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164(2025)19-0137-04
要實施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行動,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提高教師培養培訓質量,培養造就新時代高水平教師隊伍。提高教師政治地位、社會地位、職業地位,加強教師待遇保障,維護教師職業尊嚴和合法權益,讓教師享有崇高社會聲望、成為最受社會尊重的職業之一。[1高校教師作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承載者與踐行者,是推動高等教育質量提升的核心力量。[2]多維度數學模型涉及多個變量,這些變量之間相互影響,共同決定了模型的整體行為。模型具有結構復雜、適用性廣泛等特點,適用于各種涉及多個因素的實際問題,如經濟學、生態學、社會學等領域。在教育領域,多維度理論模型可以應用于教師教學能力評價,通過綜合考慮多個維度,更全面地反映教師的實際教學能力。在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背景下,本研究基于多維度理論模型構建高校教師教學能力評價指標,將教師教學能力定義為“育人能力、教學認知能力、教學設計能力、教學實施能力、教學評價能力、自主發展能力\"六大構成要素,并建立指標體系。通過問卷調查和征詢專家建議,構建新時代高校教師教學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提出對我國新時代高校提升教師教學能力有實際客觀評價意義的相關策略,能夠有效促進高校教師教學和立德樹人能力的提升。
一、建立高校教師教學能力核心評價指標池
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系指教師實施教學活動的基本素養和專業發展能力,是通過教學活動的開展有效引導學生學習,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創造性地發揮教學主體及其影響作用的能力。[3]本研究在前期厘清新時代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的現狀與不足,探索教學能力提升路徑的基礎上,通過文獻查閱和實地交流考察,在理論分析的基礎上構建包含教師知識儲備能力、教師教學反思能力、教師合作交流能力、教師學術觀念、教師評價能力五個維度的高校教師教學能力調研問卷。
調查問卷包括教師的基本信息及教師教學能力水平的測評內容,五個維度共計55道題。該問卷采用李克特五點計分方式,滿足程度依次是“完全不滿足”“比較不滿足”“不確定”“比較滿足”“完全滿足”,分別記1、2、3、4、5分。以自評方式作答,得分越高說明被試者的教師教學能力水平越高。本研究最終選取600名不同地區的高校教師作為調查對象,借助SPSS21統計軟件對所收集樣本進行分析、對比、檢驗、調整,從而構建能夠客觀反映新時代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提出對我國新時代高校提升教師教學能力有實際客觀評價意義的相關策略,能有效促進高校教師教學和立德樹人能力的提升。
二、高校教師教學能力水平測試問卷分析
(一)樣本的描述性統計
本研究共發放收回不同地區的600份有效問卷。首先,對參與問卷調查的教師基于不同性別、學歷、教師職稱、教師教學能力總體性評價進行分類和描述性分析,結果表明:女性教師所占比例明顯高于男性教師,占總體人數的 73.7% ;學歷結構方面,所調查的高校教師隊伍中博士研究生占 81.5% ,其次是碩士研究生,占 16.4% ,說明博士研究生是高校教師的主力軍;教學職稱方面,講師占 44.6% ,其次是副教授和教授,分別占比 33.4%.22.0% ,得出講師的職稱在高校教師中占比相對高一些。
(二)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對五個維度的變量進行描述統計(表1)和雷達圖(圖1)分析。由表1可以看到高校教師的教學知識儲備能力最高,均值為 4.30 。高校教師教學儲備能力作為高校教師教學的基本要求,整體處于較高水平。另外,高校教師的合作交流能力得分最小,均值為4.04,說明高校教師在合作交流方面處于中度偏弱水平,是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的劣勢所在。由雷達圖也可看出,高校教師在交流合作方面有明顯欠缺,其他四維度的得分情況均優于交流合作能力的得分。
表1各個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分析( N=600 ))
圖1各個變量的雷達圖分布
(三)信度分析
