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漢語中,“V他個X\"構式是一種常見的半圖式性構式,如\"唱他個三天三夜”\"喝他個痛快\"等。黃蓓指出,其中的“他\"已從人稱代詞虛化為一個單純表達語義色彩的主觀性標記,用以表達輕描淡寫或情感宣泄的語氣。隨著歷時構式語法的興起和語料庫研究方法的廣泛應用,構式演變成為語法研究的熱點。然而,關于“V他個X”構式的演變路徑、動因及機制,學界仍存在爭議,導致對該語言現象的解釋缺乏統一性和連貫性。
本文從構式化與構式演變的角度出發,基于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CenterforChineseLin-guisticsPKU,縮寫為CCL)語料庫對其歷時演變與構式化過程進行研究。本文通過對不同結構形式的形成時期、變化過程及關鍵節點進行分析,結合朝代或年代的分期觀察,以圖表形式直觀展示構式化演變的動態過程,并嘗試從語義凸顯和語境吸收機制的角度對構式演變進行闡明。
一、理論基礎
(一)構式
美國語言學家阿黛爾·E.戈德堡(AdeleE.Goldberg)對構式有如下界定標準:無法從其組成成分直接推導整體意義的形式一意義配對體2;高度規約化且使用頻率顯著的語言結構[3;不同復雜度與抽象度的形式一功能配對體[4;共享形式、功能和語境維度的記憶網絡系統[5]
(二)構式化
根據美國語言學家伊麗莎白·C.特勞格特(E-lizabethC.Traugott)與英國語言學家格雷姆·特勞斯代爾(GraemeTrousdale)的研究,構式化是指形式新一意義新(組合)符號的產生,這些符號在語言使用者的語言網絡中形成新的類型節點,具有新的句法或形態特征以及新的語義內容。構式化的過程通常伴隨著圖式性的增強、能產性的提高以及組合性的減弱。這三種屬性在本文的研究中將被用以判斷\"V他個X\"是否發生了構式化。
二、文獻綜述
(一)研究現狀
學界對漢語半圖式性構式“V他個X”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共時結構歸屬與歷時結構演變兩個方面。
在共時結構歸屬方面,學界存在三種主要觀點。其一,部分學者主張將其歸入雙賓語結構范疇。朱德熙指出,雙賓語結構是一個述語同時帶兩個賓語,而人稱代詞“他\"在“V他個X\"構式中雖呈現虛指狀態,但仍保留賓語形式。李劍影通過對比分析進一步論證,盡管“他\"在語義上虛指,但其句法功能與典型雙賓語結構相似,故可納入雙賓語結構范疇。其二,部分學者認為該構式屬于述補結構。游汝杰研究發現,“個\"在“V他個X\"結構中具有補語標記功能,而“他”則虛化為語氣詞,承擔語用強化功能。9]雷冬平和胡麗珍則指出,“他個”作為語氣助詞已語法化為具有凝固性和獨立性的單位,主要表達夸張語氣。[10其三,部分學者提出該構式處于雙賓語結構與述補結構的連續統上。劉鴻慶基于語料分析,將相關結構歸納為三種句型:“給他個驚喜”屬于典型雙賓語結構,“殺他個措手不及”和“問他個明白”則更傾向于述補結構。]
在歷時結構演變方面,學界從不同理論視角提出了多種分析路徑。韋詩婷基于構式語法理論,提出“V他個X\"構式的形成是構式傳承、壓制和整合共同作用的結果。其研究表明,該構式繼承了雙賓結構與述補結構的部分句法特征,同時受到雙音構式與語氣構式的壓制,促使“他”與“個\"在音律層面融合,并在語氣功能上達成統一。[12陳勇從歷時語法化視角考察了“他個\"的起源與演變,指出語氣助詞“他個\"的形成是領屬性結構、復指性結構和雙賓語結構歷時整合的產物。其演變軌跡可追溯至“他 + 一/這/那個\"結構,其中“他”承擔復指代詞功能,“一/這/那個\"作為數量詞或指示詞使用,后經語法化過程逐漸凝固并發生語義虛化。[13]
