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164(2025)21-0072-04
一、思政課一體化評價的內涵與價值目標
(一)思政課一體化評價的內涵
思政課一體化評價是指大中小學思政課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方面貫通一致,并建立相應的評價體系,對思政課育人效果進行全面診斷和改進的過程。它不僅關注學生對思政課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更注重學生思想品德、價值觀念的內化和行為養成。[這種評價模式突破單一維度局限,從課堂、學生、社會等層面構建科學的評價指標和多元評價方式,力求客觀全面地評估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質量。
(二)思政課一體化評價的價值目標
思政課一體化評價的價值目標在于推動思政課教學質量的持續提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通過構建科學完善的一體化評價體系,可以準確把握不同學段思政課的教學效果,發現課程建設和人才培養中的問題與不足,為教學改進提供依據。同時,將評價貫穿于教與學全過程,有利于引導教師優化教學設計,改進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此外,社會層面的評價有助于思政課建設成果的推廣應用,擴大思政課的社會影響力,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
二、多層次視角理論
多層次視角理論是一種綜合分析問題的理論視角,強調從不同層次、不同維度、多角度考察問題,進行全面系統的分析。將多層次視角引入思政課一體化評價研究,有助于構建科學全面的評價體系。運用這一理論視角,可以從不同維度、多元化地審視思政課建設的過程與效果,深入分析影響思政課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進而提出有針對性的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客觀反映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成效。多層次視角突破了傳統單一評價模式的局限,通過評價主體的動態參與互動,以及評價內容與形式的整合優化組合,形成綜合評價,為診斷和改進思政課教學提供依據,推動思政課育人質量的不斷提升。
三、思政課一體化評價的多層次維度
(一)教學層面:課堂教學效果評價
教學層面的評價聚焦課堂教學效果,旨在考察教師的教學設計和實施是否符合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要求,是否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評價內容包括教學內容的科學性、思想性和針對性,教學方式方法的靈活性、互動性和實效性,以及課堂氛圍的感染力、吸引力等。通過課堂觀察、教學反思、學生反饋等多種方式,綜合評估教師的備課、講課、組織課堂討論、布置作業等教學環節。評價結果可用于診斷教學問題,促進教師調整優化教學方式,不斷提高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同時,優秀的教學案例和經驗可在學校和區域內推廣交流,發揮示范引領作用,促進整體教學水平的提升。[2]
(二)學生層面:學生發展性評價
學生層面的評價關注學生在思想品德、道德行為、價值觀念等方面的發展變化,體現了思政課育人導向的要求。這種評價不僅關注學生對思政課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更注重學生價值觀的形成、情感態度的提升以及社會責任感的養成。評價采取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的方式。評價主體包括教師、家長、學生本人以及同學之間的互評,通過課堂表現、作業完成、合作探究、社會實踐等,動態分析學生思想道德發展狀況。評價結果以量化成長指標(如各類項目積分)及其變化率(成長率)為核心,幫助學生明確成長目標,端正學習態度,自覺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學生在接受評價的同時,也通過參與評價提高對思政課學習與實踐的認知,增強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意識。
(三)社會層面:思政課社會效果評價
在社會層面上,評價著眼于思想政治課程的社會效果,主要考查學生進入社會后和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品質、職業素養以及社會責任感等表現。首先,對于在校學生,通過依托學校的德育平臺,多方面評價主體記錄和評價其在校期間參加社團活動、校園活動、社會實踐以及其在產業學院內的情況。一方面,有助于分析思政課建設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動踐行社會主義道德。其次,對于畢業生和實習生,通過跟蹤調查和用人單位滿意度調查等方式,了解其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思想道德表現,從而分析思政課建設與社會需求的契合度。社會評價在及時調整和完善思政課教學內容和方式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有助于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通過社會層面的評價,一方面可以檢驗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成效,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推動高校與社會的深度融合,擴大高校思政課的社會影響力,并引領社會文明的進步。
四、思政課一體化評價體系的構建路徑
(一)構建多元評價指標體系
構建多元評價指標體系是推進思政課一體化評價的基礎和前提。評價指標體系設計應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體現思政課的育人導向和價值追求,兼顧不同學段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成長規律,突出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針對性和親和力。一是圍繞思政課的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設置知識理解、情感認同、實踐運用等方面的指標,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二是針對思政課教師專業發展需要,設置教學設計、課堂實施、教學反思、理論研究等指標,激發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3]三是結合學校、家庭、社會的評價需求,設置滿意度、獲得感等指標,增強評價的社會參與度和支持度。在構建指標體系的過程中,要注重廣泛征求各方意見,科學設置評價指標,合理確定指標權重,使指標體系能夠客觀全面地反映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質量和成效。
