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164(2025)19-0108-04
電力能源是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主要能源之一,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撐。隨著世界能源危機愈演愈烈的發展趨勢,電力能源開發以及利用也顯現出嚴峻性,應用型人才培養成為解決電力能源開發與利用的關鍵因素。立足電力生產一線,以工程學院為例,對應用型人才多維培養體系進行了具體論述,以期為能源動力工程專業優化教學提供有益借鑒。
一、構建能源動力工程應用型拔尖人才多維培養體系內在邏輯
愈演愈烈的能源危機引發能源開發和應用問題,并引發了嚴峻的人才供給問題。目前,能源動力工程專業人才就業顯現出的突出問題,是人才缺乏相應的工作經驗以及工作能力。在進入工作崗位后,需要經過較長時間的專業技能培訓,對于一些新技術、新方法等還需針對性地對其進行培訓,如電力領域燃氣蒸汽聯合循環發電技術等,學生了解的不足,技能的缺乏,極大影響了其工作開展,進而影響我國電力能源事業發展。
面對能源匱乏以及新能源技術的不斷發展,在保持電力行業可持續發展和推進我國電力能源開發和利用過程中,通過構建人才多維培養體系,將其培養成具備復合能力與素質拔尖應用型人才,成為解決可應用型人才匱乏的關鍵舉措。[1]
二、工程學院能源動力工程應用型拔尖人才培養體系構建思路
工程學院是一所經教育部批準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學校,以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為特色,致力于培養能夠適應電力生產一線需求的應用型拔尖人才。
基于愈演愈烈的能源問題,以及不斷演變的電力發展技術,工程學院聚焦新時代職責與使命,秉承“培育拔尖應用型人才培養\"理念,積極探索能源動力工程專業人才多維培養體系。學院積極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著眼于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響應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堅定地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發展之路,實施創新創業教育工作“一把手”工程,把創新創業教育作為教育教學改革的突破口,努力實現創新創業教育管理科學化、教學內容層次化、創業基地多樣化、創業基金多元化,逐步形成了“匯聚全校力量,融人培養過程,借力產教融合,助推創新創業\"的創新創業總體工作思路。[2]
三、能源動力工程應用型拔尖人才培養體系構建路徑
(一)樹立“三全育人\"理念,引領拔尖應用型人才多維體系改革
“三全育人\"理念,即全過程、全員以及全方位育人,是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提出的全新育人理念,強調基于全過程、全方位以及全員參與對人才進行高素質以及高能力培養。應用型拔尖人才培養目標,聚焦人才能夠適應工作、開展工作以及滿足社會發展角度對其提出綜合素質以及綜合能力要求,與“三全育人理念\"存在高度契合和統一性。教育理念作為教學引領,是實踐應用型拔尖人才培養的重要保障。
工程學院將“科學的育人理念\"作為實踐應用型拔尖人才培養多維體系構建導向,積極貫徹“全過程、全方位以及全員參與\"育人理念,樹立“三大育人理念”。
第一,“大育人\"理念。學院聚焦應用型拔尖人才培養,將提升學生就業率、創新意識與能力為主要教育內容,成立“創新創業\"教研中心,圍繞國家能源發展“節能、減排、低碳、環保\"戰略自標,以及電力能源市場\"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分布式供能系統\"\"煙氣的脫硫脫硝”“燃氣蒸汽聯合循環發電技術\"等的發展等,緊密結合專業教育特點進行課程結構、課程內容以及課程教育師資力量進行優化及調整,以全方位為學生服務深化能源動力工程專業改革。學校形成以及儲備的教育經驗以及教育案例等,納人2017年中國高等教育創新創業年會報告中,并作為典型經驗向全國高校進行推廣。
第二,“大融合\"理念。學院聚焦全過程育人,深人貫徹\"理、實\"結合育人目標實踐對學生綜合素質以及綜合能力培養,堅持校企聯合、產教協同實踐育人,進行“專業創新基地、社會實踐基地、創業實訓基地”一體化建設,通過“專業實踐、科研實踐、社會實踐”三個相互促進的重要環節,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深化理論知識,提升實踐能力,增強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學院以“人員分類、項目分型、時間分段”為理念,把“創新創業實踐能力訓練、應用實踐能力訓練、素質拓展能力訓練”作為創新創業教育課外學分體系的培養內容,制定了《工程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課外培養計劃考核辦法(試行)》,在原有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增加創新創業教育課外培養學分,按照“一個目標,兩條主線\"進行推進工作。“一個目標\"即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兩條主線\"即采用校內與企業合作培育措施,學校進行電力生產、運行、試驗、檢修等理論知識授課,企業參與到實訓環節,針對性對學生電力專業技能進行培養。兩條主線,采用校企相互交替教育措施,聚焦學生理論、實踐不足進行往復教學與培育,實現了應用型人才培養最佳效果。此方法獲批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創新創業合作項目。
