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之內,諾和諾德公司的市值蒸發了超600億美元。
7月29日,這一“減肥神藥”司美格魯肽的締造者更新了2025年全年預期,銷售額增長率和利潤增長率預期均有所下調。同一天,公司還任命了新的全球總裁兼首席執行官(CEO)。
消息發布后,諾和諾德當日美股盤前跌幅超20%。截至美東時間8月4日,其市值跌至2166.7億美元,累計蒸發超800億美元。今年以來,諾和諾德的市值縮水42%。作為一家百年丹麥藥企,2023年,其市值曾超過整個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成為歐洲市值最高的公司。如今,這一“藥王”跌落“神壇”。與此同時,全球不少藥企也在研發、上市新藥,進駐減肥藥市場。
據諾和諾德官網信息,按固定匯率計算,2025年其銷售額增長率預期從13%—21%下調至8%—14%;利潤增長率預期從16%—24%下調至10%—16%。諾和諾德稱,下調預期的主要原因是美國市場的競爭壓力,包括減重版和降糖版司美格魯肽在美國市場的增長預期降低,以及部分國際市場的滲透率未達標。
“其實,市場對諾和諾德的預期不佳早有苗頭。最近一年,諾和諾德股價幾乎處于下跌狀態,這次的全年預期下調是個導火索。”藥品和醫療器械市場智庫Citeline首席分析師周淑華指出。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諾和諾德的股東之一、聯合投資公司的投資組合經理馬庫斯·曼斯表示,諾和諾德低估了肥胖癥患者的自費市場,直至最近才關注到這一群體。同時,公司面臨的挑戰不只是司美格魯肽在美國市場的困局,問題更是已蔓延至全球市場。
此前,司美格魯肽全球熱銷導致供應短缺。2022年,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將其列入藥物短缺名單。過往幾年,可混合各種成分生產短缺藥品的美國復合藥房被允許生產司美格魯肽復合藥,也就是“山寨版”的司美格魯肽。相比仿制藥,這類復合藥并沒有經過一致性評價。因價格更低,復合藥吸引了眾多無力負擔原研藥的患者。其中,有藥房的藥品售價比原研藥低約85%。
今年2月,FDA宣布短缺問題解決,要求復合藥房等5月22日前停售相關復合藥。不過,這些藥物的供應仍在持續。對此,諾和諾德表示,正在尋求訴訟等多重手段,保護患者免受假冒司美格魯肽藥物的危害。
“未來一段時間,司美格魯肽的市場仍會面臨這類復合藥的擠壓。”周淑華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供應短缺期間,部分患者與復合藥房“綁定”在一起,形成了特定的供應方式。盡管有關部門要求這些藥物在監管寬限期內退市,但要想全面清退,諾和諾德將面臨漫長且艱難的摸底排查、上訴及訴訟流程。
除了“山寨版”司美格魯肽,諾和諾德還面臨最大競爭對手禮來公司的壓力。 2021年,諾和諾德的司美格魯肽獲FDA批準減重適應證。去年6月,該藥物在中國獲批用于減重。禮來公司的雙靶點“減肥神藥”替爾泊肽緊隨其后,2023年11月獲FDA批準上市后,去年7月于中國獲批減重適應證。
根據財報,2024年,諾和諾德總營收約421.49億美元,同比增長26%。其中,注射降糖版和減重版、口服降糖版司美格魯肽共收入約292.96億美元,占公司總營收超三分之二。當年,禮來總營收約450.43億美元,其中,替爾泊肽銷售收入達164.66億美元。
今年5月,禮來公布了一項“頭對頭”研究SURMOUNT-5的結果。該研究對比了替爾泊肽與司美格魯肽治療肥胖的有效性與安全性。結果顯示,替爾泊肽與司美格魯肽相比,減重效果是司美格魯肽的1.47倍。藥物治療第72周時,替爾泊肽實現平均減重比例達20.2%,而司美格魯肽為13.7%。替爾泊肽組平均減重22.8kg,司美格魯肽組平均減重15.0kg。
“頭對頭試驗的結果,沖擊了諾和諾德的核心市場。”周淑華認為,諾和諾德憑借先發優勢,奠定司美格魯肽的市場領先地位,但其產品迭代和布局滯后于禮來。同時,減肥藥市場競爭激烈。司美格魯肽作為單靶點藥物,正面臨多靶點藥物的挑戰,如何實現產品迭代,是諾和諾德要沖破的瓶頸。
今年6月,諾和諾德也公布了在研減重新藥CagriSema的最新數據。CagriSema是一種雙靶點聯合注射劑。數據顯示,無糖尿病的肥胖人群中,CagriSema 幫助患者在68周后減掉約23%的體重,比接受安慰劑治療的患者高出約 20%,比單獨接受司美格魯肽治療的患者高出約7%。不過,這一數據并未達到管理層的預期。
此外,美國總統特朗普今年5月簽署的“最惠國價格”行政命令,也給諾和諾德帶來不小壓力。這一行政令要求制藥商降低美國處方藥價格,與其他發達國家提供的最低價格相匹配。公開資料顯示,由于美國藥品的定價權更多掌握在藥企、保險公司或藥品福利管理機構等手中,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藥品價格機制復雜、不透明等問題。