(二)豐富評價方式方法
評價方式要突破傳統的單一化、功利化傾向,根據不同評價內容和對象,靈活采取多種評價方式,形成評價合力。在評價方法上,可采取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定性評價注重對學生思想道德品質、行為表現的描述和分析,可通過學生自評、教師評議、同學互評等方式進行。定量評價側重從數量上考查學生知識技能掌握程度,可采取課堂測驗、調查報告寫作、問卷調查等方式。同時,將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此外,學??沙浞掷眯畔⒓夹g手段,開發思政課教學評價數字化平臺,實現評價過程的自動采集、智能分析和即時反饋,為教學診斷和改進提供數據支撐。
(三)建立多方參與的評價機制
建立多方參與的評價機制是保障思政課一體化評價科學有效的重要舉措。多元化評價主體有利于評價視角的豐富和評價結果的客觀公正。學校要整合校內外資源,吸引不同層面的評價主體參與到思政課評價中。一方面,校方要通過聽課評課、教學督導、同行評議等方式,對思政課的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另一方面,要重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學生座談、問卷調查、學情分析等途徑,了解學生對思政課教學的意見建議,評價學生在思政課學習中的收獲和進步。同時,要注重家長和社會力量的參與,邀請學生家長、用人單位、社區代表等,通過家長會、校企合作、社會實踐等活動,共同參與到思政課評價過程中,提出意見建議。學校還要建立協商懇談、公開答辯、評價反饋等制度,搭建多元評價主體交流對話的平臺,在相互尊重和建設性批評的基礎上,形成評價共識,確保評價工作沿著正確方向推進。[4]
(四)注重評價結果運用
注重評價結果運用是發揮思政課一體化評價導向作用的必然要求。評價目的不僅在于判斷思政課建設的效果,更在于通過評價判斷問題,改進教學實踐,提升育人質量。評價結果要及時反饋給思政課教師,幫助教師準確把握教學中的優點和不足,調整教學策略,優化教學設計,改進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教師要針對評價中發現的問題,認真聽取各方意見建議,通過集體備課、教學研討等途徑,探索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辦法。另外,學校要建立健全思政課評價激勵機制,把評價結果與教師績效考核、職稱評聘、評優評先等掛鉤,調動教師從事思政課教學研究的積極性。對于在思政課建設中作出突出貢獻的教師,要大力宣傳和表彰,并在資源配置、項目立項等方面給予重點支持,引導更多教師投身思政課教學事業。同時,要總結推廣思政課建設的好經驗、好做法,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學校要定期召開思政課建設專題會,交流思政課評價的經驗體會,展示思政課建設的最新成果,研討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思政課的思路舉措。[5]
五、以評價促進思政課教學改進的策略
(一)以評價優化教學設計
以評價優化教學設計是提高思政課教學質量的關鍵環節。教學設計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特點,對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活動等要素進行整體規劃和安排的過程??茖W的教學設計是上好思政課的前提和基礎。通過對教師教學設計的評價,可以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為優化教學設計提供依據和方向。評價要重點考查教學設計是否符合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的要求,是否體現思政課的育人導向和價值追求,是否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接受能力。要評價教學內容的選擇是否恰當,是否緊密聯系學生的思想實際和社會生活實際;評價教學重難點的把握是否準確,是否能夠突出思政課的思想性和理論性;評價教學策略的選用是否得當,是否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教師要根據評價反饋,及時調整優化教學設計,改進教學內容組織方式,創新教學策略和方法,提高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同時,學校要加強教學設計的指導和培訓,組織教師開展集體備課、說課評課等教研活動,交流優秀教學設計的經驗做法,促進教師教學設計能力的提升。學校還可開展思政課教學設計競賽,推選優秀教學設計案例,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帶動思政課教學設計整體水平的提高。[6]
(二)以評價激發學習動力
以評價激發學習動力是提高思政課教學實效的有力抓手。學生是思政課教學的主體,學生的學習動力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果。運用科學的評價方式,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思政課的興趣和動力,推動學生在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上的進步。評價要關注學生在思政課學習中的主動性和參與度,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動機,端正學習態度;要改變以往偏重結果的評價方式,將評價貫穿于學習全過程,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和進步。教師可采取參與式評價方式,促進學生在評價中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認同。