綜上所述,既有研究雖在共時結構歸屬與歷時構式演變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不足。一方面,部分研究過于關注結構是否符合既定框架的形式與語義特征,而對其歸屬的內在動因及歷時演變中的動態變化關注不足。另一方面,部分研究將構式語義特征直接歸因于各個組成構件,與構式語法的核心理念存在沖突。基于此,本文將延續構式化研究路徑,聚焦“V他個X”構式的構式演變問題,探討其歷時發展軌跡及內在機制,以期為該構式的解讀提供新的視角。
三、構式化分析與討論
(一)歷時構式化發展
1.隋唐五代時期
例1道流,爾莫認著個夢幻伴子。(唐《佛語錄》)
例2阿難問師:“傳佛金斕外,別傳個什摩?”師喚阿難,阿難應喏。 (五代《祖堂集》)
例3子侄以為言,元方日:“汝太奇,豈可為錢而逛個人!\"(唐《封氏聞見記》)
例4師打柱云:“打你個兩重敗闕!”(五代《祖堂集》)
例5老僧未解得菩薩之位,作摩生嫌他這個事? (五代《祖堂集》)
“V他個X\"構式衍生于隋唐時期的\"V個X\"結構,如例1、例2和例3。該時期,“V個X\"結構的演變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結構成分。變項“X\"以名詞性成分為主,其中佛教用語使用這一結構的頻率顯著,“V個什摩(么)\"疑問形式的使用頻率較高,如例2。二是量詞\"個\"的語法化。該時期出現了“個”與前位數詞“一\"分離的重要演變。“個”從必須與數詞共現的實義量詞“個”虛化為獨立量詞“個”,可直接進入“V個 2X′′ 結構,如例3。三是共現成分。“個”與有指人稱代詞形成高頻共現,衍生出“V你有指個X”\"V他有指個 2X′′ 等結構,其中代詞保留著明確的上下文指稱功能,如例4。四是受語言表達習慣和系統內部調整的影響,“V他有指個 2X′′ 結構發展出插入指示代詞“這\"的變體形式“他這個 2X′′ ,如例 566 他這個事”。
這一時期“他”與“個\"處于構式化的萌芽階段,語法化程度較低。形式上,“他”與“X”構成雙賓關系,共同受動詞\"V\"統轄。“個\"突破了前位數詞的強制性共現限制,句法分布趨于靈活。功能上,“V他有指個X\"結構主要用于編碼動作主體對事物的給予或轉移事件,語義功能局限于命題內容層面。從構式屬性看,該結構圖式性尚未固化,能產性較低,形義透明性凸顯,表明其處于語法化的初始階段,為后續構式化提供了歷時起點。
2.宋元時期
例6將甚底物事去看他居上寬,為禮敬,臨喪哀?就里面方可看他個深淺過不及。(南宋《朱子語類》)
例7 (眾)主將威名似斗山,似斗山。嘍啰武藝有千般,有千般。群雄拒敵如逢俺,教他個個不生還,不生還。 (元《全元曲》)
例8山僧常念觀音。大眾。會他此個意旨么。(南宋《佛語錄》)
例9若更得他那個活法,卻須更看得高妙在。
(南宋《朱子語類》)
宋元時期,“V他有指個X\"結構的演化呈現三個特征:第一,句法兼容性增強,變項“X\"的準入范圍從名詞性成分擴展至動詞性和形容詞性成分,如例6的“深淺”。隨著戲曲、話本等通俗文學的興起,該結構被納入口語化藝術表達,如例7。第二,受口語表達影響,該結構衍生出“V他有指此個X”“V他有指那個X\"等變體形式,如例8、例9。第三,“他\"的指稱功能與“個\"的表量功能進一步虛化。在例7“教他個不生還\"中,“他”的指稱對象缺乏明確回指依據,需通過語用推理確定為“敵”;同時“個\"的插入并未引發實際計量意義變化,其功能轉向語用層面,注入堅毅抗敵的主觀情感。此時,“個”已然向“個\"過渡。
該時期“V他 個X\"結構進入構式化的發展階段。在構式屬性上,該結構的圖式性、能產性提高,非組合性凸顯,形義透明性降低。在功能上,該結構從客觀命題表達擴展至主觀情感傳遞,可反映動作主體的主觀評價與情感傾向;同時“他”的指稱功能弱化,呈現向無指標記過渡的趨勢。在形式上,相較于前一階段語料,此時期頻繁出現“他\"與“X\"的述補關系,這種聯結使“他\"在動詞\"V\"的統轄強度上呈現強于“X\"的層級性特征。
3.明清時期
例10畢競在此守他個破綻出來,出這口氣!(明《二刻拍案驚奇》)
