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93%的受訪者認為自己是幸福的媽媽,同時,41.41%的受訪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身心疲憊感;46.76%的受訪者將‘自我成長’列為幸福感的核心需求,遠超位列第二的情感支持(33.5%),但72.7%的受訪者獨自承擔著家務與育兒的重擔,每天僅0.5~2小時的碎片化時間,讓這份‘自我成長’需求成為奢侈。”近期,《中國媽媽幸福力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在北京發布。
“這些對照數據像一面鏡子,映照出傳統母職范式與現代平等理念的劇烈碰撞——人們追求家庭幸福,卻常常以犧牲媽媽的自我為代價?!狈e極心理學專家、清華大學心理學博士倪子君表示,“只有當媽媽們能夠在付出與自我之間找到平衡,找回完整的自己,那份從容才會真正滋養整個家庭。”
《報告》由清華大學社會心理服務研究中心、厚德明心(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發布,以全國范圍內的1606份“媽媽幸福力”社會調查問卷數據為基礎,圍繞媽媽群體的生活狀態、支持需求等進行了多維度分析,并提出了構建媽媽幸福力的“黃金三角”:家人的溫暖陪伴、伴侶的共同承擔、家人間的心靈對話。
在認為自己“ 非常幸?!?的受訪群體中,爸爸參與家務比例達42. 99%,遠超“非常不幸?!比后w中爸爸參與家務比例的22.22%。
何為幸福力?
“幸福,指有意義的快樂。幸福感是一種幸福的狀態,幸福力就是獲得幸福感的能力?!蹦咦泳嬖V本刊記者。她是“媽媽幸福力”社會調查發起人之一、厚德明心(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也是美國哈佛大學幸福課教授泰勒·本-沙哈爾多本著作的中文譯者,在清華大學講授積極心理學十余年。
《報告》中有這樣一句話:媽媽找回完整的自己,家庭的幸福真正生根。對此,35歲的王云(化名)深有同感:“人生是一個不斷尋找自己的過程。當媽媽把自己找到了,一切就都好了?!?/p>
王云是一位還處于哺乳期的媽媽。她在公司冥想室接受采訪時,席地而坐,向本刊記者分享女兒剛學會叫媽媽的視頻,洋溢著初為人母的喜悅。
她覺得,若滿分為100,自己當下的幸福感可打98分,幸福力可打85分?!笆聵I上還可以再沖一沖,多掙點錢。”她說。
王云的過去,有著明顯的不完整感。
由于原生家庭的原因,她自小就非??是笸饨绲年P心與溫暖。高中時,王云和最好的朋友決裂,內心很受傷,只因對方有了另一個更要好的朋友。這件事讓她意識到,自己內心有擰巴的一面,但并不明白問題出在哪里。
直到大學本科畢業,經過多次心理咨詢后,王云才觸摸到內心深處的傷口和缺口。這讓她下決心探索隱秘的心理世界,徹底解開心結。她本科學的對外漢語,又攻讀了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的在職研究生,后辭職考取了北京師范大學應用心理學的碩士。她2019年結婚,2024年女兒出生。
“孩子來的時機剛剛好。如果再早幾年,我還沒有處理好和自己的關系,會把自己內在的焦慮投射到孩子身上——比如,責怪孩子的到來耽誤了我的職業發展?!蓖踉普f。
婆婆從老家來北京幫忙看孩子。剛開始,和很多年輕媽媽一樣,王云對老一輩帶孩子的觀念、方法并不放心,人在單位時,總覺得家里的事情“有些不可控”。
得益于心理學的專業知識,王云學會不斷覺察自己的情緒,以及情緒背后的原因,繼而調整心態和行為。
在“媽媽幸福力”調研中,當被問及“您最喜歡丈夫表達的支持類型與話語”,54.05%的媽媽選擇了“咱們可以一起想想辦法”——她們最渴望聽到的,不僅僅是安慰,而是丈夫能共同承擔的實際行動。在認為自己“非常幸?!钡氖茉L群體中,爸爸參與家務比例達42.99%,遠超“非常不幸?!比后w中爸爸參與家務比例的22.22%。
王云覺得,在這方面,自己丈夫表現優秀。
生孩子之前,王云負責做飯,在互聯網大廠工作的丈夫包攬了其他家務。婆婆來了之后,夫妻倆在家務上相對輕松,丈夫經常會挑選周末的一天,和王云出去過二人世界。
女兒出生3個月時,婆婆因糖尿病住院,無法幫忙帶孩子,還需要他人入院照顧。這讓王云情緒有些煩躁:怎么這么多事情湊到一起了?
