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劇,傳統養老模式已難以滿足老年人的多樣化需求。因此,時間銀行作為創新型社區互助養老模式受到關注。在分析時間銀行數字化應用現狀的基礎上,探討時間銀行在實際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利用區塊鏈技術構建服務平臺,減小記錄數據誤差;構建科學化兌換標準體系,引入動態價格調整機制;強化運行保障,增強可持續發展性;強化隱私保護,增強數據遷移的便利性。通過這些技術創新有望建立一個高效、透明、可持續的社區互助養老體系,為我國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提供理論支持與實踐參考,推動養老保障體系的進一步發展與完善。
關鍵詞:時間銀行;區塊鏈技術;社區互助養老;老齡化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25)09-0132-05
近年來,我國老齡化問題已經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2023 年度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公報》顯示,截至2023年底,全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21676萬人,占總人口的" 。全國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撫養比為" ,即每 100 名勞動年齡人口需負擔 22.5 名老年人[1]。預計我國將在2035 年邁入重度老齡化社會。我國老齡化呈現出老年人口規模龐大、老齡化速度快、地區發展不平衡等特點,給養老服務體系帶來了嚴峻挑戰。
我國養老受傳統文化觀念影響,較多的老年群體更傾向于居家養老。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傳統模式下的家庭結構受到沖擊,家庭結構規模不斷縮小,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居家養老模式造成了一定影響。探索并構建社區互助養老服務模式,拓展新型養老服務迫在眉睫。2019 年 3 月,民政部將“時間銀行”模式納入全國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2]。目前,社區互助養老以政府為重要組織者,政府與社會機構、家庭等組織相互協調。但我國時間銀行在實踐中仍存在著缺乏社會交換的信任前提、交換過程難以得到保障、交換資源有效性不足等問題[3]。2023 年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區塊鏈白皮書》,提出要推動區塊鏈技術的創新與發展,明確指出區塊鏈技術需在經濟社會等多個領域進行應用[4]。面對人口老齡化引發的養老難題“,時間銀行”下的互助養老模式被視作我國應對養老挑戰的一項有效策略。
一、相關概念
為更好地厘清區塊鏈與時間銀行結合的可行性與發展路徑,本文對“社區互助養老”“時間銀行”及“區塊鏈技術”相關概念進行梳理,夯實理論基礎,明確核心內涵。
(一)社區互助養老
互助養老本質上是基于互惠交換的儲蓄養老方式。社區互助養老是指在社區范圍內通過整合社區資源,組織居民互助,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文化娛樂等多方面支持的一種養老模式,它強調老年人之間以及社區居民之間的相互幫助與支持,以實現養老資源的共享和優化配置[5]。這種模式不僅有助于緩解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的壓力,也有助于提升老年人自身的參與感與獲得感,是社區治理與積極老齡化理念融合的產物。
(二)時間銀行
時間銀行的概念由哥倫比亞大學的 Edgar Cahn 教授于 1980 年正式提出,倡導“時間美元”并將其作為一種“社區貨幣”,他提出合作共產的價值觀念并將其作為時間銀行的理論指導[6]。
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我國的“時間銀行”逐漸探索出了一條與具體國情相結合的發展道路,即強調“互助”,突出志愿服務引領中“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社會文化氛圍營造,并逐漸與社會建設和新技術發展相結合,成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社會信用體系的一種新模式[7]。
國內“時間銀行”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萌芽期、探索期以及發展期三個階段。1998 年上海市虹口區,首次提出低齡老人為高齡老人提供服務,可以借助時間存折記錄服務時間和服務內容,這是我國第一家時間銀行[8]。它不僅成為推動社會參與、改善養老服務結構的重要手段,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區治理能力的提升。
