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426;F275.3【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1069(2025)05-0081-04
【基金項目】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省級繼續教育網絡園區服務高素質農民培育研究(項目批準號:2024AH052372);安徽省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基于學分銀行模式下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學習成果認定與轉換標準體系的構建與研究\"(項目編號:2024AH052377)。
【作者簡介】江珊(1995-),女,安徽合肥人,助教,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1引言
目前鋼鐵行業存在的問題包括大環境下行業環保壓力不斷增加、上下游產業發展局限、企業缺少精細化管理。鋼鐵企業應專注于多元化發展以及優化管理方式等途徑來解決自身的普遍問題。現有研究多關注制造業環境成本核算,但針對鋼鐵行業全流程污染控制的實證分析不足。本文以G企業為案例進行研究,結合清潔生產理論與作業成本法,填補這一空白。
2環境成本控制的理論基礎與文獻綜述
2.1環境成本相關定義
環境成本:根據IS014051,環境成本是指企業為預防、減少或修復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所發生的支出。
環境賠償費:因污染事故支付的法定賠償。
地面賠償費:開采導致土地塌陷的補償費用。
作業成本法(ABC):通過識別成本動因,能夠更準確地分配環境成本,為企業決策提供支持。
2.2鋼鐵行業環境成本控制研究現狀
目前鋼鐵行業特性主要是鋼鐵生產流程長、污染密集(燒結 $$ 軋鋼),需全流程控制。現有文獻多聚焦制造業通用模型,缺乏針對鋼鐵企業多污染物協同控制的實證研究。
3G企業環境成本控制案例介紹
3.1G企業基本情況
G企業目前生產已形成相當規模,集團資產大約有290億元。一共有3種生產線:冷熱軋薄板生產線、高速線材生產線以及熱軋型鋼生產線。
圖1展示了企業的主要經營業務架構。
圖1G企業主要經營業務
3.2生產過程環境問題分析
鋼鐵生產作為典型的流程工業,其環境問題具有以下特征:廢氣排放,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導致酸雨,顆粒物加劇霧霾;廢水排放,含酸、重金屬廢水污染水體,破壞水生態系統;固體廢物,鋼渣、除塵灰等占用土地資源,存在二次污染風險。
各生產環節的環境影響具有顯著差異,具體如表1所示。
表1生產環節環境問題分析
目前來看,G企業固體廢棄物,年產生量約120萬噸,綜合利用率 85% ;工業廢水,年處理量800萬噸,回用率 90% :大氣污染物,年排放二氧化硫1.2萬噸,氮氧化物0.8萬噸。建議企業建立“源頭預防一過程控制一末端治理\"的全過程防控體系,重點加強大氣污染物的協同控制,通過工藝優化、清潔能源替代等措施實現減排目標。
3.3G企業環境成本控制現狀分析
G企業在環境成本管理方面存在明顯的核算缺陷,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一是核算體系不健全,環境成本未單獨列支,與生產經營成本混同核算;二是缺乏專業的環境會計團隊,數據需從年報中二次提取;三是核算范圍僅限于顯性成本,隱性環境成本未被納入。
通過對2020-2024年環境成本數據的系統分析,如表2所示,發現以下典型特征:
一方面,該企業是末端治理主導。其中環境清理費占比超 50% ,反映“先污染后治理\"模式。在2022年后清理費回升,顯示治理效果不可持續。而且企業的預防投人不足,預防性支出占比不足 20% ,與行業先進企業(平均 30% )相比差距明顯。整個企業的成本結構失衡,賠償費用下降但絕對值仍高,顯示環境風險未根本改善。“其他費用\"增長過快,反映管理粗放問題。
另一方面,企業數據披露不全面。主要依賴社會責任報告和年報補充披露。披露內容碎片化,缺乏系統性和連續性。關鍵指標如單位產品環境成本等數據缺失。具體成本控制披露情況如表3所示。
G公司的環境成本信息披露項目雖不斷完善,但像環境審計、監測等方面始終沒有披露,所以從總體上看還存在欠缺。而且對比寶武鋼鐵近5年的年報,G企業未披露環境審計數據(IS014015標準要求),透明度低于行業標桿。
4.1環境成本核算體系不完善
4G企業環境成本控制存在的問題及分析
環境成本的確認以及計量是企業完善該控制當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它是企業后續進行控制的基礎。表4列示了G企業當前環境成本核算情況。
表2G企業的環境成本支出
單位:萬元
資料來源:G企業2024年社會責任報告及企業內部環境會計數據。
表3G企業環境成本控制情況披露項目一覽表
資料來源:G企業2024年CSR報告公開披露。
表4G企業環境成本核算情況
由表4可知,G企業的環境成本核算存在顯著缺陷,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核算范圍狹窄,目前僅核算內部環境成本(如環保設備購置費、環境事故罰款等),而忽略了外部環境成本(如環境污染補償、自然資源損耗等)。這種片面的核算方式導致企業無法全面評估其社會效益,利潤數據也缺乏真實性。另一方面隱性成本缺失。企業僅對已發生的顯性成本進行會計處理,未對潛在環境成本(如未來治理費用、環境風險準備金等)進行預估,導致收入與成本不匹配。
4.2生產過程控制方式選擇不當
G企業在生產主副產品的過程中有非常多的廢氣、廢水以及煙塵等污染物排放,一般都是治理為主、預防為輔。這種方式的弊端在于每一個生產鏈都會有污染物產生,很多在加工環節會忽略對這些垃圾進行處理而排放出去,給環境帶來了嚴重破壞。這種情形下企業看似節省了不少成本,但在后期會增加更多的環境治理成本。表5展示了G企業2020-2024年的環保總投資情況。
