制,對教學醫院及實習醫院的教學條件、師資隊伍、教學實施、教學評價、教學改革等方面定期開展標準化考核評估,通過交叉檢查的方式促進各教學基地的相互交流學習。建立激勵機制,對考評優秀的基地給予授牌表彰。
人文關懷與醫患溝通,醫學人文多元融合。著力培養醫學生的臨床基本技能和醫療服務能力,這也是臨床崗位人文勝任力培養的最基本和最核心的能力要素[7]。將人文素養、醫患溝通、知情同意、保護患者隱私、團隊合作等心理與社會因素有機地滲入臨床實踐教學中。注重學生溝通能力的培養和教育,例如,通過開設“語言藝術”課程,教導學生采用更為委婉、藝術的方式與患者溝通。此外,還需要針對學生的應變能力進行強化培訓,尤其是面對緊急情況和突發狀況時的應對能力。
崗位勝任與臨床思維,能力進階雙引擎。為了切實增強實習生的臨床思維能力,設立專門的臨床思維培訓課程,注重學科之間的聯系與整合。積極探索新教學模式,優化課程設計將PBL、CBL教學法相結合,將“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整合課程與“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教學模式有機融合[8]。借助豐富的真實病例分析,鍛煉學生提出并驗證假設的能力。同時,建立臨床思維考核機制,定期對實習生的臨床思維能力進行評估。
實習生技能提升,操作精進與評價革新。各實習醫院加強實習實訓場地及硬件設施的建設,完善臨床技能培訓中心建設,通過醫學模擬教學,加強實習生基本技能操作培訓。開展MiniCEX量表評價、引入DOPS評價,有效評價醫學生在實際臨床環境中的表現,更準確地評估醫學生的技能水平,幫助他們發現自身的不足,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進和提高。開展臨床實踐教學課程資源建設,錄制25項基本技能操作及實習教學查房、小講課、病例討論示范視頻;建立臨床技能考試標準化題庫。
實習全程管控,規范下的質量躍升,規范化與同質化推進。對實習進行系統化的設計和任務明確,開展分階段實習,制定每一階段的教學目標及考核方式,修訂實習手冊及實習計劃,制定實習教學活動規范指引,規范實習活動的開展,規范出科實踐考核,規范考核模式。構建與實施實習標準化考核方案,開展考核督導專項檢查,促進各臨床科室及教學醫院同質化教學的實施,不斷提升實習質量。
實習醫院師資鍛造,醫教協同下的教學升華。實習醫院應堅持醫教并重,臨床醫療工作與教學工作有機結合起來,相互促進。規范臨床實踐教學體系,開展臨床實踐教學的集體備課,統一帶教標準。建立有效的教學激勵機制,將帶教成果與教師的績效考核、職稱評定掛鉤,提升教師的積極性。建立臨床教師師德師風考評、課程教學質量、教學規范執行情況、教學任務完成情況及教學研究與改革情況等多維度的考核評價體系[9]。
結語
實習階段的臨床實踐教學是培養具備高水平專業技能和深厚理論基礎的醫學人才的重要環節。通過本次深入的調查研究和全面的分析評估,我們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改進措施,旨在優化實踐教學管理體系,加強實踐師資隊伍的培訓力度,注重學生崗位勝任力和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以及對實習過程進行更為細致和嚴格的管理。因此,臨床實踐教學需要從制度、師資、課程三方面協同改革。本研究提出的策略可為同類院校提供參考,未來需要進一步積極探索人工智能輔助教學等創新模式,以應對醫學教育的新挑戰。
參考文獻:
[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醫教協同進一步推進醫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EB/OL].(20170711).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7/11/content_5209661.htm.
[2]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EB/OL].(20200917).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0/content_5549881.htm.
[3]王晶晶,趙麗莉,線福華.臨床教學同質化研究與實踐[J].醫學教育管理,2020,6(03):251254+262.
[4]李忠彥,張意,周晴,等.吉林省某高校醫學實習生臨床思維能力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20(09):3031.
[5]吳映莉,盧也晰,黎尚榮,等.臨床實踐教學的標準化與規范化建設[J].醫學教育管理,2023,9(04):498502.
[6]陳東暉,王樂攀,周崇臣,等.高校新增附屬醫院教師教學能力提升及途徑[J].醫學教育管理,2019,5(03):218221.
[7]王倩,鞏紅,劉昌,等.以臨床人文崗位勝任力為導向的醫學人文多元教育渠道的探索[J].醫學教育研究與實踐,2023,31(01):6872.
[8]李臨汐,李驁,李夕璇,等.臨床醫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現代醫學,2024,52(S1):8288.
[9]馮延平,袁亞敏,李莉,等.醫教協同背景下地方醫學高校新增附屬醫院臨床師資教學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24,42(03):710.
項目基金:2022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基于臨床實習教學同質化建設提升醫學生實踐能力培養質量的探索與實踐”(項目編號:2022JGZ153)
作者簡介:龍靜(1974— ),女,漢族,廣西桂林人,本科,實驗師,主要研究方向:臨床教學管理。
*通信作者:莫中成(1976— ),男,漢族,湖南邵陽人,博士研究生,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醫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及教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