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代化是世界歷史運動的必經階段。傳統的現代化主要表現為工業化、技術化和全球化,它一方面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另一方面也催生了“現代性問題”。中國式現代化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傳統文化為思想資源,天然地保持著對傳統的、資本主義現代化方式的警醒。在提倡全面發展、綠色發展與和平發展的基礎上,中國式現代化逾越了現代性的結構張力,為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了理論和實踐方案。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現代性;中國語境
中圖分類號:A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5)08 — 0016 — 05
現代化為人類社會帶來了福祉,但也催生了所謂的“現代性問題”,即傳統的現代化方式造成的階段性的發展問題。推動現代化的正向運動,不斷完善現代性,是當今人類社會亟需直面的挑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共產黨人要回應“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和“時代之問”。[1]超越和重塑現代性,就是這樣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基于自身的革命實踐、建設實踐所提出的哲學命題,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關鍵成果,為破解“現代性問題”的結構張力提供了重要的智慧成果。
一、現代性的三重張力
“現代性”最初是在文學領域和藝術領域提出的概念。按照卡林內斯庫的劃分,“現代性”表現為現代主義、先鋒派、頹廢主義、媚俗藝術與后現代等“多副面孔”。[2]4隨后,這一概念逐漸被哲學界接受后,就成為對現代化過程和現代社會形態的一般描述。哲學意義上的現代性旨在揭示現代世界的主體結構、運行機制和價值追求,因而具有不同于卡林內斯庫所說的“面孔”。哲學意義上的現代性首先表現為對理性主義和理性啟蒙的信賴,以建立理性思想體系作為自身的理論任務;第二,現代性伴隨著主體哲學的興起,從側重本體論向側重認識論轉變;第三,現代性表現為對“進步”的熱衷,對歷史和社會不斷進步的深信不疑。總之,現代化是歷史進程,而現代性則意味著在這一進程中人類社會所呈現出來的秩序和觀念狀態。有關現代性的探討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揭示了傳統現代化路徑的觀念基礎。傳統的現代化開始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帶有鮮明的資本主義特質。因此,現代性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以歐洲中心論為基礎的現代化道路的天然困境,也進而闡明了現代性的“未完成的狀態”。這種“未完成的狀態”直接造成了難以協調的三重緊張關系。
(一)人與自然之間的生存矛盾
“現代性”的第一重張力是人與自然的共存共生問題。西方現代化的觀念根源是主體意識的崛起。在近代自然科學與生產技術飛速發展的背景下,現代人突破了古典宇宙論與宗教神學的桎梏,萌生且不斷強化了主體意識,為改造世界的技術實踐奠定了觀念基礎。主體意識的覺醒顯然有其積極的一面,它有利于更加科學、準確地認識并理解世界。然而,過度強調主體意識卻使傳統的現代化迅速滑向了人與自然的二元對立。同時,主體意識的拓展,強化了人類中心論的理念,為人類侵蝕自然界確立了合法性。同時,西方近代以培根為代表的技術理性推崇實驗的方法和數據標準,以拆解、計算和重組的方式對待自然界。這種將自然客體化、工具化的思潮為自然的祛魅提供了依據。自然的獨立性與神圣性被逐步消解,而持守自然價值的主張漸趨弱化。在人與自然二元對立的框架中,人類對自然不再敬畏,為了經濟利益無限制地消耗自然資源成了可以理解和可以接受的手段。正因為如此,西方的現代化過程表現為生態危機和環境問題不斷惡化的過程,人與自然界之間的生存沖突愈演愈烈。
更為關鍵的是,傳統的現代化的過程與資本的不斷積累和擴張密不可分,資本的逐利本質加劇了人與自然世界的緊張關系。“全球資本主義”概念揭示了資本突破地域限制,將環境問題推向全球的過程。有學者指出:“在全球化的視域下,全球不同空間的不平衡發展給予了新帝國主義進行‘剝奪性積累’的機會,當然這種‘剝奪性積累’是以土地資本私有化、固定資本投資和金融信貸等新的非生產性架構和形式實現的。”[3]56在這樣的全球架構中,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處于不同的國際分工地位,承擔的發展成本有很大差異。因此,雖然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已然認識到了環境問題的嚴重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了措施緩解生態惡化,但其解決方式不過是將生態負擔轉嫁給了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承受了發達國家輸出的環境成本,為求經濟效益而不得不被動地接受環境惡化的代價。
可見,在既有的全球架構下,或者說在傳統的現代化路徑之中,人與自然之間的生存矛盾是無法得到徹底解決的。只有轉變以資本主義為主導的現代化的方式,正確認識和確立人與自然的共存關系,才能為解決生態問題確立更加穩固的基礎。
(二)個體利益與公共利益之間的沖突
