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四五”規劃收官、“十五五”規劃謀篇的關鍵節點,國有企業正經歷著深化改革與高質量發展的雙重考驗。越是關鍵時刻,越需要優良作風保駕護航。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黨的作風建設的重要論述和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為國企年輕干部錨定了“思想指南”與“行動標尺”。作為經濟大省,江蘇國企改革發展始終與黨的作風建設同頻共振、交織融合。江蘇國企年輕干部的實踐充分證明:作風建設既是筑牢信仰之基的“精神鈣片”,更是破解發展難題的“動力引擎”。
一、理論維度:在“國之大者”中校準權力坐標
國有企業是國之公器、國之重器,姓黨屬國為民是其本質屬性。對于肩負“頂梁柱”“壓艙石”使命的國企年輕干部而言,必須從理論源頭廓清“權力從何而來”的根本問題,明晰為民用權、為民謀利、為民造福的價值取向。
權力本源:在“國”字底色中堅守人民立場。國有企業的“國有屬性”,決定了權力本質是人民賦予的“公共契約”,必須把人民性貫穿于資源配置全過程。徐工集團年輕技術團隊在參與肯尼亞斯瓦克水壩建設時(該項目是東非最大民生水利工程,惠及當地百姓300余萬人),面對外方企業提出以“技術合作”名義的利益輸送,始終以“國之重器服務全球”為準則,拒絕一切非正當競爭。他們自主研發出適應非洲土地高溫、濕軟特點的成套道路機械設備技術方案,憑借公開透明的技術標準和性價比優勢中標。不僅如此,建設大壩所使用的工程設備超一半均來自徐工集團。項目開工以來,已為當地帶來超2000個工作崗位,培訓了大量工程機械技術工人,得到普遍贊譽。正如徐工集團年輕工程師小陳在項目總結中寫道:“我們手中的圖紙不僅是技術方案,更是中國企業的信用背書。”權力回歸為民本色,才能在國際市場博弈中既守住底線,更贏得尊重。
執政能力:在科學決策中彰顯作風成色。黨的作風建設與執政能力建設是“車之兩輪”。江蘇推動國企數字化轉型的實踐表明,年輕干部的作風純度直接決定著企業改革決策精度。蘇州高新區某國企年輕管理團隊在“ 5G+ 工業互聯網”智慧工廠改造過程中,摒棄“重技術引進、輕本土適配”的浮躁心態,創造性地運用“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論:一方面,系統學習《習近平關于網絡強國論述摘編》,精準把握“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 10%′ 的江蘇目標;另一方面,扎根車間蹲點調研90天,手繪37張工藝流程圖,梳理出設備互聯率低、質量追溯滯后等12項痛點。基于此制定的改造方案,既符合國家網絡建設要求,又實現設備故障率下降 40% 產能提升 25% 的實效,成功入選國家級5G工廠、國家級智能制造優秀場景單位。這種“吃透政策不教條、深入一線不浮躁”的作風,正是“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在國企微觀層面的生動演繹。
造福于民:在改革發展中踐行初心使命。國有企業最終所有權屬于全體人民,生產資料及所創造的財富均為全民所有,為社會公共利益服務是國企與生俱來的責任。江蘇省屬國有大型企業蘇鹽集團長期承擔全省食鹽儲備和供應保障任務,年產銷食鹽150萬噸,為江蘇及周邊地區數億人口的食鹽安全供應保駕護航,穩穩兜住民生底線。2023年8月,日本核廢水排海事件引發市場恐慌,蘇鹽集團年輕干部聞令而動,發揚敢打硬仗、為民造福的作風,通過高效調度、質量把控和穩定供給,24小時內向全省商超增調食鹽超1萬噸并承諾“不漲價、不斷供”,有效地打消了民眾疑慮。鹽雖好,但也不能過量,蘇鹽集團大力研發“天然三零食鹽”(零添加、零加碘、零加抗結劑)綠色低鈉鹽等特色產品,既維持食鹽口感,又守護飲食安全,讓人民群眾在不知不覺間身體更加輕盈健康。小鹽粒關乎大民生,蘇鹽集團年輕干部全力守“味”舌尖安全正是踐行初心使命的生動注腳。
二、歷史維度:在紅色血脈中傳承優良傳統
百年黨史既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奮斗史,更是一部激濁揚清的作風建設史。江蘇作為新四軍主戰場、淮海戰役決勝地,擁有豐富的紅色資源,江蘇國企發展歷程始終鐫刻著作風建設的紅色基因。