如表5所示,2020-2024年,環保總投資在2021年達到峰值26.7億元,2024年回落至18.82億元(較2021年下降 29.5% ),反映出預防性投人減少,但同時末端治理成本居高不下。施工期揚塵與噪聲控制的投資額從2020年的4.05億元降至2023年的2.45億元(降幅約 40% ),2024年小幅回升至3.24億元,這表明源頭防控力度減弱,可能加劇施工期的環境污染。與此同時,企業的能源指標接連好轉,噸鋼能源消耗了568.5公斤的煤,同比下降1.17,噸鋼耗新水 3.29m3/t ,同比下降5.19。如果該企業能加強這一方面預防與治理的成本管控,將更加有利于企業整個環境成本體系的優化。
表5G公司2020-2024年環保總投資
資料來源:G企業2020-2024年環境專項報告(內部檔案),經社會責任報告部分數據驗證。
4.3環境成本控制反饋機制不夠全面
G企業在環境成本管理中缺乏閉環反饋機制,表現為以下兩方面:
一方面信息披露碎片化,透明度不足。僅滿足國家強制披露要求(如年報、社會責任報告),未主動公開關鍵數據(如環境審計結果、實時監測數據);披露內容分散于不同文件(見表6),缺乏系統性整合,導致數據追溯困難;對比行業標桿(如寶武鋼鐵),G企業未披露IS014015要求的環境績效審計報告,透明度評分低于行業均值 30% (據中國鋼鐵協會2023年評估)。
表6G企業環境信息披露渠道與內容
另一方面主要是動態反饋機制缺失。數據無法形成閉環,披露數據未與成本控制策略聯動。2022-2024年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 15% ,但末端治理成本反而增長 61% ,顯示減排措施未有效轉化為成本優化;缺乏環境成本控制KPI(如單位產品環境成本下降率),無法量化管理效果。
5G企業環境成本控制問題的優化對策
5.1構建全生命周期環境成本核算體系
5.1.1引入作業成本法(ABC)
① 建立作業成本庫。
基于圖2所示的G企業生產流程,通過價值鏈分析識別出12個關鍵作業環節。作業成本庫的劃分遵循以下原則: ① 生產性作業(1~3項)。直接改變產品形態的基礎工序,其成本已通過傳統成本法計入產品成本。 ② 環境相關性作業(4~12項)。產生污染排放或資源消耗的環節,需單獨核算環境成本。
圖2G企業作業流程
如表7所示,成本動因選擇依據行業技術規范和實測數據,確保動因變量與資源消耗量呈線性相關。以“廢水處理”為例,其成本動因選擇“廢水量\"而非“產量”,因其更能準確反映環境治理投入。
表7作業成本庫分析
單位:億元
② 精準分配成本。
以廢水處理作業為例:2024年總成本755萬元,實測廢水量12萬噸 $$ 單噸處理成本 :=755/12=62.9 元。該成本將按各產品線產生的廢水量比例分攤,實現“污染者付費\"核算。
5.1.2擴展核算范圍
將外部環境成本(如生態補償、碳足跡)納入核算,采用影子價格法量化隱性成本。
5.2推行全流程污染控制模式
G企業的環境成本控制需貫穿產品全生命周期,具體思路如圖3所示,各環節控制要點如下:
① 設計環節。采用綠色材料選擇矩陣,優先使用再生鋼比例 ?30% 的原料。與下游用戶協同設計可回收構件。 ② 研發環節。應用GaBi軟件進行材料碳足跡模擬,每噸新產品研發需通過LCA認證。2024年通過模擬優化使連鑄壞熱送熱裝率提升至 92% ,減少再加熱能耗。 ③ 采購環節。作為生產準備的核心環節,需嚴格篩選供應商。G企業應將供應商ESG評分(環境、社會、治理績效)納人準人標準,優先選擇評分 ?60 分的供應商(參考《鋼鐵行業綠色供應鏈管理指南》),從源頭控制原材料環境風險。 ④ 生產環節。清潔生產“三廢\"控制標準:廢水回用率 ?95% (現行國標 80% ),粉塵排放濃度 ?8mg/m3"(超特別排放限值 10% )[4]。 ⑤ 銷售環節。實施綠色物流方案:500公里內強制使用電動重卡(減碳 136g/ 噸·公里),產品包裝材料可回收率提升至 100% 。
圖3G企業環境成本控制方法思路圖
5.3建立環境成本控制的動態評價與披露閉環
實現環境成本的全過程管控,應構建基于PDCA循環的動態評價與披露體系。該體系以環境會計為基礎,通過建立標準化的數據采集流程,全面收集企業生產經營各環節的資合,創新人才培養與使用機制,支持企業科技攻關與協同創新;國資應發揮引領作用,提供融資支持,創新金融解決方案;企業自身則要加快轉型,實施品牌戰略,推進數字化升級,實現生產服務可視化,搭建數字化云平臺。通過各方協同發力,有望推動GL公司等中小民營科技型企業在新質生產力培育發展上取得更大突破,實現產值增長、人才提升、專利數量突破,建成國家級綠色工廠,成為行業示范標桿,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人新動能,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助力我國在全球科技與產業競爭中搶占先機,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參考文獻】
【1]習近平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強調:牢牢把握東北的重要使命奮力譜寫東北全面振興新篇章[EB/OLJ.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9/content_6903072.htm,2023-09-09.
【2]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EB/OL].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12/content_6919834.htm,2023-12-12.
【3]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N].人民日報,2023-02-02(01).
【4】華為公司企業架構與變革管理部.華為數字化轉型之道[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