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類政策的出臺和實施,突顯了內需拉動在我國經濟增長中的關鍵作用,也為地方政府實施內需導向的經濟增長策略提供了政策保障和實踐方向。本研究在這一背景下,旨在探索如何在地方層面有效實施內需拉動策略,以提升經濟韌性、促進產業轉型和實現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一、內需拉動經濟發展理念
內需拉動經濟發展理念是基于內生性經濟增長理論和凱恩斯主義的消費驅動假說,強調通過擴大消費和投資來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從而實現地方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內需拉動的核心在于利用提高居民邊際消費傾向和投資驅動力來促進經濟的穩定性和增長潛力。通過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優化消費結構、推動消費升級等措施,能夠有效地擴充內需市場并增強經濟韌性。內需的拉動效應在地方經濟發展中尤為重要,因其能夠在外部經濟不確定性增大時,提供穩定的需求支撐并減少對外部市場的依賴度。
從經濟理論邏輯來看,提升內需是拉動經濟增長的持久重要動力。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包括投資、消費和出口,其中投資和消費為內需,出口為外需。內需和外需均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但內需和外需在一個國家不同經濟發展階段發揮的拉動作用是不一樣的。與發達國家比較來看,我國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還有較大空間,內需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潛在動能還很大[2]。
從經濟實踐邏輯來看,提升內需是成功應對外部沖擊和穩定經濟增長的有效路徑。我國能夠成功抵御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巨大沖擊,有效應對三年來新冠疫情的嚴重沖擊,實現了經濟平穩運行及持續穩定發展,關鍵靠的就是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并推出系列擴大內需政策。我國在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拉動經濟增長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不僅實現了自身經濟穩定增長和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而且為世界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近十年經濟年均增長 6.6% ,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超過 30% 。
從經濟發展規律來看,大國經濟的特征都是內需主導。目前全球經濟下行壓力較大,需求疲軟正從發達國家向新興市場國家蔓延,尤其是一些西方國家對我國遏制打壓有增無減,使得外需更加難以控制,這告誡我們只有立足內需及依托強大國內市場穩增長促發展,才能為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動力和持久活力[3]。因此,內需拉動理念的實施需要從制度和政策層面進行保障,確保政策的連續性和協調性,以便在消費、投資、產業結構調整等多維度形成合力,推動地方經濟的全面和高質量發展。
二、內需拉動地方經濟增長策略
1.促進居民收入增長提高居民收入能夠增強消費能力,還能夠通過提高邊際消費傾向來擴大總體消費需求,從而形成內需驅動的經濟增長動力。實現居民收人增長需要從多方面人手,首先是加大對勞動市場的供給側改革,提高勞動生產率,優化人力資本配置,推動高附加值產業的發展來促進就業質量的提升和工資水平的提高。
政策層面需加強收人再分配機制,利用稅收杠桿和社會保障體系調節收入分配,減少收人不平等以提高整體消費傾向,促進消費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政府應加強最低工資標準的動態調整機制,以確保勞動者的實際購買力不被通貨膨脹侵蝕,保持消費的持續增長動能。
地方經濟發展中需積極引入外部資本和技術投資,帶動相關產業鏈的擴展和就業機會的增加,形成產業帶動居民收人的良性循環。擴大居民財產性收入,支持金融創新和完善資本市場建設,促進居民在多元化金融產品中的投資獲益。同時,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和健全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制度,以減輕居民未來支出負擔,提高當前消費能力和意愿。地方政府在促進居民收人增長時應關注城鄉收人差距,實施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政策,推動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從而實現城鄉居民收人的同步增長,促進全域內需的協調發展。
2.刺激居民消費升級刺激居民消費升級是實現內需拉動地方經濟增長的核心環節和有效路徑。消費升級指消費支出的增加,還包括消費結構的優化和消費品質的提升,這需要通過多方政策和市場機制協同作用。首先要加快中高端消費品市場的發展,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商品和服務的質量與多樣化,滿足居民日益提升的消費需求。地方政府應積極引導和扶持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增強本地制造業和服務業的競爭力,擴大高附加值產品的市場份額。深化消費信貸市場改革,鼓勵金融機構推出合理的消費金融產品以降低居民消費融資成本,從而促進消費意愿和消費能力的提升[5]。還需要優化消費環境,加強市場監管和消費者權益保護,營造公平、透明的市場環境,提高消費者信心和消費潛力。政府在推動消費升級時,應注重推動新興消費領域的擴張,例如數字經濟、在線教育和醫療健康服務等,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