(三)區塊鏈技術
區塊鏈技術最早起源于2008年,當時由名為SatoshiNakamoto的作者發表了《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文章中詳細描述了基于區塊鏈的去中心化電子現金系統[9]。2009 年,比特幣網絡正式上線,標志著區塊鏈技術的誕生。區塊鏈本質上是一種采用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賬本數據庫,通過共識算法和密碼學方式建立信任機制,最終實現各節點數據存儲互聯互通的網絡系統[10]。近年來,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醫療健康等多個領域廣泛應用,也為養老服務體系中信任機制的重構、積分管理的透明高效等問題提供了技術支撐。
二、時間銀行在社區互助養老中的應用現狀
在社區互助養老不斷發展的背景下,時間銀行作為促進社區資源共享與養老服務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機制,其運行模式、服務內容及數字化轉型逐漸成為關注焦點。但在推廣和實踐過程中,時間銀行仍面臨服務體系不健全、數據管理滯后等問題。深入分析其在社區互助養老中的應用現狀與主要困境,有助于厘清發展瓶頸,為區塊鏈等新興技術的引入提供現實基礎與方向。
(一)時間銀行的服務范圍和類型
隨著社區互助養老的不斷發展與完善,時間銀行的服務范圍和類型也不斷擴大,目前主要包括精神關照類、健康咨詢類、外出代辦類以及家政服務類四大類服務。
精神關照類包括情感支持、情緒疏導、文體活動等內容。健康咨詢類包括提供日常護理、進行日常健康監測、提供醫療協助以及后續康復訓練等內容。外出代辦類包括協助老年群體繳納水電費、購買出行門票以及購買生活用品等內容。家政服務類包括日常房間清潔、照顧老人餐食以及衣物清理和換洗等內容。
(二)時間銀行數字化運作流程
目前,時間銀行數字化運作流程主要包括用戶端與服務器端兩個關鍵環節。如圖1 所示,用戶通常通過手機小程序注冊并填寫基礎信息,志愿者在系統上完成相關認證后進入志愿團隊開始服務,需求者根據自身情況發布所需要的服務信息。如果需求者沒有辦法獨立上傳,則由社區服務者進行協助完成信息上傳。再依托服務器雙方自愿選擇人員進行匹配,匹配信息確認后進行服務。服務完成后雙方進入平臺結算頁面,志愿者可選擇利用積分兌換商品或進行儲存,完成相應操作后將時間數據村入平臺數據庫。
當前時間銀行的數字化運營整體仍停留在較為初級的模式,大多數時間銀行依托第三方機構和社區進行管理,通過互聯網技術搭建服務平臺,在運行效率、數據安全以及隱私保護方面存在諸多不足,未來需要在這些方面不斷改進和創新。
(三)時間銀行模式在社區互助養老中應用的問題
盡管時間銀行已在服務種類和數字化流程上取得初步進展,但在實際運行中依然存在諸多問題。這些問題不僅限制了時間銀行的推廣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在社區互助養老體系中的服務價值和用戶信任。
1.服務記錄方式原始,存在較大的誤差
從登記人員上看,目前大多服務記錄主要由用戶或社區人員協助上傳至平臺。在部分經濟欠發達地區,仍存在手工記賬的情況,這種數據記錄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服務時間或內容存在誤差的可能性較大,數據的記錄和查找也面臨著一定挑戰。
此外各地區使用的運營平臺存在較大差異。例如,部分地區以政府為運營主體,由政府設立專屬的兌換平臺,而大多數地區主要依托第三方平臺進行運作與管理,由于運營主體不同,服務數據不能統一儲存至云端或運營商服務器。因此,當用戶出現居住地變更等問題時,許多服務記錄難以轉接與保存。這些都直接影響了用戶對時間銀行的滿意度與信任度,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時間銀行模式的推廣與應用。
2.兌換服務存在異質性,容易產生“劣幣驅除良幣”的情況
時間銀行兌換服務存在異質性,兌換的質與量不盡相同。時間銀行的兌換項目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為需要投入較大體力勞動和較長服務時間的家政服務類和外出代辦類,另一類則是需要具有一定的專業技術進行服務的健康咨詢類和精神關照類。從目前兌換服務的機制來看,大多為一小時服務可兌換一個時間幣,也有部分平臺發布需求服務由發布者自行定價,沒有統一的兌換標準,這種機制容易導致互助過程中出現“劣幣驅除良幣”現象。