據路透社報道,當地時間7月31日,特朗普致函諾和諾德、禮來、強生等17家大型藥企,要求其降低藥品價格,并在9月29日前對特朗普制定的條款,做出具有約束力的承諾。其中包括向所有參加政府低收入人群醫療補助計劃的患者,提供“最惠國價格”,并保證新藥在美國的定價最實惠。
周淑華分析,諾和諾德的主力產品司美格魯肽,在美國市場滲透率已低于預期,若再被率先納入“最惠國價格”談判,將形成雙重打擊。“此外,司美格魯肽更大的市場在糖尿病領域,相比減重藥物,糖尿病藥物被納入談判的可能性更大,面臨的沖擊力度將更強。”
要應對一系列挑戰,諾和諾德的管理層壓力巨大。據諾和諾德官網信息,目前擔任諾和諾德國際運營部執行副總裁的馬齊亞爾·杜麥克將從8月7日起接任全球總裁兼CEO。同期生效的其他組織變更,還包括將公司的研究和早期開發部門、開發部門合并為新的研發部門,由新任首席科學官馬丁·蘭格負責,推薦新療法創新,并與杜麥克合作推動公司內外管線的發展和創新。
近年來,許多新型減重藥物陸續研發上市。數據顯示,全球有百余種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類藥物正在研發中。據《肥胖患者的長期體重管理及藥物臨床應用指南(2024版)》,此前全球范圍內在使用的傳統減重藥物,僅有芬特明、安非他酮、奧利司他以及一些復方制劑。
“傳統減重藥物如奧利司他,減重效果有限且患者耐受性差,可能出現脂肪性腹瀉等不適。”同濟大學肥胖癥研究所所長、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肥胖癥診治中心主任曲伸介紹,當前主流的減重藥物是GLP-1類藥物。GLP-1是人體內的一種腸促胰素,通過激活GLP-1受體,可以產生抑制食欲、延緩胃排空等效應。
記者梳理發現,國內獲批上市的單靶點減重藥物,以GLP-1受體激動劑為主,其中包括利拉魯肽、司美格魯肽。禮來的小分子口服制劑Orforglipron目前完成了Ⅲ期臨床試驗;國內藥企方面,如甘李藥業正研發雙周注射制劑博凡格魯肽。
與此同時,諸多藥企正在角逐雙靶點減重藥物。目前,國內已獲批上市的有GIP/GLP-1雙受體激動劑替爾泊肽、GLP-1/GCG雙受體激動劑瑪仕度肽。此外,安進公司、恒瑞醫藥、博瑞醫藥等國內外藥企也在研發此類藥物。技術推進下,多靶點減重藥物正陸續出現。目前,禮來的GLP-1/GIP/GCG三受體激動劑Retatrutide,已進入Ⅲ期臨床試驗,為周注射劑。“目前雙靶點藥物的獲益優于單靶點,未來多靶點藥物的研發或將成為趨勢,使減重效果和獲益增多。”曲伸說。
“減重藥物研發是一個更新迭代的過程。”曲伸表示,一旦突破早期研發瓶頸,其發展十分迅速,并且愈發有效。目前,已有藥物減重效果超過20%。如今,研發也正向多元靶點組合、提升安全性和有效性、降低用藥成本、延長給藥周期等方向推進。
“新一代藥物不僅減重,還將延伸至其他疾病治療。例如,替爾泊肽已在國內獲批治療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部分藥物也被證實可以改善脂肪肝、骨關節炎。”曲伸表示,由于不少藥物在減重的同時會減少肌肉含量,一些藥企正針對特定靶點進行研發,以期減少脂肪的同時不損失肌肉,甚至增加肌肉含量。
此外,隨著一些GLP-1類藥物正步入專利保護末期,仿制藥競爭也拉開序幕。2026年,司美格魯肽的專利將在中國和印度到期。曲伸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中國藥企在減重領域發展迅速。據統計,國內有近百家藥企在研發減重藥物,主要包括仿制藥和創新藥兩類。仿制藥雖沒有太多創新,但能以價格優勢惠及大眾,在減重藥未納入醫保的情況下,緩解患者自費負擔。創新藥則通過靶點設計和結構優化,實現不同的作用效果,但即便經過大浪淘沙,也還須臨床與市場的雙重檢驗。但與此同時,要看到眾多藥企紛紛入局,也會導致靶點研究同質化、過度“內卷”等問題。
“減重領域有著巨大的市場價值,未來市場規模或達千億美元。每個產品都想分一杯羹,即便僅占1%份額也收益可觀。”周淑華認為,單純追求減重效果的競爭已接近尾聲。與腫瘤藥物不同,減重效果相差1%并無明顯差距。產品能達到20%—30%的減重效果已是理想狀態。接下來就是安全性、依從性、適應證拓展等多維度的競爭。
曲伸補充道,未來研發將更具針對性。靶點設計可能不只針對胃腸道和脂肪組織,還將延伸至激素平衡、中樞神經調控,以及老人、兒童、孕婦等不同人群。此外,目前所有的減重藥物都面臨反彈問題。如何通過逐漸用藥、聯合用藥、長期適應等方式,讓患者反彈得少一點、慢一點等,也是努力的方向。
這意味著,減重賽道,無疑將更加擁擠。即便處于第一競爭梯隊的諾和諾德,也將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