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164(2025)19-0177-04
當代社會的大學生在從學校環境向職業環境轉變的道路上,經常會面臨明顯的精神壓迫和挑戰。這要求學校教學不僅要追求知識和技術的傳達,更應關注為學生設計面對日常生活,特別是職場中各類困境的應對方案。在這種情境之中,社會支持理論顯得尤為關鍵,該理論強調健康的社會互動網絡能夠有效緩解社會壓力。家人的激勵、朋友的體諒、教師的輔導以及社交網絡的援助,是組成社會支持網絡的核心部分,可以助力大學生在進入職場前減輕焦慮和應激,增強他們的心理適應能力。
一、社會支持理論概述
社會支持理論認為,當個人在生活中面臨各種壓力和挑戰時,他或她身邊的支援可以有效地幫助他們降低不良后果,并有助于其心理成長和更好的社會適應力。這樣的支援或源于情感,比如從親人和朋友那里獲得的理解與關心,或具有實踐性特點,如提供職業咨詢或物質援助。從理論角度講,社會支持理論具有兩大核心功能:一是作為一種“緩沖機制”,這意味著在壓力面前,個體得到的社會支援有助于減輕對其的不良影響;第二個概念叫作“直接效果”,不論外界壓力是否真的存在,社交支持都能有效地提高個人的生活水平及精神狀態。在教育和心理學的研究中,社會支持被認為是幫助大學生平穩過渡到社會和職場環境的核心元素,尤其是在他們面對工作機會的壓力時。高效的社會支持體系不僅可以幫助他們減少心理的緊張感和不確定性,還能增強他們職業適應力和生活的滿足感。[]
二、大學生就業心理壓力現狀分析
(一)就業市場競爭加劇,心理壓力普遍上升
國家經濟走向全球化,加之職業市場的日趨多元化,使大學生正在求職市場上經歷了前所未見的競爭。由于工作崗位數量受限,大量求職者為爭奪職位而展開激烈競賽,這無疑使找到工作更為困難。同時,企業在尋找職位時的期望也逐漸升高,涉及對求職者多種能力的全面評估。這一要求極高的就業形式引發了大學生普遍的心理壓抑,有很多人在畢業之前就已經陷入了憂慮和擔憂之中。
(二)職業規劃迷茫困擾,未來方向難以把握
很多大學畢業生在他們的職業路徑規劃上都顯得較為迷茫。盡管教育體制提供了豐富的專業選項和課程設計,但學生在應對真實的職業環境時,往往缺少明確的發展方向。這種現象部分是因為學校教育內容與職業實際需求不匹配,導致學生在學校學習的技能與公司的期望技能不一致。信息的超載同樣導致學生在眾多職業資訊中難以定位合適的職業路徑,這不僅增加了他們選擇的困難,而且增加了未來職業生涯的不確定性。
(三)自我期望與現實脫節,心理落差引發焦慮
大學生群體通常對未來抱持著極高期待,但現實職場環境常常與他們的期望不甚契合。在從學生地位向職業角色的轉變中,他們往往發覺自己的才能與市場的真實需求有所不符。家長和社會對高學歷學生的期望無疑也增加了他們面臨的壓力。當實際狀況與個人預期不符,心理的差距成為制造焦慮的根源,這種狀態若不適當調整,有可能對個體的綜合表現和職業前景產生不良影響。
(四)社會比較影響心態,認同危機加劇壓力
在這個社交平臺和信息高度透明化的時代,大學生常常會與他人,尤其是與那些看起來有成就的同齡人進行對比分析。持續的社會對比導致對自我價值的貶低以及產生認同危機。當學生注意到有其他人找到了他們夢想中的工作或者高收入職位,他們有可能開始對自己的職業潛能和未來前景感到質疑。持續進行對比分析和持有競爭的觀點不只會對心理狀態產生影響,更可能引起決策制定的難題以及職業進展的誤區。這種社會比較下的壓力在大學生之中普遍存在,給大學生的初步職業心理狀況帶來了深刻的挑戰。
三、社會支持理論對緩解大學生就業心理壓力的意義
(一)情感慰藉與心理安撫,緩解負面情緒困擾
在就業壓力環境里,大學生常常要應對多種負面情緒,例如心理壓力、消沉和恐慌。在這樣的環境里,情感支持成為緩和相關情緒的核心因素。借助家人的鼓勵、朋友的撫慰以及教師的教誨,學生可以得到情感上的撫慰。這種情感紐帶不只為學生在心靈層面提供了堅實支持,而且能夠協助他們在應對各種挑戰時維持一種積極的態度。高效的情感關懷可以弱化精神屏障,提高一個人的抗壓能力,讓他們在求職市場中更有自信地應對。
(二)信息支持增強認知,減少信息不對稱壓力
在大學生的職場生涯中,信息支援顯得尤為關鍵。準確的資料不只是有助于學生更深入地洞悉行業的發展動向與職業所需,還有助于減輕由數據不對稱帶來的緊張與不確定性。學校職業指導中心、職業規劃研討會及互聯網資源等都可成為提供信息與幫助的關鍵途徑。
(三)資源整合形成合力,共同應對就業挑戰