出現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平臺定價與價值評估機制的不匹配。一方面,精神關照類和健康咨詢類服務雖無需體力付出,卻由于用戶對其專業性和效率的偏好,往往被賦予更高的隱性價值;另一方面,平臺在計價上未能針對不同服務類型進行差異化設置,一律采用單位時間統一兌換或讓發布者定價,缺乏透明、公正的價值衡量標準。志愿者在權衡時間成本和收益后,自然傾向于選擇投入相對較少但回報高的專業型服務,而對體力勞動和長時段任務興趣大減,從而導致基礎勞務服務被逐漸邊緣化,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局面。這種傾向不僅削弱了勞動服務的相對價值,也導致了服務供給的結構性失衡。同時也對時間銀行的公平性與可持續性產生了一定影響,阻礙互助文化的長遠發展。
3.運行保障不足,可持續發展受到挑戰
從組織結構上看,我國各地的時間銀行活動主要呈現為社區內部自發組織的形態,其運作機制主要依靠社區層面的自下而上推動。然而,這種模式運作下的基層政府對資源的分配和利用情況往往處于劣勢地位,社區等部門的行政層級較低,無法為互助養老提供長期穩定的服務。
從現有政策看,各地互助養老以及時間銀行的相關政策文件試點情況差異較大,所出臺的政策也大多與地區發展特色相關聯,有些地方的試點與上級部門的重視程度相關聯。例如,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有較為完善的配套措施,欠發達地區相關舉措則較少,這使得各地區的時間銀行運營情況相差過大。
從資金投入上看,時間銀行的資金來源主要依托社區以及少部分社會組織和志愿者的投入,相較于西方國家采取的市場化、公益化的運營方式籌集資金,我國時間銀行的籌資渠道相對單一,而數字化建設則需要大量且穩定的資金投入,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時間銀行的數字化構建。可見,在推動時間銀行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仍有諸多挑戰與障礙。
4.數據安全有待加強,監管機制存在漏洞
當前多數時間銀行服務平臺在用戶初次登錄與注冊時,會要求用戶授權提供包括基本信息、手機號碼等在內的基礎數據,平臺收集這些數據以便更好地可以為用戶提供服務。并且志愿者的相關信息如服務時間、服務內容、專業技能等也會被保存在平臺系統內,以便平臺進行相關資質審核。然而除了這種相對正規的管理方式外,還有部分社區仍采用微信群的方式收集數據信息。這種方式不僅效率低下,而且隱私信息也容易被人為利用與篡改。
可見,無論是在平臺進行管理還是在微信群中的管理方式,都缺少完善的隱私保護機制。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可能會增加用戶對時間銀行的不信任感,從而使得用戶減少使用頻率,影響平臺正常運轉。
三、區塊鏈技術助力時間銀行發展的對策建議
面對當前時間銀行在服務記錄、兌換機制、運行保障、數據安全等方面的現實難題,需盡快借助相關技術實現突破。區塊鏈作為一種具備分布式存儲、不可篡改和智能合約功能的新興技術,為時間銀行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路徑。圍繞其核心特性,從平臺搭建、兌換機制、運行保障和隱私保護四個方面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一)利用區塊鏈技術構建服務平臺,減少記錄數據偏差
區塊鏈技術的引入為社區互助養老時間銀行模式的構建與優化提供了新思路,特別是在數據記錄的準確性和可靠性方面,可以有效減少傳統記錄方式存在的記錄偏差等問題。在區塊鏈技術賦能時間銀行的流程中主要分為志愿者、需求者、智能匹配與合約、時間積分賬戶、區塊鏈賬本 5個環節。
如下頁圖 2 所示,首先平臺直接連接中國志愿者網絡平臺或其他認證機構進行合作,統一對志愿者身份和服務資格進行認證,平臺自動生成用戶畫像并將其推薦進入適合的志愿團隊。同時,需求方在錄入個人信息后,平臺同樣會基于區塊鏈和大數據技術生成用戶畫像。當需求方進一步提出具體的服務需求時,區塊鏈平臺可以通過智能合約技術根據雙方用戶畫像與特點進行自動匹配,并利用時間戳技術精確記錄服務的開始和結束時間,確保時間數據真實且不可篡改。在服務完成后,區塊鏈智能合約會根據分賬式技術自動執行時間積分的結算,將相應的時間積分轉入服務提供者的時間積分賬戶中。
所有涉及的服務數據都會在區塊鏈賬本上永久存儲,實現數據的透明和不可篡改。通過這一流程,服務的匹配、記錄和結算都能夠高效完成,且所有環節都被記錄,確保服務過程的安全與可信。
圖2 區塊鏈賦能時間銀行服務流程圖
(二)利用區塊鏈技術構建科學化兌換標準體系,引入動態價格調整機制
區塊鏈技術為時間銀行中積分兌換體系的科學化建設提供了可靠的技術支撐,使得服務的定價和積分兌換更加合理。通過引入分級定價有效滿足用戶需求,由政府等主管部門牽頭,聯合養老服務專家以及志愿機構進行多維度的考量,可以分別從服務維度、技術含量、時間成本等多角度進行分級考量[11]。根據投入精力與時間量不同,分別設定不同時間幣比例,確保用戶多樣化需求得到滿足。
此外,可以通過在區塊鏈上設置供需模型來自動調整服務的時間幣價格。例如在流感高發季節期間,醫療服務與護理類的服務需求可能會大幅增加。當出現這一情況時,平臺中的調節技術自動觸發并合理變動兌換標準。反之,當服務供過于求時,價格自動下降,以此來保持供需市場的平衡。這種自動調節機制可以很大程度上優化資源分配的效率。