丈夫及時安撫:老人生病很常見,不是什么大問題,我們一起解決就好。很快,丈夫將公公從老家接來,在醫院照顧婆婆6天后,一切回歸正軌。
“我現在的幸福感95分、幸福力90分?!?2歲的張巧麗自我評價道,“兩年前,我的幸福感只能打0分,甚至負分?!?/p>
“0分和負分”的表述令本刊記者頗為驚訝,2年前她的情況糟糕到什么程度?她講了個小故事:
2023年,張巧麗陪10歲的女兒墨墨從浙江臺州坐高鐵去北京參加夏令營,在高鐵站買煎餅時,前面有好幾個人排隊,她擔心誤了列車想插隊,但由于情緒焦躁,說話有些沖,排第一的顧客不樂意了,兩人當眾爭吵起來。
“媽媽,你這個樣子,我要不喜歡你了?!蹦谝慌杂X得有些難堪,出言提醒。
連孩子都不幫我,跟我對著干——女兒的話讓張巧麗傷心、崩潰,當場就哭了。

張巧麗覺得,自己本就屬于那種“蠻消極的媽媽”,剛回臺州那兩年,更堪稱“失敗的媽媽”,動不動就會抹眼淚,陷入自我焦慮的泥潭。
張巧麗的情緒失控,和客觀環境有關,也和生理因素有關。
她和丈夫曾多年在北京從事批發生意,墨墨在北京出生、上學,因各種原因,2021年全家搬回老家臺州。大環境的落差讓張巧麗很不適應,加之女兒轉學后學習成績下滑,更令她焦慮,情緒越來越難以自控,稍不如意便對著孩子發火。
初三時,張巧麗做過一次腦瘤手術,手術不是很成功,導致后遺癥癲癇,伴隨她至今。癲癇是一種慢性神經系統疾病,發作時會伴隨短暫意識模糊、全身抽搐甚至口吐白沫等癥狀。她因此輟學,跟著爸媽學做生意。家人擔心張巧麗的身體,幾乎不讓她獨自出門,她想學輪滑、學外語,媽媽第一反應總是“哎呀,你不行的,不可以的”,無形中給她種下了自我否定的消極暗示。
為了幫助妻子紓解情緒,張巧麗的丈夫常陪她參加臺州本地博物館、科技館、非遺館的各類活動,機緣巧合下,兩人在臺州市新開放的幸福科學館聽了一場“如何提升媽媽幸福力”的公益講座,如獲至寶。此后,她多次參加幸??茖W館的課程活動,主題涉及自我成長、社會服務理論、AI家庭等,還買了不少心理學書籍在家學習。
她學習后最大的感悟是:家長不可能改變孩子,誰也改變不了誰,唯一能改變的只有自己。當自己改變了,家人會潛移默化受到影響,家庭氛圍也隨之更和諧。
以前,孩子不會做題時,張巧麗第一反應往往是“你怎么這都不會,長大了怎么辦?去撿垃圾嗎?”現在,她會溫和引導:“是不是這道題比較難?你要不要再想想,它關聯的是哪個知識點?”
墨墨感受到媽媽的轉變,回家常主動分享學校里的趣事,母女關系越來越融洽,她也不再焦慮于女兒現在的成績,相信孩子的未來一定會越來越好。
有一次全家參加越野跑,墨墨驚訝地發現,因癲癇幾乎從不運動的媽媽,跑在她的前面,她發自內心稱贊:“媽媽,你其實挺厲害的?!边@句話讓張巧麗高興了一整天。
“癲癇這事可以公開說嗎?需要化名嗎?”本刊記者問。
“沒關系。我已經接納自己,我釋然了?!彼卮?。
李夢的感悟是:“ 如果媽媽幸福力不夠,本質上是其作為一個獨立個體、作為一位女性的幸福力不夠。”
在媽媽幸福力調研問卷上,張巧麗的自我評價是“非常幸?!?,但她說,“我身邊的單親媽媽非常多,一起上課外班的時候,能聽到她們很多故事,感覺她們真的太不容易了。”
李夢(化名)是一位36歲的單親媽媽,5年前離婚,兒子當時兩歲。
“接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李夢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她當下的幸福感可打80分,幸福力90分,離婚頭兩年的幸福感“也就二三十分”。
李夢是一名外企高管,從小各方面表現優秀,前30年人生可謂順風順水。但婚姻上的挫敗帶給她很大的沖擊和痛苦。
李夢回憶,有很長一段時間,她晚上看著熟睡中的兒子,想到他沒有一個完整的家,就會難過、焦慮得直掉淚。
她是怎么走出來的?