革命年代:從“三大作風”到“兩個務必”的江蘇回響。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江蘇大地孕育了“鐵軍精神”“雨花英烈精神”,這些精神譜系的核心正是作風建設的生動詮釋。1941年皖南事變后,新四軍在鹽城重建軍部,通過開展整風運動,確立“官兵一致、軍民同心”的優良作風,為根據地建設奠定基礎。這種紅色基因在國企發展中持續傳承。淮海戰役勝利后,徐州賈汪煤礦工人自發組織“黨員先鋒隊”,在設備簡陋的條件下,憑借“不怕苦、不喊累”的作風,實現煤炭產量三年翻番,支援全國解放。徐工集團黨委將“淮海戰役紀念館”作為年輕干部必修課,要求學員在“小車推出來的勝利”實景教學中,體悟“依靠群眾、艱苦奮斗”的作風真諦。
建設時期:在火熱實踐中凝聚發展合力。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江蘇國企始終是作風建設的踐行者。在1952年“三反”運動中,南京永利铔廠(現南化集團)黨員干部帶頭自查自糾,建立“技術民主會”制度,讓工人參與生產管理,既剎住了貪腐之風,更激發了“工業學大慶”的熱潮。改革開放初期,蘇州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其成功密碼之一便是“艱苦創業、清正廉潔”的作風:吳江絲綢集團的創業者們“白天跑工廠、晚上睡地鋪”,拒絕任何形式的特殊待遇,將有限資金全部投入技術改造,創造了“一根絲帶動一個產業”的奇跡。這種作風如今已經刻入江蘇國企的血脈深處,在沿海開發、長三角一體化等重大戰略中,國企年輕干部主動扎根連云港徐圩新區、南通通州灣等建設一線,在“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的攻堅中,續寫著“兩個務必”的新時代篇章。
改革年代:在思想解放中突破發展桎梏。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作風建設始終是國企改革的“護航器”。20世紀90年代,江蘇率先推進國企股份制改革,春蘭集團、紅豆集團等企業的年輕管理者們,秉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作風,打破“鐵飯碗”“鐵工資”,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進入新時代,江蘇在全國率先開展國企“三項制度”改革試點,泰州某國企年輕團隊創新“陽光競聘”機制,通過“人才畫像”實行崗位匹配,22名中層干部通過公開答辯重新“上崗”,基層員工則通過雙向選崗實現人崗相適、人盡其才。活力在競爭中進發、動能在崗位上轉換,為企業高質量發展筑牢了人才基礎。這種“敢闖敢試不逾矩”的作風,正是江蘇國企始終走在改革前列的重要保障。
三、時代維度:在高質量發展中勇擔使命重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國企使命已從“做大做強”轉向“做強做優做大”。時代在發展,使命在豐富,優良作風依然在延續。江蘇國企年輕干部始終以作風建設為支點,在產業升級、鄉村振興、企業治理中展現時代擔當。
產業突圍:在創新驅動中鍛造硬核實力。面對“卡脖子”技術挑戰,江蘇國企年輕干部以“十年磨一劍”的作風投身科研攻堅。在工藝裝備領域,南京新工集團下屬的南京工藝裝備制造公司的年輕團隊依托重大專項平臺加快自主研發,成功破解高精度核心部件開發等系列難題,實現為世界頂級機床德瑪吉公司提供批量配套,助推企業獲評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在半導體領域,無錫華虹半導體公司的年輕工程師團隊扎根潔凈車間300余天,成功研發28納米芯片制造工藝,打破國外壟斷,實現“江蘇制造”向“江蘇創造”跨越。這種“坐得住冷板凳、啃得動硬骨頭”的作風,正是突破科技瓶頸、鍛造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密碼。
