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時代文化強國建設的背景下,全民藝術普及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呈現出深度融合的發展態勢。隨著相關政策文件的出臺,非遺傳承已從專業性保護轉向大眾化傳播。當前,群眾文化服務作為連接非遺與群眾的重要紐帶,仍面臨參與群體年齡斷層、傳播形式單一、資源開發不足等現實困境。本文基于全民藝術普及視角,通過分析非遺傳承在群眾文化服務中的創新實踐,探索數字化傳播、社區化傳承、開展研學教育等多元路徑,旨在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科技賦能”的非遺活態傳承新模式,為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增強群眾的文化認同感提供理論參考和實踐方案,最終實現“人民的非遺人民共享”的美好愿景。這一探索不僅具有傳承中華文脈的理論價值,更對推動鄉村文化振興、促進文旅融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全民藝術普及與非遺傳承融合的必要性
全民藝術普及與非遺傳承的融合,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與文化建設的內在需求。全民藝術普及以提升群眾的審美素養、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為目標,能夠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推動非遺得到持續傳承;而非遺作為承載民族文化基因的珍貴資源,其豐富的藝術形式與深厚的文化內涵,則為全民藝術普及提供了獨特且優質的素材。二者相互融合,既能借助全民藝術普及的廣泛覆蓋面和多元傳播途徑擴大非遺的受眾群體,強化社會對非遺的認知與認同感,推動非遺的活態傳承;又能以非遺為載體,豐富全民藝術普及的內容與形式,使群眾在接觸、體驗非遺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藝術鑒賞能力與文化自信心,實現文化傳承與藝術教育的雙向賦能,共同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繁榮發展。
二、群眾文化服務中非遺傳承面臨的問題
(一)參與群體年齡斷層,傳承力量結構性失衡
在群眾文化服務場景中,非遺傳承的參與群體呈現顯著的年齡斷層特征。年輕群體受現代多元文化、快節奏生活方式的影響,對非遺的興趣和關注相對不足,更熱衷于流行文化與新興娛樂形式;而中老年群體憑借其對傳統文化的深厚情感和記憶,成為非遺活動的主要參與者,積極投身于非遺傳承。這種年齡結構的失衡,致使非遺傳承缺乏新鮮血液的注入,難以形成“老、中、青梯隊有序銜接”的傳承格局,不僅限制了非遺傳承隊伍規模的擴大,更對非遺在當代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構成潛在挑戰。
(二)傳播模式相對單一,互動體驗形式有限
當前,群眾文化服務中的非遺傳播多依賴于傳統的靜態展覽、單向宣講及非遺展演等形式。在靜態展覽中,非遺展品往往以陳列展示為主,缺乏生動解讀與活化呈現,難以引導觀眾深入理解非遺背后的文化內涵;單向宣講則側重于知識傳輸,觀眾只是被動地接收信息,缺乏參與感;同時,非遺展演也多局限于舞臺表演等固定模式,未能充分結合現代技術和觀眾的需求創新表演形式。這種相對單一的傳播模式,難以激發群眾尤其是年輕群體的興趣,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非遺的傳播范圍和傳播效果,使其在群眾文化生活中的融入度較低。
(三)地方非遺資源發掘深度不足,文化內涵闡釋薄弱
在群眾文化服務中,地方性非遺項目對非遺資源的發掘存在深度不足的問題。一方面,部分地方非遺項目僅停留在表象展示層面,對其蘊含的歷史淵源、文化故事、制作工藝細節及民俗寓意等深層次文化內涵缺乏深入研究與挖掘;另一方面,受地域局限性和研究力量不足的制約,部分非遺資源的獨特價值尚未得到充分彰顯,一些具有潛在傳承價值的非遺技藝和文化形式甚至面臨失傳風險。這種對地方非遺資源發掘和探索的不足,使非遺在群眾文化服務中難以發揮最大效能,也不利于非遺的全面保護與傳承。
(四)過度追求商業化,非遺本真性面臨挑戰
隨著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非遺在商業市場中展現出一定的經濟價值,使得部分地區的群眾文化服務出現過度追求商業開發的傾向。部分非遺項目在開發過程中被隨意改造,其傳統工藝、文化內核和表現形式遭到簡化、庸俗化處理。這種過度商業化的運作模式,不僅使非遺產品和活動逐漸偏離其原本的文化特質,損害非遺的本真性,更削弱了群眾對非遺的文化認同感,不利于非遺的可持續傳承與發展。
