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幾年網絡直播行業快速發展,展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該類企業在收入確認方面有很多特殊性,原收入準則存在較大的不適用性,導致網絡直播企業的收入確認存在各種問題。本文首先介紹網絡直播類企業發展概況,之后選取電商收入、廣告收入、打賞收入、游戲收入以及會員增值收入等幾種主要的收入來源,逐一分析收入確認中存在的問題,再提出收入確認的一些合理化建議,期望為網絡直播企業提供參考,促進行業會計核算逐步走向規范化。
關鍵詞:網絡直播企業;收入確認;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23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5.15.046
1網絡直播行業發展概況
網絡直播是指基于互聯網站、應用程序、小程序等網絡信息平臺,以視頻、音頻、圖文等形式向公眾持續發布實時信息的活動。中國最早的互聯網直播起源于2005年,多為“秀場直播”,即“唱歌跳舞聊天室”。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特別是2020年以來,由于疫情原因,“宅家經濟”出現,使得越來越多的網民加入到網絡直播行業,市場規模持續擴大,用戶不斷增長,截至2023年底,中國網絡直播用戶數已達到8.16億人,同比增長8.66%。
與此同時,行業競爭加劇,形成了多個梯隊。第一梯隊包括抖音、快手、微信視頻號等頭部平臺;第二梯隊則包括YY、嗶哩嗶哩、斗魚、虎牙等中型平臺;此外,還有眾多小型直播平臺在市場中尋求生存和發展。網絡直播行業內容形式也更加多樣化,從傳統的娛樂、游戲和體育賽事到知識傳播、教育培訓、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內容,從相對單一缺乏互動的模式發展為電商直播、游戲直播等互動性模式,網絡直播的體驗不斷提升。
2網絡直播企業的主要收入來源
網絡直播行業作為近年來迅速崛起的互聯網新興領域,其收入來源呈現多元化、創新化的特點。這一行業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核心渠道獲取收益[1]。
2.1電商帶貨與商品銷售
傳統的電商多是通過圖片展示商品,由于視頻比圖片更加接近商品的真實狀態,有著圖片不可比的優勢,因此吸引了大量網購消費者,各直播平臺與電商平臺合作,為主播提供商品鏈接、主播在直播間向觀眾推薦展示并銷售商品,利用個人影響力實現商品的快速轉化,直播平臺和電商企業獲得銷售收入,主播則從中獲得銷售傭金。
2.2廣告收入
直播平臺發展到一定規模后,擁有大量的用戶,平臺利用主播語言描述、貼片廣告、品牌合作等形式,為廣告主提供展示和推廣的機會,從而獲取廣告費用。隨著直播平臺用戶基數和活躍度不斷提升,廣告收入也在穩步增加。
2.3用戶打賞收入
這是網絡直播最直觀且重要的收入來源之一。觀眾在觀看直播時,可以購買平臺的虛擬貨幣或者道具,向自己喜愛的主播贈送禮物進行打賞,主播和平臺根據簽訂的協議分享這部分收益。
2.4游戲聯運與虛擬物品銷售
游戲開發商與直播平臺簽訂合作協議,直播平臺利用用戶數量眾多的優勢推廣游戲并引導用戶下載游玩,同時還售賣與游戲相關的虛擬物品。直播平臺根據用戶下載量、活躍度等指標獲得收益。
2.5會員服務與訂閱費
很多直播平臺會推出會員制度,會員分不同等級,等級越高享有的虛擬服務越多,同時收取的會員服務費用就越高。會員用戶充值后可享受高清畫質、去廣告等專屬特權,觀看體驗和享受的增值服務越好。此外,部分主播會設立訂閱頻道,粉絲支付訂閱費可以獲取獨家內容或加入專屬社群。
網絡直播行業通過上述廣泛而多樣的收入來源,推動了網絡直播行業的快速發展,為平臺、主播及利益相關各方帶來了豐厚的回報。
3網絡直播企業收入確認存在的主要問題
網絡直播行業的盈利模式與傳統行業有很大差異,目前的企業會計準則對此類收入確認與計量沒有明確規定,財務人員在進行相關業務處理時缺乏相關依據,完全依賴于個人的職業判斷[2],導致網絡直播企業的收入確認存在諸多問題,會計信息缺乏行業可比性。
3.1電商收入