通過引入區塊鏈技術,時間銀行不僅能夠建立科學化的分級兌換體系,還能夠通過動態調整機制適應市場變化,為用戶提供個性化服務。
(三)利用區塊鏈技術強化運行保障,增強可持續發展性
想要實現時間銀行的長遠發展,就必須突破傳統模式的局限。借助區塊鏈技術強化運行保障,逐步向市場化與公益化相結合的方向發展。區塊鏈技術的透明性為不同地區之間的合作提供了技術支持。平臺可以在現有基礎養老服務之上,開發更多種類的服務內容。例如,可以與法律機構合作提供老年人法律咨詢服務,或與教育機構合作推出語言興趣教學服務等。通過不斷擴大與社會福利體系相關聯的服務項目,減小各地時間銀行的政策差異,強化與現有的社會保障體系相銜接。
在資金運作上,通過利用區塊鏈鏈上認證來吸納企業的資金捐贈,引入社會資本分散資金壓力。例如,企業可以通過贊助時間銀行獲得鏈上認證,這種公開的信譽記錄有助于提升企業形象品牌影響力。相關部門也需盡快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建立有效的監管機制,推動時間銀行以更加穩定高效的方式運營,為時間銀行的可持續發展提供長效支持。
(四)利用區塊鏈技術強化隱私保護,增強數據遷移的便利性
用戶隱私保護是時間銀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而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和加密特性為隱私保護提供了技術保障。統一開發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小程序,將采集到的用戶信息進行數字化管理。在平臺設計上,可以采用分層管理的方式,將用戶信息分類存儲。例如,普通用戶只能查看與自身相關的數據,當涉及敏感信息如身份證號、健康信息等數據時,需要通過權限驗證才能查看。
在傳統應用平臺中,數據遷移往往較為困難,但在區塊鏈技術的加持下,數據遷移變得更加容易。通過構建全國統一的時間銀行協作網絡,可以實現不同地區服務記錄的無縫銜接。結合大數據以及智能合約技術,時間銀行可以保證服務記錄的完整性和可靠性,使得用戶在不同地區都能方便地享受服務。這不僅提升了用戶滿意度,也為時間銀行的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四、結束語
區塊鏈技術的引入為“時間銀行”系統帶來了深度融合與優化的可能。通過引入區塊鏈的分布式賬本、時間戳技術和智能合約技術,提高供需匹配效率的同時大幅降低管理成本,增強用戶對時間銀行的信任。此外,區塊鏈的隱私保護與去中心化特性為解決數據安全和跨區域協作問題提供創新思路。
區塊鏈賦能時間銀行的發展路徑研究既是對養老服務模式創新的有益探索,又可推動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通過技術與社會資源的有效整合,“時間銀行 區塊鏈”模式將在構建高效、可持續的社區互助養老體系中發揮更大的價值與潛力。
參考文獻:
[1] 民政部,全國老齡辦.2023年度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公報[EB/OL].(2024-10-12)[2025-05-13].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410/content_6979487.htm.
[2] 高欣宜.探索時間銀行結合PPP及互聯網嵌入社區居家養老新模式:以南京市時間銀行促養老互助服務為例[J].營銷界,2019(42):190-191.
[3] 郭劍平,王彩玲,黃健元.社會交換視角下區塊鏈賦能養老服務時間銀行發展研究[J].中州學刊,2021(12):62-67.
[4]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區塊鏈白皮書(2023)[EB/OL].(2023-12-07)[2025-05-13].http://www.caict.ac.cn/kxyj/qwfb/bps/202312/P020240326619863350128.pdf.
[5] 翟紹果,韓煜.資源支持、組織能力與價值創造:社區互助養老服務可持續生產的驅動路徑[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5,43(1):107-118.[6] Samuel Centre For Social Connectedness.Time Banking:A Currency for Connectedness[EB/OL].(2019 -10 -01)[2025 -05 -13].https://www.socialconnectedness.org/wp-content/uploads/2019/10/Time-Banking-To-Foster-Connectedness-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