政策應聚焦于提高公共服務供給的質量,如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等領域,完善基礎設施和提升公共服務水平來促進消費升級和結構優化。區域之間還需加強協調與合作,以形成市場一體化的消費供給體系,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共享,防止區域消費結構失衡。
3.優化地方產業結構地方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能夠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可持續性,增強內需驅動的經濟發展效應。首先需要推動產業鏈延伸和產業集群化建設,形成具有競爭優勢的區域特色產業,通過集聚效應實現資源高效配置與規模經濟效益。應支持第三產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的快速發展,提升服務業在地方經濟中的比重,推動經濟從傳統依賴于第二產業的模式向多元化、現代化結構轉變。
政府應采取有效的產業扶持政策,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與發展,涵蓋高新技術產業、數字經濟、綠色經濟等領域,從而帶動產業升級與消費結構升級。增加科技研發投人,提高地方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創新能力,促進產業結構的高端化轉型。
優化地方產業結構還需注重產業間的協同效應,促進第一產業、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的有機融合,如推進農業產業鏈延伸,發展農業與旅游業、文化創意產業的深度融合,實現多元化發展。地方政府應采取如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產業政策和財政支持措施,鼓勵中小企業的參與和技術創新,推動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和升級換代。綜合政策手段和市場引導可以使地方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將,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費能力,強化內需拉動的經濟增長效應,實現地方經濟的高質量和可持續發展。
4.打造特色旅游項目特色旅游產業作為地方經濟的一項重要支柱,其發展能夠有效促進地區消費升級,還能實現經濟結構的優化與升級。因此,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項目,依托本地自然資源、文化遺產及區域優勢,已成為提升經濟內生增長動力的關鍵舉措。打造特色旅游項目需要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地方獨特的自然資源、文化遺產和民俗風情,形成差異化、特色化的旅游產品體系,應在旅游項目開發中注重資源稟賦的優勢化配置,將地方歷史文化和自然景觀相結合,打造兼具觀賞性和體驗性的旅游產品,以提升旅游項目的市場吸引力和消費粘性。地方政府需加強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配套,提升旅游體驗的便捷性和舒適度,從而增強消費驅動力和游客的停留時間及消費水平。
推動“旅游+”模式的發展,促進旅游業與農業、工業及文化創意產業的深度融合,構建多元化的旅游經濟鏈條,例如發展農業觀光旅游、工業遺產游覽以及文化演藝項目等,以豐富旅游內容,提升產業附加值和居民消費傾向。
推動智慧旅游的發展,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進行游客行為分析和精準營銷,提高旅游業的管理效率和服務質量。基于大數據分析能夠有效掌握游客的偏好和行為特征,實現個性化的服務和定制化的旅游產品推薦,提升游客的體驗滿意度與復購率。人工智能技術的運用能夠在游客分流、景區管理、安全監控等方面提升效率,減少人工成本,提高服務響應速度。
地方政府應加大對旅游企業的扶持力度,包括財政補貼、融資支持和稅收減免等措施,建立公私合營的模式,鼓勵中小旅游企業創新服務模式和產品內容,激發市場活力。地方政府還應加強對旅游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引導,優化資源配置,推動從景區開發、酒店管理、旅游交通到文化演藝、地方商品銷售等各個環節的整合,形成完整的產業生態圈。同時,地方政府應加強與行業協會、專業機構和社會資本的合作,共同打造區域性旅游品牌,提升地方旅游的整體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
5.制定政策引導扶持政策引導應從宏觀和微觀層面雙管齊下,從財政、貨幣、產業等多領域綜合發力,以引導資源有效配置和經濟活動的優化調整。地方政府需制定針對內需拉動的財政政策,提供消費券、補貼等直接刺激措施,增強居民購買力和消費意愿。貨幣政策方面,應采用適度寬松的信貸政策,降低中小企業融資成本,支持創新型企業和服務業的發展,推動內需擴展與就業增長的良性互動。產業政策需聚焦于引導地方經濟的結構性調整和優化,針對高新技術產業、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給予長期政策傾斜和扶持,以形成新增長點,拉動內需增長。
在政策實施過程中,需注重政策的系統性,鼓勵跨地區資源共享和經濟協作,減少地區間發展不均衡對內需增長的抑制。可以降低居民和中小企業的稅負,釋放可支配收人和投資潛力,增強市場主體的消費與投資能力。為了確保政策的有效性,地方政府還需加強制度保障和監督機制的建設,避免政策在執行過程中出現偏差或資源錯配,確保政策引導能直達預期效果。
基于內需拉動理念的地方經濟增長策略在當前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加劇的背景下顯得尤為重要。通過促進居民收入增長、刺激消費升級、優化產業結構、打造特色旅游項目以及制定政策引導扶持,地方政府能夠構建一個可持續和穩健的經濟發展模式。內需作為經濟增長的核心驅動力,需要多方面協同發力,才能充分釋放其潛力和優勢。各類政策工具的合理應用和有序推進,能夠確保內需擴展過程中產業結構的優化和社會福利的提升。政策的實施需要持續的評估和調整,以應對經濟環境的變化和新興挑戰。地方需要綜合實施和科學管理內需拉動措施,增強內生增長動力,實現高質量和可持續的發展,提升整體經濟的韌性與競爭力,為全國經濟的穩定和長遠發展貢獻力量。
(作者單位:諾丁漢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