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從“中華民族共同體”到“人類命運共同體”,在全球化進程加速的當今世界,“共同體”這一概念正以其前瞻性和實踐性成為各領域的時代議題。與此同時,全球化帶來的多元文化碰撞,使文化傳播成為各國提升文化軟實力、增進國際理解的重要手段。中華文化蘊含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其國際傳播具有重要意義。在此背景下,語言作為文化載體,其傳播具有天然優勢,語言共同體的構建與擴劃在這一傳播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擴劃語言共同體
語言是人類理解和描述世界的重要工具,人類通過語言識別與自己具有相同背景的人,形成社群集合,并將使用其他語言的人排除在集合之外,同時,相似的語言之間出現了邊界模糊的灰色地帶。隨著全球化的加快推進,當一個個“異語人”闖入語言社群時,語言的區分屬性逐漸弱化,轉而充當起語言社群的文化傳播工具,語言共同體之間的模糊地帶被擴大,與此同時,語言對于文化的傳播作用更加凸顯。
語言共同體的概念
“現代語言學之父”弗迪南·德·索緒爾認為,語言共同體是“使用共有的語詞符號,有規律地、頻繁地相互作用,并通過語言運用上的重大差異跟其他類似的集體區別開來”的人類任何集體,主要是指使用同一語言的一個國家或民族。隨著研究的日漸深入,學者對語言共同體的描述范圍逐漸擴大,現在的國際語言學界和社會語言學界認為“語言共同體”這一概念,主要是指能夠熟練使用某種語言、方言或語言變體的社會群體,該群體的范圍可大可小,大到一個國家甚至全人類,小到一個家庭或者兩三個人。在此背景下,語言共同體不再局限于單一的民族或國家,而是以實際的話語表達為條件,著重強調全球化背景下跨語言的社會交流與互動。
擴劃語言共同體
在新時代文化傳播戰略背景下,擴劃語言共同體具備理論基礎,可以充分發揮中文的載體作用,從而推動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
世界各國正通過政策支持、機構扶持、技術賦能等手段,推動語言共同體的構建與擴劃,在立足人類命運共同體、加強國際文化交流互鑒的同時,為本國文化的對外傳播尋找到了一條新的道路。
例如,2007年創立的“俄羅斯世界”基金會,目的是推廣俄語,支持在俄羅斯聯邦內及國外的人們對俄語的學習。該基金會的主要任務之一是資助活動,以促進俄語普及和文化領域設計與規劃的實施。此外,東亞各國也在積極構建與擴劃語言共同體,如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韓國世宗學堂等。
擴劃語言共同體對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作用
2014年3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德國漢學家、孔子學院教師代表和學習漢語的學生代表座談時指出:“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國際關系民主化的時代背景下,人與人溝通很重要,國與國合作很必要。溝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就是語言。一個國家文化的魅力、一個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過語言表達和傳遞。掌握一種語言就是掌握了通往一國文化的鑰匙。學會不同語言,才能了解不同文化的差異性,進而客觀理性看待世界,包容友善相處。”語言作為一種文化載體,在推動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方面具有重大意義,而構建與擴劃語言共同體能夠從多個方面增強語言的正向屬性,打破語言壁壘,建立情感紐帶,增強文化認同,推動文化傳播。
文化認同與歸屬感
漢語國際教育組織作為構建與擴劃漢語語言共同體的主要力量,擔負著“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的重要使命。在開展國際中文教育的過程中,漢語國際教育組織可以通過融入中國元素、實地研學、舉辦文化競賽等方式,在潛移默化中推動漢語學習者加入漢語語言共同體,促使其主動成為中華文化的傳播者。
此外,對于海外華人而言,即使存在漢語的使用逐漸減少的情況,但漢語語言共同體仍是其保持與母文化聯系的重要紐帶,相同的語言背景能夠促使他們走到一起,構建小范圍的語言共同體,并在這一集體內延續中華文化基因,成為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者。尤其是全球化進程加速的今天,海外華人群體不斷擴大,構建語言共同體能夠喚起其對中華文化的記憶與情感,激發其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促使他們參與中華文化傳播,在所在國發揮文化橋梁的作用。
拓寬文化傳播渠道,擴大文化傳播范圍