“向內求,對外看。關鍵還得自己心態強大,自我心態調整?!崩顗粽f,在那段艱難日子里,她多次去做專業心理咨詢、情感咨詢,梳理內心世界;她也常找那些正能量滿滿的朋友們聊天傾訴,將壓抑的情緒釋放宣泄出去。
父母給了李夢極大的支持,搬過來陪她一起住,對外孫也給予了滿滿的愛,祖孫三代現在其樂融融。兒子在學校里表現不斷進步,不久前還在班級運動會中獲得第一名,令李夢倍覺欣慰。
對于媽媽幸福力這個議題,李夢的感悟是:“如果媽媽幸福力不夠,本質上是其作為一個獨立個體、作為一位女性的幸福力不夠。”
她說,很多媽媽存在一個誤區——將自己的不幸福歸咎于媽媽這個身份。所以,女性得思想獨立、經濟獨立,先讓自己幸福起來,才能真正處理好夫妻關系、親子關系、婆媳關系。
51歲的倪子君是4個孩子的媽媽,老大17歲,老四11歲。下班后回到家,孩子們從家中各個角落里出來,和媽媽擁抱,很是熱鬧。每周末開一次家庭會議,按照家規互相打分,討論本周內各自發生的重要事情,需要哪些支持,下一階段重點要培養什么習慣……
倪子君對自己當前的狀態很滿意:“幸福感可打98分,幸福力95分”。
其實,她的人生,也有過“不幸?!钡碾A段。
1995年,倪子君在北京讀大三時,媽媽在辦公崗位意外離世,年僅52歲;2008年,她的爸爸因肺癌離世;2015年,唯一的哥哥因心肌梗死離世。接連的打擊令她心碎,一度將正處于創業期的公司扔給合伙人,并停下在清華大學的授課,讓自己處于自我放逐的狀態。直到2021年,她覺得破碎的內心已拼湊完整,心力已足夠強大,才決定再度創業。
是什么力量將她拉回熱情飽滿的軌道?
“使命感——使命感和奮斗賦予人生意義。”倪子君回答,“用我的知識和能力幫助他人,創造價值,能帶給我巨大的幸福愉悅感。”
如果可以重新選擇,你更愿意當全職媽媽還是職場媽媽?
幾位受訪媽媽一致回答:職場媽媽。
“我很愛孩子,也很愿意當媽媽。但我要有自己的價值感?!蹦咦泳硎?,身教永遠大于言傳,“我很忙,各種出差,有時候早上7點就要做直播,回家還要自學AI、腦科學。孩子們看到我如此敬業還不斷學習,他們自然不會懈怠?!?/p>
時間怎么分配呢?倪子君回答:教育好孩子,不需要媽媽把時間都撲上去,要在關鍵地方使力,這背后都有科學方法可循。
回臺州后,張巧麗轉身當起了全職媽媽。現在,她一邊帶娃,一邊學習家庭教育、心理學知識,提升自我,同時,積極調整身體狀態?!笆O碌慕唤o時間,將來可能會再做點生意”。
對于自家女兒的成長,倪子君、王云、張巧麗都表示,時代在進步,未來女兒成為媽媽后,人生一定會更美好。
張巧麗希望墨墨長大后不要當全職媽媽,“要先成為自己,再成為媽媽,不要被‘媽媽’這個身份束縛”。
為什么要發起“媽媽幸福力”調查?
“因為家庭是個人幸福的核心來源,而媽媽是家庭幸福力的核心來源?!蹦咦泳卮?,“如果說家是一把傘,媽媽就是傘柄,沒有柄,傘就撐不起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