“現代性”的第二重張力涉及個體與公共體的關系問題。工業革命以來,現代人迎來了個體解放與生存境遇的改善:一方面,先進的生產方式提供了更為豐富的物質產品,現代人對于世界的理解具有更廣闊的視野,對周圍環境有了更清楚的把握;另一方面,農業社會的倫理秩序逐步消解,封建時代的血親依附關系轉變成了商業時代的契約關系,個體自由得到了更充分的保障。于是,現代化看起來釋放了個體的成長潛能、給予了個體充分的選擇權。然而,這個過程也伴隨著一個突出的悖論,即現代工業化對人增添了更甚于封建生產關系的壓迫和束縛。傳統的現代化觀念把現代化簡單地理解成物質的現代化,因此,社會發展被簡單地等同于經濟發展,個體選擇權囿于社會化大生產所能接受的限度,人的實踐被錨定在生產活動之上。正如馬克思所說:“工人對自己的勞動產品的關系就是一個異己的對象的關系……工人在勞動中耗費的力量越多,他親手創造出來反對自身的、異己的對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強大。”[4]157馬克思憑借這樣的分析,提出了異化勞動的概念,清晰地闡述了傳統現代化所造成的人的生存困境。
歸根結底,個體生存與公共利益之間的張力是傳統的現代化路徑所造成的。傳統的現代化依賴社會化大生產與科層制的組織模式,這固然提高了生產效率,推動人類社會創造出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但社會化與科層制也將現代人籠罩在無所不在的生產活動之下,尤其是背離了勞動的本質意義,使勞動成為人的負擔,而不是成就人的手段。現代人淪為所謂“單向度的人”,即只能在經濟生活的坐標系上獲得價值評價。如此一來,個體獨特性消解、貧富分化加劇以及公共空間坍縮等問題就難以避免。西方世界內部也有很多思想家主動反思了現代性的這一重張力。自馬克思·韋伯的合理化命題到阿多諾的啟蒙辯證法,再到福柯的規訓社會,都是對現代化語境中個體與公共沖突的批判。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哈貝馬斯則直指這是“現代性的未完成的狀態”。如果不能解決好個體和公共利益之間的張力,所謂的現代化終將成為對人的束縛而非解放。
(三)不同文明之間的競爭
“現代性”的第三重張力表現為不同文明體之間的競爭與互斥,其根源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向非西方世界的擴張。由于西方傳統現代化的內在動力是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因此,對生產資料與市場的占有欲望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天然屬性。馬克思指出:“資產階級在歷史上曾經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5]33-36這固然是資本主義時代相對于以往時代的先進性所在。不過,資本為了追求利潤,便會自然而然地走上擴張和掠奪的道路,這就導致了西方資本主義世界本能地向非西方世界的強勢拓展。因此,近代世界史很大程度上是西方資本主義和殖民主義蔓延全球的歷史。
數百年的西方殖民史造成了文明之間的對抗關系。歐洲殖民者秉持文明優越感,往往以文明中心自居。在這樣的背景下,現代化一度被等同于“西方化”和“資本化”,而先發民族與后發民族在現代化進程中的代際差,不可避免地催生了不同文明之間的緊張關系。處在這種文明互斥框架中的民族和國家,必然會陷入對外競爭的邏輯之中,對抗意識遂成為主流。大國崛起的“修昔底德陷阱”正是這種思維的產物,而兩次世界大戰是這種對抗意識的現實反映。由此,“現代性”似乎成了“過去的文明”與“未來的文明”之間不斷制衡與拉扯的“現代性”。學術界有關文化相對論與文化進步論的爭論經久不息,這有助于從學理層面明確傳統現代化的文明交往困境的成因。一般而言,文化進步論主張不同文明的文化存在優劣之分,而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文化代表了文化發展的必然方向。弗蘭西斯·福山的“歷史終結論”即以此為主調。反之,文化相對論則主張文化共存與文化互認,質疑文化發展的單一路線。近些年來的人類學研究一再揭示出,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應當擁有文化自決權,也只能依據自身的文化內因走一條符合自身特質的現代化道路。文化相對論是對文化進步論的反思,也是對傳統現代化方式的反思。基于文化相對論而展開的文明間對話與合作,應當是逾越現代性第三重張力的可選路徑。
總而言之,“現代化絕不是單一路線、單向形成,現代化道路的‘唯一性’已然在世界歷史的進程中被終結了。”[6]102世界歷史的發展正在醞釀一種新形態的現代化。
二、現代性的中國語境:中國式現代化的路徑獨特性
現代性的三重張力揭示出了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的內在不足與成本代價。時至今日,西方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仍然面臨著經濟不平等、生態危機、社會異化、文化沖突、技術倫理和全球影響力下降等問題。這些問題源于傳統現代化模式對經濟增長的過度依賴,忽視社會公平與生態平衡,以及對全球文化多樣性的低估。為此,探索一種新型的現代化模式是必要和急需的。中國式現代化是以中國語境和馬克思主義為基礎的,對現代性問題的反思,它是對傳統現代化方式的糾偏和完善,也是逾越現代性張力、完善現代性意蘊的中國方案。
第一,中國式現代化是在文化自省的前提下,立足傳統、包容世界文化多樣化的現代化。西方的現代化萌生于十八世紀初期,到十九世紀時,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已經建立起了資本主義的生產、流通、消費以及社會管理體系。反之,直到十九世紀中葉,古老的中國才逐步打開國門,被動地參與到世界歷史的現代化進程之中。中國現代化的開端方式決定了中國必然經歷中西之爭與古今之爭:中西之爭意味著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沖突,古今之爭則意味著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碰撞。這種爭論為現代中國提供了反思西方現代化的本土資源。例如,辜鴻銘以學貫中西的知識視野,認識到西方式現代化的內在頑疾,并向西方社會反向傳播中國的哲學思想。他是最早立足東方主義批判“現代性問題”的反思者。[7]150梁啟超看到了西方式現代化與世界大戰的必然聯系,主張調和中國的精神與西方的物質而形成一種新的文明。張君勱引發了“科玄論戰”,闡明傳統現代化背景中的科學與倫理的張力,促使知識界對中國哲學之于現代化的意義給予了充分的重視。再例如,梁漱溟、晏陽初和盧作孚主張基于本土的文化和思想資源推動中國社會的現代化發展,他們的鄉村建設運動就是這方面的積極嘗試。雖然這一代知識分子的視野仍有局限,但他們的文化自省構成了中國現代化的重要環節。