例11我也籌算過來,我們既然沾了手,萬不能半途而廢,一定要弄他個水落石出才好。(清《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明清時期,“V他個X\"構式化趨于成熟,從構式屬性看,該結構具有較高的圖式性、能產性與較低的形義透明度,其整體語義無法通過局部構件的簡單相加推導得出。語料顯示,該構式呈現三個演化特征:第一,無指標記“他無指”高頻進入構式,“他”的傳統代詞回指功能基本消失,“個”虛化成熟,通過語法化機制虛化為具有主觀情感色彩的話語標記“他無指與“個4”,如例10、例11。第二,“他\"與“個\"的共現頻率顯著提升,雙向互動關系增強,致使“他個\"結構固化。“他無指”的虛化促使“個”的指代功能弱化,而“個\"的虛化又推動“他有指”向“他無指”過渡。第三,該構式表現出較強的語體適應性,在《紅樓夢》《金瓶梅》等書面語體及非書面語體中的使用頻率顯著上升。
這一時期,“V他無指個X\"構式的語法化與構式化進程基本完成,其形式與功能趨于穩定,成為漢語中表達主觀情感與評價的重要結構。
4.構式歷時演變
筆者通過對歷時語料的梳理,發現\"V他無指個X\"構式的構式化經歷了多次演變,大致呈現圖1這樣的發展過程。
(二)歷時構式化機制
特勞格特與特勞斯代爾指出,構式演變與構式化的實現機制主要有新分析與類比化兩種,新分析為語言變化提供了新的結構或意義基礎;類比化則將這些新結構或意義擴展到其他語境或形式中。14]同時,語義凸顯與語境吸收機制發揮了重要的制約作用。語義凸顯指的是特定語境中某些詞語或概念在語義層面的顯著性增強,而語境吸收指的是語義通過語境信息的整合實現調整或擴展。由圖1得知,“V他 個X\"構式演變分別經歷了三次新分析與類比化過程。
a.“他有指”>“他無指” b.“個,”>“個” > “個 > c. 6?XNP′′>XNP∨PAP′ 0
在過程a中,通過強化構式中動詞“V”的單音節及物性特征,語義凸顯促使其論元結構發生系統性重構。美國語言學家保羅·J.霍珀(PaulJ.Hopper)與特勞格特在其著作《語法化》(Grammaticaliza-tion)中提出“去范疇化\"理論,指出語言成分在歷時演變過程中會逐漸喪失其原有范疇特征。15]在這一構式中,“V\"及物性的強化會導致“他\"的論元地位逐步弱化。例如,在早期形式的“打他個八分死”中,“他”作為動詞“打”的受事論元仍具有一定的指稱功能;而在現代形式的“打他個落花流水”中,動詞“打”的及物性特征得到進一步凸顯,其動作義被抽象化為泛化的行為概念,“他”便喪失了原有的指稱特征。
在過程b中,“個”率先從典型量詞用法“個\"擴展至非典型量詞用法“個2”。語言使用者對“個2”的語義和句法功能進行了重新解釋,“個2”擴展至虛化標記“個”。通過類比化,語言使用者將“個2”“個”的用法擴展到動詞后的話語標記“個4”。最終,“V他個 構式在語言使用中固化,成為一個獨立的語法構式。通過構式與語境的互動,語境吸收機制推動構式整體吸收并固化了語境中的主觀評價義。如《紅樓夢》的“叫他個‘鳳辣子”出現在賈母與黛玉的對話中,通過“個\"的虛化,構式整體吸收并凸顯了賈母對王熙鳳性格特征的主觀評價。這種評價義并非直接由詞匯表達,而是通過構式與語境的互動得以實現。
在過程c中,語言使用者通過新分析,對“X\"的語義和句法功能進行了重新解釋。例如,在“V他個VP\"結構中,“X\"被重新分析為事件動作的抽象表達,如\"說他個不停”中的“不停”表示動作“說”的持續性,而在\"V他個AP\"結構中,\"X\"則被重新分析為性質狀態的描述,如“說他個明明白白\"中的疊詞“明明白白\"表示動作的徹底性。同時,語言使用者通過類比化對\"X\"槽位進行類比解讀,使其從名詞性短語擴展到其他詞類。在這一過程中,語義凸顯與語境吸收機制發揮了重要作用,如《紅樓夢》中賈寶玉的“鬧他個人仰馬翻”,通過動詞“V”變項“X\"的凸顯,吸收并固化了語境中表達“徹底、盡情\"的主觀情態。
上述三次新分析與類比化過程體現了“他”“個”和\"X\"在構式化路徑中的動態演變,推動了其句法結構和語義功能的擴展與深化。在外部環境與內部機制的共同塑造與影響下,基于新分析與類比化機制,構式化與構式演變成為可能。
四、結語