構建與擴劃語言共同體對促進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作用還體現在對傳播渠道的拓寬上。漢語學習者來自世界各地,擁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交圈子,他們從語言學習入手,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同時,擴劃語言共同體意味著一個多元化、跨文化背景的群體將被廣泛吸納到漢語及中華文化的學習與實踐中。在此過程中,中華文化能夠與其他文化相互交流、碰撞,并從中汲取營養,從而產生新的文化創意和傳播形式,進一步擴大中華文化的傳播范圍,拓寬傳播途徑。這使得文化傳播不再局限于單向輸出,而是在多元互動的交流場景中有了更深入、更廣泛的滲透機會,大眾參與文化傳播的積極性得到顯著提升。
提升文化傳播效果
學習者融入漢語語言共同體后,將有更多機會深入學習漢語的文化內涵。通過深入的語言學習,學習者不僅能夠進一步理解漢字的文化意義、積累漢語詞匯,還能體會漢語的深層思維方式。在這一過程中,學習者能夠尋找到更為精確、深刻的途徑,促進中華文化的傳播和推廣。同時,在語言共同體中,隨著對漢語和中華文化的理解逐漸深入,部分學習者和參與者將成長為專業的文化傳播使者。他們具備良好的語言能力和文化素養,能夠在教育、文化交流、媒體傳播等領域,以更加專業、有效的方式將中華文化的魅力展現給全世界,提升中華文化傳播的整體效果。
以擴劃語言共同體促進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策略
在全球化進程加速的當今世界,構建與擴劃漢語語言共同體與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有著積極的互促關系,被納入語言共同體的漢語學習者將對中華文化產生更深刻的跨文化認同,自覺成為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者。與此同時,在傳播中華文化的過程中,學習者將增進對漢語的理解,反向推動漢語語言共同體的構建與擴劃。在此背景下,我們將探討如何利用二者的雙向互動關系,激發語言共同體在促進中華文化國際傳播方面的潛力。
優化對外教育體系
1.課程設計
目前的國際中文教育課程主要通過漢語詞匯量的多少對漢語學習者作基本的等級劃分,并細致調研漢語學習者的需求,精準設定課程目標,優化課程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從這一層面出發,可以通過文化概念的理解難度、文化常識的需求量、中文語言邏輯能力的要求等方面,對中華文化進行初步的難度分級,分階段進行文化講解,在構建語言共同體的同時傳播中華文化。
針對漢語初學者,可以開發以基礎知識和日常交流為核心的漢語文化課程,同時融入中國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飲食文化,如餐桌禮儀、傳統美食等元素。這樣的課程能夠讓初學者在掌握基本語言技能的同時,初步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激發他們進一步學習的興趣。
針對中級學習者,可以設計以漢語進階與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內涵為主題的課程,教學上以語法結構的深化和詞匯量的拓展為主,同時以中國傳統節日作為載體,加入節日文化和內涵的深度解讀,將理論學習與文化體驗相融合,如在端午節帶領漢語二語習得者包粽子、賽龍舟,體驗端午節日習俗。這不僅能使學習者提高漢語語言能力,增強其對漢語學習的興趣,還能促使其深入了解中國傳統節日蘊含的深刻哲學思想與文化內涵,培養其對中華文化的深度認同感。
針對高級學習者,可選取當代中國文化作為課程專題。在提升學習者語言運用的精準度和流利度的基礎上,聚焦當代中國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等領域的熱點問題,如5G技術、高鐵發展等科技方面的創新成果,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深入解讀。通過研究性的學習和討論,學習者能夠增強對當代中國復雜問題的漢語表達理解準確度,引導他們展望未來中國科技創新在全球舞臺上的發展趨勢,提升其對當代中國科技創新的關注度,促使其成為中華文化在國際舞臺上的積極傳播者。
2.師資隊伍建設
漢語教學是師生雙向互動的過程,為進一步構建與擴劃漢語語言共同體,相關主體應當加強對教師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可以設立“跨文化交際理論與實踐”課程,系統講授如文化休克、文化適應、文化價值觀等跨文化交際的基本理論,使教師深入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際模式和可能遇到的問題。還可以開設“世界文化與中國文化對比研究”課程,教授世界主要文化體系方面的知識,并與中國文化進行對比,促使其進一步把握中華文化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地位,明確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習者理解和欣賞中華文化的獨特之處,避免文化誤解。