新時代的中國現代化理論深刻地認識到了逾越中西之爭、古今之爭的關鍵性,倡導民族與世界的融合,進一步強調中國文化在全球化與現代化方面的重要價值。2022年5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8]中國式現代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和世界化同向并行,而中國文化的現代化既是中國文化包容性和成長性的體現,也是現代中國彰顯文化自信的內在需求。
第二,中國式現代化的哲學命題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它承繼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對“現代性問題”的深刻洞見。中國語境中的“現代性”與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密不可分:“在‘世界歷史’的基本處境中,中國的歷史性實踐不僅展開為一個以現代化為主題的前進運動,而且在特定的階段上使這一運動與馬克思主義建立起本質的聯系。”[8]4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始人,馬克思、恩格斯致力于揭示西方現代化的弊端,同時建構更為科學的現代化方案。在馬克思看來,對利潤的貪婪與對人的壓迫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本質特征。他力圖以顛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方式推動現代化的合理化。因此,他的政治經濟學理論是批判傳統的現代化、構建更加科學的現代化路徑的指南。當前,西方資本主義的社會形態經歷了工業社會、商業社會,繼而進入到職業社會,其內部結構愈發緊張。對人類社會來說,持守馬克思的現代化批判理論尤為關鍵。
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古老中國陷入資本全球運動的洪流之中,承受了主權受損與半殖民地化的代價。中國人不斷尋找救亡圖存的方案,不論是清末的維新派還是此后的革命黨人,都意識到了現代化是無法回避的歷史趨勢,也都力圖在世界現代化的進程中確立中國自身的位置。在反復試錯的過程中,俄國的十月革命為中國接受馬克思主義創造了契機。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的現代化道路迎來了關鍵的歷史節點。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天然地接受了馬克思對西方資本主義的批判,自發地對傳統的、西方式的現代化方式保持著警醒。
從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再到社會主義初期建設等歷史階段,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著馬克思主義的現代化觀念,發揮無產階級政黨的先天組織優勢,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建設的快速過渡。在保持民族獨立、國家主權獨立的前提下,新中國著力探索出一條不同以往的現代化路徑。2021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中國要走自己的現代化發展的道路。這條現代化的道路就是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協調發展的現代化之路。新時代的中國式現代化命題是對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的升華,既為自身的現代化發展確定了方向,也具有完善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全球性意義。
第三,中國式現代化具有獨特的文化和政治內涵。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9]15這一論斷揭示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思想基礎: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澄清了現代化的理論疑難,為中國式現代化解構傳統現代化提供了理論支撐;另一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不同于西方視角的世界觀體系,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破解現代性張力的文化力量。因此,中國式現代化既是馬克思主義時代性的體現,也是對自身文化源流的傳承和再創造。
