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蓬勃發展使信息傳播發生了根本性改變,而高校又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陣地,思政教育工作有著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同時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政教育面臨巨大挑戰,迫切需要發展與壯大,由麻麗爽所著的《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育發展探索》一書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應運而生的。筆者緊跟當前時代發展的主題潮流,著眼于如何通過新媒體推進高校思政教育,基于第一手資料分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充分認識當前形勢的基礎上尋找方向,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把握時代機會,解決現實困難提供必要指引。
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育的機遇。新媒體技術為高校思政教育注入創新動能,既通過多元載體拓展教學資源邊界,又依托數字平臺重構教育時空維度,更以交互升級推動精準化育人,三者協同構建起立體化教育生態,為思政教育現代化轉型提供關鍵支撐。
賦能多維資源:搭建開放式教學素材庫。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持續革新促進新媒體的發展,創新產生短視頻、社交互動、在線教育等多樣化信息傳播渠道,推動教育資源突破原有界限,實現深層次高維度共享。本書提出,思政教育工作者應借助線上平臺,快速獲取時政熱點剖析、典型案例分析、前沿學術研究成果等教學素材。這種資源供給模式可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及愛好,有效增強了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在愛國主義教育過程中,教師可采用各類愛國事跡視頻,用生動的素材去打動學生的心弦,增強教育的實效性。書中還進一步指出新媒體平臺上的知識講解類視頻以及在線課程等為思政教育提供了更多教學方案和形式的選擇,教師可按照OBE(成果導向教育)理念,去篩選、整合碎片化的網絡資源以便更好地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
突破時空邊界:打造全場景學習生態圈。新媒體技術借助其數字化、即時性與交互性的特性,把課堂延伸到課外、將線上延展到線下,打造出資源高度融合的全場景學習生態圈。高校思政教育不再受傳統授課的局限,而是構建起無邊界的學習場域,學生可便捷利用網絡獲取學習資源,進行學習活動。學生們也可以在課后通過線上學習平臺、直播課程繼續深耕知識。高校借助線上平臺開設公共課程,清華大學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線上課程、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精品課程等資源,不僅面向本校學生開放,還在網絡平臺上與全球學習者分享。學生既可以學習本校的課程,還能接觸到國內外頂尖高校的優質思政教學資源庫,這種教學空間和內容的延展,提高了教育信息的傳播效率,使思政教育深度覆蓋范圍更廣的學生群體。

書名: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育發展探索
作者:麻麗爽
出版社:中國書籍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4年8月
定價:76.00元
革新交互模式:構建立體化對話體系網。新媒體為師生的互動溝通構建起立體多元的互動交流體系網,學生可憑借在線討論、留言、私信等多種形式隨時向教師提出問題,表述自身的看法主張;教師同樣能及時地知曉學生的思想動態與困惑,從而調整教學相關內容,把“大水漫灌”式的統一教學改成“精準滴灌”式的個別化指導。本書提及,在部分思政課的線上交流平臺,學生們積極參與各種話題的討論,講出自己對社會熱點話題的想法,教師于其中開展引導與點評,該互動方式極大地活躍了學習氛圍,培育出學生批判性思維與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以新媒體平臺為借助,教師還可以對學生學習方面的情況進行跟蹤評估,快速發覺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給出針對性的點撥,極大增強了思政教育的精準程度與實際效能。
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育的挑戰。新媒體技術雖拓展了教育空間,卻也帶來信息過載、注意力碎片化與虛擬身份失范等深層挑戰,三者交織形成復雜教育場域,對思政教育的價值引領力、內容吸引力及行為規范力提出系統性考驗。
信息洪流沖擊:價值導向把控困境加劇。據《全國數據資源調查報告(2024年)》顯示,2024年全國數據生產總量達到41.06ZB,首次突破40ZB大關,其中摻雜著還沒證實的虛假新聞、煽動性言論、歷史虛無主義內容等不良信息。這些零散的信息不斷滲入青年大學生的數字生活場景里,引發帶有隱蔽性的認知干擾與誤導。本書宣稱,大學生正處在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他們在信息分辨上能力相對較弱,容易受不良信息的影響,引發思想混沌、價值取向偏斜,某些網絡謠言、負面輿論也會動搖學生對主流價值觀的認同,造成他們對國家和社會形成錯誤的認知,思政教育工作者應引導學生強化信息辯別能力,提升對不良信息的抵御力,這無疑讓傳統思政教育模式的適應性變革面臨著巨大挑戰。