網絡直播平臺展示商品,提供商品鏈接,消費者點擊鏈接購買商品,然后由商家發貨,在消費者沒有收到商品時,并沒有獲得所購買商品的控制權,此時不應確認收入。目前大多數網絡直播企業采取一般性商品的收入確認方法,出于謹慎性原則考慮在用戶確認收貨時確認收入。但是網絡直播企業為消費者提供了“7天無理由退換貨”的服務,收入仍然存在很大不確定性,存在收入提前確認、確認金額偏多的問題。
3.2廣告收入
網絡直播企業提供的廣告服務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展示性廣告,收取一定金額的廣告費用,持續展示一段時間;另一類是按照用戶點擊量、下載量等為依據計算廣告費用[3]。目前很多網絡直播平臺不考慮不同類型廣告收入的差異,不考慮廣告服務的履約進度,簡單地按照收付實現制,在收到廣告費時確認收入,顯然是不合理的。
3.3用戶打賞收入
網絡直播平臺與主播之前存在著直接簽約模式和間接簽約模式兩種,但目前的情況是大多數直播企業并沒有根據簽約模式的不同對打賞收入區別對待,普遍做法是當用戶購買虛擬物品對主播進行打賞時即確認收入。在直接簽約模式下,用戶打賞時,虛擬物品的控制權已經發生轉移,平臺可以確認收入,但是在間接簽約模式下,直播平臺和主播之間需要公會進行連接,公會會對主播進行包裝、宣傳,提高其知名度,也會對主播的直播時長作出規定,在這種情況下,用戶打賞時,主播并沒有完成全部直播任務,相應的履約義務還沒有完成,因此在打賞時即確認收入會出現收入提前確認的問題。
3.4游戲聯運與虛擬物品銷售收入
網絡直播平臺通過與游戲公司合作,游戲主播依靠自身的游戲技術為用戶帶來全新的游戲觀展體驗,推廣游戲并引導用戶下載游玩,直播平臺會根據用戶注冊數、游戲下載量、活躍度等指標獲得游戲分成收入。同時,用戶會購買游戲道具,對于這部分收入,多數網絡直播企業會參照網游企業的收入確認方式,在用戶付款后,立刻確認收入,卻忽略了有些道具并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有使用時效的,用戶付款時,與游戲道具相關的風險和報酬并沒有完全轉移給用戶,直播平臺不能全額確認收入。
3.5會員增值服務收入
用戶為了獲得更好的使用體驗會成為會員,享受區別于一般用戶的服務,用戶的充值構成網絡直播企業的很大一部分收入來源。直播企業對這部分會員充值或訂閱費多數是在用戶充值時確認相應的收入,但會員享受的服務會跨越一段時長,甚至有的平臺為了增加會員的留存率會推出一些優惠活動,如充值一年贈送兩個月服務的活動,這時網絡直播企業需要提供14個月的服務[4],收入一次性計入收款當月顯然不符合權責發生制原則,應該根據履約進度按月分攤才更為合理。
4網絡直播企業不同類型收入確認的改進策略
4.1電商收入
隨著網絡直播行業的發展,電商收入呈現快速增長態勢,企業為了給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保障,大部分產品提供七天無理由退換,屬于附有銷售退回條件的銷售。如果是直播平臺的自營商品,應當在客戶取得商品控制權時(即收貨時),借記“其他貨幣資金”,按照預期能夠收回的金額確認收入,貸記“主營業務收入”,按照預期退還的金額確認預計負債,貸記“預計負債”,按照該批商品的售價乘以稅率的金額貸記“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同時,結轉銷售成本,按照預期實現收入的比例借記“主營業務成本”,按照預期退貨的比例借記“應收退貨成本”,按照該批商品的成本貸記“庫存商品”;退貨期滿按照實際退貨率調整已經確認的銷售收入和成本。
如果商品是第三方提供,網絡直播平臺只是提供商品鏈接,身份是代理人,取得的收入是電商傭金,應當在客戶取得商品控制權時(即收貨時),將預計有權收取的傭金確認為收入,將預計可能發生退貨而需要返還的傭金確認為預計負債;等待退貨期滿時,按照實際退貨率對已經確認的銷售傭金和預計負債進行調整。
4.2廣告收入
網絡直播企業應區分不同類型的廣告服務方式對收入采取不同的確認方式。對于展示型廣告,應該根據權責發生制原則,將收到的廣告款項在展示期內采用直線法分期確認為收入:收到廣告款時,借記“銀行存款”,貸記“預收賬款”;之后分期確認收入時借記“預收賬款”,貸記“主營業務收入”。對于按照點擊量、下載量為計算依據的廣告服務,由于無法準確估計最終的廣告實際效果,出于謹慎性原則,在收到定金時,借記“銀行存款”,貸記“預收賬款”,到廣告投放期滿時,匯總后臺該廣告的實際點擊量、下載量等數據,由財務人員與廣告投放商進行核對,依據雙方簽訂的合同確定尾款金額,按收到的尾款金額借記“銀行存款”,按收到定金時確認的負債借記“預收賬款”,同時貸記“主營業務收入”。