同時,教師要創設開放互動、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表達自己的觀點看法,在評價中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和獲得感,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對思政課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學??商剿魍菩兴颊n學習積分制,將學生在思政課堂的發言、討論、展示等表現計人學分,與綜合素質測評、獎學金評定等掛鉤,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開展思政課學習競賽、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活動,搭建學生展示學習成果的平臺,激勵學生在實踐中深化對思政課知識的領悟和運用。優秀學生的感悟和心得可引入課堂教學,以同伴示范的力量帶動更多學生積極投入到思政課學習中。
(三)以評價完善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是實現思政課育人目標的主要載體,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有利于發揮思政課育人效果。通過評價能夠及時發現思政課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為優化和完善課程體系提供決策依據。評價要著眼于思政課縱向一體化設計,考察不同學段思政課的銜接與遞進,評估課程目標、內容、教學要求在邏輯關系和認知層次上是否合理,能否實現全學段思政課的有機銜接和協調配套;要著眼于思政課橫向融合發展,考察思政課與其他課程在育人理念、課程內容等方面的關聯和配合,評估思政課能否與其他課程形成協同效應,共同發揮育人合力;要著眼于思政課實踐育人功能,考察思政課實踐教學環節設置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評估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是否緊密結合,能否增強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同時,學校要成立思政課程建設委員會,加強對課程體系的整體設計和統籌管理,根據評價結果及時完善課程方案,優化課程結構,科學調整課程內容,合理增設實踐教學環節。要加強黨建引領,促進思政課程與黨團活動、志愿服務等實踐育人途徑相互配合,實現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要加強課程資源的開發和整合,開設思政課選修課,開發思政課數字化教材,建設思政課網絡教學平臺,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資源,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
(四)以評價提升師資水平
通過科學評價,可以全面客觀地考察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業務能力素養、教書育人實績等,幫助教師準確定位與自我完善,為提高師資隊伍建設質量提供重要抓手。評價要突出政治標準,把思想政治素質放在首位,考察教師的政治立場、理想信念、價值追求等,引導教師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自覺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要突出能力標準,考查教師的課程理論素養、教學設計能力、課堂教學技能等,引導教師加強教學研究,提升專業素質,增強課堂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7]要突出實績標準,考察學生對教師教學的滿意度,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法治觀念等方面的提高,引導教師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教書育人實踐中取得實效。
評價要堅持定性與定量相結合、過程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發揮教師評教、學生評教、同行評教等多元主體的作用,增強評價的客觀性和公正性。學校要建立健全教師發展制度體系,將評價結果與教師培養、選拔、考核、晉升等有機結合,增強評價的導向性和激勵性。此外,要完善教師專業發展培訓體系,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師全員培訓、骨干培訓、專題培訓等,促進教師在理論素養、教學能力、教研水平等方面的提升。要加強教師的理論研修和實踐鍛煉,組織教師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用理論滋養初心、以實踐砥礪使命,不斷提高育人本領。
參考文獻:
[1]王軍平.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初中學校的實踐探索[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4,44(17):7-9.
[2」黃蘭蘭,張祥貝,李衛民.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路徑探析[J].江西開放大學學報,2024,26(02):87-94.
[3]梁凱昕.“大思政課\"視域下大學生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一體化建設路徑探索[J].大學,2024(15):140-143.
[4]凌霞.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24(06):85-87.
[5]段鑫博,宋一彬,張宏偉.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路徑探究[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4,42(03):157-159.
[6]薛立輝.基于協同理論的大中小學思政育人一體化建設研究[J].中共太原市委黨校學報,2024(03):41-43.
[7]盧紅,吳麗,薛繼紅,等.山西省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實施存在的問題及改進建議[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4,44(14):33-36.
(薦稿人:黃蕾,無錫科技職業學院副教授)(責任編輯:牛雪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