社會支援在資源的融合上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其能通過家庭、高校以及整個社會的資源合作,為大學生尋找工作時提供全方位的指導和幫助。這些服務涵蓋了職業訓練、實習機遇和職業指導等領域,助力學生積累實際工作經驗并提高其職業能力。整合資源不僅拓寬了學生的知識視野,而且大大提高了他們在現實生活中應對問題的技巧,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就業過程中的困擾。來自各方的鼎力支持使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不再孤軍奮戰。
(四)提升自我效能感,增強面對壓力的信心
通過社會的支持作用,可以提高大學生的自我效能度,并直接對他們的心理和行為造成影響。當學生深信通過自己的付出能夠實現自標,便會產生強大的驅動力。此外,教師給予的積極反饋、家人的盼望以及親友的認可,皆有助于增進學生的自信和獨立。高度的自我效能感有助于增強學生面對就業市場壓力的自信,全面提升了應對壓力的能力,促使他們在應對諸多挑戰時表現得更加堅定和不屈。
四、社會支持理論下大學生就業心理壓力緩解舉措
(一)構建多元支持網絡,拓寬社會聯系渠道
社會支持理論指出,一個多元化的支持網絡對于緩解大學生的就業心理壓力至關重要。通過拓寬社會聯系渠道,學生可以接觸到更廣泛的資源和信息,這不僅有助于提升他們的職業技能,還可以增強其應對就業市場挑戰的能力。[2]一個有效的支持網絡應涵蓋家庭、朋友、學校資源、職業顧問、行業專家及校友等(見表1),諸多元素共同作用,形成穩固的支撐系統,幫助學生在求職過程中保持積極心態。
例如,在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學校可以與企業和行業專家合作,定期舉辦職業發展研討會和實習機會交流會,幫助學生直接了解行業需求。通過這些活動給學生提供與業界領袖直接對話的平臺,從而拓寬學生的視野并增強職業儲備。通過校友網絡,學校可以組織校友回校活動,讓在校學生與校友進行交流,分享就業經驗和生涯規劃。這種從校友那里得到的實際經驗和建議,對學生構建實際可行的職業路徑具有重要影響。此外,大學還可以通過社交平臺和職業服務軟件,為學生提供一個實時在線的交流和資源共享空間,使學生能夠在更大范圍內尋找職業機會和職業導師。通過這種方式,進一步擴展學生的社會支持網絡,助其獲取國際視野與跨文化交流機會。
表1支持類型表

(二)強化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壓力應對能力
社會支持理念堅信,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是幫助大學生減輕求職心理壓力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學生通過系統的教育與培訓,不僅能夠掌握高效的壓力調控方法,還可以提高他們的精神韌性,并在面對職業市場的種種挑戰時,增強他們的應對技巧。[3]強調心理健康教育意味著需要將心理健康方面的理論和實踐技巧融人學生的每日學習和工作。
例如,當大學生面臨就業時,高等學校可設立心理健康的相關課程,以便教授大學生如何準確地識別并妥善地管理與就業有關的壓力。這套課程可能覆蓋時間管理、情感管理和決策設計等多個領域,協助學生形成一套針對壓力的有效應對方法。另外,學校應當為學生提供就業心理輔導服務,為那些有需要的學子提供專業的心理支持。各高等學校可組織工作坊和講座,邀請心理學領域的權威代表分享相關知識與技能。借助這些活動,學生不僅可以從心理上獲取應對職場困境的方法,還能得到實用的職業建議和指導。交互性的學習環境能幫助學生更為深入地理解并有效運用已掌握的心理健康專業知識。為了支持學生,高等學校還應當鼓勵他們參與到團體支持的活動中來,例如支持小組或心理健康俱樂部,通過這類組織,學生互相分享心得與體驗,彼此給予支撐和鼓勵。集體活動除了能夠增進學生之間的社交關系外,還可以為他們提供一個安心的氛圍,指導他們在面對心理壓力時尋找和提供支持。通過采納上述方法,大學生在面臨求職時不僅可以學會自我管理情緒,還可獲得外界的鼓勵和支持,這將幫助他們更為高效地應對就業形勢。
(三)完善就業服務體系,提供全方位支持
在應對大學生就業心理壓力的過程中,完善的就業服務體系發揮著關鍵作用。這種體系結合社會支持理論的核心原則,通過全面的資源和服務,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提升其就業競爭力。[4]一個有效的就業服務體系不僅提供職業咨詢和心理支持,還包括實習機會、職業培訓和校友網絡,從而形成一個支持大學生從學習過渡到工作的全方位框架。