除此之外,針對教師實踐能力的培養,可以擴大教師海外實習基地的范圍與規模,與國際學校、漢語培訓機構等合作,選派漢語教師到海外進行為期半年至一年的實習交流。在實習期間,教師可以參與當地的漢語教學工作,深入了解當地學生的學習需求、文化背景和教育環境,同時與當地教師進行教學經驗分享和合作教學。通過海外研修項目,可以為海外漢語教師提供到中國高校或教育機構進行短期研修的機會,讓他們實地感受中國的教育文化,深入學習漢語教學理論與實踐經驗。
“線上+線下”的文化交流模式
1.線下活動策劃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文化交流模式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文化交流的主流模式,也是發揮語言共同體對中華文化傳播作用的重要媒介。從線下活動的舉辦來說,可以開展“中外文化交流節”,選擇具有代表性的中外城市或地區作為合作伙伴,輪流舉辦活動。活動期間,設置多個文化體驗區,如中國傳統建筑文化體驗區,可以搭建縮小比例的四合院、徽派建筑等模型,展示不同地區的建筑風格特點和居住文化;或設置中國傳統手工藝體驗區,邀請手工藝人和非遺傳承者,在現場展示剪紙、刺繡、木雕等技藝,并讓觀眾參與體驗。
2.線上媒介創新
在線上層面,可以與新興科技相結合,開發“漢語文化虛擬現實(VR)體驗平臺”,利用VR技術創建沉浸式的中華文化學習環境。例如,學習者可以通過VR設備進入虛擬的中國歷史場景,自由穿梭在古代宮殿、絲綢之路商隊、唐宋詩詞意境之中,同時通過虛擬場景中的角色互動,完成諸如對話練習、文化知識問答等語言學習任務。平臺還可以設置社交功能,讓全球的學習者在虛擬空間中相聚,共同體驗中華文化,形成跨越地域的線上語言共同體。這種創新的學習方式能夠極大地提升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拓展中華文化的傳播途徑。
還可以充分利用社交媒體平臺(如Facebook、Instagram、YouTube等)的時效性與規模效應,開展“中華文化每日一賞”活動,每天發布一個關于中華文化的短視頻或圖片,并配以簡潔的介紹,內容包括中國的自然風光,如黃山云海、桂林山水;歷史古跡,如長城、兵馬俑;傳統藝術,如京劇表演片段、民間藝術展示;現代生活,如中國城市夜景、科技創新成果。此外,可以通過視頻分享網站,以生動直觀的形式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的魅力。
多樣化合作策略
1.國際合作
在國際文化交流合作方面,可以與其他國家的語言文化研究機構、高校合作開展“跨文化語言與文化傳播研究項目”。例如,在海外建立研究中心,與相關主體共同研究中文與本土語言進行文化交流時存在的語言變異現象,探討其對中華文化傳播的影響。相關研究人員可以定期進行學術交流,分享研究成果,共同舉辦學術研討會,并邀請世界范圍內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參與。通過合作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語言傳播的規律和特點,為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
2.跨領域合作
開展多元化的跨領域合作,可以與影視制作公司合作拍攝以中華文化為主題的紀錄片等影視作品。例如,與國際影視制作公司合作,拍攝《中國傳統手工藝傳奇》紀錄片,深入挖掘中國各地傳統手工藝,如蘇繡、景德鎮陶瓷、東陽木雕等背后的故事,講述工藝技巧與文化內涵,向全球觀眾展示中國傳統手工藝的魅力。
除此之外,還可以打造漢語文化旅游線路,借助熱門旅游景區傳播中華文化,開展“景區漢語文化推廣活動”。例如,在著名旅游景區內設立漢語學習角,并安排工作人員為游客提供漢語入門手冊、文化宣傳冊等免費的漢語學習資料,或提供日常漢語會話、中華文化講座等簡單的漢語課程,使游客在游玩中體會中華文化的魅力。開發“漢語+民俗文化”旅游產品,在民俗旅游村落,外國游客可以參與剪紙、包餃子、寫對聯等民俗活動。通過這種交流,外國游客可以有效學習漢語日常用語和民俗相關詞匯,進一步吸引更多游客參與漢語學習和文化體驗。
構建與擴劃語言共同體能夠增強文化認同感、拓寬傳播渠道并提升傳播效果,是促進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有效途徑。相關主體應重視語言共同體的構建與擴劃,持續探索創新,通過師資隊伍建設、線上線下活動策劃、多樣化合作等策略,優化語言共同體在文化傳播中的作用機制,使其在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進程中充分發揮積極效能,促進中華文化在全球范圍內實現更廣泛、更深入的傳承與弘揚。
2024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來疆留學生對中華傳統節日文化的認知調查與傳播實踐”(項目編號:202410755045);2019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新疆美麗鄉村建設研究”(項目批準號:19BSH102)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新疆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