第三,“大力量\"理念。秉承全員參與育人原則,學院積極進行育人力量整合,通過整合資源構建“校地、校社、校企、校友\"四方協同育人、協同創新創業機制,不僅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成果,通過凝聚多方力量全面推進了學院育人體系、育人機制改革,加大對地方經濟建設服務效能。[3]
(二)聚焦教育過程,實踐應用型拔尖人才教育體系改革
教育過程作為實踐應用型拔尖人才培養的重要渠道,其教育內容、教育形式以及教育方法等直接影響了人才培育效果。基于世界能源危機,以及電力能源發展新趨勢,實現為電力一線輸送高質量人才,應聚焦行業發展,結合專業教育特點,對能源工程專業進行綜合改革,構建以工程應用能力培養為核心的課程體系。教育內容上,工程學院根據國家能源戰略及節能減排發展需求,對課程教育內容進行完善與調整,以原有課程內容為基礎,適當增加了一些符合國家綠色能源、節能減排能源開發等內容。在專業課程設置上,學院著眼學生應用能力培養,將電力熱能動力、潔凈發電技術、地熱能利用技術、太陽能光伏光熱轉換利用技術、生物質能源轉換利用技術等融入專業課程中。學院將機會識別、思維開拓等融入課程體系建設,構建“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建設方案,開發一系列與專業緊密結合創新創業課程,建立“通識教育+ 專業教育 + 實踐教育\"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面向全校學生開設了創新創業通識必修課,線上、線下課程5門,全校開設與專業相融合的創新創業課程213門,為夯實學生電力理論學習以及電力開發和應用技能增強奠定了良好基礎,最大化提升學生動手能力、解決問題能力以及創新能力。[4]
在教育形式上,學院堅持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相結合施教形式,第一課堂實踐電力工程、電力開發技術、新能源利用技術等理論知識授課,夯實學生理論學習。第二課堂堅持校企共育、產教協同育人模式,學校依托廣泛的校企合作平臺,建立校企共育實訓基地,制定應用型人才培養技術,實踐創新創業培訓方案。采用\"三位一體\"“周建制”人才培養模式,結合院校實際,以人員分類、項目分型、時間分段為理念,把創新創業能力訓練、應用實踐能力訓練、素質拓展訓練三位一體作為應用型拔尖人才多維培養體系培養內容,開設創新創業實踐周、創新創業成果展示周、應用實踐能力訓練周,圍繞學生電力專業技能、新能源技術應用能力以及職業綜合素質等,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式的教育培養。這種教育模式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參與度,使得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從而實現知識的內化與能力的提升。
在教學方法上,工程學院堅持突破傳統,理實結合開展教學,深人學生理論知識獲得以及綜合素質和能力培養。實際教學中,除依托專業教師進行理論知識講解之外,積極引入電力工程案例,圍繞電力專業課程內容,與學生進行案例分析與研討,以此幫助學生深化理論知識理解與掌握,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開展“創客大講堂”創新創業賦能課程集訓營活動,啟動了創新創業校外導師團隊,邀請國際KAB教育中國項目高級培訓師、國際ACCA導師、全國創客孵化基地CEO、全國電商培訓專家等知名導師、企業家,以體驗式、參與式、互動式的教學模式對學生進行理論應用和實踐創新能力培養。通過將電力開發等理論知識嵌入一個個具體的項目中,不僅讓學生深入了解電力行業發展前景,還能在項目操作中提高學生對電力開發和應用等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并在探索和解決問題中,增強了學生的實踐能力,激發了其對電力行業的熱情和興趣。[5]
(三)著眼師資力量強化,深入“雙師型”\"專家型”師資力量培育
師資力量是培育學生綜合素質以及實踐力的基礎,是實現應用型拔尖人才培養的主要力量。通過構建和儲備“雙師型”\"專家型\"師資隊伍,支撐應用型拔尖人才多維培養體系有效構建。工程學院,在師資力量建設上采取能力增強、力量強化和數量充足原則。能力增強方面,學院下發《關于建設優秀創新創業導師庫的通知》,結合電力專業師資隊伍數量以及結構,聘請電力行業教育專家、企業優秀工作者等到校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學習指導,有效增強了教師專業教學能力以及學生實踐應用能力。力量強化方面,學院遴選優秀專業教師,組織其參與創新創業教師培訓、教法培訓等活動,還邀請德國巴符州教育部“應用型”高校教師培訓專家胡戈教授開展“德國行動教學法”培訓,邀請全國著名導師開展“創新思維訓練”,邀請具有國際培訓資質的專家開展國際創業導師訓練營等培訓活動,成功實現雙創骨干教師培育,并有效提高了專業教師育人能力、教學能力以及實踐指導能力。師資力量數量充實方面,工程學院依托廣泛的校企合作,邀請企業家、教育專家等組建“校外\"教育團隊,為學生提供學習和創新項目指導,既彌補了校內教師數量不足問題,又增進了校企合作、推動了教育形式創新。