三、全民藝術普及視域下非遺傳承的群眾文化服務創新策略
(一)規劃“非遺+”研學活動,提升群眾參與熱情
在全民藝術普及的背景下,開展“非遺+”主題研學活動是增強群眾文化參與感、激發非遺傳承活力的重要方式。將非遺項目與教育、旅游、藝術等領域有機結合,設計兼具互動性和體驗性的研學內容,能有效吸引不同年齡群體的廣泛參與。這種以實踐為核心的參與模式,不僅能強化群眾對非遺的認知,還能增強非遺在群眾日常生活中的影響力,為非遺的活態傳承注入持續動力。
例如,浙江省杭州市推出的“宋韻非遺研學之旅”,深度融合了南宋時期的傳統技藝與現代教育理念。該研學活動以“沉浸式體驗”為核心,構建起“觀、學、做、悟”四位一體的非遺學習模式。在杭州南宋官窯博物館,參與者不僅能近距離觀賞精美的青瓷展品,聆聽專家對宋代制瓷工藝的專業講解,還能在專業技師的指導下,親身參與拉坯、修坯、上釉等制瓷工序。為了讓參與者更深切地感受到宋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研學活動還專門設置了絲綢文化體驗區。技師身著宋服,現場演示繅絲、織綢的全過程,參與者可以拿起繡針,在絲綢上繡出“梅蘭竹菊”等傳統圖案,制作出獨具特色的絲綢香囊。此外,活動還巧妙地融入了南宋詩詞、茶藝、棋藝等文化元素。在“詩詞雅集”環節中,參與者可身著漢服,在古色古香的庭院中朗誦宋詞,品味其中的文化韻味;在茶藝體驗區,可學習宋代點茶技藝,感受“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的茶道意境;棋藝比拼區則可以讓參與者在對弈中領略宋代文人的智慧與風雅。活動自開展以來,吸引了眾多學生及親子家庭的積極參與,通過這種寓教于樂的方式,參與者對非遺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更愿意主動傳播非遺知識。
(二)融合現代信息技術,構建多元傳播體系
在數字化時代背景下,非遺傳承應積極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打破傳統傳播方式的局限性,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傳播體系。短視頻、直播、虛擬現實技術、數字檔案館等的廣泛運用,可以實現非遺內容的可視化、即時化和個性化傳播,有效擴大受眾覆蓋面,提高傳播效率。同時,借助大數據技術分析用戶偏好,有助于精準推送非遺資源,增強傳播的針對性與實效性,使非遺更易于被大眾接受與認可。
例如,抖音平臺發起的“非遺合伙人”計劃即通過短視頻和直播等形式為非遺的傳承和傳播搭建了廣闊舞臺。以苗族銀飾鍛造技藝為例,其傳承人利用抖音平臺,以“沉浸式”的拍攝手法,將銀飾制作過程完整地呈現在觀眾面前。從設計圖紙時的凝神構思,到熔銀時的火光四濺,再到鍛造、鏨刻過程中的精雕細琢,每個環節都通過高清鏡頭進行細致展現,其作品不僅工藝精湛,還巧妙地融入了苗族圖騰、神話故事等文化元素,讓觀眾在欣賞銀飾作品的同時,能深入了解苗族的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在直播環節,苗族銀飾鍛造技藝傳承人更是將非遺傳播與商業銷售有機結合,詳細講解每件銀飾背后的文化寓意,如龍鳳呈祥銀鐲象征著幸福美滿,蝴蝶紋銀飾蘊含著對自然的崇敬之情等,讓觀眾在購買產品的同時,也加深了對苗族文化的理解和認同。該計劃自實施以來已取得顯著成效,使眾多傳統非遺項目成功走進大眾視野。這種數字化傳播方式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讓更多觀眾能便捷地接觸和了解非遺,極大地拓展了非遺的傳播范圍和影響力,為非遺的傳承與發展開辟了新的路徑。
(三)推進社區工坊運營,打造非遺傳承生態圈
推動社區非遺工坊的建設,將非遺傳承融入群眾的日常文化生活中,有利于形成常態化、生活化的傳承機制。組織定期培訓、技藝展示、親子互動等活動,讓非遺走進社區、貼近群眾,既能增強群眾的文化歸屬感,也能為非遺傳承人提供穩定的實踐空間和交流平臺,實現非遺保護與群眾文化服務的雙向促進。