4.3打賞收入
直播企業需要根據不同的簽約模式分別按照不同的方法確認打賞收入。在采用直接簽約模式下,平臺與主播之間是勞務關系,當用戶購買虛擬物品對主播進行打賞時,直播企業可以按照打賞金額確認收入,借記“銀行存款”,貸記“主營業務收入”,按照合同約定應該支付給主播的打賞分成確認為相關費用。在采用間接簽約模式下,主播每月需要按照公會的要求完成規定的業務量,平臺和經紀公司再進行合同規定的分攤,此時打賞收入就不能在用戶打賞后立即確認,因為主播并沒有完成相應的履約義務。直播企業收到用戶打賞時,借記“銀行存款”,貸記“預收賬款”,月末按照主播完成時長的百分比乘以收入分成比例,借記“預收賬款”,貸記“主營業務收入”。
4.4游戲收入
目前各大直播平臺的游戲收入有兩類,一類是直播平臺與騰訊公司等知名游戲公司合作開發游戲,另外一類是直播平臺作為第三方利用自身用戶多的優勢進行新游戲的推廣。
針對第一類的合作開發游戲,收益來源主要是用戶購買的游戲道具,屬于虛擬物品,如果游戲道具是一次性使用的,玩家付款后,該游戲道具的風險已經轉移,因此可以對這部分虛擬物品立即確認收入;如果玩家購買的是擁有使用時效的游戲道具,直播平臺的履約義務隨著使用期限到達而逐漸完成,收入應在游戲道具使用期限內分期攤銷[5];如果玩家購買的游戲道具是限制使用次數的,可以采用直線法按次數平均確認每次的收入。按期或按次分攤收入的游戲道具收入在收到玩家付款時,可以先借記“其他貨幣資金等”,貸記“遞延收益”;分期或分次分攤時,再借記“遞延收益”,貸記“主營業務收入”或“其他業務收入”。
4.5會員增值服務收入
《國家稅務總局關于確認企業所得稅收入若干問題的通知》中規定,申請入會或加入會員,只允許取得會籍,所有其他服務或商品都要另行收費的,在取得該會員費時確認收入。申請入會或加入會員后,會員在會員期內不再付費就可得到各種服務或商品,或者以低于非會員的價格銷售商品或提供服務的,該會員費應在整個受益期內分期確認收入。網絡直播平臺的用戶成為會員后,可享受去廣告、高清畫質、專屬特權等增值服務,獲得更優質的觀看體驗和服務,因此屬于第二種情況,收取的會員費應該在受益期內分期攤銷。如果執行的是《企業會計準則》,收到會員繳納的會費時,借記“銀行存款”“其他貨幣資金”等,貸記“合同負債”,在整個服務器內為會員提供服務,分期攤銷收入時,借記“合同負債”,貸記“主營業務收入(或其他業務收入)”;如果執行的是《小企業會計制度》,收款時借記“銀行存款”“其他貨幣資金”等,貸記“預收賬款”,攤銷時,借記“預收賬款”,貸記“主營業務收入(或其他業務收入)”。
5結論與展望
為了在競爭中取勝,網絡直播企業不斷拓展新業務,收入來源越來越多樣化,增加了會計核算的難度。然而,當前的會計準則并沒有對這些特殊收入給出明確的確認、計量規范,導致該類企業在收入確認時更多依賴于財務人員的主觀判斷,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降低了行業會計信息的可比性,針對這些收入確認問題,本文給出了一些處理建議,進行了一些探索。今后針對網絡直播企業的特殊收入來源,政府部門應該制定具體的應用指南,再將相應的內容加入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培訓的課程體系中,廣大財務人員要積極主動學習,適應網絡直播企業的快速發展,規范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劉璇.泛娛樂內容類網絡直播企業收入確認與計量問題研究[J].商業會計,2023,(17):62-65.
[2]趙懿清,李帆,喬玉.短視頻平臺的收入確認與計量[J].財會月刊,2022,(22):81-87.
[3]吳一平,林波.直播平臺上市公司收入相關會計處理探析[J].財務與會計,2021,(14):63-66.
[4]夏冬艷,網絡直播收入審計難點及對策研究[J].財會通訊,2022,(17):123-127.
[5]王浩楠,李昱.網絡直播類企業收入確認問題[J].合作經濟與科技,2023,(08):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