問卷的信度檢驗的核心是考察量表的內部一致性,可以確保問卷得到的數據真實有效。對不同維度下的可信性系數、CITC值及被剔除后的可信性系數等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整個問卷的Cronbach'sAlpha為 0.99 本研究問卷量表共有五個維度變量,各維度 ∝ 系數分別為:教師知識儲備0.96(11題)教師教學反思能力0.96(11題)、教師合作交流能力0.93(11題)教師學術觀念0.94(11題)教師評價能力0.94(11題)。其中各變量的Cronbach'sAlpha系數均超過了0.9,表明量表的內部一致性較高,滿足調查可信度要求的核心指標。校正的項總計相關性(CITC)大于0.5,表明各個潛變量的問項設置情況較好。即本研究采用的調查問卷量表信度良好。
(四)效度分析
采用KMO和Bartlett模型對量表進行效度分析,結果顯示:KMO值為0.96,大于0.7;Bartlett的球形度檢驗的顯著性為 0.00(Plt;0.01 ,結果表明問卷量表的效度較好。
(五)差異性分析
以性別為自變量,各維度得分和教學學術能力總均分為因變量,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在知識儲備、教學反思、交流合作、教學觀念、教學評價及教學學術能力總均分6個維度上,高校男女教師教學學術能力不存在統計差異( Φ(Pgt;0.05 )。
以學歷為自變量,各維度均分和教學學術能力問卷總均分為因變量,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顯示:在知識儲備、教學反思、交流合作、教學觀念、教學評價及教學學術能力總均分六個維度上,高校男女教師教學學術能力不存在統計差異( Pgt;0.05 )。
以職稱為自變量,各維度均分和教學學術能力問卷總均分為因變量,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顯示:在知識儲備、教學反思、交流合作、教學觀念、教學評價及教學學術能力總均分六個維度上,高校男女教師教學學術能力不存在統計差異( Pgt;0.05 )
相關分析用于分析兩個變量的值是否完全相互依賴,一般用Pearson系數表示不同變量之間的相關性。對高校教師教學能力各維度間的相關性進行分析(表2),結果顯示: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的五個維度兩兩之間均具有顯著的正向相關關系,相關性系數均大于0.85,Plt;0.01 。說明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的各維度之間相互存在強烈的正向影響,這與理論依據相一致,說明某一維度能力的提升勢必相應地提高其他維度的能力。另外五個維度也分別與教師教學能力總體性評價呈顯著正相關關系,其中以教學反思能力與教學能力總體性評價的相關性較高,說明高校教師教學反思能力的重要性。高校教師的反思有助于全方位地提升高校教師教育教學能力,通過反思教學中的得失不斷調整和優化教學策略、提高教學效果;有助于教師促進教育科研水平地提高,通過對教學問題的深入探究反思不斷提升自身教育科研能力。
三、有實際指導意義的提升教師教學能力的相關策略
根據調查問卷結果顯示,目前高校教師在教學能力上還存在教學理論知識儲備不完善、批判性反思意識淡薄、教學活動封閉、合作交流能力差、教師教學自主權不高、教育理念落后、教學方式簡單、固化等共性問題。部分高等院校的教學質量管理,仍停留在傳統的、零散的、局部的管理和評價上,理念、方法和體制機制已不適應現代高等教育的發展需要、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的需要、人才培養的需要。高校在績效考核導向、選人用人制度、師資培訓、獎勵評價上的失衡,也導致教師教學能力的不足。因此,高等院校必須在教學質量管理的理念、方法和體制機制上,進行深刻地反思和有效的變革,進行系統設計和整體性推進,才能真正形成關心教學、重視教學質量的良好氛圍,才能真正形成教師重視教學能力提升的良好氛圍,完善教學質量管理體制機制,從而切實提高教學質量,真正實現人才培養的目標。
(一)教學內容選擇與開發
教學內容的選擇與開發是教師教學能力的基礎。評價指標如下。
一是教學內容的時效性與前沿性。在現代社會,知識更新速度日新月異,教學內容必須緊跟時代步伐,保持其時效性與前沿性。[4]二是及時地引入最新學術成果。教師應密切關注學術界的最新動態,將最新的研究成果、理論觀點和技術應用等引入教學內容中。這不僅能夠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還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精神。三是有效地行業動態融合。除了學術成果,教師還應關注行業動態,了解相關領域的最新發展趨勢、市場需求和職業發展前景。通過將這些信息融入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專業知識的應用價值,為他們的未來職業規劃提供有力支持。
表2高校教師教學能力各維度間的相關性分析
(二)教學方法與手段
教學方法與手段是教師教學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評價指標如下。