“現代性”在不同的民族和國家擁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和意蘊。作為曾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中國的現代化肇始于中西之間的文化沖突,經歷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侵略與殖民。在這樣的語境中,“現代性”是具有多重意義的:它既意味著結束封建王朝的統治,也意味著結束帝國主義的侵擾;它既意味著民族的政治解放,也意味著民族的文化振興。以新中國成立為標志,中國已經完成了社會形態更迭和民族解放獨立的歷史任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就為中國式現代化命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國的發展已經深度融入全球關系網絡,中華文明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外向型特征。同時,中國的現代化也面對和解決著人類社會的共同問題,成為人類整體現代化的不可或缺的維度。因此,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與否關聯著人類社會的未來發展,也關聯著人類文明的未來形態。
中國的現代化是重建中華文明精神內涵的現代化,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現代化,也是體現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現代化。
三、破解現代性問題: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旨歸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站在世界歷史的高度審視當今世界發展趨勢和面臨的重大問題。”[10]從世界歷史的視角來看,中國的現代化道路有自身的生成邏輯和獨有特征。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9]18-19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個特征突出了其在破解“現代性的難題”方面的道路創新。
第一,傳統的現代化方式過度依賴經濟發展,片面強調工業化、技術化的優勢,因而缺少對貧富分化、個體生存的切實觀照。中國式現代化堅持馬克思主義有關社會發展的理論闡述,著力推進協調整體全面的現代化。
中國共產黨人立足中國國情,依托組織優勢,踐行因地制宜的發展策略,以最大化協調個體與集體的利益訴求為核心邏輯,確保現代化成果普惠共享。通過脫貧攻堅戰、供給側改革、金融稅收調節等手段,我國積極推動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努力實現共同富裕的社會發展目標。2020年底,我國如期完成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2013年至2022年,我國累計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3億人,年均城鎮新增就業1300萬人,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1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2年的16510元增加到2022年的36883元,扣除價格因素,2022年比2012年增長83%,增速快于經濟增長。[12]此外,我國加強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治理,加大教育投入,通過教育資源向欠發達地區傾斜,個體獲得平等發展機會,集體人力資本得以提升;推進醫療衛生改革,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加快農民工市民化進程,使個體享有更多城市公共服務,集體社會結構更趨現代化。由此,中國式現代化正逾越傳統現代化的社會治理困境,通過多種手段化解“現代性”所造成的個體與社會利益之間的沖突,彌補傳統的現代化路徑在生存觀照方面的缺失。
第二,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它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目標,為破解人與自然的共存難題提供了實踐經驗和理論資源。
2022年6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求是》發表了題為《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文章。文章指出:“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建設生態文明、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不僅可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動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10]中國的現代化道路始終避免走先發展、后治理的老路,始終關注節能減排、新能源開發、自然恢復等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領域。在這樣的發展理念指導下,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治理同向同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新時代以來,全國重點城市PM2.5平均濃度下降57%,全國城市重污染天數比例首次下降到1%以內;2022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提升到86.5%,全國地表水水質優良斷面比例達到87.9%,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達到81.9%。”[14]
