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概念視域下,確定一個具備統攝性的大概念,是實現小學語文“教-學-評”一致性的關鍵。本文以《網明同的毀滅》為例,確定以“文化遺產的價值與保護”為大概念引領教學目標,通過“教一學一評”一致性的教學策略,有效落實學科核心素養。
一、確定大概念,引領教學目標
1.大概念的選擇依據。
(1)文本內容的解析。《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描繪了圓明園昔日的輝煌景致,同時深刻敘述了它慘遭侵略者肆意踐踏而毀滅的事實,抒發了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無限熱愛,對侵略者野蠻行徑的無比憤慨。通過學習這篇課文,學生能夠深刻感受到圓明園作為中國古代文化遺產的巨大價值,同時也能夠意識到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性。這一過程不僅能喚起學生對中華文明的熱愛與自豪,更能引導學生銘記歷史,不忘國恥,增強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2)學科素養的涵養。《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致力于強化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審美能力及文化傳承意識。“文化遺產的價值與保護”這一大概念能夠將這些學科素養有機地融合在一起,讓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提高對文化遺產的認識和理解,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文化責任感。
(3)學科育人的落實。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文化遺產的保護已成為了一個備受關注的全球性問題。通過將本文中的輝煌與毀滅進行對比學習,學生既能感悟文化遺產的珍貴價值,也能激發守護文明、自強不息的信念。這一學習契合愛國主義教育的核心目標,能夠引導學生關注文化遺產的價值與保護,有助于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全球視野,使他們成為文化遺產的傳承者和守護者。
2.基于大概念的教學目標。
確定“文化遺產的價值與保護”這一大概念,并以此為引領制訂教學目標,使教學更加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實現“教一學一評”一致性。在教學過程中,圍繞語言、思維、審美及文化這四個核心維度目標,精心策劃并實施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等方式,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感受文化遺產的價值,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和文化素養。同時,依據既定的教學目標,設計與之相匹配的評價任務,及時且準確地把握學生的學習情況,適時調整教學策略,確保教學目標的圓滿達成。
二、設計教學活動,落實教學目標
教學活動應圍繞大概念展開,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大概念。在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教師以“文化遺產的價值與保護”為大概念,設計如下教學活動。
先播放一段關于圓明園的視瀕,展示圓明園昔日的輝煌和如今的殘垣斷壁。通過對比,加深學生的直觀感受,激發他們對圓明園被毀滅的遺憾、憤怒之情。在學生對圓明園有了初步感知后,進一步引導學生感受圓明園的歷史價值和文化意義。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圈出生字詞;教師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講解生字詞的讀音、寫法和含義。學生默讀課文,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教師引導學生厘清文章的結構和脈絡。
精讀課文時,學生分組朗讀,并找出文中描寫圓明園輝煌的語句進行品讀和賞析,感受圓明園的宏偉壯觀和藝術價值,喚起對中華文明的熱愛。學生小組討論,探討圓明園為什么會被毀滅以及我們應該吸取什么教訓,培養歷史責任感,激發愛國熱情,增強文化保護意識。教師在總結和點撥中,引導學生深人理解課文主題和大概念。在拓展延伸環節,讓學生查閱資料,了解我國其他文化遺產的現狀和保護情況,撰寫一篇關于文化遺產保護的短文,培養學生的信息搜集和寫作能力。組織學生開展一次關于文化遺產保護的主題班會,讓學生在交流和討論中進一步增強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在課堂小結環節,教師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總結,強調文化遺產的價值和保護的重要性,鼓勵學生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積極參與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這一閉環式的設計與實施,達成了“教與學”的有機融合。
三、制訂評價標準,檢測教學效果
1.依據《課程標準》和大概念確定評價內容。
教師應認真研讀《課程標準》,明確小學語文教學的總體目標和各學段的具體目標,并將其細化為可操作的評價內容。同時,要以大概念為引領,圍繞大概念設計評價任務,確保評價內容能夠體現大概念的內涵和價值。在以“文化遺產的價值與保護”為大概念的教學中,評價內容可以包括學生對相關文本的理解、對文化遺產的價值認識以及對文化遺產保護的態度等方面。
2.評價內容多元化。
在以“文化遺產的價值與保護”為大概念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觀察學生在小組討論中的發言情況、參與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積極性;通過課堂提問,了解學生對文化遺產知識的掌握程度;布置與文化遺產相關的作業,對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進行評價。通過這些方式,教師可全面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關注學生學習的準確性、完整性及創新性思維的發展,促進“教一學一評”一致性的立體統一。可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將評價標準細分為基礎、提高和拓展三個層次,使學生能夠根據自身能力選擇恰當的評價階段。
3.突出語文素養的評價。
語文素養是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綜合素養的集中展現,評價標準應著重凸顯對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全面考量,細致審視學生在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等方面的表現。如:在閱讀評價層面,可深人檢驗學生的理解力、閱讀速度及閱讀技巧的運用;在寫作評價方面,可綜合衡量學生在立意、結構、選材和語言表達等方面的能力;在口語交際評價方面,可以考查學生的傾聽、表達、應對等能力。
四、實施教學評價,促進教學改進
1.明確教學評價的目標。
在大概念視域下,小學語文“教一學一評”一致性的實現離不開科學有效的教學評價。評價目標應明確、具體、可操作,能夠全方位彰顯學生在語文知識、技能、情感態度等維度的發展狀況。明確教學評價目標,有助于教師精準捕捉學生的學習進展,識別教學流程中的薄弱之處,從而有針對性地采取評價措施,并據此靈活優化教學策略,提高教學質量,使評價更具針對性與有效性。
2.引導學生參與評價。
學生可通過自我評價、同伴互評的方式,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及成效展開深刻的反思與評判。自我評價有助于學生明晰自身的學習狀態與需求,進而強化自我管理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而同伴互評則能促使學生從多角度審視自身學習狀況,促進學生彼此間的相互學習與交流。教師應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評價方法與標準,讓學生能夠客觀、公正地進行評價。
3.運用評價結果改進教學。
教學評價的最終目的是促進教學改進,教師應深入分析評價結果,精準識別教學中的不足,靈活調整教學策略與課程內容。此外,教師應及時將評價結果反饋給學生,使學生明確自身的學習狀況和進步路徑,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樹立學生的學習自信心。
(作者單位:福建省石獅市華僑實驗小學福建省石獅市教師進修學校 責任編輯: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