例如,在大學生就業的過程中,學校可以通過整合內部資源與外部合作,為學生提供就業支持服務(見表2,設立職業發展中心,提供專業的咨詢服務,通過與行業企業合作,定期舉辦職業講座和招聘會,將學生與潛在雇主連接起來。這種活動不僅增強了學生對行業的了解,也為他們提供了實際接觸和了解企業文化的機會。大學可以通過與校友合作,建立導師計劃,讓經驗豐富的校友為在校學生提供職業指導和職位資源。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從校友的經驗中收獲職業生涯規劃的實際建議,增強就業市場的適應能力。職業發展中心還可提供工作坊,如簡歷寫作、面試技巧等,幫助學生提升求職簡歷的規范性,增強面試技能。學校還可以利用在線平臺,為學生提供遠程職業咨詢,實現異地便捷指導。
表2服務類型表

(四引導積極就業觀念,塑造健康就業心態
社會支持理論突出強調,為了減輕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的心理負擔,擁有積極的求職觀點以及健康的心理狀態極為重要。培育學生的正面就業理念,有助于他們深人理解并接納就業中的挑戰,看待這些挑戰作為個人成長和職業進展的契機,而不僅僅是一種壓力源。[5]
例如,大學生求職途中,學校可以主動邀請企業家、校友以及職業發展專家為他們分享就業歷程和經驗,強調積極心態對于求職的關鍵作用。學生可從成功者那里學習如何在面對職場挑戰時展現出樂觀的心態,如何將這些挑戰變成自己的成長之路。另外,學校在課程設計中應融人職業發展規劃,教導學生如何為自已設定有針對性的職業路徑,并通過實際操作幫助他們熟悉各種可能的職業方向。例如,學生可以通過模擬面試以及職業角色扮演深入體驗不同的職業角色,從而對職業環境的豐富和錯綜復雜有更加深入的領悟。高等學校還可與心理學專家合作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教導學生如何應對與就業相關的心理壓力和焦慮。這套課程應更多涉及實際心理調適的技巧,如冥想、正念及情緒調整等,輔助學生在求職時更為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緒和心態。通過這種教育模式及其相關活動,幫助大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就業理念和積極的心態,以更從容的姿態應對就業挑戰,幫助他們的職業道路上獲得更為出色的成績。這種全面的支持與指導構成了學生順利過渡到職場生活的必要因素。
五、結語
大學生的就業過程存在諸多挑戰和壓力,社會支持理論提供了一套系統性的解決方案。通過構建多元化的支持網絡,強化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就業服務體系,以及引導積極的就業觀念,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減輕心理壓力,塑造健康的就業心態。綜合性的支持不僅緩解了學生在求職過程中的焦慮和不確定感,還提升了他們的職業適應能力和心理韌性。學校、社會組織、家庭以及個人的共同努力,不僅能積聚個人信心,提升自我主觀能動性,也為大學生的順利就業提供了堅實的支持基礎。
參考文獻:
[1]韓雯,宋亦芳.基于社會支持理論的老年教育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28):34-39.
[2]卜劍莉.大學生心理壓力和社會支持的關系研究[J].新一代,2021,25(14):27.
[3]程思堯.基于網絡社會支持推動心理健康教育:評《網絡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理論與方法》[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23,33(09):239-240.
[4]李東.社會支持對大學生就業壓力的影響研究[J].劍南文學:下半月,2021(05):93-94.
[5]崔嵐.論大學生就業心理壓力及社會支持體系構建[J].中國校外教育,2011(08):8.
(薦稿人:張宏雷,北京石油化工學院副研究員)(責任編輯:楊毅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