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改革在教育領域的不斷深化,大概念逐漸成為指導學科教學的重要理念。在初中生物學教學過程中,采用以大概念為核心的單元化整體教學方法,對學生關鍵素養的提升具有顯著作用。然而,在目前的初中生物學科教學實踐中,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難題,如教學目標模糊、教學方法單一、忽視學生主體地位,以及缺乏科學的教學評價體系等。因此,本文基于大概念視角,對初中生物學單元整體教學方法進行探討。
一、大概念背景下初中生物學大單元教學的意義
(一)強化知識體系建構,促進深度學習
在初中生物學教學實踐中采用大單元教學模式,將分散的生物學知識點整合為結構化的知識體系有助于學生構建系統化、體系化的知識結構。該模式摒棄了傳統教學中零散的知識掌握方式,助力學生在理解基礎概念的同時,深人把握各概念間的內在聯系與邏輯脈絡。采用大單元教學法時,學生不再局限于對零散知識點的記憶,而是通過跨學科知識的整合與運用,實現對學習內容的深度解讀與反思,進而達成真正的知識內化。
(二)發展科學思維,培養探究能力
在大單元教學法環境下,學生參與提出問題、構建假設、實驗操作以及解讀結論的完整科學研究流程。這種倡導自主思考與大膽質疑的學習方式,激勵學生在動手操作過程中持續對知識體系進行調整與優化。同時,以大單元為基礎的教學模式注重培育學生的分析與創新思維,使其在面對復雜挑戰時,能夠靈活運用所學概念,提出獨到的解決方案。
(三)提升核心素養,實現全面發展
大概念背景下的初中生物學大單元教學,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通過融合學科理論、實踐技能與價值觀念教育,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在教學活動中,學生需深化對生物學領域基本概念與技能的理解,同時培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團隊協作的溝通技巧以及創新思維。這些是學生必備的關鍵素養,有助于增強他們應對未來社會挑戰的信心與能力。
二、初中生物學大單元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單元教學目標不明確
在初中生物學大單元教學中,教學目標設定模糊、不具體是一個突出問題。在教學實踐中,部分教師過于注重教學內容的廣泛性與完整性,而忽視對學生學習目標和能力發展的精準定位。單元教學目標不明確,不僅使學生缺乏明確的學習方向,還可能導致教學活動偏離核心主題,造成時間和精力的浪費。
(二)教學手段單一
在實際教學活動中,盡管大單元教學理念倡導情景模擬與多樣化活動,但仍有不少教師固守講授為主的模式,未能為學生自主、協作及探究式學習提供足夠的支持與引導。單一的教學方法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與積極性,還可能阻礙其創新思維與實際操作技能的發展。
(三)忽視學生主體性
在大單元教學設計實施過程中,教師往往占據主導地位,學生主要承擔知識接收者的角色。這種忽視學生學習獨特性與具體需求的教學模式,阻礙了其自我驅動與創新發展。為充分發揮大單元教學法的價值,教師需更新教育理念,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其興趣與選擇,激勵其主動參與教學過程,自主構建知識框架。
(四)缺乏科學評價體系
構建科學、高效的評價機制是推動大單元教學不斷進步與完善的關鍵。然而,在初中生物學大單元教學中,評價機制普遍存在缺陷或不足。許多教師仍依賴傳統紙筆測試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這種方法難以全面反映學生能力的提升,還可能對教師的教學策略產生誤導。
三、大概念視角下初中生物學單元整體教學策略
(一)基于核心素養要求,明確單元教學目標
在初中生物學單元整體教學中,教學目標是教學的核心與關鍵,既是課堂教學的最終指向,也是引領教學方向的重要指引。因此,教師需明確在大概念視角下,初中生物學單元教學應超越單純的知識傳授,聚焦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與提升。這意味著,教學目標的設計需緊密圍繞生物學核心素養的內涵,精準對接學生的當前能力水平與潛在發展空間,確保目標既契合生物學課程的核心內容,又能有效驅動學生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實現教學深度與廣度的雙重提升。
在\"細菌和真菌\"這一單元的教學中,明確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是首要任務。生物學核心素養涵蓋科學精神、實踐創新、社會責任等多個維度,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應緊密圍繞這些核心素養進行設定。例如,培養學生的觀察與實驗技能,激發其對科學探索的興趣,并養成基于事實、尊重理性思維的科學研究態度。
為達成這一目標,在“細菌和真菌的菌落觀察\"活動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細致觀察,并記錄觀察數據,進而分析各菌落之間的差異,以此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分析能力。通過細菌與真菌的培育活動,學生可親身參與科學探索的全過程,領悟科學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在培育學生創新能力的過程中,教師可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具體問題,如通過制作細菌模型參與實驗設計,提高動手和創新思維能力。例如,在\"制作細菌模型\"活動中,鼓勵學生利用手頭材料進行創造性構建,以直觀方式呈現細菌的構造。在\"探究細菌與真菌分布\"的實驗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自主設計并執行實驗計劃,通過深人不同生態條件下的微生物群落研究,培養學生創新思考與實際操作技能。
為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教師應引導學生認識細菌和真菌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學會正確利用和防范微生物,培養健康生活的意識和責任感。教師可通過“列舉細菌和真菌對人類生活的影響\"的討論活動,使學生掌握相關知識,并意識到這些微生物可能導致食品變質、疾病傳播等問題,從而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提高其對微生物潛在危害的警覺性,如注意個人衛生、正確處理食品廢棄物等。明確單元教學目標及具體達成路徑,能使教師后續的教學更加科學高效,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也將落到實處。