“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命題是對“現代性”的重要補充和完善:生命不應當是手段,而應當是目的;“現代性”不應當表現為人與自然世界沖突的“現代性”,而應當表現為人與自然世界共享生命過程、共享生命本質的“現代性”。
第三,中國式現代化是和平發展的現代化,它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視野,走出對抗邏輯,突出對話、合作、共贏的重要性,為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了理論和實踐方案。
如前文所述,西方資本主義的現代化途徑客觀上形成了對抗和競爭邏輯。當我們以全球資本主義的視角來審視傳統現代化時,它的弊端就更為明顯:經濟自由主義曾雄心勃勃地向發展中國家拓展自己的發展理念。然而,自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廣大發展中國家付出了環境污染、自然資源過度開發的代價,卻并沒有收獲相應的發展預期。因此,人類社會迫切需要轉變現代化觀念,構建新的交往模式和發展路徑。
2013年3月,習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發表演講,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2015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發表重要講話,將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與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緊密相連,進一步豐富了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2017年3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被寫入聯合國安理會第2344號決議。“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哲學命題不僅著眼于經濟現代化,也著眼于觀念的現代化;不僅著眼于物質現代化,也著眼于精神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根基,具有整體主義的倫理自覺,超越了西方現代化模式中的單向性和霸權邏輯,通過倡導平等對話、共同發展和文明互鑒,為克服不同文明間的沖突提供了理論框架與實踐路徑。這種哲學視角不僅回應了全球化的文明挑戰,也為構建多元共存的全球秩序提供了新可能。
四、結語
中國式現代化是世界歷史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進程的重要階段。因此,中國式現代化既面臨著普遍的、全球性的現代化問題,也具有基于特殊國情的獨有特征。在應對全球“現代性問題”的過程中,中國式現代化既實現對現代性張力的解構,也實現自身發展的本質提升。因而,中國式現代化不僅具有地方意義,同樣具有全球意義,它是人類社會文明新形態的重要資源。
〔參 考 文 獻〕
[1]習近平.繼續把黨史總結學習教育宣傳引向深入,更好把握和運用黨的百年奮斗歷史經驗[EB/OL].http://www.gszg.gov.cn/2022-01/12/c_1128254822.htm.
[2]馬泰·卡林內斯庫.現代性的五副面孔[M]. 南京:譯林出版社,2015.
[3]劉麗.空間物化與剝奪性積累:大衛哈維對全球資本主義的批判[J]. 江海學刊,2019(6):55-62.
[4]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C]//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C]//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7.
[6]朱麗穎,張小鵬.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世界歷史定向[J].理論探討,2022(2):100-106.
[7]艾愷.世界范圍內的反現代化思潮:論文化守成主義[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
[8]吳曉明.世界歷史與中國式現代化[J].學習與探索,2022(9):1-8.
[9]習近平著作選讀: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10]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5(2).
[11]數讀中國這十年:新增就業年均1300萬人 建成世界最大社保體系[EB/OL].中國政府網,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12/content_6921447.htm.
[12]數讀中國這十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十年增長超80%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改善[EB/OL].新華網,https://www.xinhuanet.com/2023-12/19/c_1130035331.htm.
[13] 《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N].人民日報,2022—06—01(1).
[14]書寫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新答卷,新華網[EB/OL].https://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40
530/44eed3a26fe041659db322c4c30e4232/c.html.
〔責任編輯:秋 水〕