一是教學方法的多樣性與創新性。教學方法的多樣性與創新性是教師教學能力的直接體現。[5]一個優秀的教師不應局限于傳統講授法,而應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以適應不同學生的學習風格和需求。例如,案例教學通過將理論知識與具體實踐相結合,幫助學生理解抽象概念;項目式教學鼓勵學生之間的團隊合作,通過解決實際問題來鍛煉綜合能力;問題導向學習則通過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激發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這些教學方法的運用能有效培養其實際操作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
二是教學手段的現代化與信息化。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教學手段的現代化與信息化已成為衡量教師教學能力的重要標準。現代教學手段包括多媒體教學、在線教學、混合式教學等,它們能夠充分利用數字技術、網絡資源和智能工具,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為學生提供更具豐富性、生動性、個性化的學習體驗。多媒體教學通過圖像、視頻、音頻等多種媒介,使抽象的知識變得直觀易懂。在線教學則允許學生隨時隨地學習,增強了學習的靈活性和自主性。混合式教學結合了線上與線下教學的優勢,既保留了傳統教學的互動性,又發揮了在線教學的便捷性。教師能否有效運用這些現代教學手段,關乎教學效率和質量。
(三)教學評價與反思
教學評價與反思是教師教學能力不斷提升的關鍵。評價指標包括一是教學評價的客觀性與全面性。教學評價是教育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它能夠真實反映教學的實際效果。[6為了確保評價的客觀性與全面性,教師需要采用多種評價方式,從多個角度、多個層面來審視教學。二是學生評價。學生是教學活動的直接參與者,他們的感受與反饋對評價教學效果至關重要。通過問卷調查、課堂互動、課后交流等方式,教師可以收集到學生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課堂氛圍等方面的真實反饋,從而了解教學效果的優劣。三是同行評價。同行評價是另一種重要的評價方式。通過觀摩其他教師的教學過程,教師可以發現自身教學中的不足與亮點,并從同行的經驗中汲取營養,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同行之間的交流與切磋也能夠激發新的教學靈感,推動教學方法的創新。四是其他評價方式。除了學生評價和同行評價外,教師還可以采用教學日志、教學錄像、教學反思等方式來評價自己的教學效果。這些評價方式能夠幫助教師更加深人地了解自己的教學行為,發現潛在的問題與不足。
四、結語
高校教師教學能力是高等教育質量的重要保障。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對教師教學能力的評價越來越受到重視。
本研究基于多維度理論模型構建高校教師教學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旨在為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的綜合考查提供全面、客觀的評價工具,促進高校教師教學和立德樹人能力,提高高等教育質量。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朝著建成教育強國戰略目標扎實邁進[EB/OL].(2024-09-10)[2025-05-18]. h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2409/t20240910__1150246.html.
[2]劉亞男,任曉亮,王金金.新時代高校教師教學能力提升路徑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2(41):152-154.
[3]黎瓊鋒.高校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的困境及其突破[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9(02):55-61.
[4]寧金平.高校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的困境及其突破[J].現代職業教育,2021(42):66-67.
[5]熊晶晶,雷培梁.高校教師教學能力評價體系建構:基于全國103所高校的實證研究[J].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24,42(04):88-97.
[6]穆瑞花,劉斌,常薇,等.“六位一體\"高校教師教學能力提升體系的構建[J].教育教學論壇,2020(19):24-25.
(責任編輯:張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