本文基于歷時構式語法理論框架,結合語料庫對\"V他無指個X\"構式的構式化演變路徑進行了探究,得出如下結論。第一,該構式的生成源于“V個NP\"構式的衍生。第二,代詞的準入及高頻使用為\"V他有指個X\"構式的浮現提供了結構重析與范疇遷移的條件,豐富了構式的能產性。第三,在認知動因及社會語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他有指”的指稱屬性發生去范疇化,其指稱功能逐漸弱化,最終虛化為功能性的“他無指”。第四,通過“他無指”與“個”的構式整合,該構式經歷了新分析與類比化擴展的雙重機制。第五,在語義凸顯與語境吸收機制的作用下,構式的語義重心從具體動作描述轉向主觀情態表達,語境中的評價義被吸收固化為構式的核心義。第六,“V他無指個X\"構式在形式一功能層面實現了規約化與凝固化,成為一個穩定的語法構式。
參考文獻
[1]黃蓓.漢語主觀性成分互動模式研究[M].杭州:大學出版社,2023:150-151.
[2]Adele E.Goldberg. 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Chicago:TheUniversi-ty ofChicagoPress,1995:4.
[3]AdeleE.Goldberg.ConstructionsatWork:TheNature ofGen-eralization in Language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5.
[4]Thomas Hoffmann,Graeme Trousdale. The Oxford Handbookof Construction Grammar [M].Oxford:Oxford UniuersityPress,2013:17.
[5]Adele E.Goldberg. Explain Me This:Creativity,Competition,and the Partial Productivity of Constructions [M].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 Press,2019:7.
[6]
[14]Elizabeth Closs Traugott,Graeme Trousdale.Construction-alization and Constructional Changes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3:13-19,35-37.
[7]朱德熙.語法講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117-121.
[8]李劍影.再論“玩它個痛快\"[J].漢語學習,2007(2):55-61.
[9]游汝杰.補語的標志“個”和“得”[J].漢語學習,1983(3):18-19,49.
[10]雷冬平,胡麗珍.“他個\"的形成、性質及其功能研究[J].語言科學,2006(4):29-35.
[11]劉鴻慶.認知視角下“V他個X\"結構分析[J].語文建設,2017 (6):63-65.
[12]韋詩婷.認知構式語法視角下\"V他個X\"構式的形成探究[J].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5(10):57-59.
[13]陳勇.論現代漢語中“他個”的來源[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1):72-76.
[15]Paul J.Hopper,Elizabeth Closs Traugott.Grammaticalization[M].Second Edition.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2003:106-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