例如,上海市靜安區彭浦新村街道開展的“非遺布藝工坊”以海派布藝為特色,扎根社區開展非遺傳承活動,成為社區文化建設的亮麗名片。該工坊每周定期開設布藝課程,課程內容豐富多樣,涵蓋拼布、扎染、刺繡等傳統技藝,為不同年齡和不同技藝水平的居民提供個性化的教學方案。同時,工坊還積極與周邊學校合作推出“非遺進校園”活動,為學生提供課外實踐基地——在學校的手工課上,布藝工坊的傳承人走進課堂傳授非遺技藝,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感受非遺的魅力;在寒暑假期間,舉辦親子布藝活動,邀請家長與孩子共同制作卡通玩偶、布藝書簽等布藝作品,通過親子協作增進情感,培養其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傳承意識。該工坊自運營以來已培養了上百名布藝愛好者,顯著提升了社區群眾對非遺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同時,該布藝工坊也成為社區群眾文化交流、情感聯結的重要平臺,實現了非遺保護與群眾文化服務的良性互動。
(四)完善分級保護機制,促進傳承與發展平衡
非遺項目種類繁多且地域差異顯著,需建立科學合理的分級保護機制,以實現分類指導、精準施策。相關部門可依據非遺項目的瀕危程度、社會影響力和發展潛力進行科學評估,并制定相應的保護政策與扶持措施,既能保障重點項目的有效傳承,又能推動一般項目的自我發展。通過科學的分級管理,相關主體可有效協調非遺傳承與發展之間的關系,確保各類非遺資源在全民藝術普及過程中實現均衡發展與共同繁榮。
例如,江蘇省對非遺項目實施分級保護,其根據項目的歷史價值、文化內涵、傳承現狀等因素,將其劃分為國家級、省級、市級和縣級四個保護級別,并提出差異化的保護策略。對于國家級非遺項目(如昆曲),江蘇省從資金投入、人才培養及技術支持等方面共同發力。在資金投入方面,每年投入專項資金,支持專業院團開展劇目創作和演出活動,鼓勵其創排新劇目,同時加強對經典劇目的傳承與整理;在人才培養方面,與高校、藝術院校合作開設昆曲專業課程,建立“傳幫帶”機制,培養新一代昆曲人才,同時,在全省范圍內建立昆曲傳承基地,開展“昆曲進校園”“昆曲進社區”等活動,吸引年輕觀眾群體;在技術支持層面,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對昆曲劇目進行數字化保存,建立昆曲數字資源庫,為昆曲的傳承和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而對于一些瀕臨失傳的縣級非遺項目,如徐州香包制作技藝,當地政府應通過設立專項扶持資金,鼓勵傳承人開展傳習活動,組織香包制作培訓班培養年輕的傳承人。同時,引導其與旅游產業相結合,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產品,如以“徐州漢文化”為主題的香包、卡通形象香包等;通過舉辦香包文化節、參加各類文創展會等方式,提升徐州香包的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目前,徐州香包產業已初步形成集設計、制作、銷售于一體的產業鏈,提高了項目的社會影響力和經濟效益。通過分級保護機制,江蘇省實現了對不同層次非遺項目的精準扶持,既保障了重點非遺項目的可持續傳承與發展,又讓眾多小眾非遺項目煥發出新的生機,促進了非遺傳承與發展的平衡,為全民藝術普及過程中的非遺保護工作提供了寶貴經驗。
四、結語
促進全民藝術普及與非遺傳承的深度融合,是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關鍵路徑。盡管當前非遺傳承在群眾文化服務中仍面臨若干挑戰,但規劃“非遺+”研學活動、融合現代信息技術、推進社區工坊運營、完善分級保護機制等創新策略,已在實踐中展現出顯著成效。未來,應進一步深化二者的協同發展,持續探索群眾文化服務的創新模式,讓非遺在全民藝術普及的進程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參考文獻:
[1]徐蕾.推動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的實踐與思考——以蕪湖市文化館打造“沒有圍墻的文化館”模式為例[J].文化月刊,2024(11):
128-130.
[2]莊綿綿.深化全民藝術普及,唱響新時代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之歌[J].中國民族博覽,2024(18):29-31.
[3]張明.長子縣:推廣全民藝術普及 實現文化惠民利民[J].文化月刊,2023(12):84-85.
[4]朱云芳.探索白族地區全民藝術普及之路——以大理州群眾藝術館為例[J].民族音樂,2023(04):98-101.
[5]亓程.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背景下全民藝術普及路徑探究——以山東省文化館“融合發展”理念的構建為例[J].齊魯藝苑,2023(03):108-113.
(作者簡介:王中秋,男,本科,江蘇省揚州市寶應縣文化館,館員,研究方向:群眾文化、非遺)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