注意分散干擾:學習專注力維系難度攀升。新媒體環境下借助于算法推薦等方式的運用,不少娛樂性資訊、社交軟件搶占流量資源,對學生形成注意力虹吸效應,造成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和渙散,同時對思政教育教學效果的認知構建也帶來了不利影響。本書表明,當學生處于課堂的學習過程中時,手機或電腦里游戲、視頻、朋友圈等信息就會很容易吸引到學生的注意,從而分散學生課堂上的注意力;而學生處于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容易出現查看學習資料卻被其他無關內容吸引,導致學習效率變差,這些注意力的分散都會影響思政教育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們的心理變化,創新課程形式和內容,重建學生的注意力分配機制,提升學習專注度。
虛擬身份異化:網絡行為規范管理承壓。在新媒體構筑的虛擬社交空間里,學生多數時候以虛擬身份參與互動,這種身份的隱蔽特質容易誘發行為失范情形,在網絡社區、論壇等平臺上,部分學生受情緒宣泄和群體極化的影響,發出偏激言辭、傳播虛假內容,甚至參與到網絡暴力的行列。大學生正處在價值觀和行為習慣確立的關鍵時段,其道德認知體系呈現出顯著的可塑性與開放性特質,虛擬環境下的不艮行為若未及時做引導,也許會對其現實道德觀念的形成造成干擾。怎樣將思政教育的規范引導延伸至網絡虛擬空間,提升學生網絡責任意識和自我約束素養,是高校思政教育迫切要應對的重大課題。
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育的應對策略。針對新媒體時代的教育挑戰,需通過平臺整合、內容創新與教學范式革新構建三位一體的應對體系:強化全媒體矩陣引領力,提升價值傳遞精準度,重塑教育場景互動性,推動思政教育從單向灌輸向雙向賦能轉型,重構適應數字時代的教育生態。
平臺生態重構:搭建全媒體育人矩陣。為應對新媒體時代思政教育面臨的困境,高校需要對教育資源進行整合,搭建新媒體教學矩陣。本書給出了相關建議,首先需強化官方新媒體平臺的核心引領功能,打造含有思想引領、知識傳播、文化互動、服務師生等多樣功能的新媒體矩陣。把微信公眾號、微博官方賬號、抖音短視頻平臺作為主要載體,發布權威、精準且生動的思政教育資訊。同時推動校園各類網絡平臺融合,實現各平臺的相互貫通與資源分享。把思政課程教學資源整合進網絡教學平臺,方便學生開展自主學習;
在校園論壇開辟思政教育專欄,帶領學生進行熱點話題探討;利用在線圖書館豐富的電子圖書和學術數據庫,為學生供應強大的教學資料援助,依靠平臺融合,搭建全面且多層級的校園新媒體教學體系,為學生提供便捷、高效的思政教育服務。
內容供給升級:實現精準化信息傳遞。高校需對教育教學內容優化升級,讓思政教育能與時代發展的節奏相契合。本書指出,思政教育內容需緊密結合時下熱點話題和各種社會現象,及時將黨和國家的政策方針、時事熱點等納入教學內容,讓思政教育更加接近學生的實際和生活的日常。例如,在有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學中,可利用網絡上的正能量案例來進行說明,引導學生真正認識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及意義,激發學生的愛國意識與責任擔當。同時鼓勵思政教師借助新媒體手段研發新的課程,如微視頻課程、虛擬仿真技術實驗課等,利用它們精簡短小的形式來呈現思政教育的重點與難點內容,以此適應當前學生的碎片化學習特點,提升思政教育的實際成效。
教學范式轉型:激發主體性學習潛能。當前,傳統教學模式不能充分滿足學生多元化的發展需求,教師需創新教學方式,挖掘新媒體在教育方面的賦能價值。本書認為,教師可以嘗試混合式教學模式,將傳統課堂教學與新媒體教學相結合,取長補短。以案例分析法、討論法等方式指導學生對現實問題進行思考和解決,增強學生的辨別能力和實踐能力;以思政課為課堂主體,采用小組討論形式完成案例剖析和探討,課后在線上學習云平臺完成案例討論和心得交流,由老師進行點評以及知識點重構;運用新媒體的互動手段,比如線上投票、問卷調查等方式了解同學的想法和需求;用彈幕與同學進行互動,知曉同學的狀態和困惑;通過直播平臺開展思政講座、思政訪談等活動,擴大教育覆蓋面及影響力,提高教學效果。
新媒體時代給高校思政教育帶來全新的機遇與挑戰。當前,新媒體為豐富高校思政教育資源、拓展高校思政教育教學空間、加強高校思政教育教學中師生交流等方面發揮了良好的作用;但新媒體背景下信息良莠不齊、學生花大量時間玩手機等問題嚴重影響思政教育開展的質量與成效。針對以上問題,高校應當主動優化整合資源,科學重組教育平臺,精心設計教育教學內容,采取有效的教學方式和方法等來提高思政教育的實際效果。未來要進一步跟進新興技術的發展趨勢,深化新技術與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應用,在理論和實踐方面不斷尋求突破,才能為培育出理想信念堅定、堪當大任的新時代青年打下根基。
(作者單位淮陰師范學院)
本文系2024年江蘇省高等教育學會輔導員工作研究會專項課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心理韌性的融合提升研究”(項目編號:24FYHLX083)的研究成果。
【編輯:李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