(四)關注產業融合,打造多樣態校企實訓基地
應用型拔尖人才培養以服務產業發展為核心,充分利用所學知識和掌握技能對原有產業結構進行完善與升級。這要求在構建電力行業應用型拔尖人才多維培養體系過程中,緊密結合產業發展,打造多樣態校企實訓基地。實訓基地打造上工程學院,著眼校內實訓、校企實訓打造,為學生提供多層次、多維度實訓學習機會和實踐發展平臺。校內實訓基地打造上,工程學院充分利用科技園、實驗室、工作室,為學生搭建電力開發技術、新能源工作技術、能源工程管理等實訓平臺。學院還堅持打造“四地一園\"實訓基地,依托校內工程實訓中心建設6000平米的省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基地;依托大學生活動中心建設500平米的教育部校企合作項自創業實踐基地;依托二級學院實驗室、大創中心建設1500平方米的與專業相結合的創新創業實訓基地;在圖書館與出版集團共建了媒體創意基地,此“四地”作為創新創業的“孵化器”,重在創新創業教育實踐。“一園\"即為學校大學科技園,依托科技園建設了5500平方米的省大學生創業孵化示范基地,此為創新創業的“后孵化器”,重在成果轉化、企業成長。
校外實訓基地打造上,學院深入與地方政府、社會企業合作機制,共同創建校外實訓基地。學院與沈北新區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簽訂了《沈北新區人民政府與工程學院合作共建框架協議》,實現區、校雙方在人才培養、產學合作、項目合作等領域的深度合作,整合工程流體學、工程熱力學等內容,為學生構建了實踐能力培養平臺。學校與中航沈飛集團、大唐國際等80多家企事業單位簽訂了產學研合作協議;學校與市沈北新區人民法院、與國網省電力有限公司技能培訓中心共建省級校企合作實習實踐基地107項;與供電公司、中國電科院等企業共建10余個聯合實驗室;與能源投資集團、清河電力檢修公司共建省級五個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為學生提供了項目研發、真實操作等優質實踐教育資源和平臺。這些平臺不僅讓學生有機會將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付諸實踐,還能使其在真實或模擬的工作環境中,熟悉電力行業的實際操作流程,加深對電力技術的理解和掌握。[6]
(五)實踐文化育人,積極營造大思政育人環境
培養拔尖應用型人才不僅僅是指夯實其理論知識、提升其實踐技能,更指向人才職業素養、職業道德以及社會責任感的培養。為此,應在構建應用型拔尖人才多維體系過程中,積極貫徹“大思政\"育人理念,實踐思想育人和文化育人。工程學院在進行應用型拔尖電力人才培養過程中,堅持能力、素養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原則,積極探索紅色文化與專業課程融合施教模式,開展紅色文化進校園、進課程、進教材,培育學生正確價值觀、良好職業觀以及社會責任感教育活動。將應用型拔尖人才培養作為主目標,圍繞培育學生“愛黨報國、敬業奉獻\"培養內容,基于電力工程專業綠色發展觀,組織學生進行下鄉調研、進行鄉村振興電力工程建設研究,讓學生深入了解國情民情,有效培育了學生服務基層、服務社會意識。
四、結語
總之,為應對世界能源競爭愈演愈烈的問題,高校進行應用型拔尖人才多維體系構建是極為必要。電力能源作為世界重要能源之一,在構建多維人才培養體系過程中,應以產業發展為導向,以人才“能力、素質\"全面發展為目的,結合電力工程專業教育特點,從課程育人理念、育人過程、育人措施以及育人環境方面,積極探索全過程、全方位和全員參與育人模式,以實現對電力生產一線可應用型人才的有效培養。
參考文獻:
[1]耿立明,王思萌,潘暢.產教融合視域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模式建構研究[J].產業創新研究,2024(12):181-183.
[2]王延峰,楊進爭,金占雙,等.應用型人才培養下的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研究:以河北北方學院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為例[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8(02):74-76.
[3]閆文寧,崔勝,張連山,等.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實踐教學改革與探索[J].河北農機,2020(10):99-100.
[4]趙治巨,趙素芹,蔡振禹,等.地方應用型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以邢臺學院為例[J].高教學刊,2023,9(05):141-144.
[5]胡丹梅,何平.立足電力生產一線構建能源動力工程應用型人才多維培養體系[J].教育教學論壇,2017(10):106-107.
[6]黃國宏,陳德艷,李揚,等.地方院校應用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3(05):6-7+18.
(責任編輯:敖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