(二)創設多元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為實現初中生物學教學預定目標,教師需及時轉變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探索高效的單元教學策略。在推進中學生物學課程連貫性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通過融合教材中的關鍵概念與社會熱點信息、互動游戲及引人入勝的實踐活動,構建多樣化的學習場景。這不僅有助于學生對生物學概念形成深入理解,還能促使他們將日常生活與生物學科學習緊密相連,在提升學生對整體課程單元學習熱情的同時,為培育其核心素養營造有利環境。
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需設計多樣化的教學環境,促進教學成效,將理論概念與日常生活實踐相融合。首先,教師可引人“面包發酵的秘密\"這一案例,通過展示酵母菌在面包制作過程中的作用,引出真菌在食品發酵領域的應用,并引導學生思考,如“為什么面團加入酵母菌后會膨脹?酵母菌是如何工作的?\"這樣的情境設置,能喚起學生探索未知的熱情,緊密結合日常生活,深化對真菌類知識的認知。
接著,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培育細菌與真菌\"的實驗。在實驗開展前,教師展示源自多樣生態環境中的各類樣本,如土壤、水體、空氣等,指導學生推測其中可能潛藏的微生物種類。然后,指導學生遵循既定實驗程序進行培育,并對菌落生長進行觀察與記錄。在實驗過程中,鼓勵學生主動提出問題、構建假設,并通過自主實驗檢驗假設的準確性。通過實驗,學生可直觀觀察到細菌與真菌的生長與繁殖,深人了解它們的生存方式。
除此之外,教師可設計一項名為“微生物世界探險隊\"的角色扮演活動,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每個小組分別扮演各類微生物角色,如細菌、真菌、病毒等,通過模擬扮演,闡述各自角色的特性、生存模式及其對人類日常生活的作用與影響。組織這樣的互動活動既能提升教學的趣味性,又能使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學習微生物領域的相關知識。
(三)設計系列教學問題,突出生物學教學主題
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教師必須遵循大概念原則,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水平、實踐能力和對知識的理解程度,確保學生能深刻理解生物學概念,還能有效掌握相關知識點,準確領會大概念的含義。同時,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契合教學主題的問題,并對教學內容進行篩選與精簡,以減輕學生的理解負擔和學習壓力。
在\"細菌和真菌\"這一單元教學中,構建一系列逐步深入且具有啟發性的問題,是促使學生深刻思考并掌握生物學知識的有效途徑。首先,教師需明確問題的設計原則:問題設計應由簡及繁、循序漸進,引導學生逐步深入探究;設置具有啟發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思考與思維建構;問題要緊扣生物學主題,明確教學目標和內容,凸顯生物學的核心要點。
在導人階段,教師可通過“你知道我們周圍有哪些看不見的‘小生命’嗎?它們對我們的生活有什么影響?”“你能舉出幾個例子來說明細菌和真菌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嗎?\"等問題引入課題,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在學習新知的過程中,教師可通過“細菌和真菌的菌落有什么區別?你是如何區分的?”“細菌的結構有哪些特點?你能用模型來展示一下嗎?\"“青霉和曲霉在形態和結構上有什么不同?如何區分它們?\"等問題鏈,引發學生的思考探究,深化學生對課程知識的理解。在探究實驗階段,教師可通過“你認為哪些環境因素會影響細菌和真菌的生長?為什么?\"\"在設計培養細菌和真菌的實驗時,你需要注意哪些關鍵因素?\"等問題,引導學生高效開展實驗探究。在課程總結階段,教師可通過\"細菌和真菌對人類生活有哪些積極和消極的影響?”“通過本單元的學習,你對微生物世界有了哪些新的認識?這些認識對你的生活有哪些啟示?\"等問題,幫助學生總結單元所學內容,提高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四)優化整體性教學評價,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評價是實現“教學評一致性\"的重要保障,在大概念視角下單元整體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優化整體性教學評價。根據新課標中“學業質量\"相關要求,融合單元整體教學活動與目標設定,參照具體的“學業要求”,精心構建評價體系,確保評價既緊扣課程目標,又貫穿單元教學全過程,以保障課程目標切實落實到單元整體教學中,更好地促進學生學業發展和核心素養提升。
首先,教師要明確單元教學的評價原則,應涵蓋知識、技能、情感態度等多維度,并運用觀察、實驗報告、口頭陳述及同伴評審等多種評價手段。評價應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而不僅僅是學習結果。在學生參與實驗探索、討論交流等活動中,教師要觀察并了解其學習態度、團隊協作能力以及創新性思維的發展情況。在評價學生時,要關注學生的長遠發展,洞察其內在潛能與成長可能性。借助反饋評價,引導學生認識自身優勢與不足,進而制定符合個人特點的學習方案。
其次,教師要關注評價的實施方式。例如,在實驗探索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操作步驟、觀察日志及實驗態度,并及時給予引導與評價。通過觀察和記錄,教師能掌握學生對實驗原理的理解程度、操作技能的熟練度,以及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的精神態度和創新能力。此外,教師可要求學生提交實驗報告,內容包括實驗目標、基本原理、操作流程、實驗結果、邏輯推理及結論等。通過這一評價手段,教師能深入了解學生對實驗內容的理解、分析及表達水平。
四、結語
在當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采用大概念視角,對初中生物學單元進行整體化的教學設計,不僅提升了學生的深度學習能力和核心素養,而且也為生物學教學引入了全新的思考路徑和方法。在持續演變的教育領域,教師需不斷鉆研并優化特定的教學方法,以滿足學生成長的多元需求及適應時代的演進,進而為塑造具備創新意識和實操能力的人才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張周林.大概念視角下初中生物單元整體教學策略研究[J].新課程導學,2024(20):95-98.
[2]徐燕秋.“大概念”下的初中生物單元整體教學策略探究[J].基礎教育論壇,2023(10):50-51
[3]史庭睿.大概念下的初中生物單元整體教學策略探究[J].智力,2024(03):15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