民生答卷:在基層一線書寫責任擔當。國企的社會責任,最終要落在“辦實事、求實效”的作風上。而作風建設的成效,最終要以群眾的獲得感來檢驗。在鄉村振興主戰場,泰州市國資委積極開展企村互聯共建活動,某國企積極幫助解決掛鉤鄉村困難群眾土地流轉問題,助力群眾年增收1.7萬元。該國企還積極組織青年干部,幫助村集體擴寬優質稻米銷售渠道,累計銷售稻米12方余斤、帶動村內30余名勞動力就業,增加村集體收入32萬余元,真正實現“群眾致富、集體增收、企業增效”三方共贏。在交通出行領域,南京地鐵集團的年輕干部職工秉承“用心服務、關愛一路”理念,積極打造“人文地鐵”服務品牌,在全線所有站點推出無障礙服務,175個站點實現AED設備全覆蓋,在32個站點設立35間地鐵母嬰室,實現鐵路與地鐵免安檢換乘等多項便民舉措,切實服務群眾出行。
治理現代化:在精細管理中涵養清風正氣。企業內部治理是作風建設的“試金石”。江蘇交控集團的年輕紀檢干部在開展“嵌入式”監督時,創新“制度 + 科技”模式:一方面,梳理工程建設、物資采購等6大領域52個廉潔風險點,制定《小微權力清單》;另一方面,開發“智慧紀檢”系統,實現招投標流程實時監控、資金流向動態追溯,相關經驗在全省國企推廣。這種“嚴管厚愛結合、激勵約束并重”的作風,既守住了“廉潔關”,更激活了“干事關”。中國華電集團江蘇公司積極建立健全“一融入兩授權三制衡”治理機制,持續推行“兩單兩化四到位”決策管理模式,靈活運用“兩個平臺、四個體系”監督評估手段,全方位提升公司治理水平,走出一條獨具江蘇特色的改革道路。
四、國際維度:在全球競爭中展現大國風范
百年變局下,國企既是國家經濟安全的“穩定器”,更是國際競爭的“先鋒隊”。江蘇國企年輕干部以作風建設為“軟實力”,在“一帶一路”建設、科技突圍、文化傳播中展現中國風范。
絲路筑夢:在跨文化協作中樹立中國標準。在“一帶一路”沿線,江蘇國企年輕干部用過硬的作風書寫“中國方案”。在柬埔寨金港高速公路項目中,江蘇交建集團年輕項目經理老張帶領團隊克服40°C 高溫、瘧疾疫情等困難,堅持“三個必須”原則:必須使用中國技術標準,必須培養當地產業工人,必須保護熱帶雨林生態。項目建成后,使金邊到西哈努克港的車程縮短至2.5小時,集團還建立了柬埔寨首個高速公路運維培訓中心,錄用屬地化用工人數達3200余名,同步培養了大量專業技術人才,推動柬埔寨基礎設施建設技術的進步。這種“工程建到哪里,作風就帶到哪里”的堅守,讓中國標準成為“優質可靠”的代名詞。
科技突圍:在封鎖打壓中挺起創新脊梁。面對國際科技競爭,江蘇國企年輕科研團隊以“越是艱險越向前”的作風突破封鎖。在特種材料領域,中國石化儀征化纖公司年輕技術團隊研發軌道墊板用TPEE彈性體開發及產業化項目,成功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實現軌道墊板用TPEE彈性體材料國產化替代,在國內市場超2萬噸年需求背景下具有廣闊前景。在船舶海工領域,滬東中華(南通)的年輕設計師團隊攻克液化天然氣(LNG)船薄膜艙焊接技術,打破日韓壟斷,實現我國LNG船“從跟跑到領跑”,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作出貢獻。這些成績的背后,是“十年磨一劍”的專注,更是“不信邪、不怕壓\"的骨氣。
文明互鑒:在國際輿論場傳遞中國聲音。國企年輕干部既是經濟合作的參與者,更是文化交流的使者。在西班牙“中西文化和旅游年”開幕活動中,蘇豪集團推出“茶香器韻·品味中國一中國茶文化展”,年輕的工作人員尋古探今,為西方友人展開一幅妙趣橫生的中國茶文化畫卷。在“中阿產能合作示范園”建設中,蘇州工業園的年輕管理團隊將“蘇州園林”元素融入園區規劃,打造中阿文化交流中心,成為“一帶一路”上的文化地標。這種“潤物細無聲”的作風,讓中國企業帶去了技術和資本的同時,收獲了友誼和信任。
從理論維度的“信仰之基”,到歷史維度的“紅色之脈”,再到時代與國際維度的“擔當之責”,作風建設貫穿江蘇國企年輕干部成長的每個環節。江蘇的實踐啟示我們:作風建設沒有休止符,唯有將“嚴”的基調與“實”的作風融入血脈,才能在“國之大者”中找準定位,在改革深水區勇破藩籬,在全球競技場彰顯風采。
(作者系中共江蘇省委黨校第9期中青年干部培訓三班學員,泰州市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任、黨委委員)
責任編輯:梁曙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